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社会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措施不利于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是( )
A.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B.长期大量施用同种磷肥
C.加快资源化利用研究 D.污水分级处理后再利用
2.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操作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B.⑥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C.①~⑥项实验操作均正确
D.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⑥⑤③
4.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铈的元素符号是
C.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D.铈原子的质子数为58
5.“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中大马酮(化学式为)是其香味的来源。下列有关大马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分子含有9个 B.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18
C.属于无机物 D.分子在不断运动
6.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B.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D.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7.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和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和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和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8.科学家利用“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该反应前后碳、氢和氧原子个数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前后“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也发生改变
9.锰()和镍()是两种不常见的金属,为了比较锰、镍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加金属锰 加金属铁 加金属镍
硝酸锰溶液 —— 有金属析出 无金属出现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B. C. D.
10.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通过灼热的粉末
B 溶液 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
C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固体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二、计算题
11.学习小组同学利用下图实验,回收实验室废弃的铜粉与铁粉混合物中的铜粉。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2)计算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忽略回收过程中铜粉的损失)
三、实验题
12.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融雪剂又称“化冰盐”,它以氯化钙和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并可根据需要调整配比,广泛应用于冬季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场所的融雪和防冻,以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材料二:很多金属化合物在灼烧时呈现出各种艳丽的色彩。实验中用铂丝蘸取某些金属化合物灼烧时发现:含钠元素的火焰呈黄色,含钙元素的火焰呈砖红色。
Ⅰ、研究“融雪剂”成分
结合上述材料,某兴趣小组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上述实验验证了样品中含有氯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同学们认为仅通过上述实验,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理由是____。
Ⅱ、拓展探究
(3)【提出问题】反应后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
猜想一: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氯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氯化钠和氯化钙。
【实验验证】
为进一步确定该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兴趣小组继续设计实验并完成下面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 _______ 猜想二成立
【交流讨论】以上实验是利用化合物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明显现象来判断物质的存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
四、填空题
13.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和原理:
(1)早餐中的蔬菜,含有丰富的_______(填一种基本营养素名称)。
(2)现在,很多家庭利用天然气做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3)氯气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发生如下反应:,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
14.硫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图如图所示。
(1)画出硫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
(3)硫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
(4)写出Y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5.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
(2)℃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最好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A。
(4)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_______。
16.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其中A、B、C中含有一种相同元素,B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D是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E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1)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物质D是(写化学式)_______。
(2)写出图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
D+E_______。
17.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甲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以选择_______(填字母序号)作为发生装置。
(3)实验室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用装置C制取,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_。
(4)若将上述制取的二氧化碳缓缓通入图D烧杯中,可观察到充满空气的薄壁气球飘起来,这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可以减少白色污染问题,故正确;B.长期大量施用同种磷肥,磷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会造成水体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错误;C.加快资源化利用研究,减少温室效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正确;D.污水分级处理后再利用,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故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生了燃料的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A.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故正确;B.⑥读数时应该平视,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操作正确,故正确;C.第二步操作中,用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图示操作错误,故错误;D.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⑥⑤③,故正确;故选:C。
4.答案:C
解析:
5.答案:D
解析:A.大马酮的化学式为,一个大马酮分子含有18个H,故错误;B.大马酮的化学式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12):(18×1)=78:9,故错误;C.大马酮的化学式为,其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错误;D.分子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故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A、空气湿度增大,说明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故选项解释正确。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C、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不会由运动变为静止,故选项解释错误。D、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都能解离出氢离子,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A、和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和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D、和分别是由一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8.答案:B
解析:
9.答案:D
解析:向硝酸锰溶液中,加金属铁,有金属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锰强,即。向硝酸锰溶液中,加金属镍,无金属出现,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锰弱,即。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通过灼热的粉末,能与灼热的粉末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溶液、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能与适量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C。
11.答案:(1)0.4
(2)18.8g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即30g+100g=129.6g+m(),计算得氢气的质量为0.4g。
(2)解:设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x。
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
答: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为18.8g。
12.答案:(1)
(2)与会生成
(3)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1)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无论原试剂中是否有氯化钠,加入碳酸钠后溶液中都会有氯化钠存在,因此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上层清液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成分是碳酸钠和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成分是氯化钙和氯化钠,结合猜想二、三,则猜想一为:氯化钠;
(4)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二成立。
13.答案:(1)维生素
(2)
(3)
解析:(1)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氯原子、1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则中有1个氯原子和1个氢原子,化学式为。
14.答案:(1)
(2)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
(4)
解析:(1)硫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层上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由图可知,X属于氧化物,且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X的化学式为。
(3)硫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由图可知,Y为酸,且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则Y为硫酸,Y转化为的反应可以是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15.答案:(1)A;在℃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增加溶质(或者恒温蒸发溶剂)
(3)降温结晶
(4)C
解析:(1)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溶解度最大的是A;在℃时,B和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则P点表示的含义是:在℃时,B和C溶解度相等;
(2)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B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3)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若A中混有少量的B,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由于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烧杯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烧杯中的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X应该是C。
16.答案:(1)灭火;
(2);
解析:(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则B是二氧化碳,A、B、C中含有一种相同元素,A能转化成二氧化碳,A可以是碳;D是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则D是氢氧化钙;C也能转化成二氧化碳,E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E能发生反应,则C可以是碳酸钠,E是盐酸。
B物质是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气体肥料等。D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
(2)A→B的反应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E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答案:(1)长颈漏斗
(2)A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仪器甲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则可以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
(3)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若用装置C制取CO,与装置B相比,装置C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4)若将上述制取的二氧化碳缓缓通入图D烧杯中,可观察到充满空气的薄壁气球飘起来,这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19 实验探究题(第02期)(答案)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

下一篇: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