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二 7.4 基本营养物质(含解析)


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二 7.4 基本营养物质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糖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
B.植物油难溶于水,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C.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但不可用来消毒饮用水
D.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成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
2.糖类、油脂、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棉、麻、蚕丝都是纤维素
B.油脂为混合物
C.1 mol 蔗糖完全水解可得 2 mol 葡萄糖
D.遇 Pb2+凝固后的鸡蛋清可溶于蒸馏水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B.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环己烷与苯可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D.水可以用来分离四氯化碳和苯的混合物
4.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以下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错误的是(  )
A.“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诗中包含了丁达尔现象
B.“甘之如饴”, 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这段记载中涉及分解反应
D.“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制玻璃的某成分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5.医疗上给病人的输液中,常含的糖是(  )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 D.纤维素
6.对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甘氨酸以内盐形式存在,易溶于有机溶剂
B.在强碱性溶液中氨基酸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
C.甘氨酸是两性化合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D.当甘氨酸以两性离子的形态存在时,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
7.撑杆跳是奥运会比赛的项目之一、随着化学的发展,撑杆的材料不断变化,撑杆跳的高度也不断被刷新,目前已突破6.2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19世纪撑杆通常是木制和竹制两种材质,主要成分均为天然的纤维素
B.20世纪初撑杆材质主要是铝合金,铝合金的强度高,但熔点低于单质铝
C.20世纪末撑杆材质主要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现在撑杆材质主要是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画师创作《神奈氚冲浪里》——3H的半衰期为12年,60年后浓度降为
B.《山海经》记载:“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我国最早使用的金属是白金
C.“熟鸡蛋返生”引发网络热议—— CH2(NH2)CH2COOH具有两性,所以能与酸和碱反应
D.“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品)谓之为纸”——这里的“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B.醋酸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
C.植物油水解得到的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
D.加热能杀死新冠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1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指出,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氯消毒剂说明含有氯元素的化学物质都有消毒作用。
B.有效灭活病毒原理主要是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
C.过氧乙酸的消毒能力主要是因其呈酸性。
D.居家常用的84消毒液与75%乙醇混合使用消毒效果会更好。
11.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实验结论
A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 非金属性:
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搅拌、冷却后,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未水解
C 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适量醋酸,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酸性:乙酸>碳酸
D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乙醇中,产生氢气 乙醇显酸性
A.A B.B C.C D.D
12.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液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B 在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在水浴加热5min,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完全水解
C 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食盐固体,溶液分层 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盐析上层得到硬脂酸钠
D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乙醇溶液和饱和(NH4)2SO4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A.A B.B C.C D.D
14.新冠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单链核酸组成,分子平均直径为60~140nm。下列有关新冠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毒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可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C.过氧乙酸、75%的乙醇、“84”消毒液等均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
D.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应避光、冷藏保存
1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阻止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可利用84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
B.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常用作氧化剂
C.中国传统制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碱”是火碱
D.我国自主研发的5G芯片材料是二氧化硅
16.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能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B.从动物皮中提取的明胶属于蛋白质
C.食用油中含有的油酸易被氧化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共价键配对连接
17.2019年12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冠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
B.高温可以杀死新冠肺炎病毒
C.“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能有效杀死新型冠状病毒,为了提升消毒效果,可以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
D.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消毒液均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18.《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精类、蛋白质、油脂等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二糖
B.天然油脂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C.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后变黄色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二、综合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当酶的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v)与反应物浓度(c)、温度(T)的关系。以下两个图像是根据实验画出的。试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2)图Ⅱ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为   
(3)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的水浴锅内,20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反应速率变化分别为:甲   ,乙   。
20.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生命中重要的有机物质。
(1)为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碘水,可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的现象是   。
(2)防疫人员用“84”消毒液对地铁进行消毒,这是利用了蛋白质的   (填字母)性质。
a.两性 b.水解 c.变性 d.盐析
(3)某油脂A的结构简式为;
①从酯的性质分析,油脂A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水解的共同产物是   (填结构简式)。
②从饱和性分析,油脂A能发生氢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聚丙烯酸钠、涤纶的结构简式如图。
①合成聚丙烯酸钠的单体的结构简式为   。
②合成涤纶的单体有两种,其中能和Na2CO3反应的单体的结构简式为   ,合成涤纶的反应类型是   。
三、推断题
21.某些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已知有机物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
(1)写出D中官能团名称:   ;④的反应类型是   。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淀粉发生反应①后,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可以检验C的生成
B.反应②为水解反应,反应③为加成反应
C.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E中混有的B、D
D.物质的量相等的A和B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相等
22.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综合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生产流程如图:
