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集合初步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数学沪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

1.1 集合初步(同步练习)-高中数学沪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集合 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
A. B.
C. D.
2.已知全集,集合和的关系的韦恩(Venn)图,如图所示,则阴影部分所表示集合的元素个数为(  )
A.1 B.2 C.3 D.4
3.设集合,集合B为函数的定义域,则(  )
A.(1,2) B.[1,2] C.[1,2) D.(1,2]
4.已知集合A={0,1},则下列关系表示错误的是(  )
A.0∈A B.{1}∈A C. A D.{0,1} A
5.已知全集,集合,,则为(  )
A.{1,2,4} B.{2,3,4}
C.{0,2,4} D.{0,2,3,4}
6.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m,n,定义某种运算“※”如下:当m,n都为正偶数或正奇数时,m※n=m+n;当m,n中一个为正偶数,另一个为正奇数时,m※n=mn,则在此定义下,集合M={(a,b)|a※b=16}中的元素个数是(  )
A.18 B.17 C.16 D.15
7.设全U={1,2,3,4,5},A={1,2},B={2,3,4},则( UA)∪B(  )
A.{3,4} B.{3,4,5}
C.{2,3,4,5} D.{1,2,3,4}
8.已知M= 且M ,则a=(  )
A.-6或-2 B.-6 C.2或-6 D.-2
二、多选题
9.设不大于 的最大整数为 ,如 .已知集合 , ,则(  )
A. B.
C. D.
10.在整数集中,被7除所得余数为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即,,给出如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结论为(  )
A.
B.
C.
D.若,则整数a,b属于同一类
1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为(  )
A.空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B. x∈R,
C. x∈{-2,-1,0,1,2},|x-2|<2
D. a,b∈R,方程ax+b=0恰有一解
三、填空题
12.已知集合,则   .
13. , ,    .
14.已知集合 , ,若 ,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   .
四、解答题
15.设非空集合A={x|﹣1≤x≤m},集合S={y|y=x+1,x∈A},T={y|y=x2,x∈A}求使S=T成立的实数m的所有可能值.
16.已知集合 .
(1)若 求 ;
(2)若 求 的取值集合.
17.有50人参加兴趣小组,其中,有 的人参加A组,参加B组的比参加A组的多3人,都没参加的比都参加的 还多1人,求A、B组都参加的人数.
18.已知 .
(1)当 时,求 , ;
(2)若 ,求 的取值范围.
19.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 ,其中 .
(1)当k变化时,试求不等式的解集A;
(2)对于不等式的解集A,若满足 (其中Z为整数集).试探究集合B能否为有限集?若能,求出使得集合B中元素个数最少时k的所有取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集合 中元素为小于5的正自然数,可用列举法表示为 ,
故答案为:B。
【点评】利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结合x的取值范围,从而求出集合,再利用列举法表示出集合。
2.【答案】B
【解析】,解得,所以,
所以,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共有2个元素.
故答案为:B
【点评】解不等式求得集合,根据韦恩图求得正确答案.
3.【答案】D
【解析】【点评】集合,集合B为函数的定义域,所以,所以(1,2].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可知,0∈A,故A正确;
根据集合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法,{1} A,判断B假;
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故C正确;
根据集合子集的定义,{0,1} A,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由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可知选项.
5.【答案】C
【解析】【点评】因为A={1,2,3},B={2,4},则根据补集的概念得到,那么,故选C.
【点评】解决该试题的关键是理解补集的含义和并集的概念。
6.【答案】B
【解析】(1)a,b都是正偶数时:a从2,4,6,8,10,12,14,16任取一个有8种取法,而对应的b有一种取法;∴(a,b)有7种取法,即这种情况下集合M有7个元素;(2)a,b都为正奇数时:a从1,3,5,7,9,11,13,15任取一个有8种取法,而对应的b有一种取法;∴(a,b)有8种取法,即这种情况下集合M有8个元素;(3)当m=16,n=1,和m=1,n=16,即这种情况下集合M有两个元素;
∴集合M的元素个数是7+8+2=17.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新定义的含义,对a和b的取值情况分类讨论,结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即可切断相应的元素个数.
7.【答案】C
【解析】解:∵U={1,2,3,4,5},A={1,2},
∴CUA={3,4,5},
∴(CUA)∪B={2,3,4,5},
故选C.
【点评】根据并集、补集的意义直接求解即得.
8.【答案】A
【解析】 ,若 ,则两直线平行,或直线过点 两种情况,当平行时, ,当过点 时,代入 ,解得: ,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集合的几何意义,结合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即可求出实数a的值.
9.【答案】A,D
【解析】 ,
因为 ,
所以 , , ,
∵ ,∴ ,
故答案为:AD.
【点评】由已知条件结合题意分别求出集合A、B再由交集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A,C,D
【解析】对于A :因为,所以,A符合题意;
对于B:因为,所以,B不符合题意;
对于C:根据“类”的概念知正确,C符合题意;
对于D:若,设,即,不妨令,,,,,,5,6,
则,,,所以与属于同一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点评】利用在整数集中,被7除所得余数为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即,, 再利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和并集的运算法则,从而找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A,C
【解析】对于A:空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利用定义判断A符合题意;
对于B:由 ,整理得 ,
B不正确;
对于C:当 , C符合题意;
对于D:当 时,方程ax+b=0有无数多解,D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点评】利用已知条件结合空集的性质和真子集的定义,再利用全称 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性判断方法,从而找出真命题的选项。
12.【答案】
【解析】解:因为,所以.
故答案为:.
【点评】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求解即可.
13.【答案】[-1,9]
【解析】解:因为 ,所以 ,即 ,
因为 ,所以 ,所以 [-1,9],
故答案为: [-1,9].
【点评】结合绝对值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分别求出两函数的值域,从而可求出两集合的交集.
14.【答案】
【解析】由题意得 ,因为 ,所以① , ;② 当 时, ;③ 当 时, ;
综上所述 的取值为: .
故答案为: .
【点评】首先化简集合A,再讨论集合 为空集和不为空集两种情况.
15.【答案】解:由于m≥﹣1,则S={y|y=x+1,x∈A}={y|0≤y≤m+1},
当S=T时,即y=x2取得最小值0,则m≥0,
当x=﹣1时,x2=1;当x=m时,x2=m2.
当m≥1时,T={y|y=x2,x∈A}={y|0≤y≤m2|,由S=T,得m2=m+1,解得,m= (负的舍去);
当0≤m<1时,T={y|y=x2,x∈A}={y|0≤y≤1|,由S=T,得m+1=1,解得,m=0.
综上,可得使S=T成立的实数m的所有可能值为:0,
【解析】【点评】化简集合S,当S=T时,即y=x2取得最小值0,则m≥0,讨论当m≥1时,当0≤m<1时,化简集合T,再由集合相等,即可得到所求值.
16.【答案】(1)解:由 ,得 ,
解得 ,即
当 时, ,

