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05有机实验分析(含解析)

题型05 有机实验分析
(2022-2023高二下·甘肃金昌·期末)
1.实验室制备乙酸甲酯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中导气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B.将乙酸和甲醇的混合液加入浓硫酸中搅拌混合
C.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为吸收甲醇、乙酸
D.若用标记甲醇,则产物乙酸甲酯中不含
(2022-2023高二下·山东东营·期末)
2.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及实验用品使用均正确的是
A.用装置I分离酒精和水
B.用装置II制乙烯
C.用装置III检验产物乙炔
D.用装置IV比较乙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
(2022-2023高二下·山东临沂·期末)
3.下列关于溴苯制备、产物验证、分离提纯的装置正确的是
A.制备溴苯 B.验证产物HBr
C.洗涤粗溴苯 D.分离苯和溴苯
(2022-2023高二下·安徽合肥·期末)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所使用的试剂和主要操作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使用的试剂 主要操作
A 乙醇(水) 金属钠 蒸馏
B 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碳酸钠溶液 分液
C 苯(水) 浓溴水 过滤
D 乙烷(乙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洗气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北京大兴·期末)
5.下列实验装置、操作均正确的是

A.装置甲:分离乙醇和乙酸
B.装置乙:证明碳酸酸性强于苯酚
C.装置丙:酯化反应
D.装置丁:乙醇的消去反应
(2022-2023高二下·北京大兴·期末)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1-溴丁烷发生消去反应有烯烃生成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NaOH和乙醇,搅拌后加入适量的1-溴丁烷,微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水的试管后,再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
B 验证乙炔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将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C 证明溴乙烷中的Br变成了 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取冷却后反应液先滴加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颜色
D 验证苯和液溴在FeBr3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将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先通入CCl4,再通入AgNO3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天津·期末)
7.下列分离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
A.重结晶法分离提纯苯甲酸(杂质氯化钠)的步骤是加热溶解、趁热过滤、蒸发结晶
B.实验室制乙炔中含有杂质,可用硫酸铜溶液洗气
C.乙醇中含有少量水,加生石灰后蒸馏
D.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通入足量溴水
(2022-2023高二下·吉林辽源·期末)
8.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乙烯 B.石油分馏
C.实验室制硝基苯 D.实验室制乙酸乙酯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辽宁大连·期末)
9.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甲: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制取乙烯
B.装置乙:苯与溴在催化下制备溴苯并验证有生成
C.装置丙:用乙酸乙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D.装置丁:用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并验证乙炔具有还原性
(2022-2023高二下·广东清远·期末)
10.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丙烯醛溶液中滴加溴水,溶液褪色 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B 溴乙烷和NaOH乙醇溶液共热,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反应有乙烯生成
C 将花生油与NaOH溶液混合,充分加热后分层消失 花生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光洁的铜丝灼烧后,铜丝变黑,趁热将其伸入2 mL无水乙醇后,铜丝变红 乙醇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河北衡水·期末)
11.用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探究CH4与Cl2的反应 检验甲烷中的乙烯 收集NO气体 将乙醇氧化为乙醛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天津河西·期末)
12.下图为制取并检验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中反应温度可以控制在140℃
B.b中溶液颜色逐渐褪去说明产生了
C.c中溶液颜色逐渐褪去说明产生了
D.d口导出的气体均具有可燃性
(2022-2023高二下·福建福州·期末)
1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 检验卤代烃中卤原子的种类 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取冷却后反应液,向其中滴加硝酸酸化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C 验证蔗糖是否发生水解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D 验证苯和液溴在FeBr3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将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先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再通入AgNO3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天津河西·期末)
14.实验室制取乙炔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如下图(溶液均足量)。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电石中的仅含离子键 B.饱和食盐水可加快乙炔生成的速率
C.试管a中反应: D.试管b中溶液褪色说明乙炔具有还原性
(2022-2023高二下·浙江绍兴·期末)
15.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并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未水解
