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广东省东莞市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东莞模拟)下列东莞美食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茶山松糕 B.厚街濑粉 C.麻涌香蕉 D.塘厦碌鹅
【答案】D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A、茶山松糕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A选项错误。
B、厚街灌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B选项错误。
C、麻涌香蕉中富含维生素,故C选项错误。
D、塘厦碌鹅中富含蛋白质,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2.(2024·东莞模拟)贴有如题图标识的垃圾桶,应投入的垃圾是(  )
A.易拉罐 B.过期药物 C.碎瓷片 D.腐烂水果
【答案】A
【知识点】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解析】【解答】A、易拉罐通常是用铝等金属制成,属于金属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故应投入可回收物中,故A选项正确。
B、过期食品属于厨余垃圾,故B选项错误。
C、碎瓷片属于干垃圾,故C选项错误。
D、腐烂水果属于厨余垃圾,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垃圾分类进行分析。
3.(2024·东莞模拟)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侯德榜 C.拉瓦锡 D.张青莲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根据史实可知,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发展中各历史成就的人物进行分析了解化学研究的历史和成就。
4.(2024·东莞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氧分子:O B.镁离子:
C.2个氢原子:2H D.高锰酸钾: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氧分子表示为:02,故A选项错误。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故镁离子表示为Mg2+,故B选项错误。
C、元素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C选项正确。
D、高锰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高锰酸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高锰酸钾的化学式表示为: KMnO4,故D选项错误。
故选: C。
【分析】A、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
5.(2024·东莞模拟)《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其原理如题5图所示。阳燧在艾绒点燃时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充足的氧气
C.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D.防止艾绒被风吹灭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艾绒属于可燃物,且接触到了氧气,所以阳燧在艾绒点燃时所起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C。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进行分析。
6.(2024·东莞模拟)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天然水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的操作是(  )
A.加热蒸馏 B.杀菌消毒 C.细沙滤水 D.絮凝沉降
【答案】A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天然水的过程中,利用了絮凝沉降的方法,使悬浮物沉淀下来,然后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最后通过加入杀菌剂进行杀菌消毒,没有进行加热蒸馏。
故选:A。
【分析】根据自来水厂净水的流程“取水口—加絮凝剂—反应池沉淀—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清水池—投药消毒—配水泵”进行分析。
7.(2024·东莞模拟)含氟牙膏是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题7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C.氟单质常温下为气态 D.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故A选项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B选项错误。
C、氟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单质常温下为气态,故C选项正确。
D、缺氟易产生龋齿,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2024·东莞模拟)塑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废弃塑料也带来了“白色污染”。请根据题意回答8-9题。
8.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是“全球战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
B.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C.将塑料深埋地下,可解决其污染问题
D.生产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9.聚乳酸是一种可全降解的塑料替代品,它以乳酸()为主要原料制成。下列关于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不属于有机物
B.乳酸完全燃烧生成和
C.乳酸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乳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8.C
9.B
【知识点】绿色化学;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A、根据有机物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乳酸由乳酸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8.A、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故A选项正确。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能减少塑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故B选项正确。
C、将塑料深埋地下,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故C选项错误。
D、生产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9.A、乳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选项错误。
B、乳酸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乳酸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故B选项正确。
C、乳酸由乳酸分子构成的,1个乳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故C选项错误。
D、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x 3):(1 x 6):(16 x 3)= 6:1:8,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0.(2024·东莞模拟)用和制取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如题10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时需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B.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不易溶于水
C.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D.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是混合物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加热时需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故A选项正确。
B、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02不易溶于水,故B选项正确。
C、MnO2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性质改变,故C选项错误。
D、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加热前要预热试管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C、感觉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D、感觉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11.(2024·东莞模拟)下列情境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情境 化学知识
A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aO能与水反应
