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碳中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所有含碳物质
2.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3.食堂里的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
A.可乐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
4.化学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开展“自制简易冰袋”的探究活动。下列用来制作冰袋最佳的固体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蔗糖 D.氯化钠
5.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小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小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小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在氧气中点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C.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变成紫色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气体质量比为8:1
7.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加水稀释至250g后取出10g,则此1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0.2% B.4% C.1% D.2%
8.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做灯火试验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不能用水浇灭
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夜晚,发现天然气泄漏时,立刻开灯检查泄露点
9.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煤中获得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三者都属于化石燃料,都属于混合物
C.都是蕴藏量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
D.将石油按照沸点的不同进行分馏,得到柴油、煤油等产品
10.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蕴含许多化学原理,其反应之一为:则X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11.下图是粉尘爆炸实验图示。下列有关该实验及爆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
B.实验中,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急速燃烧而爆炸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一定会发生爆炸
D.爆炸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
1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2种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1:1
13.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计算题
14.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药品中钙元素的含量是否与标签相符,开展了探究活动。下表是碳酸钙片标签的部分信息。同学们取8片药片,研碎后逐渐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实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碳酸钙片 【成分】碳酸钙、维生素、辅料 【规格】每片含钙元素0.5g 【用法】口服,嚼食 【用量】每日一次,一次一片 【贮藏】室温密封保存
(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每片药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并判断是否与标签相符。(写出计算过程)
三、实验题
15.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稀醋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提出猜想】
(1)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
【设计实验】
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___________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2)“实验设计①”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
(4)“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论】
(5)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16.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利用下列两种物质与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一】如下图甲,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______。
(2)小明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二】食品脱氧剂(以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同学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表是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
实验所需的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19.7 19.7 19.7
(3)据表中数据推算,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______。
(4)若食品脱氧剂量不足,则会使测量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与白磷燃烧法相比,用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______。
17.“便携式制氧机”可用于家庭保健供氧。某品牌制氧机通过制氧剂产生氧气,制氧剂甲剂为白色颗粒过碳酸钠,制氧剂乙剂为黑色粉末。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其制氧原理并设计组装了一套简易的氧发生器。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碳酸钠易溶于水且它与混合不能生成氧气。
(1)【组装装置】根据图1制氧机简图,该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的仪器组装了一套类似功能的氧发生器(见图2),该氧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______(填接口处字母),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______(填“反应仓”或“加湿过滤仓”)。
(2)【分析解释】小组同学分别用过碳酸钠和5%过氧化氢溶液作对照制取氧气,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出产生氧气体积与时间变化的曲线,结合图像及药品状态分析,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3)【拓展评价】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过碳酸钠的注意事项是______(写一条)。
四、填空题
18.烧烤,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1)机制木炭制成中空结构更有利于烧烤,其原理是______,烧烤结束后,需要熄灭炭火,请写出一种方法______。
(2)烤制时,用固体酒精(化学式为)引燃机制木炭,该过程中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上述两个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均为______。木炭燃烧反应的微观过程是______。
19.根据镁的燃烧,回答相关问题。
(1)镁可以用来做照明弹,是因为其在空气中燃烧能够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你猜测该黑色固体是______(写名称),已知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______。
20.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在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中,______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______;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图中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写一条即可)。
(3)在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4)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该方法以捕集,将所得产物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高温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生成的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5)对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______。
21.煤炭(主要成分为碳单质)是工业制取甲醇()的一种原料,生产甲醇的流程如下:
(1)气化炉发生的反应是水与煤炭粉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合成塔中两种气体在催化剂和高温下合成甲醇,与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
(3)该流程中,可循环再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4)煤的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含硫煤不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有______(写一种,填化学式)。
(5)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醛(),如图所示。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需补充。理论上需补充的与反应a中生成的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
22.请根据下列装置回、制取与性质的相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其发生装置选______(填“A”或“B”)。
(3)实验室用装置B、C、D进行实验时,若装置C中蜡烛燃烧得更旺,D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C中蜡烛熄灭,D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小试管的作用是______。
(4)为制取二氧化碳,需将60g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稀释至9%,所加蒸馏水(密度为1g/mL)的体积为______mL。用装置E、F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时,若E中无植物油,则测得的二氧化碳的体积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如下: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迅速注入80℃的水至刚好浸没白磷;
③挤压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下降;
④停止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______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配制溶液主题学习】某实验小组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5)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______mL(结果取整数)。