B 向中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C 将乙醇和浓硫酸在170℃下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猛酸钾 酸性溶液褪色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
D 将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溶液褪色 电石与水反应的气态产物为乙炔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山西·期末)
16.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①中酸性溶液褪色,乙醇被氧化成乙醛
B.②中钠会沉在乙醇底部,发生置换反应
C.③中灼热的铜丝插入乙醇中,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若将乙醇换为,现象相同
D.④中试管壁上出现油状液滴,该油状液滴是一氯甲烷
(2022-2023高二下·河南开封·期末)
17.研究1-溴丙烷是否发生消去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向①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浅黄色沉淀
B.②中溶液褪色,证明①中发生了消去反应
C.将1-溴丙烷换成2-溴丙烷,生成的有机物不相同
D.若②中试剂改为溴水,观察到溴水褪色,则①中一定发生了消去反应
(2022-2023高二下·辽宁丹东·期末)
18.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混合物 试剂 分离方法
A 溴乙烷(溴) 分液
B 甲烷(乙烯) 酸性溶液 洗气
C 乙酸乙酯(乙酸) 溶液 蒸馏
D 苯(苯酚) 溶液 分液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河北秦皇岛·期末)
19.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备及收集乙烯
B.石油分馏
C.实验室制硝基苯
D.实验室制乙酸乙酯
(2022-2023高二下·山东青岛·期末)
20.利用下列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制备乙烯 验证苯酚的酸性 验证1-溴丙烷消去反应有不饱和气态烃生成 实验室制乙炔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
21.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图中部分夹持装置略)和药品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 B.检验1-溴丁烷发生了消去反应

C.制取溴苯并检验有HBr生成 D.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上·山西太原·期末)
22.实验小组在实验室中制备1,2-二溴乙烷,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液体变为棕色,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 B.试剂X可选用NaOH溶液
C.实验后通过分液操作从③的混合液中分离出产品 D.④中收集到的尾气需要进行集中处理
(2022-2023高二下·海南·期末)
23.以下为有机物的制备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右侧试管中观察到淡黄色沉淀,证明制备溴苯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B.图2所制得的硝基苯因溶解有NO2略带黄色,可加入NaOH溶液分液除去
C.图3导气管口应在右侧试管中Na2CO3溶液液面上方,以防止倒吸
D.图4分水器分出生成的水可提高反应转化率
(2022-2023高二下·重庆江津·期末)
24.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B.分离苯和溴苯(部分装置略) C.排空气法收集CH4 D.分离苯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
25.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蒸馏实验中将蒸气冷凝为液体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证明乙炔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A.A B.B C.C D.D
(2022-2023高二下·甘肃金昌·期末)
26.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由2-氯丙烷与的乙醇溶液反应制取丙烯。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I的加热方式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II中水的作用为 ,装置III的现象为 。
(3)鉴定丙烯结构时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出现 组特征峰。
(4)将装置III中盛的溶液换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进行实验。
①实验时装置II可以省略,其原因为 。
②装置I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反应类型为 。
③反应结束后,要证明仪器a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含有,具体操作为:取少量反应后混合液置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 ,则证明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含有。
(2022-2023高二下·北京朝阳·期末)
27.实验小组同学探究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适宜条件。
资料:ⅰ.葡萄糖在碱的作用下,可以生成黄色物质;随着温度升高,可聚合为颜色更深(如棕色)的聚合物。
ⅱ.Cu2O、CuO均溶于氨水,生成、;Cu不溶于氨水。
(1)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
编号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加热,无明显现象,静置后未见砖红色沉淀 加热、静置后,底部有砖红色沉淀
①实验Ⅱ中,葡萄糖转化为 。
②分析实验Ⅱ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但实验Ⅰ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因:
a.电极反应式:
ⅰ.还原反应:
ⅱ.氧化反应: 。
b.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Ⅱ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随增大,氧化性减弱,但是 。
(2)探究葡萄糖溶液的用量和水浴温度(加热时间约1min,冷却后过滤)对该反应的影响。
编号 实验Ⅲ 实Ⅳ
实验方案
温度 现象
5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极浅黄色 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浅橙色
7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棕黄色 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并伴有少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棕色
