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升华和凝华同步作业(含解析)2024-2025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 升华和凝华 同步作业
一、单选题
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2.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气“霜降”——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4.“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甲图:初春、扎龙湿地冰雪消融 B.乙图:盛夏,林都伊春薄雾消散
C.丙图:金秋,镜泊湖畔朝露晶莹 D.丁图:寒冬,太阳岛上雪人变小
5.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6.《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著作,书中对竹子造纸做了详细记载,竹子造纸分为“斩竹漂塘”“透火焙干”六个步骤。“透火焙干”指的是将湿纸贴在高温土砖上逐渐焙干,下列现象中和“透火焙干”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初春——早晨的天空大雾弥漫 B.夏天——洒水的路面逐渐变干
C.深秋——花草树木上出现露珠 D.寒冬——结冰的衣服逐渐晾干
7.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需要吸热
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
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
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吸热
8.“玉阶生白露”“人迹板桥霜”,关于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霜的形成是升华 D.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二、多选题
9.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B.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
10.我国北方秋、冬两季的清晨,树枝上常出现雾凇,那么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凇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
D.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11.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光照射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入高空
B.冰山上的积雪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
C.水蒸气升入高空时,由于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
D.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液化成小水滴落回地面,形成雨
12.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列诗词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霜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B.“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的形成是升华吸热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三、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则物质由甲图状态变成丙图状态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14.2024年2月20日夜间,济南出现了明显的降雪天气,有不少网友表示,此次降雪与以往不同,“噼里啪啦打在窗户上特别清脆”,通过气象部门了解到,其实这次济南下的是“冰粒”,这种“冰粒”称为“霰”,通常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粒,常见于下雪前或下雪时。下落时来不及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水滴,就以霰的形态出现。
15.为了更好的开展春耕和缓解干旱,某市进行人工降雨以增大降雨量,如图所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将干冰撒在大气中,干冰迅速 并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水滴,形成降雨。(以上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6.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干冰 吸热(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四、实验题
17.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题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
(2)碘锤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里面充满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由于碘固体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现象,把碘锤从热水中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丙图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答: 。
18.学习了《升华和凝华》这节课后有同学认为:“放入冷库一段时间后,肉上会有白霜这是冷库内的水蒸气凝华附在肉上了,所以肉出冷库时的质量大。”但有同学认为:“肉上的白霜不是库内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肉里的水分凝固而成的,所以肉出入冷库时质量相同。”到底谁的认识对呢?请你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1)需要器材: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论:
五、作图题
19.知识梳理是物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当我们学完一章后,应及时进行知识梳理。通过梳理,可以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还有利于理解和应用知识。梳理知识有很多形式,除了提纲形式,还有树形结构图。请仿照示例在方框内梳理下面热学部分知识点: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华、蒸发、压缩、霜。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霜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薄雾消散,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朝露晶莹,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变小,是雪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已知碘的熔点约为114℃。用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低于碘的熔点,碘没有发生熔化,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固态的碘颗粒升华成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说明碘蒸气遇冷凝华成颗粒,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B
【详解】湿纸贴在高温土砖上逐渐焙干,水分蒸发加快,从而使纸干的更快,属于水的汽化现象。
AC.雾和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C不符合题意;
B.洒水的路面逐渐变干,是水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D.结冰的衣服晾干是冰直接由固态变化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成液态水熔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热,故A正确;
B.洒水能降温,是因为水在蒸发时,吸收热量,故B错误;
C.雨是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到冷液化而成的,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雪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到极冷凝华而成的,凝华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的过程,对外放热,故AB错误;
C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对外放热,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9.ACD
【详解】
A.冰中加盐形成了混合物,降低了冰的熔点,故A正确;
B.根据霜的形成可知,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水蒸气形成白霜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ACD。
10.BD
【详解】AC.雾凇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故AC错误;
B.白霜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底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
D.易拉罐底部出现白霜,说明水蒸气凝华了,且不断放出热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说明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低于0℃,故D正确。
故选BD。
11.AC
【详解】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从液态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
B.冰山上的积雪发生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故B错误;
C.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从而形成雪,故C正确;
D.小冰晶下落过程中,熔化成小水滴落回地面,形成雨,故D错误。
故选AC。
12.CD
【详解】A.霜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冰是由水凝固而成,凝固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CD。
13.升华
【详解】物质的三态是指:固态、液态、气态;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易被压缩,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故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丙图中处于气态,物体从甲固态变成丙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14. 凝华 熔化
【详解】[1]“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冰粒。
[2]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下落时来不及熔化成水滴,就以霰的形态出现。
15. 升华 凝华 熔化
【详解】[1][2]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进入云层会迅速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内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发生凝华显现。
[3]冰晶在下落过程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又熔化为液态水,从而形成人工降雨。
16.升华
【详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17. 乙 吸热 升华 凝华 见解析
【详解】(1)[1]甲实验中,碘可能先熔化,再发生汽化现象,对实验现象出现干扰;乙实验中,对碘采用水浴加热,碘的熔点大于水的沸点,碘只会发生升华,不会发生汽化,因此更合理的方案是乙。
(2)[2][3]碘锤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里面充满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由于碘固体吸热发生升华变成碘蒸气的现象。
[4]把碘锤从热水中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碘颗粒。
(3)[5]干冰吸收热量,发生升华现象,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白雾或是白气现象。
18. 天平、一块肉、冰箱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为了验证肉上的白霜是怎么形成的,需要的器材由:天平、一块肉、冰箱。
[2]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这块肉(没冻)的质量,然后将肉放到冰箱里,经过一段时间,待肉完全冷却后,拿出来再称一下。
[3]实验结论:如果前后两次的质量相同,说明白霜是肉里的水分凝固而成的;如果前后两次的质量不相同,说明白霜是库内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9.
【详解】物态变化包括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华,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压缩是液化的一种方式,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如图所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1《声音是什么》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3.2熔化和凝固2024年暑假复习专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