B 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发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C 玉兰花香扑鼻而来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 洗洁精有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
C、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玉兰花香扑鼻而来,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生石灰的用途进行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特征进行分析
D、根据乳化原理进行分析。
(2024·东莞模拟)农作物优良种子饱满密度大,次品种子空壳密度小。农业上常用16%NaCl溶液作选种液,并用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项目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验室进行了选种模拟实验,据此回答问题。
12.欲配制上述选种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13.将种子放入选种液中,现象如题13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层溶液密度小于下层 B.漂浮的种子是优良种子
C.选种液中的阳离子为 D.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
14.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题14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
B.50℃时,的溶解度为85.5
C.16gNaCl溶于100g水中配得的溶液符合选种液标准
D.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
【答案】12.C
13.D
14.D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1)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
(2)A、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
B、根据饱满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略大,而干瘪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小得多进行分析。
C、根据离子书写进行分析。
D、根据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防止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进行分析。
(3)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D、根据提纯方法进行分析。
12.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左右两盘各放相同大小的质量纸,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A、溶液具有均一性,则上层溶液密度等于下层,故A选项错误。
B、饱满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略大,而干瘪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小得多,因此漂浮的种子是干瘪种子,优良的种子应该处在溶液的底部,故B选项错误。
C、农业中常用16%的NaCl溶液来选种,选种液中的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l-,故C选项错误。
D、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防止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4.A、选项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选项不正确。
B、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故B选项不正确。
C、农业上常用16%NaCl溶液作选种液,而16gNaCl溶于100g水中配得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选项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KNO3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KNO3,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5.(2024·东莞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B 检验NaOH是否变质 取样,向其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
C 比较Fe和Zn的活动性 分别往铁粉和锌粒中加入等量稀硫酸
D 除去NaCl溶液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物质的除杂、净化
【解析】【解答】A、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部有水雾生成,则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可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A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用酚酞溶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B选项错误。
C、由于铁粉和锌粒的形状不同,不能用于比较铁和锌的活动性,故C选项错误。
D、适量的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进行分析。
C、根据铁粉和锌粒的形状不同进行分析。
D、根据除杂原理“不改变原有物质,不引进新物质”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第16题7分,第17题8分,第18-21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4·东莞模拟)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耀眼名片。请结合题16图回答问题。
(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为动车供电,说明石墨有良好的   性。
(2)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材料名称)。
(3)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水和   (填名称)。
(4)纯铁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制造铁轨的锰钢与纯铁相比,锰钢的硬度更   (填“大”或“小”)。
(5)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铁,工业炼铁采用CO还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导电
(2)铝合金
(3)氧气/空气
(4)原子;大
(5)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铁锈的主要成分;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给动车供电,说明它有良好的导电性。
故答案为:导电。
(2)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锰钢、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石墨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故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铝合金。
故答案为:铝合金。
(3)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水和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空气。
(4)纯铁由原子构成;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锰钢与纯铁相比,其硬度更大。
故答案为:原子;大。
(5)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分析】 (1)根据石墨作电刷进行分析。
(2)根据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定义进行分析。
(3)根据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进行分析。
(4)根据纯铁由原子构成进行分析。
(5)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17.(2024·东莞模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地质封存技术是当前缓解排放的有效措施。地质封存通常是将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后,通过管道注入到密闭地质构造中,形成对的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或煤层封存。
三种封存途径中,煤层封存技术成本更低,同时可提高煤层气(主要含)采出率,增加经济效益,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典型的煤层封存过程如题17图所示,烟气注入到煤层后,利用煤对三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然而,煤层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1)地质封存的途径主要有煤层封存、   、   。
(2)将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的过程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使水酸化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
