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则两者性质完全相同
B.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则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溶液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则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木炭粉 氧化铜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蒸发,结晶
B 氢氧化钠 碳酸钠 加过量的氢氧化钙、过滤,蒸发、结晶
C 氯化钠 碳酸氢钠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D 硫酸铁溶液 硫酸铜 加足量的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3.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可以再分面原子不能再分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
A.降低油的着火点 B.让油与空气隔绝
C.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 D.清除了可燃物
5.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B.足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C.向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逐渐加入铜粉至过量
D.向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加水稀释
7.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错误的是( )
A.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
B.微量元素:、I、
C.单质:水银、液氢、硫磺
D.有机物:乙醇、尿素、蔗糖
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将食盐水与石灰水混合:
B.验证金属比活泼:
C.正常雨水偏弱酸性的原因:
D.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9.“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0.关于物质的鉴别、除杂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硝酸铵与氯化铵 分别取样,加固体氢氧化钙研磨,闻气味
B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区分甲烷、一氧化碳、氢气 分别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
D 区分溶液、溶液 观察溶液的颜色
A.A B.B C.C D.D
11.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只有加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B.
C. D.
12.香椿树的嫩芽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香椿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含有的皂甙具有抗菌、防癌的作用。下列有关皂甙(化学式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皂甙由三种金属元素组成 B.一个皂甙分子中含有72个原子
C.皂甙中氢、氧元素质量为14:1 D.皂甙属于氧化物
13.小明在资料中找到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分析以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上述各微粒中,最外层电子数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
B.核电荷数为18的微粒是失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
C.原子序数为19的元素的金属活动性,比原子序数为20的元素的金属活动性强
D.质子数为17、18的微粒都属于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14.已知草酸钙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一种有毒的气体(注:温度没有达到碳酸钙分解的最低温度)。将12.8g草酸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物为11.4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剩余物是混合物
B.将生成的有毒气体全部燃烧可产生4.4g
C.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0g
D.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9.1%
15.镧是稀土金属中的一员,可制合金,催化剂,制造昂贵的照相机镜头等,如图是镧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 B.单质的化学式是
C.普通镧原子核内中子数为82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7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为扑灭四川凉山森林大火,消防队员砍伐树木形成防火隔离带,请简述该过程的灭火原理_______。
(2)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
17.水和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图C中活性炭的作用的是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图A与图B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本质不同是_______。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比较:甲_______乙(填“>”“<”或“=”)。
②℃,将50g水加入25g甲物质中,充分搅拌,可得到_______g溶液。
③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方法。
18.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业废水(含有、)中的含量进行测定。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不同的测定方法,请回答有关问题:甲同学:取50g废水于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反应过程溶液pH变化如图。
①50g废水中的质量是多少 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当加入30g溶液时,烧杯中的溶质为_______(填化学式)。乙同学:改用溶液代替溶液测定废水中的的含量,结果可能会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理由是_______。
19.新新化学兴趣小组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借助数字传感技术监测蜡烛从燃烧直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分数的变化。并根据数据绘制图像如下: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燃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
(2)蜡烛是在_______时熄灭的,此时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_______,此时密闭容器内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
(3)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
(4)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然后用玻璃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发现较长的一支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提出问题)导致高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①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二氧化碳浓度过大
②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氧气浓度太过低
(设计实验)③甲同学按照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先在空气中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高玻璃杯罩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杯子内部上方的滤纸条先褪色。由此说明高蜡烛火焰附近二氧化碳的浓度_______。
④乙同学收集一瓶含氯气20%、二氧化碳80%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并密封,观察到蜡烛燃烧一段时间慢慢熄灭了,根据此实验现象可知(假设猜想)⑤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错误;
B、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但该物质是盐,故错误;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则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
D、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因此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的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和碱的反应,如盐酸和氧化铁的反应,故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氧化铜可以和稀盐酸反应,除去氧化铜,反应后生成了氯化铜,故过滤即可得到木炭,不需要蒸发结晶,故错误;