10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红棕色 得到大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深棕色
①经检验,实验Ⅳ中产生的黑色沉淀中含有Cu。检验方法是:取实验Ⅳ中70℃时产生的沉淀,洗涤, (填操作和现象)。
②分析实验Ⅲ未产生黑色Cu的原因,同学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a:葡萄糖物质的量少,无法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
假设b: (补充完整)。
经定量分析可知假设a不成立。
(3)综合以上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时,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将宜采用的条件填入下表。
温度/℃ NaOH溶液 葡萄糖溶液
条件 2mL10%NaOH溶液
(2022-20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
28.乙酸正丁酯在香料、色谱分析、塑料加工、制药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实验室中按照下列流程制取乙酸正丁酯并测定其结构。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表: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沸点(℃) 水溶性
乙酸 60 1.045 118.1 互溶
正丁醇 74 0.80 118.0 可溶
乙酸正丁酯 116 0.882 126.1 微溶
Ⅰ.用如图所示装置合成乙酸正丁酯粗产品
将乙酸、正丁醇、3~4滴浓硫酸依次加入A中,混匀后投入沸石,接通冷却水,加热至反应完全,得到乙酸正丁酯粗产品。

(1)仪器A的名称是 ;冷却水由 (填“a”或“b”)通入更合理。
(2)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分水器的作用是 。
Ⅱ.通过下列步骤精制粗产品

(4)操作1的名称是 ;饱和溶液的作用 、 以及降低乙酸正丁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5)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离或提纯过程也需要用到“操作2”的是_____(填字母)。
A.除去乙烷气体中的乙烯 B.除去苯甲酸中的氯化钠
C.分离邻二甲苯和水 D.分离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6)通过上述步骤最终获得乙酸正丁酯,则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 。
Ⅲ.对产品进行测定
(7)为测定乙酸正丁酯的键长、键角等分子结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 。
(2022-2023高二下·山东青岛·期末)
29.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如下: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物质 性状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安息香 白色固体 133 344 难溶于冷水 溶于热水、乙醇、乙酸
二苯乙二酮 淡黄色固体 95 347 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苯、乙酸
冰乙酸 无色液体 17 118 与水、乙醇互溶
装置示意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冰乙酸、5mL水及9.0gFeCl3 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g安息香,加热回流45~60min。
③加入50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1.6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其作用是 ,冷却水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2)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 。
(3)冷水洗涤固体的目的是为了洗去 。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物为 ;某同学尝试采用少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也可制得二苯乙二酮。简述该方案可行的理由 。
(5)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洗涤的方法除去(填标号)。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6)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标号)。
a.85% b.80% c.75% d.70%
(2022-2023高二下·福建泉州·期末)
30.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用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
物质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环己醇 0.96 25 161 能溶于水
环己烯 0.81 -103 83 难溶于水
(1)制备粗品。
将12.5 mL 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 mL 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水浴加热的优点是 。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 ,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 。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 。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 (填“上”或“下”)层,分液后用 (填字母,下同)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如图装置蒸馏,冷却水从 (填“f”或“g”)口进入,目的是 。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 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的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 。
a.蒸馏时从70 ℃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 。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b中导气管口如果插入液面下会发生倒吸,A错误;
B.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应将浓硫酸加入乙酸和甲醇的混合液中搅拌混合,B错误;
C.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为吸收挥发出的甲醇、乙酸,C正确;
D.若用标记甲醇,产物乙酸甲酯中含有,D错误;
答案选C。
2.C
【详解】A.酒精和水互溶,不分层,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错误;
B.乙醇的消去反应要迅速加热到170℃并稳定在这个温度,否则会产生其他的产物,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伸入到混合液液面下方,故B错误;
C.电石与水反应产生乙炔,用CuSO4除杂,然后乙炔能使溴水褪色,说明产物是乙炔,故C正确;
D.装置IV中的乙酸具有挥发性,进入苯酚钠溶液中的有乙酸和H2CO3,二者都能和苯酚钠发生反应,比较不出酸性强弱,故D错误;