(6)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25mL的量筒、细口瓶、烧杯、______(答完整)。
(7)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6%的氯化钠溶液时有液体溅出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
五、多选题
24.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Z一定属于化合物,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
25.一定质量的可与常见物质M反应,同时放出少量热量;将所得产物与反应又生成M,同时放出较多热量。其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比中的高
B.理论上反应每生成44g,同时生成18g
C.理论上每16g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g
D.过程①可将中的部分能量储存于中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选A。
2.答案:C
解析:A、加压液化时,气体变成液体,则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正确;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正确;C、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同时二氧化碳能隔绝空气,错误;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使物体损坏,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正确;故选:C。
3.答案:A
解析:A、可乐是碳酸等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B、西瓜汁中含有不溶性的果肉等,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C、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D、绿豆汤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不能用来制作冰袋,故A不符合题意;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可用来制作冰袋,故B符合题意;C、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能用来制作冰袋,故C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来制作冰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C
解析:A、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可以溶解一定量的高锰酸钾,说法正确;B、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同一种溶质的水溶液,在同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说法正确;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比如:水不是溶液,说法错误;D、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说法正确;故选:C。
6.答案:C
解析: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描述错误;B、在氧气中点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实验现象描述错误;C、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溶液变红,碳酸受热易分解,加热后溶液变成紫色,实验现象描述正确;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负极都有气泡生成,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约为1:2,实验现象描述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根据加水稀释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加水稀释至25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取出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1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故选:D。
8.答案:D
解析:A、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直接进入,会有窒息的危险,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先做灯火试验,如果灯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不能进入,故A说法正确;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为防止发生触电危险,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不能用水浇灭,故B说法正确;C、一旦发生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故C说法正确;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夜晚,发现天然气泄露时,不能立即开灯检验,因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故D说法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A、从煤中获得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说法错误;B、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都含有多种杂质,故属于混合物,说法正确;C、煤、石油、天然气是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D、将石油按照沸点的不同进行分馏,得到柴油、煤油等产品,说法正确;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碳原子为1个,氢原子为2个,氧原子为3个,反应后钙原子为1个,氢原子为2个,碳原子为2个,氧原子为6个,所以左侧少了1个钙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所以化学式为,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含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必须严禁烟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验为粉尘爆炸实验,是面粉在有限空间内燃烧而发生的爆炸,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才会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发生爆炸,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像粉尘爆炸是由于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而轮胎爆炸是因为发生物理变化而引起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乙为氢气,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丁为水,水中氢元素显+1价,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说法错误;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4,说法错误;C、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2种氧化物,说法正确;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说法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2g+0.4g=1.6g,故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故①错误;②③正确;
④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12x:y=1.2g:0.4g,x:y=1:4,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正确;
⑤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3:1,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故正确的是:②③④。
故选B。
14.答案:(1)7.3g
(2)与标签相符
解析:(1)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7.3%=7.3g。
(2)解:设8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8=1.25g,每片含钙元素质量=
答:每片药片中钙元素的质量为0.5g,与标签相符。
15.答案:(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2)证明酸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3)将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5)第二三朵纸花不变色,第一、四朵纸花变色
解析:(1)二氧化碳溶于水可能不与水反应,也可能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2)“实验设计①”的目的是证明酸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3)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则需要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根据实验设计可知“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将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
(4)“实验设计③”纸花只与二氧化碳接触,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5)猜想二成立,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第二三朵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水单独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第一、四朵纸花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的酸性物质。
16.答案:(1)引燃白磷
(2)不正确,白磷不能耗尽装置中的氧气
(3)20.2%
(4)偏小
(5)能够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除尽
解析:(1)加热粗铜丝,能利用铜丝的导热性,引燃白磷。
(2)由图可知,最终氧气没有消耗完,而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不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说法错误。
(3)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150mL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4)若食品脱氧剂量不足,则氧气不能完全消耗,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5)与燃烧红磷相比,用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节约能源、更环保,能消耗氧气更加彻底,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17.答案:(1)cab;加湿过滤仓
(2)过碳酸钠便于携带、运输和储存;相同时间内,过碳酸钠比5%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更多
(3)保持干燥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B为反应的发生装置,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加湿后从b口排出。则该氧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cab;由于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所以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加湿过滤仓。故填:cab;加湿过滤仓。
