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丝绸刺绣 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 D.烧制陶器
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3.空气污染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B. C. D.
4.下列活动中,没有运用氧气的相关性质的是( )
A.做高能燃料 B.富氧炼钢 C.急救输氧 D.动植物呼吸
5.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6.在一定条件下,图1的微粒之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图2中的新微粒用符号表示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 B. C. D.
7.关于铁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铁的熔点较高 B.金属活动性较强
C.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 D.有导电、导热和延展性
8.生活中常见的“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9.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用剩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瓶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在氧气中点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10.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是( )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11.“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
12.下列有关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
A.制取 B.收集
C.验满 D.性质
13.下列微粒中,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是( )
A. B. C. D.
14.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砷属于非金属元素 B.砷的原子序数为33
C.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g D.,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5.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和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D.催化剂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17.下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1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二、填空题
19.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用装置C收集氧气时,当_______时开始收集;当观察到_______时,表示氧气已收集满。收集完毕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写序号)。
①盖上玻璃片
②正放在实验台上
③取出集气瓶
(4)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5)F装置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收集时气体应从_______口进入(填字母)。
20.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_______。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_______。
(3)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
21.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
(2)图2中A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_______相同.
(4)图2中D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时,则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
(5)图2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2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罗列了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所含的阴离子是_______(写离子符号).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3)由8个16号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_(填化学符号).
(4)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氧元素和硫元素排在周期表中同一族(或同一纵行)的原因是原子的_______相同.
(5)排在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核外的_______相同,从左至右,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丝绸刺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手工剪纸,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玉柄雕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烧制陶器,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D
解析:A.A正确,不符合题意;
B.B正确,不符合题意;
C.C正确,不符合题意;
D.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空气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B、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属于空气污染物,正确;C、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D、水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高能燃料,故A不正确;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作富氧炼钢,故B正确;C、氧气能供给呼吸,可以用作急救输氧,故C正确;D、氧气能供给呼吸,可以用作动植物呼吸,故D正确。故选A。
5.答案:C
解析: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合理;B、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选项解释合理;C、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故选项解释不合理;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合理。故选C。
6.答案:A
解析:图2中,存在的微粒有、,其中氧气为反应的剩余物,所以反应后生成图2中的新微粒符号为。故选A。
7.答案:B
解析:A、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铁的熔点较高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金属活动性较强,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C、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导电、导热和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B
解析:这里的“铁、钙、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B错误;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在氧气中点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故D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错误;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错误;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错误;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能鉴别,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此发生装置,故A不符合题意;B、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导管伸入到集气瓶底部,故B不符合题意;C、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C符合题意D、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应在瓶底放一些水,防止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为阳离子,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B、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为阴离子,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符合题意;C、表示氧分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D、表示镁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C
解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金、汞除外,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故B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C错误;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故D正确。故选:C。
15.答案:D
解析: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故选:D。
16.答案:A
解析: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A正确;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和过氧化氢均是由H、O元素组成,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且质子所带电荷与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带电,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如中子,故C错误;D、催化剂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D错误。故选A。
17.答案:B
解析:A、含有一种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原子,即只含一种元素,是单质,不符合题意;B、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是化合物,符合题意;C、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是单质,不符合题意;D、含有两种分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D
解析: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合成新的分子,分子也可以被完全反应,说法正确;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说法正确;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相同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答案:D。
19.答案:(1)锥形瓶
(2)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碳+氧气;分解
(3)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瓶口外有大气泡冒出;①③②
(4)D
(5)a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碳+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用装置C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当观察到瓶口外有大气泡冒出时,表示氧气已收集满,收集完毕后,先盖上玻璃片,然后取出集气瓶,最后正放在实验台上,故操作顺序是①③②;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
(5)F装置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收集时气体应从a口进入。
20.答案:(1)O/;
(2)化学性质不活泼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1)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其中氧、硅属于非金属元素,元素符号表示为O、;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钠离子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的符号是;
(2)保存珍贵的名画需要隔绝氧气,防止其被氧化,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能够隔绝氧气,能防止书画被氧化,所以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3)因为清茶中含有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香味。
21.答案:(1)原子
(2)得到
(3)质子数/核电荷数
(4)
(5)CD
解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①是原子。故填:原子;
(2)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填:得到;
(3)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故填:质子数(或者核电荷数);
(4)D中当x=16时,即质子数=16,电子数=2+8+8=18,则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即带2个单位负电荷,16号元素是硫元素,元素符号为S,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所以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故填:;
(5)最外层为8(第一层是最外层为2)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C、D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具有稳定结构,故填:CD。
22.答案:(1)
(2)
(3)
(4)最外层电子数
(5)电子层数
解析:(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则其所含的阴离子是,故填:;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化学式为,故填:;
(3)16号元素是硫,则由8个16号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为,故填:;
(4)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氧元素和硫元素排在周期表中同一族(或同一纵行)的原因是氧元素和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都是6,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5)分析元素周期表可知,排在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故填:电子层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四章 光现象 练习 2024-2025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答案)

下一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