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岳中学二模化学试卷(含解析)

2024初四化学模拟题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a23 Cl35.5 S32 Ca40 Mg24 Zn65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1.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B.《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C.《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D.《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2.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鲜肉粽子的用料讲究,除了糯米,还有猪肉、蛋黄、食用盐、植物油等。小明同学的午餐是鲜肉粽子,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看,还需增加的是
A.馒头 B.鸡腿 C.青菜 D.牛奶
3.骑行是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一辆单车,一个背包即可出行,下列骑行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不锈钢车圈 B.橡胶轮胎 C.合金车铃 D.玻璃反光镜
4.某农场的粮食作物叶子发黄,当地经常刮风,最好施用的肥料是
A.CO(NH2)2 B.KNO3 C.NH4H2PO4 D.K2CO3
5.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称(或名称)、化学式、类别、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纯碱、、碱、洗涤剂
B.熟石灰、、碱、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单质、钢铁冶炼
D.双氧水、、非金属氧化物、医用消毒
6.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Cu ⑤ ⑥
A.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①④
B.②中的数字“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C.③和⑥中的数字“3”均表示3个原子
D.⑤表示表示铝加氧气等于氧化铝
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结晶 B.稀释浓硫酸
C.气体发生装置 D.检查装置气密性
8.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9.“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最外电子层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B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 溶液和溶液性质相似 都含有相同的
A.A B.B C.C D.D
10.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Ba(NO3)2、NH4Cl、KCl B.NaCl、KOH、Na2CO3
C.AgNO3、FeCl2、HNO3 D.K2SO4、NH4NO3、CuSO4
1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元素分类 B.物质分类
C.反应关系 D.空气成分
12.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某固体物质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该固体一定是活泼金属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D.金属阳离子都带正电荷,则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都是金属阳离子
13.化学是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从海水中提取镁、制“碱”,都体现了人类改造物质的智慧。结合下列流程图(部分操作和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加入三种溶液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溶液、过量的溶液
B.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富集、提纯
C.步骤Ⅱ中吸氨的目的是使溶液显碱性,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D.上述流程图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
B.10℃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20℃时,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加入20g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
15.实验探究是解决化学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 B.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比较金属活动性
16.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离、除杂和鉴别所用的试剂方法合理的是
项 实验的 所加物或方法
A 分离Zn和Cu的固体混合物 加适量的Cu(NO3)2
B 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HCl 加过量Ca(OH)2固体,过滤
C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加水溶解
D 检验CO中混有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A.A B.B C.C D.D
17.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待测值为27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9 D.丙和丁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18.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如图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设计的是
A.图甲:向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图乙:等质量的和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C.图丙:稀释氯化钠溶液
D.图丁: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19.下列主题内容说法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相同元素组成的CO和,两者结构相同 ③盐溶液中都含有金属阳离子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蒸发结晶时,待水分全部蒸发即停止加热 ③实验剩余试剂应放入原容器,以免造成浪费
C.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D.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①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②服用补钙剂,可治疗骨质疏松症 ③熟石灰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①被誉为“21世纪能源”的是氢气 ②氢氧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用于制作滑雪板
A.A B.B C.C D.D
20.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渣1的成分是铜、铁
B.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
C.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
D.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1分。)
21.《功勋》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彩故事。
(1)于敏的氢弹梦:于敏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颗氢弹,氢弹原料中的氘是一种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 1 的原子,如图示意图能表示氘原子的是 (填字母,下同);

(2)袁隆平的粮食梦:2020 年袁隆平团队成功种植了“海水稻”,海水稻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 7.2 倍,有益于人体健康。这里的硒是指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3)黄旭华的潜艇梦: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中国核潜艇作出巨大贡献。潜艇供氧的反应原理为 ,则 X 的化学式为 ;
(4)孙家栋的卫星梦:孙家栋参与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卫星升空需要用火箭运载,火箭发射时,肼(N2H4)与四氧化二氮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保持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图1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和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2)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2为铁的价类图。写出一个由C通过中和反应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 。
(3)我们常常借助微观模型来表示微观粒子的反应变化。
①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根据图3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 (用符号表示)。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根据图4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测NaHSO4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 。
A.硫酸氢钠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硫酸氢钠属于酸
B.硫酸氢钠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
C.硫酸氢钠溶液能与铜粉反应生成氢气
D.硫酸氢钠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23.已知A 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是工业上常用来制玻璃、造纸、洗涤剂的原料,B和F都是碱。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B物质常用作 ,F俗称为 。
(2)写出E→F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以上转化关系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7分)
24.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甲实验中,对比铜片上白磷与热水中白磷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2)乙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3)丙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其正确操作步骤为 (填序号),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小”或“偏大”)。
(4)丁实验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若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原理为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若制得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 → →D(已知二氧化碳不易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G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5.小红发现实验台上有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询问老师,确认溶液是初中化学实验用剩的两种化学试剂。于是她对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两瓶试剂分别是什么?