(2)由于过碳酸钠便于携带,便于运输和储存;据图可知,相同时间内,过碳酸钠比5%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更多。所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故填:过碳酸钠便于携带,便于运输和储存;相同时间内,过碳酸钠比5%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更多。
(3)由于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所以保存过碳酸钠时,应注意保持干燥。故填:保持干燥。
18.答案:(1)增大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浇水
(2);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在点燃的条件下,氧分子被破坏,碳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分子
解析:(1)机制木炭制成中空结构更有利于烧烤,其原理是增大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烧烤结束后,需要熄灭炭火,方法有用水浇灭或用土覆盖等;
故答案为:增大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2)在点燃的条件下,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上述两个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与光能;
木炭燃烧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氧分子被破坏,碳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分子。
19.答案:(1)发出耀眼的白光;
(2)碳;;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解析:(1)镁可以用来做照明弹,是因为其在空气中燃烧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2)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黑色固体是碳,白色固体是氧化镁,即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0.答案:(1)水
(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光合作用
(3)反应条件不同
(4);吸附
(5)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液滴
解析:(1)水循环没有新物质生成,且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碳循环、氧循环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在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中,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2)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图中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体。
(3)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是指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而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太阳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
(4)高温煅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生成的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具有吸附性,其在捕集过程中对具有良好的吸附性。
(5)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液滴。
21.答案:(1)
(2)1:2
(3)
(4)
(5);1:1
解析:(1)气化炉发生的反应是水蒸气与煤炭粉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合成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高温下反应生成甲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的分子个数比是1:2;
(3)由图可知,水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4)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含硫煤不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等;
(5)反应a为甲醇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醛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b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a中每生成1个过氧化氢分子,反应b需要补充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理论上补充的和产反应a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2.答案:(1)锥形瓶
(2);A
(3);;形成液封,节约药品
(4)180;偏小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及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与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故选A;
(3)实验室用装置B、C、D进行实验时,C中蜡烛燃烧更旺,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则B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装置B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故装置B中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C中蜡烛熄灭,D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气体为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试管的作用是形成液封,防止气体由长颈漏斗逸出,还可节约药品;
(4)为制取二氧化碳,需将60g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稀释至9%,则所得9%的稀盐酸质量为60g×36%÷9%=240g,需要水的质量为:240g-60g=180g,因为水的密度为1g/mL,所加蒸馏水的体积为180mL;
用装置E、F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时,若E中无植物油,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则测得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小。
23.答案:(1)③
(2)
(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白磷燃烧时消耗了氧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少
(5)24
(6)玻璃棒、胶头滴管
(7)A
解析:(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题目中可燃物为白磷,在步骤②加入了80℃热水,使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浸没在水中,无法接触氧气,步骤③通过注射器向内挤压空气,内部压强增大,将水压入了长颈漏斗,白磷露出水面,与氧气接触,此时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白磷燃烧,所以是步骤③白磷燃烧。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3)步骤②中白磷浸没在水中,无法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步骤③中白磷露出水面,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所以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停止推入空气后,锥形瓶内的氧气与磷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气体体积减小,内部压强减小,被压入长颈漏斗的水重新进入锥形瓶内,所以锥形瓶内液面上升。
(5)设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V,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V×1.04g/mL×6%=50g×3%,解得V≈24mL,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24mL。
(6)实验中用到的仪器除25mL的量筒、细口瓶、烧杯外,还需要用玻璃棒搅拌,在量取浓溶液积时需要用胶头滴管。
(7)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液面在刻度线上方,量取溶液体积偏大,即的质量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符合题意;
B、向烧杯内加入6%的氯化钠溶液时有液体溅出,溶质减少,所配溶液浓度偏小,不符合题意;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不影响溶液浓度,不符合题意;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溶液被稀释,溶液浓度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BD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3X+Y=2Z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减少,说法错误;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6g:28g=3:14,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组成X、Y的元素都转化给物质Z中,物质X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Z一定属于混合物,多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该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D、设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y、z
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说法正确;
故选:BD。
25.答案:CD
解析:如图所示,与常见物质M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反应生成M,则M为,则有:A、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比中的高,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反应过程、由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甲烷,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甲烷,44g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则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为,设16g甲烷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x,由氢元素守恒则有,解得,因此理论上反应每生成44g,同时生成36g,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反应过程可知,与常见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每16份质量的甲烷与640份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反应,与反应生成,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每32份质量的氧气参与反应生成320份质量的氧化铜,由两个反应之间的关系可知理论上每16份质量的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份质量的,即理论上每16g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g,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一定质量的可与氧化铜反应,同时放出少量热量,将所得产物与反应又生成氧化铜,同时放出较多热量,由放出热量多少可知,过程①可将中的部分能量储存于中,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