故本题选 C。
3.B
【详解】A.制备溴苯不需要加热,A错误;
B.四氯化碳可以吸收HBr中混有的Br2,并用硝酸银溶液鉴证生成的HBr,产生浅黄色沉淀即可,B正确;
C.溴苯是液体,不能用过滤的装置进行洗涤,C错误;
D.苯和溴苯可以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式进行分离,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金属钠均能与水、乙醇反应,金属钠不能除去乙醇中的水,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加入新制生石灰,再蒸馏,故A错误;
B.饱和碳酸钠能与乙酸反应,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使之析出,然后分液方法分离,故B正确;
C.苯是有机溶剂,能萃取溴水中的溴,引入新的杂质,故C错误;
D.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二氧化碳,引入新的杂质,正确的操作是通入足量的溴水,故D错误;
答案为B。
5.D
【详解】A.乙醇和乙酸互溶,不能分液分离,A错误;
B.挥发的乙酸也会和苯酚钠生成苯酚使得溶液变浑浊,B错误;
C.装置中为防止倒吸,长导管不能伸入液面以下,C错误;
D.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1-溴丁烷在NaOH和乙醇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生成气体通过水除去挥发的乙醇,然后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烯烃和高锰酸钾反应而使溶液褪色,能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电石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中混有H2S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对乙炔气体的检验产生干扰,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
C.检验卤素原子,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冷却后,加硝酸酸化,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根据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先通入四氯化碳溶液,目的是除去挥发出来的溴单质,避免对HBr检验产生干扰,然后再通入硝酸银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发生取代反应,能够达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苯甲酸在水中溶解度不大,趁热过滤可减少溶解损失,则重结晶的主要步骤依次为: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故A错误;
B.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乙炔不反应,洗气可分离,故B正确;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蒸馏可分离,故C正确;
D.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乙烷不反应,洗气可分离,故D正确;
故选:A。
8.C
【详解】A.乙烯密度小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但因为乙烯不易溶于水且乙烯密度接近空气密度,最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误;
B.蒸馏时,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则温度计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B错误;
C.实验室用苯和浓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55-60℃制备硝基苯,该实验操作正确,故C正确;
D.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否则易产生倒吸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A.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苯与溴在催化下制备溴苯,生成的HBr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溴化银沉淀,但是溴具有挥发性,溴也可以和硝酸银反应,需要排除溴的干扰,不可验证有生成,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乙酸乙酯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在上层,用乙酸乙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用硫酸铜溶液除去硫化氢等杂质,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验证乙炔具有还原性,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选B。
10.D
【详解】A.碳碳双键、醛基都能与溴水反应,向丙烯醛溶液中滴加溴水,溶液褪色,碳碳双键和醛基均能使溴水褪色,不能说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A项不符合题意;
B.溴乙烷和NaOH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乙醇蒸气,乙醇、乙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有乙烯生成,B项不符合题意;
C.将花生油与NaOH溶液混合,充分加热后分层消失,是由于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了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C项不符合题意;
D.光洁的铜丝灼烧后,铜丝变黑,趁热将其伸入2 mL无水乙醇后,铜丝变红说明乙醇具有还原性,将CuO还原为Cu,D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甲烷和Cl2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HCl,为防止氯气溶于水,采用饱和食盐水溶液,HCl溶于饱和食盐水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为油状液体,因此可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油状液滴,A正确;
B.甲烷中的乙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生成的二氧化碳用NaOH吸收,甲烷不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可用图示装置检验甲烷中的乙烯,B正确;
C.NO容易被氧气氧化生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
D.铜高温下被氧气氧化生成黑色的CuO,灼热的CuO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醛和Cu,可观察到黑色的铜丝浸入乙醇后恢复红色,拔出乙醇后又变黑色,D正确;
故答案选C。
12.B
【分析】实验室通过乙醇在浓硫酸、170°C制取乙烯,由于乙醇挥发和副反应,乙烯中含有乙醇蒸气、CO2和SO2,SO2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醇可溶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乙烯通过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乙烯和SO2均能使KMnO4溶液褪色,逸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二氧化碳。