【作出猜想】可能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中的任意两种。
【查阅资料】
①溶液、溶液呈碱性,溶液、溶液呈中性
②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1)分别取少量瓶中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分别测定两种溶液的 两种溶液的pH均 7(填“大于”或“小于”) 两瓶溶液一定不是NaCl溶液、溶液
实验2: 均有 产生 两瓶溶液分别是溶液和溶液。 写出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3:滴加足量 溶液 1号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2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1号溶液是溶液;2号溶液是溶液。
【实验反思】
(2)小红经过分析认为1号溶液还可能是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想,小红可在实验3的基础上向1号溶液中滴加 。
【实验拓展】
(3)通过实验可知1号溶液为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测定这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涛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质量的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①根据改进的需要,D装置中装入碱石灰(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该装置的作用为 。
②为减少实验的偏差,滴入稀硫酸之前可以在a导管口鼓入空气,目的是 ,装置A中的反应停止后再次在a导管口鼓入空气,目的是 。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6.葡萄糖(化学式:)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有一瓶葡萄糖溶液,部分标签如图所示,请计算:
葡萄糖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20% 溶液的质量:500g
(1)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要把这瓶溶液加水稀释至5%,需要加水 g。
27.化学小组的同学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溶液的质量关系下图所示。请回答:
(1)当滴入溶液160g时(即图中C点),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试通过计算,求产生沉淀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1.A
【详解】A.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C
【分析】糯米、猪肉、蛋黄、食用盐和植物油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无机盐和油脂,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看,还缺少维生素。
【详解】A、馒头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A错误;
B、鸡腿富含蛋白质,B错误;
C、青菜富含维生素,C正确;
D、牛奶富含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3.B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详解】A、不锈钢是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错误;
B、轮胎通常使用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正确;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C错误;
D、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
故选:B。
4.B
【分析】植株叶片发黄,说明植株缺乏氮元素。而当地经常刮风,说明植株需要抗倒伏能力好,所以需要补充钾元素。
【详解】A、CO(NH2)2中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
B、KNO3中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B正确;
C、NH4H2PO4中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C错;
D、K2CO3中含有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D错。
故选B。
5.A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CO3,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而不是碱,碳酸钠显碱性,能促进油污的水解,可用作洗涤剂,A错误;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氢氧化钙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正确;
C、氧气的化学式为:O2,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冶炼钢铁,C正确;
D、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俗称,化学式为:H2O2,过氧化氢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可用于医用消毒,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A、①3N2表示3个氮分子,不能表示宏观物质,④Cu宏观上可以表示铜这种物质,故A说法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②Fe3+中的数字“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故B说法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则③3H中的“3”表示3个氢原子,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则⑥中的“3”表示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C说法错误;
D、化学方程式中“+”读作“和”,“=”读作“生成”,⑤表示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蒸发时,应使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正确;
C、使用长颈漏斗制取气体时,应将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图中所示操作没有将长颈漏斗液封,反而将导管液封,产生的气体将从长颈漏斗逸出,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导管内上升一段液柱,说明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正确。
故选:C。
8.C
【详解】A、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此选项表述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是8电子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此选项表述正确;
C、原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①②④属于原子,③属于阳离子,⑤属于阴离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①对应的元素是F,④对应的元素是Na,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原子最外层排满电子的时候,该原子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它们最外电子层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A正确;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形成氧气。在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B正确;
C、原子之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的间隔随着温度升降而变化,但汞原子大小不变,C错误;
D、NaOH和Ca(OH)2都属于碱,NaOH溶液和Ca(OH)2溶液性质相似,是因为都含有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pH=2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