a.煤层封存成本较低,同时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
b.煤层对的吸附能力强于和
c.煤层的封存技术非常成熟,安全可靠
(5)除地质封存外,请提出一条实现“碳中和”的建议:   。
【答案】(1)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可互换位置)
(2)物理
(3)
(4)ab
(5)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解析】【解答】(1)根据文中信息,则CO2地质封存的途径主要有煤层封存、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
故答案为: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 (可互换位置) 。
(2)将CO2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则 CO2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物理。
(3)二氧化碳使水酸化,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化学方程式为: CO2 + H2O =H2CO3。
故答案为:CO2 + H2O =H2CO3。
(4)a、根据文中信息,三种CO2封存途径中,煤层CO2封存成本较低,同时可提高煤层气(主要含CH4)采出率,增加经济效益,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故a选项正确。
b、根据文中和图示,烟气注入到煤层后,利用煤对三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根据图示,煤层吸附二氧化碳,分离出氮气和甲烷,则煤层对CO2的吸附能力强于CH4和N2,故b选项正确。
c、根据文中信息,煤层CO2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CO2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因此煤层的CO2封存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安全可靠,故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b。
(5)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 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分析】 (1)根据CO2地质封存的途径进行分析。
(2)根据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进行分析。
(4)根据文中和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
(5)根据实现“碳中和”的措施进行分析。
18.(2024·东莞模拟)[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ⅰ.题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ⅱ.接通电源后,观察到电极附近有   产生。一段时间后,在正、负极分别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ⅲ.切断电源,取出仪器,均可用   分别对两极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
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水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模型展示物质组成
ⅰ.兴趣小组同学用模型演绎水的电解过程,如图所示。请把第一个方框的微观示意图补画齐全。   
ⅱ.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答案】(1)试管;气泡;1:2;燃着的木条;氢元素/H、氧元素/O;
(2);分子;原子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电解水实验;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i、由图可知,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故答案为:试管。
ii、接通电源后,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在正、负极分别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故答案为:气泡;1:2。
iii、切断电源,取出仪器,均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对两极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负极端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可燃,火焰为淡蓝色;。
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
iv、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i、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再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再结合成1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图示为:。
故答案为:。
ii、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故答案为:分子;原子。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电解水的知识、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气体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19.(2024·东莞模拟)兴趣小组开展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究“土壤酸碱性形成的原因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探究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小组同学在某农田采集了3份土壤样品,处理后分别与适量水混合,操作如题1图所示。测得pH分别为5.5、5.7、5.6。
1图
(1)根据测定结果,该农田的土壤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浸取时,利用纱布分离出土壤浸出液,相当于实验室的   操作。
(3)不同农作物生长适应的pH范围如表,其中适合在该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是   (多选,填字母)。
农作物 a.西瓜 b.葱 c.玉米 d.胡萝卜
适应的pH范围 5.0-7.0 7.0-7.4 6.5-7.0 5.3-6.0
(4)【探究二】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组同学分别在4个烧杯中倒入不同pH的溶液50mL,保持其他条件一致,放入8粒大小相当的绿豆,观察记录数据如题2图。由图可知,土壤pH=   时,绿豆生长状况最好。
2图
(5)【探究三】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及改良
小组同学向种植户了解到,近几年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为检测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微热。     无
2 另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
(6)[反思交流]农作物吸收的量比的量   (填“大”或“小”)。
(7)[拓展延伸]在农作物吸收的同时,会释放出,使土壤呈酸性。假设土壤浸出液中的酸只有HCl,使用熟石灰改良上述土壤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1)酸性
(2)过滤
(3)ad
(4)8
(5)无明显现象/无氨味/没有刺激性气味;硝酸银/
(6)大
(7)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实验测得pH分别为5.5、5.7、5.6,因此土壤呈酸性。
故答案为:酸性。
(2)利用纱布分离出土壤浸出液,实现了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故答案为:过滤。
(3)实验测得pH分别为5.5、5.7、5.6,平均值为5.6,根据表格信息,适合在该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是西瓜和胡萝卜。
故答案为:ad。
(4)根据图象,其它条件相同时,pH =8的时候,绿豆芽的长度最大。
故答案为:8。
(5)①NH能与OH-反应生成NH3和H2O,NH3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由于结论是没有NH3,因此没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②结论是有Cl-,检测氯离子用AgNO3溶液, AgNO3溶液能与Cl-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无明显现象/无氨味/没有刺激性气味;硝酸银/。
(6)NH4Cl在溶液中电离出NH4+和Cl-,它们的个数比是1:1,由题意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NH4Cl后,NH4+在土壤中没有残留,但 Cl-有残留,说明农作物吸收的量比CI-的量大。
故答案为:大。
(7)熟石灰即是Ca(OH)2,与HCI反应生成H2O和CaCl2。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进行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
(4)根据图象进行分析。
(5)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氨分子,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进行分析。
(6)根据NH4+在土壤中没有残留,但 Cl-有残留,说明农作物吸收的量比CI-的量大进行分析。
