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六)(第六单元)
(4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基于卫星图像的研究表明,自1997年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南极洲的冰层边缘已经损失了约12万亿吨的冰。导致出现该现象的物质是 (A)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稀有气体
2.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在多样化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B)
A.煤 B.风能 C.天然气 D.石油
3.(2023·广安中考)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D)
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
4.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 ② ③ ④
白磷 不燃烧 白磷 不燃烧 白磷 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5.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图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装石灰石
B.加稀盐酸
C.制取并收集CO2
D.检验是否收集满
6.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氧元素未参与该循环过程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
C.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D.动植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可产生CO2
7.(2023·滨州中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如图所示的便携式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呈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生成的水膜使得可燃物较难复燃。下列关于该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得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
D.喷射后的水膜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不再燃烧
9.(2023·长春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10.(2023·临沂中考)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不变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11.(2023·东营广饶月考)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B)
A.向上排空气收集CO2 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
C.气球漂浮在烧杯中 D.倾倒有CO2的纸袋下沉
12.用甲、乙装置进行植物光合作用验证实验。把装置放在阳光下10小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A.甲中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若甲烧杯里盛放氢氧化钙溶液,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
D.植物光合作用存在能量变化
13.为了探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某实验小组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图的实验,对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C)
A.实验(Ⅰ)目的是说明石蕊遇酸会变红
B.实验(Ⅱ)的目的是作对比实验,说明石蕊遇水不变色
C.对比(Ⅲ)、(Ⅳ),能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烘干实验(Ⅳ)的纸花,颜色重新变成紫色,说明生成物不稳定
14.如图是模拟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的检验的综合实验,描述正确的是(D)
A.本实验过程涉及2个化学反应
B.1处变红
C.制备二氧化碳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3处会产生白色浑浊
15.(2023秋·张家口期中)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容器内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D.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16.(4分)(2023·龙东中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BC (填字母)。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17.(4分)现代社会能源得到了不断开发和利用,合理安全使用能源很重要。
(1)我们家庭厨房的热源一般都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CH4 。
(2)燃气泄漏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打开门窗(或关闭燃气阀门等) (答一点即可)。
(3)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燃气灶 空气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或调小另一气体的进入量。
(4)使用燃气后,关闭燃气阀门的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18.(7分)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问题:
(1)如图1所示,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塑料袋,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
①从物质分类看,干冰属于 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
②从物质组成看,干冰由 碳、氧 (填元素名称)元素组成。
③从物质变化看,塑料袋鼓起的过程中干冰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2所示实验,请回答:
①实验Ⅰ的现象是 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②实验Ⅱ的塑料瓶预先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瓶内加入约1/3体积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变干瘪,其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压降低 。(2分)
19.(8分)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炷 和 油 ,这是燃烧的 三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放热 ,上层盏内油温 升高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挥发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bcd (填字母)。(2分)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0.(6分)(2026·青海中考)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以下是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已知着火点:白磷40 ℃、红磷240 ℃)。
(1)装置A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请解释红磷不燃烧的原因: 红磷的着火点高,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2)装置B中通入O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 ;
(3)装置C若要出现与装置B相同的现象,通入O2前需要的操作是 给冷水加热,温度稍微高于40 ℃即可 。
21.(1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一)气体制取:
(1)实验室常用 石灰石与稀盐酸 (填试剂名称)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用图1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 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反应过程中,当导管上的活塞开关由开启状态到关闭过程中,液面变化(图2)顺序是 cba (填标号先后排序)。
(二)性质探究:小组同学又利用如图3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夹持装置已省略)
(1)仪器a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打开K1,关闭K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①③处纸花变红,②处纸花不变色。对比 ①②(或②③) (填序号)处纸花,可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③处纸花比①处先变红,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4)关闭K1,打开K2,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实验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所得氧气的质量和消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二氧化锰的作用: 催化作用 。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2 g。
(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解题过程)
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3.2 g
= x=6.8 g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6.8 g。单元质量评价(六)(第六单元)
(4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基于卫星图像的研究表明,自1997年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南极洲的冰层边缘已经损失了约12万亿吨的冰。导致出现该现象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稀有气体
2.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在多样化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煤 B.风能 C.天然气 D.石油
3.(2023·广安中考)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
4.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 不燃烧 白磷 不燃烧 白磷 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5.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图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装石灰石
B.加稀盐酸
C.制取并收集CO2
D.检验是否收集满
6.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元素未参与该循环过程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
C.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D.动植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可产生CO2
7.(2023·滨州中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如图所示的便携式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呈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生成的水膜使得可燃物较难复燃。下列关于该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得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
D.喷射后的水膜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不再燃烧
9.(2023·长春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10.(2023·临沂中考)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不变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11.(2023·东营广饶月考)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A.向上排空气收集CO2 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
C.气球漂浮在烧杯中 D.倾倒有CO2的纸袋下沉
12.用甲、乙装置进行植物光合作用验证实验。把装置放在阳光下10小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中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若甲烧杯里盛放氢氧化钙溶液,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
D.植物光合作用存在能量变化
13.为了探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某实验小组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图的实验,对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目的是说明石蕊遇酸会变红
B.实验(Ⅱ)的目的是作对比实验,说明石蕊遇水不变色
C.对比(Ⅲ)、(Ⅳ),能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烘干实验(Ⅳ)的纸花,颜色重新变成紫色,说明生成物不稳定
14.如图是模拟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的检验的综合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过程涉及2个化学反应
B.1处变红
C.制备二氧化碳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3处会产生白色浑浊
15.(2023秋·张家口期中)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容器内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D.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16.(4分)(2023·龙东中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填字母)。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17.(4分)现代社会能源得到了不断开发和利用,合理安全使用能源很重要。
(1)我们家庭厨房的热源一般都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2)燃气泄漏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点即可)。
(3)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燃气灶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或调小另一气体的进入量。
(4)使用燃气后,关闭燃气阀门的灭火原理是 。
18.(7分)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问题:
(1)如图1所示,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塑料袋,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
①从物质分类看,干冰属于 。
②从物质组成看,干冰由 (填元素名称)元素组成。
③从物质变化看,塑料袋鼓起的过程中干冰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2所示实验,请回答:
①实验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②实验Ⅱ的塑料瓶预先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瓶内加入约1/3体积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变干瘪,其原因是 。(2分)
19.(8分)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2分)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0.(6分)(2026·青海中考)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以下是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已知着火点:白磷40 ℃、红磷240 ℃)。
(1)装置A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请解释红磷不燃烧的原因: ;
(2)装置B中通入O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装置C若要出现与装置B相同的现象,通入O2前需要的操作是 。
21.(1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一)气体制取:
(1)实验室常用 (填试剂名称)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用图1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 。
反应过程中,当导管上的活塞开关由开启状态到关闭过程中,液面变化(图2)顺序是 (填标号先后排序)。
(二)性质探究:小组同学又利用如图3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夹持装置已省略)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打开K1,关闭K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①③处纸花变红,②处纸花不变色。对比 (填序号)处纸花,可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③处纸花比①处先变红,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4)关闭K1,打开K2,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实验现象是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所得氧气的质量和消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二氧化锰的作用: 。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