【详解】A、三种物质在pH=2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且均是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B、氢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能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亚铁,不能大量共存,且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不符合题意;
D、三种物质在pH=2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但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详解】A、元素的简单分类是一般将元素分为这样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故选项分类错误。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选项分类错误。
C、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图示正确。
D、空气成分比例数值正确,但空气一般采用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故选项图示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A、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可以是碳酸盐或活泼金属等物质,某固体物质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该固体不一定是活泼金属,A错误;
B、置换反应由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与化合物,所以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有单质生成,但不属于置换反应,B正确;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H2O分子和NH3分子,二者质子数相同,但不属于同种元素,C错误;
D、金属阳离子都带正电荷,但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如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不是金属阳离子,D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A、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加稍过量的 NaOH溶液,除去 MgCl2,再加入稍过量的 BaCl2溶液除去Na2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过量的 BaCl2,顺序不唯一,只要把稍过量的 BaCl2溶液放在稍过量的 Na2CO3溶液前面加入就行,故正确;
B、母液中的氯化镁纯度不够高,浓度较低,经历了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富集、提纯 MgCl2,故正确;
C、步骤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故正确;
D、Ⅰ、Ⅱ、Ⅳ和Ⅴ都是复分解反应,Ⅲ、Ⅵ和贝壳生成氧化钙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到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D。
14.D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P点位于丙物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10℃时丙的不饱和溶液,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10℃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溶解度越大,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此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丙>乙>甲,但该选项未指明是不是饱和溶液,因此不能确定三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错误;
C、根据溶解度曲线,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晶体析出,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既与溶解度的变化有关,还与溶液的质量有关,该选项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C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则此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乙物质,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g乙物质和100g水,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D正确。
故选:D。
15.B
【详解】A、氯化钠和硝酸钾不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两支试管中的铁钉都与水接触,左侧试管中的铁钉还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生锈蚀,右侧试管中的铁钉不能接触空气,铁钉不发生锈蚀,则该实验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氧气,故B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不变,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比较金属活动性需要控制金属的形状、大小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6.C
【详解】A、加入适量的硝酸铜,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被消耗,达不到分离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过量,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C、加水溶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无法检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D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因此在密闭容器内,四种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00+2+50+5=32+2+86+待测,求得待测为37,故选项A说法错误;
B、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不参与反应,故选项B说法错误;
C、在反应中甲和丙的实际质量之比为68:36,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恒定的,等于计量数乘以化学式量之比(当物质由分子构成时又称为相对分子质量),题中无法知道甲和丙的分子的个数比,则无法求得化学式量之比,故选项C说法错误;
D、丙的质量增加了36g,丁的质量增加了22g,为生成物,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18.B
【详解】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则初始溶液是稀盐酸,呈酸性,溶液pH小于7,图中初始溶液pH大于7,A错误;
B、Mg的金属活动性比Zn强,则Mg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比Zn快,产生氢气的速率也较快。Mg与稀硫酸反应生成MgSO4、H2,化学方程式为,每24份质量的Mg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H2;Zn与稀硫酸反应生成ZnSO4、H2,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Zn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H2,则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Mg产生的H2更多,B正确;
C、稀释氯化钠溶液,是增加水的质量,而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C错误;
