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物质的性质千差万别,其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黄金制作金面具 B.石墨作铅笔芯 C.煤炭作燃料 D.干冰用作制冷剂
2.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测项目的是( )
A.二氧化碳浓度 B.氧气浓度 C.氮气浓度 D.二氧化硫浓度
3.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硫酸铵 B.硝酸钾
C.碳酸钾 D.尿素
4.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
B.红热木炭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白光
C.硫黄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氨气 C.水 D.金
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移走蒸发皿 B.溶解固体
C.闻气味 D.收集氢气
7.2024年“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
B.利用活性炭不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C.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水是配制各种溶液的溶剂
8.下列实验操作中,与生活中“用笊篱捞面条”的目的一致的是( )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装瓶
9.酒精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放入盛放接近100℃热水的水槽中,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
A.酒精分子的体积变大 B.酒精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酒精分子的间隔变大 D.酒精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10.下列营养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葡萄糖 B.水 C.淀粉 D.蛋白质
11.在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称量的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C.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时,有洒落 D.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滴洒
1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高并拨拉松散些,如此火焰就变大了。其原理是( )
A.增大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13.向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不溶物为
②溶液中有、,不溶物为
③溶液中只有,不溶物为
④溶液中只有,不溶物为、
⑤溶液中有,不溶物为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现有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在2.4g该混合物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混合物为、,m可能是0.2g
B.若混合物为、,m可能是0.2g
C.若混合物为、,m可能是0.2g
D.若混合物为、,则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3.65%
二、填空题
15.夏季到来,戴太阳镜可以有效保护眼睛。太阳镜玻璃镜片的主要成分是由地壳中含量排名前两位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变色玻璃中含有银离子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铜制镜框使用时间过长会生成铜绿,推测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以及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
16.烧制陶瓷黏土成分中,某金属氧化物的含量越高,制品的坚固性就越好。已知该氧化物中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为13,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该元素对应的金属单质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
17.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两个探究实验。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甲实验中,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实验结束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18.如图所示为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将℃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关系为硝酸钾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钾。
(3)在℃时,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加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
19.(1)在工业上,甲烷化反应被用于生产天然气替代品,并作为能源转换和储存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20g,生成水的质量为21.6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
20.如图所示,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D的固体粉末均为黑色,且B、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态化合物。(“→”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则:
(1)若A→C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B→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C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三、问答题
21.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小组依照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1)该实验能否达到目的?请说明原因。
(2)若将氯化钠粉末换成物质X,其余药品和装置不变,就能达到实验目的。则X可能是哪种物质?写出一种即可。
22.图甲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图乙表示水电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书写图甲的化学方程式。
(2)图乙正确的排序是什么?
(3)图乙能验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23.钢铁是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
(1)按照如图所示进行对比实验探究铁的锈蚀原因,连续观察一周后,发现A中铁钉生锈,B、C中铁钉无明显现象。由此可知,铁锈蚀的原因是什么?
(2)铁制品在生产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在配制波尔多液时,不可以使用铁质容器。请书写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24.实验室可选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A装置内反应化学方程式。
(2)选用B或C装置都可以收集氧气,能够证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有哪些?
(3)若选用A、C装置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为避免试管破裂,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
四、实验题
25.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对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需要借助一些有现象的实验佐证。
【实验一】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1)实验小组计划按照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预测:实验中应观察到烧杯内溶液出现_______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小虎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将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和稀盐酸的顺序颠倒了,结果发现溶液最终为红色,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依旧在,因此得出实验结论为二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2)小聪认为小虎的观点不对,为说服小虎,他向反应后的烧杯内滴加了碳酸氢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据此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
如图所示,实验小组进行跨学科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2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烧杯装有适量的饱和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2个小烧杯。
(3)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大烧杯外的水进入杯内的原因是_______,该变化过程中,能写出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为探究反应后烧杯内溶液成分,小虎选择向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判断溶液中有碳酸钠生成,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小聪认为这样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还存在,他设计了正确的实验方案,得出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既有碳酸钠,还有氢氧化钠,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即可)。
【实验三】
(5)探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钙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程度:取10g久置于空气的氢氧化钙样品,滴加100g某浓度的稀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称得反应后的溶液总质量为107.8g。请计算这份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黄金制作金面具,利用了黄金的金属光泽,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石墨作铅笔芯,利用了石墨的质软,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C.煤炭作燃料,利用了煤炭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D.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
3.答案:B
解析:解析硫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4.答案:D
解析:A.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不能发出白光,故B错误;C.生成二氧化硫是结论,故C错误。故选D。
5.答案:A
解析: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选项正确;
B、氢气由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D、金由金原子直接构成,选项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A、不能用手去拿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防止烫伤,应用坩埚钳,不符合题意;
B、溶解固体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溶解固体,不符合题意;