【详解】A. a中反应温度可以控制在170℃,A错误;
B. 据分析,b中溶液颜色逐渐褪去说明产生了,B正确;
C. 据分析,c中溶液颜色逐渐褪去不能说明产生了,C错误;
D. d口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D错误;
选B。
13.C
【详解】A.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为,该反应中只有生成物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可证明产生乙烯,即证明发生消去反应,A正确;
B.检验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正确操作为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取冷却后反应液,向其中滴加硝酸酸化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颜色,可确定卤素,B正确;
C.验证蔗糖是否发生水解时,其水解产物葡萄糖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时,须确保反应环境为碱性,C错误;
D.苯和液溴在FeBr3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将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先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除去挥发的液溴,再通入AgNO3溶液中,若观察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产生HBr,从而可知苯和液溴在FeBr3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HBr,D正确。
故选C。
14.D
【分析】圆底烧瓶中电石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用硫酸铜溶液除去乙炔中的H2S、磷化氢等杂质气体,乙炔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酸性高锰酸钾检验乙炔气体。
【详解】A.由钙离子和离子构成,由碳原子通过非极性共价键构成,故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A不符合;
B.逐滴加入饱和食盐水,可减少水与电石的接触面积,从而控制生成乙炔的速率,,B不符合;
C.H2S为弱酸,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硫酸:,C不符合;
D.CuSO4溶液去除了乙炔气体中混有的H2S等杂质,所以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炔具有还原性,D合理;
故选D。
15.B
【详解】A.溶液呈酸性,需加氢氧化钠调节溶液至碱性后再加入氢氧化铜,A错误;
B.向中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证明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B正确;
C.制取的乙烯中混有的乙醇和二氧化硫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先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这些杂质再检验,C错误;
D.将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中混有硫化氢,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干扰乙炔的检验,D错误;
故选B。
16.B
【详解】A.乙醇具有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将乙醇氧化成乙酸,A错误;
B.钠的密度比乙醇大,钠会沉在乙醇底部,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和乙醇钠,为置换反应,B正确;
C.醇氧化生成醛的过程需要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2个H则生成醛;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1个氢则生成酮,若无氢则不能反应,C错误;
D.氯气与甲烷反应产物的为气体,为油状液滴,为油状液滴,为油状液滴,D错误;
故选B。
17.D
【详解】A.①试管中有溶液,反应后向①试管中滴加溶液,与反应生成,分解产生黑色固体,无法观察到浅黄色沉淀,A错误;
B.由于乙醇易挥发,②中溶液褪色也可能是①中挥发出的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错误;
C.有机反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将1-溴丙烷换成2-溴丙烷,生成的有机物相同,仍为丙烯,C错误;
D.②中试剂改为溴水,由于溴水与乙醇不反应,若观察到溴水褪色,则①中一定发生了消去反应,D正确;
故选D。
18.D
【详解】A.溴乙烷和溴都能溶于,不能用除去溴乙烷中的溴单质,A错误;
B.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产生新的气体杂质,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甲烷中的乙烯,B错误;
C.乙酸乙酯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所以不能用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C错误;
D.苯酚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苯酚钠溶液,与苯不反应,再通过分液将其分离,D正确;
故选D。
19.C
【详解】A.常温下,虽然乙烯和空气不反应,但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接近于空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乙烯难溶于水,需用排水法收集,A错误;
B.蒸留时,温度计应位于蒸留烧瓶支管口附近测蒸气的温度,B错误;
C.苯和硝酸沸点较低,易挥发,用长玻璃导管冷凝,制硝基苯的温度是50-60℃,水浴加热可以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并且温度容易控制,图示装置正确,C正确;
D.氢氧化钠能与产物乙酸乙酯反应,试管中应加饱和碳酸钠溶液, D错误;
故选C。
20.C
【详解】A.没有使用温度计测定烧瓶内液体的温度,不能把温度控制在170℃左右,难以制得乙烯,A不正确;
B.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颜色改变,不能用来验证苯酚的酸性,B不正确;
C.1-溴丙烷在KOH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用水洗去混在气体中的乙醇蒸气,排除对丙烯检验造成的干扰,若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则表明生成了丙烯,C正确;
D.电石遇水后发生粉化,且生成的Ca(OH)2易堵塞塑料板上的小孔,所以不能使用此装置控制乙炔制取反应的发生与停止,D不正确;
故选C。
21.C
【详解】A.二氧化硫气体、乙醇、乙烯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从圆底烧瓶中出来的二氧化硫和乙醇蒸汽,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乙醇发生消去反应产生了乙烯,A不符合题意;
