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反应热—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1.1 反应热—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物质的燃烧热
B.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就是该反应物的燃烧热
C.燃烧热随热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而改变
D.物质燃烧必然伴随发光发热现象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B.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表示标准状况下的数据
C.同一化学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状态不同,也不相同
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3.关于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使反应进行得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
B.为了使反应充分,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C.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和种类均无关
D.用铜棒代替玻璃搅拌器,会使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值偏大
4.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和)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1 mol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放出890.3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反应的焓变与如图所示图像相符的是( )
A.碳与水蒸气的反应
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过氧化氢的分解
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
6.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和)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实验测得101kPa时,1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1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体,放出890.3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
B.在25℃、101 kPa时,1 mol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的燃烧热为
C.在25℃、101 kPa时,1 mol C与适量反应生成1 mol CO时,放出110.5 kJ热量,则C的燃烧热为
D.在稀溶液中:,若将含0.5 mol 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8.燃烧是人们利用热能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燃烧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热所指的燃烧产物一定是相应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
B.含碳物质燃烧生成1mol 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C.实验测定的燃烧热时与所用量的多少无关
D.1molC燃烧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9.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和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总反应是化合反应
B.①②过程形成了C—C键
C.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D.①②吸收能量
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燃烧热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转变成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的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量稀盐酸的温度
B.若,则
C.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H元素变为液态、C元素变为CO气体等)时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
D.在101 kPa时,2 g (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12.化学反应过程可视为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H—H键的键能为436,H—Cl键的键能为431。已知,则Cl—Cl键的键能为( )
A.243
B.351
C.268
D.862
13.一些烷烃的燃烧热数据如表所示:
化合物 燃烧热 化合物 燃烧热
甲烷 890 正丁烷 2878.0
乙烷 1559.8 异丁烷 2869.6
丙烷 2219.9 2-甲基丁烷 3531.3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B.表示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14.已知:①;②。根据相关物质结构和下表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分别为( )
化学键 Si—Cl H—H Si—Si
键能 360 436 176
化学键 H—Cl OO Si—O
键能 431 498 460
A.
B.
C.
D.
15.考前再做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重要意义,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1)的燃烧热,,则a_________(填“>”“<”或“=”)238.6。
(2)已知:,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 ,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__。
(3)和(g)通过灼热的炭层,生成HCl和,当有1 mol 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45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火箭和导弹表面的薄层是耐高温物质。将石墨、铝粉和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煅烧,所得物质可作耐高温材料:,则反应过程中,每转移1 mol 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kJ。
(5)已知25℃、101 kPa时,1 g 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液态水时放出37.96 kJ热量,则该条件下反应的=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A、B、C错误。
2.答案:B
解析:标准状况是指0℃、101kPa,而热化学方程式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指的是25℃、101kPa,B错误。
3.答案:A
解析:为了使反应进行得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A正确;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会导致热量损失较多,使实验误差过大,B不正确;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无关,但是与所用酸、碱的种类有关,C不正确;用铜棒代替玻璃搅拌器,铜是热的良导体,造成热量散失过多,会使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值偏小,D不正确。
4.答案:B
解析:完全燃烧生成(1)和(g)放出890.3 kJ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错误,B正确;产物中水的状态为液态,C错误;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有关,2 mol 燃烧放出的热量应为571.6 ,D错误。
5.答案:C
解析:题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为放热反应。碳与水蒸气的反应、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均为吸热反应;过氧化氢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6.答案:B
解析:依据题目信息确定反应物、生成物状态是否符合要求,C项应为;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计算的数值,A项应为,D项应为。
7.答案:A
解析:测定中和热的方法是利用量热计测定,首先要分别测量反应所需酸和碱溶液的温度,即测盐酸起始温度、NaOH溶液起始温度,然后测量反应体系中的最高温度,A正确;25℃,101 kPa时,1 mol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的燃烧热,则的燃烧热为或,B错误;C的燃烧热是1 mol C完全燃烧生成时放出的热量,C错误;浓硫酸溶解时放热,故将含0.5 mol 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D错误。
8.答案:C
解析:燃烧热所指的燃烧产物不一定是相应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如S元素对应的产物为,A错误;燃烧热是指101kPa下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放出的热量,B错误;实验测定的燃烧热时测定生成1mol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与所用量的多少无关,C正确;101kPa下,1molC燃烧生成1mol时放出的热量是C的燃烧热,D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的过程中焓值降低,该过程放出能量,D错误。
10.答案:D
解析:由②知并不是完全燃烧,1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态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才是其燃烧热,A错误;反应①的,而图示的,B错误;由题给反应可知,反应①为吸热反应,而反应②为放热反应,C错误;同物质的量的同种物质,气态时所具有的能量高于液态时所具有的能量,由②推知反应:的,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量稀盐酸的温度,稀盐酸的起始温度偏高,偏小,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会增大误差,A错误;与反应生成了沉淀,生成沉淀放出了热量,故反应中生成2 mol (1)时放出的热量应大于114.6 kJ,B错误;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H元素变为液态、C元素变为气体等)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C错误。
12.答案:A
解析: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13.答案:C
解析:正丁烷和异丁烷完全燃烧都生成和,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异丁烷的燃烧热,说明等物质的量的正丁烷的能量比异丁烷的能量高,而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A错误;燃烧热是指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物质所放出的热量,生成的水应为液态,B错误;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题表中正丁烷、异丁烷的燃烧热可推知,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的燃烧热,C正确;通过计算可得,相同质量的烷烃,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D错误。
14.答案:A
解析: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则;。
15.答案:(1)<
(2)
(3)
(4)98
(5)-1214.72
解析:(1)液态水变为水蒸气需要吸热,,则a<238.6。
(2)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
(4)转移12 mol 放出的热量为1176 kJ,则转移1 mol 放出的热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北京市顺义区2024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