D、MnO2可以加速双氧水分解,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MnO2催化时反应速率更快,产生氧气的速率更快,但催化剂不能改变氧气的最终产量,因此不管有无催化剂,氧气的最终产量都相等,D错误。
故选:B。
19.C
【详解】A、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②相同元素组成的CO和CO2,二者分子种类不相同,结构也不相同;③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盐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NH4Cl溶液,属于盐溶液,但含有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而不是金属阳离子;A错误;
B、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②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烘干,而不是待水分全部蒸发即停止加热;③实验剩余试剂应放入指定容器,不能放回原容器;B错误;
C、①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②老年人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症,服用补钙剂,可治疗骨质疏松症;③熟石灰呈碱性,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C正确;
D、①被誉为“21世纪能源”的是可燃冰而不是氢气;②氢氧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③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用于制作滑雪板;D错误;
故选:C。
20.D
【分析】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亚铁在溶液中显浅绿色;镁难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活泼。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加足量水得到滤渣1,假设粉末X包含这四种物质,加水后一定发生的反应是,若镁足量,则发生反应,若镁过量,则镁有剩余。假设粉末X包含这四种物质,不论镁粉是否过量,滤渣1一定含有碳酸钙、铜单质,可能含有铁、镁,向滤渣1加入过量稀盐酸得到气体1、滤液2和滤渣2,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是镁、碳酸钙或铁,而对应产物氯化镁、氯化钙、氯化亚铁都能溶于水,该过程得到了滤渣2,说明滤渣1和滤渣2中一定有铜,则原固体中一定有镁和硫酸铜,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硫酸亚铁。
【详解】A、根据分析,滤渣1一定含有铜,不一定含有铁,A错误;
B、若滤液1呈无色,说明硫酸铜一定完全反应,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不确定是否含有镁、铁、碳酸钙,但铜与稀盐酸、氯化镁(若滤渣1含有镁,则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亚铁(若滤渣1含有铁,则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钙(若滤渣1含有碳酸钙,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都不反应,因此滤液2中不可能含有Cu2+,B错误;
C、根据分析,滤渣1中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是镁、碳酸钙或铁,其中镁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气体1可能是氢气或二氧化碳,假设气体是氢气,则此时滤渣1中不含碳酸钙,则原固体X不含碳酸钙,假设气体1是二氧化碳,则此时滤渣1中含有碳酸钙,则原固体X含有碳酸钙,C错误;
D、根据分析,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若滤液2呈浅绿色,说明滤液2含有氯化亚铁,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D正确。
故选:D。
21.(1)A
(2)元素
(3)CO2
(4) 水分子 2N2H4+N2O43N2+4H2O
【详解】(1)氘原子的质子数为1,则能表示氘原子的是A。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硒是指元素。
(3)反应前(X除外)有4Na、4O,反应后有4Na、8O、2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则 X 的化学式为CO2。
(4)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丁表示的是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3N2+4H2O。
22.(1) 78.96 Se2-
(2)(或)
(3) Ba2+、 BD##DB
【详解】(1)元素周期表标签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则化学反应时易得2个电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2)如图可知C点是+2价铁的碱,即氢氧化亚铁,E点是+2价铁的盐,即亚铁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亚铁和盐酸或是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或硫酸亚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或;
(3)①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填;;
②A、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而如图可知溶液中还含有金属离子钠离子,故硫酸氢钠属于盐,不属于酸,选项错误;
B、如图所示,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和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结合为碳酸,碳酸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故能发生反应,选项正确;
C、铜属于不活泼的金属不能与酸性物质反应,选项错误;
D、电离出来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选项正确;
故选;BD。
23.(1) CO2 建筑材料(合理即可) 烧碱##火碱##苛性钠
(2) ## 复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分析】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D是碳酸钙;E是工业上常用来制玻璃、造纸、洗涤剂的原料,则E为碳酸钠;D(碳酸钙)在高温下生成C,则C为氧化钙或二氧化碳;由于B为碱,C能转化为B,则C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A能与D(碳酸钙)、E(碳酸钠)相互转化,且A能与B(氢氧化钙)、F(一种碱)发生反应,则A为二氧化碳;F是一种碱,F能与E(碳酸钠)相互转化,且B(氢氧化钙)能转化为F,则F为氢氧化钠。
综上所述,A为CO2,B为Ca(OH)2,C为CaO,D为CaCO3,E为Na2CO3,F为NaOH。
【详解】(1)A的化学式为CO2。
B(氢氧化钙)常用作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制作波尔多液。
F(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E(碳酸钠)可以与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F(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任写一个即可。
上述两个反应均是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
(3)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D(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C(氧化钙)和A(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B(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E(碳酸钠)和氯化钙等含钙离子的盐溶液反应转化为D(碳酸钙)属于复分解反应,图示关系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24.(1)与氧气充分接触
(2) 红色固体变黑 铜粉不足(合理即可)
(3) ①④⑤ 偏小
(4) B G F