B.乙醇和1-丁烯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水能吸收从圆底烧瓶中出来的乙醇蒸汽,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1-溴丁烷发生消去反应产生了1-丁烯,B不符合题意;
C.液溴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溴蒸汽进入硝酸银溶液中同样会产生淡黄色沉淀,从而干扰了HBr的检验,C符合题意;
D.锥形瓶内产生气体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乙酸易挥发,乙酸、碳酸均能和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故先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挥发出来的乙酸蒸汽,避免乙酸干扰到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比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C
【分析】无水乙醇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和水,制取的乙烯中含有杂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先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再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尾气中含有乙烯和挥发的溴蒸汽,需要集中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和脱水性,将乙醇碳化使①中液体逐渐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A正确;
B.试剂X主要作用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故B正确;
C.1,2-二溴乙烷与四氯化碳相互溶解,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故C错误;
D.尾气中含有乙烯和挥发的溴蒸汽,需要集中处理,故D正确;
故选C。
23.B
【详解】A.图1中四氯化碳可溶解挥发出的溴蒸气,若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苯与溴反应时有HBr产生,发生取代反应,故A正确;
B.硝基苯难溶于水,N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亚硝酸钠,图2所制得的硝基苯因溶解有NO2略带黄色,可加入NaOH溶液,再用苯萃取,最后经蒸馏即可得到硝基苯,故B错误;
C.乙酸、乙醇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图3导气管口应在右侧试管中Na2CO3溶液液面上方,故C正确;
D.图4球形冷凝管可冷凝回流,减少反应物损失,提高产率。分水器分出生成的水,乙酸和正丁醇生成乙酸丁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水减少,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反应转化率,故D正确;
故选:B。
24.C
【详解】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将乙醇倒入浓硫酸中,因浓硫酸稀释放热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危险,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加边搅拌,A不选;
B.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苯和溴苯的过程中,冷凝水的进出方向应为下进上出,冷凝效果好,B不选;
C.CH4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短进长出,C选;
D.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后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D不选;
故选C。
25.D
【详解】A.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来萃取碘水中的碘,A不符合题意;
B.冷凝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B不符合题意;
C.混合浓硫酸和乙醇,不能将乙醇倒入浓硫酸中,容易发生液体飞溅造成危险,C不符合题意;
D.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出乙炔,乙炔经过硫酸铜溶液除杂后通入酸性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证明乙炔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符合题意;
故选D。
26.(1) 水浴加热
(2) 吸收挥发出的乙醇 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3)3
(4) 乙醇与溴的溶液不反应 加成反应 稀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1)装置Ⅰ为水浴加热,温度计用于测量水浴温度,反应方程式为;
(2)2-氯丙烷消去生成的丙烯中含有挥发的乙醇,乙醇也会使高锰酸钾褪色,因此需先用水除去再检验;
(3)丙烯中有3种等效氢,因此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吸收峰;
(4)①乙醇不与溴的CCl4溶液反应,不干扰丙烯检验,故无需先除去;
②丙烯与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方程式为;
③a中仍残余NaOH,需先加硝酸中和后再加AgNO3检验Cl-,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a中含有Cl-。
27.(1) CH2OH(CHOH)4COONa CH2OH(CHOH)4CHO-2e-+3OH-=CH2OH(CHOH)4COO-+2H2O 随c(OH-)增大,葡萄糖还原性增强
(2) 加入足量浓氨水,振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 葡萄糖浓度太小,还原性弱,不能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
(3) 50℃ 5滴10%葡萄糖溶液
【分析】通过设计实验,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探究葡萄糖溶液的用量和水浴温度(加热时间约1min,冷却后过滤)对该反应的影响;综合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时,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对实验进行分析;
【详解】(1)①实验Ⅱ中,加热、静置后,底部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则葡萄糖被氧化,转化为CH2OH(CHOH)4COONa;
②a.ⅰ.还原反应,氢氧化铜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氧化亚铜:;
ⅱ.氧化反应,葡萄糖失电子产生葡萄糖酸,电极反应为:CH2OH(CHOH)4CHO-2e-+3OH-=CH2OH(CHOH)4COO-+2H2O;
b.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Ⅱ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随增大,氧化性减弱,但是随c(OH-)增大,葡萄糖还原性增强;
(2)①经检验,实验Ⅳ中产生的黑色沉淀中含有Cu。检验方法是:取实验Ⅳ中70℃时产生的沉淀,洗涤,加入足量浓氨水,振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分析实验Ⅲ未产生黑色Cu的原因,同学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a:葡萄糖物质的量少,无法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
