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训练(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训练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春天,尘土飞扬 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
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 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
2.福岛第一核电站第四轮核污染水于2024年2月28日开始排海。核污水中的氚、碳-14等是难以去除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物质循环进入食物链中,影响人类安全。已知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3 B.2 C.1 D.0
3.下列粒子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A. B. C. D.
4.镁是人体中重要的元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收缩及保持骨骼健康等作用。如图为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
B.镁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D.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
5.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锑、铈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lg B.铈的元素符号是Ce
C.铈属于金属元素 D.铈原子的质子数为58
6.地壳中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如下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
金属元素 镁 钾 钠 钙
含量(质量分数) 2.00% 2.47% 2.74% 3.45%
A.镁 B.钾 C.钠 D.钙
7.下列元素符号表示金元素的是( )
A.Hg B.Au C.Pt D.Ar
8.蓝冰现象是在漫长的严寒条件下,使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内部的空隙会不断缩小,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现象,以下关于蓝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冰形成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多 B.蓝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冰要大
C.蓝冰现象与太阳光的色散无关 D.蓝冰的形成需要持续低温环境
9.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在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0.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氧气 B.氯化钠 C.铜 D.金刚石
11.下列是一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
B.②④⑤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C.②④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同一族
D.①③表示阳离子
12.通过学习,同学们从“宏观—微观—符号”等角度认识了物质。下面是从性质、构成、类别、变化等角度认识微观粒子的思维导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6分)“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 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材料二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随后1904年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材料三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电子带 电。
(2)卢瑟福通过实验得出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3)在下图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中,能代表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填序号,后同),能代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4)分析“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过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B.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人类借助模型构建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D.对于前人错误的科学理论应该全盘否定,不能借鉴。
14、(6分)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A的结构示意图中共有 个电子层,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4)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A、B、C中达到稳定结构的是 ;
15、(6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分析图中的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写元素符号),形成的阳离子的符号为 。
(2)第三周期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
(3)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氮原子和磷原子的 相同。
(4)同周期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是 。
16、(6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出一些结论: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Ⅱ所示的装置。
(2)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向两支U型管A、C处的棉纱上注入浓氨水,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3)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优点 、 (写二点即可)。
17、(4分)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某兴趣小组追随科学家的步伐,作出了系列探究。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可在显示器上读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含量)探究微粒的运动。
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确保塑料瓶外形不变,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下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1)最能够说明氧气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曲线是______。(填序号)
A.MN段 B.NP段 C.PQ段
(2)MN段和NP段(两段时间相同)相比较,说明 。
(3)P点后(第三步实验)氧气体积分数迅速下降,说明氧气的性质是 。
(4)随着实验的进行,最终Q点所对应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A A D B D D A
11 12
D B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6分)(1)负;(2)原子核/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原子核(与前一空对应);
(3)①; ②;(4)ABC。
14、(6分)(1) 11; (2) 2 ;得到;(3)BC;(4)最外层电子数;(5)C。
15、(6分)(1) Al;Al3+;(2)18;(3)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
(4)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且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16、(6分)(1) 甲中酚酞溶液变红,乙中酚酞溶液不变红;对比实验;氨水能使酚溶液变红或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2)BD棉纱布均变红,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3)防止氨气污染空气;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17、(4分)(1)A;
(2)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4)2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省南京市八区2023~2024度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期中学情分析试卷

下一篇: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十中学、第七中学、第八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