C、闻药品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图中装置收集氢气,应从短管通入,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D
解析:水并不是配制各种溶液的溶剂,比如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故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溶解是将溶质分散在溶剂中,不符合题意;
B、用笊篱的操作过程中体现了固液分离,与过滤的目的一致,符合题意;
C、蒸发是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D、装瓶是将溶液等装入瓶中,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所以塑料袋会鼓起来。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不属于有机物。故选B。
11.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实际质量少了,因此浓度偏小;
B.取水俯视会导致水少了,因此浓度偏大;
C.氯化钠少了,因此浓度偏小;
D.不会改变浓度,因为配制好的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酒精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将灯芯拨得松散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以增大酒精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铁粉过量,则滤液中溶质只有,滤渣是和,故④正确;2铁粉与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溶质只有,滤渣只有,故⑤正确;3过量,则滤液中溶质有和,滤渣只有,故①正确。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或二氧化碳
解析:地壳中含量排名前两位的元素是氧、硅元素,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硅+4,氧-2,则氧和硅组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化学式为;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银离子表示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铜绿,铜绿中含有碳元素,空气中含有碳元素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铜绿是铜与、、反应的产物。
16.答案:;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解析: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化合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化物的化学式写为,故填;
铝单质耐腐蚀的原因是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隔绝氧气,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故填: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17.答案:;偏小;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解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气密性不好,燃烧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中弥补了消耗的氧气,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小;
乙实验中,证明燃烧需要氧气,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18.答案:(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2)大于
(3)12.5
解析:(1)溶解度曲线图中,曲线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P点的含义是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将℃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溶质和溶剂没有变化,和℃时溶液的组成相同,由于℃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且℃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则氯化钾需要的水少,硝酸钾需要的水较多,故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关系为硝酸钾大于氯化钾。
(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设加入的溶质质量为x,可以列出计算公式为,解得x=12.5g,则需加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12.5g。
19.答案:(1)
(2)8.8g
解析:(1)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氢元素的质量守恒,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则甲烷的质量为,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9.6g-2.4g=7.2g。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有,解得x=8.8g,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20.答案:(1)
(2)或
(3)灭火或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D的固体粉末均为黑色,初中学到的黑色固体有:碳粉、铁粉、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其中具有转化关系的只有碳粉与铁粉,A能转化为D,则A为碳,D为铁,且B、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态化合物,B和C能相互转化,则二者应该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因B能够转化为D,可知B具有还原性,因此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详解:(1)A→C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B→D即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或;
(3)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等(合理即可)。
21.答案:(1)不能,因为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
(2)氧化铁(不与酸反应生气体的固体即可)
解析:(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稀硫酸和氯化钠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因为该装置是敞口的,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要发生反应且不能生成气体,则X可以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22.答案:(1)
(2)②①③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析:(1)图甲中反应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水电解的微观变化过程为水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故顺序为:②①③;
(3)由图乙可知,该过程中水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3.答案:(1)铁锈蚀实际上是铁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
解析:(1)A试管中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会生锈,B试管中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C试管中铁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由此可知,铁锈蚀实际上是铁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在配制波尔多液时,不可以使用铁质容器,是因为铁能与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答案:(1)
(2)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3)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解析:(1)试管内无棉花,应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B为向上排空气法,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C为排水法,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
(3)若选用A、C装置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若顺序错误,会导致水倒吸进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25.答案:(1)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再由红色变无色;
(2)无明显现象
(3)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压入烧杯内,从而出现该现象;
(4);取样,滴加足量氯化钡(或氯化钙等)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向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5)5g
解析:(1)开始时烧杯内是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色;再滴加稀盐酸,酸碱中和后溶液为无色,故观察到烧杯内溶液出现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再由红色变无色,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和盐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将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和稀盐酸的顺序颠倒了,结果发现溶液最终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此时盐酸消耗完全,则可从盐酸消失的角度,判定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滴加碳酸氢钠时,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就是说明容器内无盐酸,证明酸碱发生了反应;
(3)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压入烧杯内,从而出现该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向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判断溶液中有碳酸钠生成,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滴加的氢氧化钙溶液引入了氢氧根离子,无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根据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要先检验并完全除去碳酸钠,然后再验证氢氧化钠,设计实验为:取样,滴加足量氯化钡(或氯化钙等)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过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可完全除去碳酸钠,一段时间后,向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故可得出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既有碳酸钠,还有氢氧化钠;
(5)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0g+100g-107.8g=2.2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x。
x=5g
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10g-5g=5g,
答: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5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一)(答案)

下一篇: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6月学业能力调研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