假设b:葡萄糖浓度太小,还原性弱,不能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
经定量分析可知假设a不成立;
(3)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在50℃时,实验Ⅲ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极浅黄色,实验Ⅳ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浅橙色,所以使葡萄糖的浓度较大,量较少,故答案为50℃;5滴10%葡萄糖溶液。
28.(1) 圆底烧瓶 b
(2)
(3)将水分离出体系,促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提高酯的产率
(4) 分液 除去乙酸 溶解正丁醇
(5)D
(6)80%或0.8
(7)X-射线衍射法
【分析】乙酸和正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乙酸正丁酯,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圆底烧瓶,冷却水应该从下端进上端出,冷却水从b端进;
(2)制备乙酸正丁酯的方程式为;
(3)由于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分离出水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提高酯的产率;
(4)粗产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经过分液得到有机层和水层,操作1是分液,碳酸钠的作用是除去乙酸,溶解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
(5)操作2是互溶的液体和液体的分离,是蒸馏,除去乙烷气体中的乙烯用洗气,除去苯甲酸中的氯化钠是固液分离用过滤,分离邻二甲苯和水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离用分液,分离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是两种互溶的液体的分离用蒸馏,因此用到操作2 是D;
(6)乙酸、正丁醇反应理论上生成0.2mol的乙酸正丁酯,理论上质量应该是0.2×116g/mol=23.2g,乙酸正丁酯的产率=;
(7)通过X-射线衍射法可以测定物质的键长角,因此测定乙酸正丁酯的键长、键角等分子结构的方法是X-射线衍射法。
29.(1) 球形冷凝管 冷凝回流、导气 a
(2)防暴沸
(3)FeCl3、CH3COOH
(4) FeCl2 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a
(6)b
【分析】制取二苯乙二酮时,需先制取氧化剂,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冰乙酸、5mL水及9.0gFeCl3 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安息香,加热回流。加水煮沸后冷却,析出的黄色固体即为二苯乙二酮。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
【详解】(1)仪器B为内管呈球形的冷凝管,名称是球形冷凝管;其作用是冷凝回流、导气,冷却水应下进上出,即从a口通入。
(2)冷热物质相混时,易发生暴沸,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防暴沸。
(3)二苯乙二酮难溶于冷水,而氯化铁和醋酸都易溶于冷水,所以用冷水洗涤固体的目的是:为了洗去FeCl3、CH3COOH。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反应时被还原,其还原产物为FeCl2;某同学尝试采用少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也可制得二苯乙二酮。该方案可行的理由: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表中信息显示,安息香溶于热水,而二苯乙二酮难溶于水,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热水洗涤的方法除去,故选a。
(6)理论上,2.0g安息香完全反应,可生成二苯乙二酮的质量为≈1.98g,实际产量为1.6g,则本实验的产率为≈80.8%,最接近于80%,故选b。
【点睛】冷凝管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充满水,所以不管冷凝管是斜放还是直放,冷却水流向都是下进上出。
30.(1) 可控制加热的温度或受热均匀等 防暴沸 冷凝 防止环己烯挥发
(2) 上 c g 使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方向,冷却效果好 83℃ c
(3)bc
【分析】环己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到85℃生成环己烯,应采用水浴加热,长导管可以其冷凝的作用。分离环己烯中的环己醇和酸性杂质,需要进行分液,然后用碳酸钠溶液洗涤,减少产品中的环己醇和酸性杂质,环己醇能和金属钠反应,但环己烯不能,且二者都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1)①水浴加热的优点可控制加热的温度或受热均匀等,液体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加热过程中剧烈沸腾,长导管有导出气体和冷凝的作用。
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降低环己烯蒸气的温度,使其液化,防止环己烯挥发。
(2)①环己烯是烃类,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振荡、静置、分层后环己烯在上层;环己烯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被KMnO4溶液氧化,稀H2SO4不能除去,反而能引入新的酸性杂质,只有Na2CO3溶液,不能与环己烯反应,可以与酸性杂质反应,故选c。
②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使气体得到充分冷却,则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即g口进入,目的是使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方向,冷却效果好。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环己烯的沸点为83℃,环己醇的沸点为161℃,则蒸馏分离时应收集83℃的产品;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则产品的质量高,故错误;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会使产品的量增加,故错误;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会使生成的环乙烯量减少,故正确;故答案为:83℃;c;
(3)二者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区别粗品与精品可加入金属钠,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若无气体,则是精品,另外根据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而纯净物有固定的沸点,通过测定环己烯粗品和环己烯精品的沸点,也可判断产品的纯度,故答案为:b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01分子的空间构型及杂化类型的判断(含解析)

下一篇: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学业水平抽样评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