(7)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进行分析。
20.(2024·东莞模拟)采用“双碱法”使烟气(含)脱硫,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经济、实用、高效的一种方法,其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形成   危害。
(2)“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和   (填化学式)。
(3)吸收塔中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   (把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   (用元素符号表示)。
(6)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表所示。
试剂 NaOH
价格/(元·) 0.36 2.90
处理相同量的,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   。
【答案】(1)酸雨
(2)NaOH
(3)增大与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复分解
(5)O
(6)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知识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解答】(1)SO2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形成酸雨危害。
故答案为:酸雨。
(2)根据流程图可知,“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Ca(OH)2和NaOH。
故答案为:NaOH。
(3)吸收塔中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与二氧化硫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 增大与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Na2SO3=CaSO3↓+2NaOH,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CaSO3;复分解。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0。
故答案为:O。
(6)处理相同量的SO2,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故答案为: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
(2)根据流程图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5)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6)根据价格分析。
21.(2024·东莞模拟)过氧化镁()是一种镁精细化工产品,在医疗及环境保护上均有应用。工业上利用碱式碳酸镁[]制备过氧化镁的过程如题21图所示。
[查阅资料]ⅰ.和常温下比较稳定,加热时容易发生分解;
ⅱ.MgO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1)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煅烧时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分别为MgO和   、   (填化学式)。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用40gMgO,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加入稳定剂的目的是   。
【答案】(1)2:5
(2);
(3)解:设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为56g
(4)减少、的分解,提高产量/产率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Mg2(OH)2CO3中有2个氢原子,5给氧原子,所以在Mg2(OH)2CO3 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5。
故答案为:2:5。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Mg2(OH)2CO3煅烧时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分别为MgO和H2O、CO2。
故答案为:H2O、CO2。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
故答案为:56g。
(4)由于MgO2和H2O2常温下比较稳定,加热时容易发生分解,所以加入稳定剂的目的是减少H2O2、MgO2 的分解,提高MgO2产量/产率(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减少H2O2、MgO2 的分解,提高MgO2产量/产率(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化学式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以及已知数据进行分析。
(4)根据稳定剂的作用进行分析。
广东省东莞市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东莞模拟)下列东莞美食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茶山松糕 B.厚街濑粉 C.麻涌香蕉 D.塘厦碌鹅
2.(2024·东莞模拟)贴有如题图标识的垃圾桶,应投入的垃圾是(  )
A.易拉罐 B.过期药物 C.碎瓷片 D.腐烂水果
3.(2024·东莞模拟)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侯德榜 C.拉瓦锡 D.张青莲
4.(2024·东莞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氧分子:O B.镁离子:
C.2个氢原子:2H D.高锰酸钾:
5.(2024·东莞模拟)《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其原理如题5图所示。阳燧在艾绒点燃时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充足的氧气
C.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D.防止艾绒被风吹灭
6.(2024·东莞模拟)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天然水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的操作是(  )
A.加热蒸馏 B.杀菌消毒 C.细沙滤水 D.絮凝沉降
7.(2024·东莞模拟)含氟牙膏是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题7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C.氟单质常温下为气态 D.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
(2024·东莞模拟)塑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废弃塑料也带来了“白色污染”。请根据题意回答8-9题。
8.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是“全球战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
B.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C.将塑料深埋地下,可解决其污染问题
D.生产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9.聚乳酸是一种可全降解的塑料替代品,它以乳酸()为主要原料制成。下列关于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不属于有机物
B.乳酸完全燃烧生成和
C.乳酸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乳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0.(2024·东莞模拟)用和制取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如题10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时需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B.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不易溶于水
C.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D.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是混合物
11.(2024·东莞模拟)下列情境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情境 化学知识
A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aO能与水反应
B 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发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C 玉兰花香扑鼻而来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 洗洁精有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2024·东莞模拟)农作物优良种子饱满密度大,次品种子空壳密度小。农业上常用16%NaCl溶液作选种液,并用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项目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验室进行了选种模拟实验,据此回答问题。
12.欲配制上述选种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13.将种子放入选种液中,现象如题13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层溶液密度小于下层 B.漂浮的种子是优良种子