(2)解:由 ,可得
当 时,由 ,解得 ;
当 时,可得 ,
解得
综上所述, 的取值集合为
【解析】【点评】(1)首先由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出集合A,然后交集的定义结合不等式即可求出答案。
(2)由已知条件即可得出,再对集合B分情况讨论,由集合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关于m的不等式组,求解出满足题意的m的取值范围即可。
17.【答案】解:设A、B都参加的人数为x,则参加A小组的人为50× ,参加B小组的人数为33人,50﹣[(30﹣x)+x+(33﹣x)]= ,解得x=21,
故答案为:21.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集合并、交、补中元素的个数.
18.【答案】(1)解:由 ,得 ,即
当 时, ,
所以 , ;
(2)解: , .
①当 时, ,即 ,此时 成立;
②当 时,由题意可得 ,解得 .
综上,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或 .
【解析】【点评】(1)当 时写出集合 ,利用交集和并集的定义可求得结果;(2)由 可得出 ,分 和 两种情况讨论,可得出关于实数 的不等式组,由此可解得实数 的取值范围.
19.【答案】(1)解:当 时,不等式化为 ,
此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化为 ,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化为 ,
此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化为 ,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化为 ,
此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 ,
综上: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 ,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 ,
(2)解:若B为有限集,则 此时 ,
要使B中元素个数最少,则 最大,

当且仅当 ,即 时,取等号,
所以 时,集合B中元素最少.
【解析】【点评】(1)根据题意对k分情况讨论: 求出当 时,当 时,当 时,当 时,当 时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即可。
(2)由已知条件 若B为有限集等差 以及,再由已知要使B中元素个数最少,则 的值最大 ,对该式整理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最值以及对应的最值的k的取值。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8.2.1 解直角三角形—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下一篇:第十八章 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原卷版+答案版) 2024-2025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