B、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过量的氢氧化钙会引入新的杂质,故错误;
C、碳酸氢钠可以和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过量的稀盐酸蒸发时完全挥发,故正确;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故生成了新的杂质,故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A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正确;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C错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生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选B。
5.答案:B
解析: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从0开始。A错误;
B、足量的镁粉、铁粉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镁的活动性比铁强,镁反应速率快,则镁的曲线更陡峭。B正确;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固体质量不为零。C错误;
D、向稀硫酸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变大,但是溶液始终呈酸性,pH不会大于7。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A正确;
B、该图像中,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比铁多。故应该是硫酸与铁的反应的曲线先达到拐点。B错误;
C、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方程式为:。根据方程式可知,每消耗340份质量的硝酸银,就会生成188份质量的银,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溶液的质量也会逐渐减少。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无限的趋近于7。D正确。
故选B。
7.答案:A
解析:A、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胶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符合题意;
B、Fe、I、Cu都属于微量元素,不符合题意;
C、水银、液氦、硫磺,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乙醇、尿素、蔗糖都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氯化钠与氢氧化钙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者不能发生化学反应,选项A错误;
B.金属和盐反应必须符合位于前面的金属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要求,盐必须可溶,氧化银是一种难溶性固体,不能与铜发生置换反应,选项B错误;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正常雨水偏弱酸性,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选项C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原方程式缺少生成沉淀的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A、硝酸铵与氯化铵均属于铵态氮肥,均能与氢氧化钙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鉴别,符合题意;
B、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通过溶解、过滤,除去杂质,然后蒸发获得精盐,不符合题意;
C、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点燃后产物分别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水,故检验燃烧产物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氯化钠溶液无色,故观察溶液颜色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中碳酸钙转化为二氧化碳,高温煅烧或与酸反应均可得到;B中锌转化为硫酸锌,可将锌加入硫酸铜溶液等盐溶液中或与稀硫酸反应均可得到;C中氧化铜转化为氧化铜,只能是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才能得到;D中氢氧化钾转化为氯化钾,氢氧化钾与稀盐酸或氢氧化钾与氯化铜或氯化镁反应均可得到。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A、上述微粒中,质子数为18的微粒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选项错误;
B、核电荷数为18的微粒是氩原子,不是阴离子,选项错误;
C、原子序数为19的元素的金属活动性,比原子序数为20的元素的金属活动性强,选项正确;
D、质子数为18的氩原子既不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选项错误,故选C。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D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镧属于金属单质,其化学式为La,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7,表示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7;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39,而核内中子数为139-57=8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7,表示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7,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为5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6.答案:(1)隔离可燃物
(2)
解析:(1)为扑灭四川凉山森林大火,消防队员砍伐树木形成防火隔离带,该过程的灭火原理隔离可燃物。
(2)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甲醇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答案:(1);吸附作用
(2)A只是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没有改变,B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3)①=
②60
③加入少量的固体乙物质或蒸发掉少量的水
解析:(1)图B中发生的是水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图C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用;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A与图B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本质不同是A只是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没有改变,B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3)①℃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比较:甲=乙;
②℃,甲的溶解度是20g,将50g水加入25g甲中最多溶解10g的甲,充分搅拌,可得到60g溶液;
③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少量的固体乙物质或蒸发掉少量的水方法。
18.答案:(1)4.9g
(2)、
(3)偏高;溶液也会与废水中的反应
解析:
19.答案:(1)20%
(2)80s;10%;二氧化碳、氧气
(3)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实验】大;不合理
解析:(1)由图1中氧气的起始体积分数可知,蜡烛燃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0%;
(2)蜡烛在80s时,氧气的体积减小到最小,所以蜡烛是在80s时熄灭的,此时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10%,此时密闭容器内含有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
(3)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实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高的气体膨胀,密度小,易上升;温度低的气体密度大,易下降,所以甲同学按照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先在空气中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高玻璃杯罩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杯子内部上方的滤纸条先褪色,由此说明高蜡烛火焰附近二氧化碳的浓度大;
④乙同学收集一瓶含氧气20%、二氧化碳80%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并密封,观察到蜡烛燃烧一段时间慢慢熄灭了,根据此实验现象可知①不合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2024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下一篇:Unit 1 hello 单词短语句子默写抄写(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