C.选种液中的阳离子为 D.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
14.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题14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
B.50℃时,的溶解度为85.5
C.16gNaCl溶于100g水中配得的溶液符合选种液标准
D.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
15.(2024·东莞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B 检验NaOH是否变质 取样,向其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
C 比较Fe和Zn的活动性 分别往铁粉和锌粒中加入等量稀硫酸
D 除去NaCl溶液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第16题7分,第17题8分,第18-21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4·东莞模拟)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耀眼名片。请结合题16图回答问题。
(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为动车供电,说明石墨有良好的   性。
(2)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材料名称)。
(3)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水和   (填名称)。
(4)纯铁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制造铁轨的锰钢与纯铁相比,锰钢的硬度更   (填“大”或“小”)。
(5)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铁,工业炼铁采用CO还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2024·东莞模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地质封存技术是当前缓解排放的有效措施。地质封存通常是将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后,通过管道注入到密闭地质构造中,形成对的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或煤层封存。
三种封存途径中,煤层封存技术成本更低,同时可提高煤层气(主要含)采出率,增加经济效益,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典型的煤层封存过程如题17图所示,烟气注入到煤层后,利用煤对三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然而,煤层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1)地质封存的途径主要有煤层封存、   、   。
(2)将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的过程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使水酸化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
a.煤层封存成本较低,同时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
b.煤层对的吸附能力强于和
c.煤层的封存技术非常成熟,安全可靠
(5)除地质封存外,请提出一条实现“碳中和”的建议:   。
18.(2024·东莞模拟)[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ⅰ.题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ⅱ.接通电源后,观察到电极附近有   产生。一段时间后,在正、负极分别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ⅲ.切断电源,取出仪器,均可用   分别对两极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
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水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模型展示物质组成
ⅰ.兴趣小组同学用模型演绎水的电解过程,如图所示。请把第一个方框的微观示意图补画齐全。   
ⅱ.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19.(2024·东莞模拟)兴趣小组开展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究“土壤酸碱性形成的原因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探究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小组同学在某农田采集了3份土壤样品,处理后分别与适量水混合,操作如题1图所示。测得pH分别为5.5、5.7、5.6。
1图
(1)根据测定结果,该农田的土壤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浸取时,利用纱布分离出土壤浸出液,相当于实验室的   操作。
(3)不同农作物生长适应的pH范围如表,其中适合在该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是   (多选,填字母)。
农作物 a.西瓜 b.葱 c.玉米 d.胡萝卜
适应的pH范围 5.0-7.0 7.0-7.4 6.5-7.0 5.3-6.0
(4)【探究二】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组同学分别在4个烧杯中倒入不同pH的溶液50mL,保持其他条件一致,放入8粒大小相当的绿豆,观察记录数据如题2图。由图可知,土壤pH=   时,绿豆生长状况最好。
2图
(5)【探究三】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及改良
小组同学向种植户了解到,近几年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为检测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微热。     无
2 另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
(6)[反思交流]农作物吸收的量比的量   (填“大”或“小”)。
(7)[拓展延伸]在农作物吸收的同时,会释放出,使土壤呈酸性。假设土壤浸出液中的酸只有HCl,使用熟石灰改良上述土壤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0.(2024·东莞模拟)采用“双碱法”使烟气(含)脱硫,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经济、实用、高效的一种方法,其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形成   危害。
(2)“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和   (填化学式)。
(3)吸收塔中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   (把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   (用元素符号表示)。
(6)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表所示。
试剂 NaOH
价格/(元·) 0.36 2.90
处理相同量的,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   。
21.(2024·东莞模拟)过氧化镁()是一种镁精细化工产品,在医疗及环境保护上均有应用。工业上利用碱式碳酸镁[]制备过氧化镁的过程如题21图所示。
[查阅资料]ⅰ.和常温下比较稳定,加热时容易发生分解;
ⅱ.MgO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1)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煅烧时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分别为MgO和   、   (填化学式)。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用40gMgO,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加入稳定剂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A、茶山松糕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A选项错误。
B、厚街灌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B选项错误。
C、麻涌香蕉中富含维生素,故C选项错误。
D、塘厦碌鹅中富含蛋白质,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解析】【解答】A、易拉罐通常是用铝等金属制成,属于金属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故应投入可回收物中,故A选项正确。
B、过期食品属于厨余垃圾,故B选项错误。
C、碎瓷片属于干垃圾,故C选项错误。
D、腐烂水果属于厨余垃圾,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垃圾分类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根据史实可知,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发展中各历史成就的人物进行分析了解化学研究的历史和成就。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氧分子表示为:02,故A选项错误。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故镁离子表示为Mg2+,故B选项错误。
C、元素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C选项正确。