【详解】(1)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甲实验中,热水里氧气含量极少,对比铜片上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可以燃烧)与热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充分接触。
(2)乙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铜粉的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全,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装置漏气(燃烧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中弥补了消耗的氧气,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实验结束后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读数(气体受热膨胀,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3)丙实验中,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故正确操作步骤为:①④⑤。
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制50g 16%氯化钠溶液,量取水的时候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所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4)丁实验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若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盐酸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化学方程式为:。
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和水蒸气,而气体经过溶液会带出水分,则需要先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再用浓硫酸干燥,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G(除去氯化氢)→F(除去水分)→D。
G中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5.(1) 大于 气泡 CaCl2(合理即可)
(2)酚酞试液(合理即可)
(3)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B装置 排除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其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到B装置,防止实验误差
【详解】(1)实验1:NaOH、Na2CO3、NaHCO3溶液均显碱性,溶液pH>7,而NaCl、Na2SO4溶液均显中性,溶液pH=7,由于结论是两瓶溶液一定不是NaCl、Na2SO4溶液,则测定两种溶液的pH均大于7。
实验2:由于结论是两瓶溶液分别是Na2CO3和NaHCO3溶液,而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现象是均有气泡产生,其中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CO2、H2O,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3:由于结论是1号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实验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2溶液是碳酸氢钠溶液,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而碳酸钠能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碳酸氢钠不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则可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溶液。
(2)根据实验拓展的信息,该溶液是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若想证明1号溶液是否是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则可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实验3已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且加入的中性试剂能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则可向溶液中继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原溶液为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加入可溶性镁盐溶液、可溶性铜盐溶液来观察是否产生沉淀,进而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3)①若想测定这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则可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硫酸,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B装置改变的质量为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但空气中也存在二氧化碳,若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B装置中,则会影响测定结果。D装置中的碱石灰(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则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B装置。
②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内原有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需要先排除出去,否则会干扰实验,因此滴入稀硫酸之前可以在a导管口鼓入空气,目的是:排除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其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反应结束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残留于装置内,造成实验误差,所以装置A中的反应停止后再次在a导管口鼓入空气,目的是: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到B装置,防止实验误差。
26.(1)6:1
(2)1500
【详解】(1)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2)500g 20%的溶液稀释到5%,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解得x=2000g,加入水的质量=2000g-500g=1500g。
27.(1)、
(2)解:设产生沉淀的质量为x。
与CuSO4反应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20g-40g=80g
x=9.8g
答:产生沉淀的质量为9.8g。
【分析】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硫酸铜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为,稀硫酸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为,假设CuSO4先发生反应,生成Cu(OH)2沉淀,溶液中有H2SO4,Cu(OH)2可以与H2SO4发生反应,方程式为,重新生成CuSO4,所以可以看做NaOH先与H2SO4反应,H2SO4反应完之后,NaOH再与CuSO4反应。
【详解】(1)根据分析,判断出C点时NaOH溶液过量,H2SO4和CuSO4都已经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和NaOH,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2)根据分析,0~A段是H2SO4与NaOH反应,无沉淀产生。A~B段是CuSO4与NaOH反应,产生Cu(OH)2沉淀,由图象可知AB段消耗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20g-40g=80g,据此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沉淀的质量,详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西川中学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