D、高锰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高锰酸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高锰酸钾的化学式表示为: KMnO4,故D选项错误。
故选: C。
【分析】A、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艾绒属于可燃物,且接触到了氧气,所以阳燧在艾绒点燃时所起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C。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天然水的过程中,利用了絮凝沉降的方法,使悬浮物沉淀下来,然后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最后通过加入杀菌剂进行杀菌消毒,没有进行加热蒸馏。
故选:A。
【分析】根据自来水厂净水的流程“取水口—加絮凝剂—反应池沉淀—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清水池—投药消毒—配水泵”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故A选项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B选项错误。
C、氟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单质常温下为气态,故C选项正确。
D、缺氟易产生龋齿,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8.C
9.B
【知识点】绿色化学;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A、根据有机物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乳酸由乳酸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8.A、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故A选项正确。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能减少塑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故B选项正确。
C、将塑料深埋地下,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故C选项错误。
D、生产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9.A、乳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选项错误。
B、乳酸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乳酸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故B选项正确。
C、乳酸由乳酸分子构成的,1个乳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故C选项错误。
D、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x 3):(1 x 6):(16 x 3)= 6:1:8,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加热时需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故A选项正确。
B、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02不易溶于水,故B选项正确。
C、MnO2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性质改变,故C选项错误。
D、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加热前要预热试管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C、感觉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D、感觉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
C、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玉兰花香扑鼻而来,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生石灰的用途进行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特征进行分析
D、根据乳化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12.C
13.D
14.D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1)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
(2)A、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
B、根据饱满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略大,而干瘪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小得多进行分析。
C、根据离子书写进行分析。
D、根据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防止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进行分析。
(3)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D、根据提纯方法进行分析。
12.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左右两盘各放相同大小的质量纸,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A、溶液具有均一性,则上层溶液密度等于下层,故A选项错误。
B、饱满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略大,而干瘪种子的密度比16%NaCl溶液的密度小得多,因此漂浮的种子是干瘪种子,优良的种子应该处在溶液的底部,故B选项错误。
C、农业中常用16%的NaCl溶液来选种,选种液中的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l-,故C选项错误。
D、选种后应用清水冲洗种子,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防止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4.A、选项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选项不正确。
B、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故B选项不正确。
C、农业上常用16%NaCl溶液作选种液,而16gNaCl溶于100g水中配得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选项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KNO3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KNO3,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物质的除杂、净化
【解析】【解答】A、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部有水雾生成,则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可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A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用酚酞溶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B选项错误。
C、由于铁粉和锌粒的形状不同,不能用于比较铁和锌的活动性,故C选项错误。
D、适量的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进行分析。
C、根据铁粉和锌粒的形状不同进行分析。
D、根据除杂原理“不改变原有物质,不引进新物质”进行分析。
16.【答案】(1)导电
(2)铝合金
(3)氧气/空气
(4)原子;大
(5)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铁锈的主要成分;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给动车供电,说明它有良好的导电性。
故答案为:导电。
(2)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锰钢、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石墨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故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铝合金。
故答案为:铝合金。
(3)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水和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空气。
(4)纯铁由原子构成;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锰钢与纯铁相比,其硬度更大。
故答案为:原子;大。
(5)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分析】 (1)根据石墨作电刷进行分析。
(2)根据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定义进行分析。
(3)根据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进行分析。
(4)根据纯铁由原子构成进行分析。
(5)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17.【答案】(1)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可互换位置)
(2)物理
(3)
(4)ab
(5)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解析】【解答】(1)根据文中信息,则CO2地质封存的途径主要有煤层封存、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
故答案为:油气田封存,咸水层封存 (可互换位置) 。
(2)将CO2由气态压缩成超临界流体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则 CO2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物理。
(3)二氧化碳使水酸化,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化学方程式为: CO2 + H2O =H2CO3。
故答案为:CO2 + H2O =H2CO3。
(4)a、根据文中信息,三种CO2封存途径中,煤层CO2封存成本较低,同时可提高煤层气(主要含CH4)采出率,增加经济效益,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故a选项正确。
b、根据文中和图示,烟气注入到煤层后,利用煤对三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根据图示,煤层吸附二氧化碳,分离出氮气和甲烷,则煤层对CO2的吸附能力强于CH4和N2,故b选项正确。
c、根据文中信息,煤层CO2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CO2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因此煤层的CO2封存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安全可靠,故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b。
(5)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 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分析】 (1)根据CO2地质封存的途径进行分析。
(2)根据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进行分析。
(4)根据文中和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
(5)根据实现“碳中和”的措施进行分析。
18.【答案】(1)试管;气泡;1:2;燃着的木条;氢元素/H、氧元素/O;
(2);分子;原子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电解水实验;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i、由图可知,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故答案为:试管。
ii、接通电源后,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在正、负极分别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故答案为:气泡;1:2。
iii、切断电源,取出仪器,均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对两极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负极端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可燃,火焰为淡蓝色;。
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
iv、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i、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再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再结合成1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图示为:。
故答案为:。
ii、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故答案为:分子;原子。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电解水的知识、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气体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19.【答案】(1)酸性
(2)过滤
(3)ad
(4)8
(5)无明显现象/无氨味/没有刺激性气味;硝酸银/
(6)大
(7)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实验测得pH分别为5.5、5.7、5.6,因此土壤呈酸性。
故答案为:酸性。
(2)利用纱布分离出土壤浸出液,实现了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故答案为:过滤。
(3)实验测得pH分别为5.5、5.7、5.6,平均值为5.6,根据表格信息,适合在该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是西瓜和胡萝卜。
故答案为:ad。
(4)根据图象,其它条件相同时,pH =8的时候,绿豆芽的长度最大。
故答案为:8。
(5)①NH能与OH-反应生成NH3和H2O,NH3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由于结论是没有NH3,因此没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②结论是有Cl-,检测氯离子用AgNO3溶液, AgNO3溶液能与Cl-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无明显现象/无氨味/没有刺激性气味;硝酸银/。
(6)NH4Cl在溶液中电离出NH4+和Cl-,它们的个数比是1:1,由题意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NH4Cl后,NH4+在土壤中没有残留,但 Cl-有残留,说明农作物吸收的量比CI-的量大。
故答案为:大。
(7)熟石灰即是Ca(OH)2,与HCI反应生成H2O和CaCl2。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进行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
(4)根据图象进行分析。
(5)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氨分子,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进行分析。
(6)根据NH4+在土壤中没有残留,但 Cl-有残留,说明农作物吸收的量比CI-的量大进行分析。
(7)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进行分析。
20.【答案】(1)酸雨
(2)NaOH
(3)增大与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复分解
(5)O
(6)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知识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解答】(1)SO2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形成酸雨危害。
故答案为:酸雨。
(2)根据流程图可知,“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Ca(OH)2和NaOH。
故答案为:NaOH。
(3)吸收塔中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与二氧化硫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 增大与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Na2SO3=CaSO3↓+2NaOH,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CaSO3;复分解。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0。
故答案为:O。
(6)处理相同量的SO2,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故答案为:节约成本/处理成本低。
【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
(2)根据流程图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5)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6)根据价格分析。
21.【答案】(1)2:5
(2);
(3)解:设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为56g
(4)减少、的分解,提高产量/产率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Mg2(OH)2CO3中有2个氢原子,5给氧原子,所以在Mg2(OH)2CO3 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5。
故答案为:2:5。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Mg2(OH)2CO3煅烧时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分别为MgO和H2O、CO2。
故答案为:H2O、CO2。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
故答案为:56g。
(4)由于MgO2和H2O2常温下比较稳定,加热时容易发生分解,所以加入稳定剂的目的是减少H2O2、MgO2 的分解,提高MgO2产量/产率(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减少H2O2、MgO2 的分解,提高MgO2产量/产率(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化学式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以及已知数据进行分析。
(4)根据稳定剂的作用进行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化学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下一篇:广东省梅州市2024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