已知:石油裂解已成为生产的主要方法,是具有香味的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中的官能团的名称为   ,的反应类型为   。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下列化学试剂可以用来鉴别、的有   。
a. 酸性溶液 b. 溴水 c. 银氨溶液 d. 石蕊试液
(4)实验室中制备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
①与教材中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   。试管中加入的化学试剂是   。
②若实验中用含的与反应则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至6个碳原子的多羟基醛或酮,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油中含有的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所以不能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但不可用来消毒饮用水,故C符合题意;
D.人体内不存在能使纤维素水解的酶,所以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生成葡萄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至6个碳原子的多羟基醛或酮;
B.植物油中含有的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
D.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2.【答案】B
【解析】【解答】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油脂中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酯,无固定熔沸点,属于混合物,故B符合题意;
C.1mol蔗糖完全水解生成1mol葡萄糖和1mol果糖,故C不符合题意;
D.Pb2+为重金属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变性不可逆,变性后的蛋白质不溶于水,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分析】A、蚕丝为蛋白质
C、蔗糖水解得到1mol的葡萄糖,和1mol的果糖
D、铅离子为重金属,发生的是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
3.【答案】A
【解析】【解答】A.植物油氢化过程为植物油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由不饱和烃基变为饱和烃基,A符合题意;
B.淀粉和纤维素都为高分子化合物,聚合度不同,则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B不符合题意;
C.环己烷为饱和烃,苯性质稳定,二者与高锰酸钾都不反应,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四氯化碳和苯混溶,且二者都不溶于水,不能用水分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植物油一般含有不饱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淀粉和纤维素的小角标n不同;
C.环己烷和苯与高锰酸钾都不反应;
D.四氯化碳和苯均为有机物。二者互溶且都不溶于水。
4.【答案】B
【解析】【解答】A.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唐),雾为气溶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A项不符合题意;
B. 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B项符合题意;
C. 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
D. 制玻璃原料有石灰石、碳酸钠和石英,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主要原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糖类不一定有甜味,而有甜味的也不一定是糖,比如糖精。
5.【答案】A
【解析】【解答】葡萄糖可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在食品、医药工业上可直接使用,而麦芽糖、淀粉不具备这样的性质,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故答案为:A。
【分析】能够直接被吸收的糖类是葡萄糖。
6.【答案】C
【解析】【解答】A.固态甘氨酸中的氨基与羧基反应生成内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故A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关系可知,在强碱性溶液中氨基酸主要以阴离子形式存在,故B不符合题意;
C.甘氨酸分子中含有能与酸反应的氨基和能与碱反应的羧基,是典型的两性化合物,故C符合题意;
D.当甘氨酸以两性离子的形态存在时,两性离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大,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固态甘氨酸中的氨基与羧基反应生成内盐;
B.在强碱性溶液中氨基酸主要以阴离子形式存在;
C.甘氨酸含有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
D.两性离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大。
7.【答案】D
【解析】【解答】A.木制和竹制两种材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均为天然纤维素,故A不符合题意;
B.合金的熔点低于其成分物质的熔点,铝合金的强度高,但熔点低于单质铝,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优点是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故C不符合题意;
D.碳纤维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不属于高分子材料,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木材和竹子主要成分为天然纤维素;
B.合金强度大于组分金属,熔点低于组分金属;
C.玻璃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碳纤维是碳单质,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8.【答案】B
【解析】【解答】A.3H的半衰期(含量减少为一半)为12年,经过5个12年,即60年后浓度降为原来,故A不符合题意;
B.白金(铂)、黄金或银,虽然发现的较早,但由于含量、硬度等因素,并未投入使用,我国最早使用的金属为铜,故B符合题意;
C.天然蛋白质水解得到的是 氨基酸,无法得到CH2(NH2)CH2COOH(非氨基酸),故C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意可知:这里的“纸”指丝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半衰期即变浓度变为原来的,因此5个半衰期即变为;
B、我国最早使用的是青铜器,即铜;
C、氨基可以和酸反应,羧基可以和碱反应;
D、丝绸的成分是蛋白质。
9.【答案】B
【解析】【解答】A.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故A不符合题意;
B.醋酸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属于人造纤维,主要成分不是纤维素,故B符合题意;
C.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水解得到的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故C不符合题意;
D.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加热能杀死新冠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糖类在生命活动中的用途;
B.注意纤维素与人造纤维区别;
C.植物油与动物油的区别;
D.蛋白质变性的方法。
10.【答案】B
【解析】【解答】A.不是所有的含氯物质都有消毒作用,如NaCl溶液,A不符合题意;
B.有效灭活病毒原理主要是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B符合题意;
C.过氧乙酸的消毒能力主要是因其有强氧化性,C不符合题意;
D.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有强氧化性,乙醇有还原性,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氯气,不能混合使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一般含氯消毒剂均具有氧化性,一边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物质可以消毒
B.有效灭火病毒主要使细胞失去活性
C.过氧乙酸具有氧化性因此可以杀灭病毒
D.不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消毒效果
11.【答案】C
【解析】【解答】A.非金属性N大于P,因为氮气中含氮氮三键,性质稳定,不能由与氧气的反应比较非金属性,白磷的着火点低易自燃,故A不符合题意;
B.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蓝,可知含淀粉,淀粉可能部分水解,故B不符合题意;
C.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适量醋酸,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碳酸钠与醋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C符合题意;
D.乙醇为中性物质,含-OH与Na反应生成氢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不能根据单质与氧气反应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B.水解后在碱性溶液中检验葡萄糖;
C.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D.乙醇含-OH,与Na反应生成氢气。
12.【答案】B
【解析】【解答】①棉织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②毛织品和④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③腈纶织品⑤涤纶织品⑥锦纶织品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这说明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在酶存在下能水解,故不能使用加酶洗衣粉。
故答案为:B。
【分析】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制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13.【答案】C
【解析】【解答】A.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Cl具有酸性,而氯甲烷为中性,A不符合题意;
B. 要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实际上是检验淀粉,应该用碘水检验淀粉,B不符合题意;
C.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皂化反应,饱和食盐水能降低硬脂酸钠的溶解性而发生盐析,C符合题意;
D. 铵盐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乙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反应中有HCl生成;
B.淀粉遇碘变蓝;
C.该过程发生了盐析现象;
D.蛋白质可以发生盐析现象。
14.【答案】A
【解析】【解答】A.病毒疫苗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A符合题意;
B.新冠病毒大小为纳米级,在空气中会形成“气溶胶”,B不符合题意;
C.过氧乙酸、75%的乙醇、“84”消毒液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C不符合题意;
D.病毒疫苗含有蛋白质,温度太高会发生变性,所以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应避光、冷藏保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新冠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单链核酸组成,遗传物质和蛋白质除了C,H,O之外均含有氮元素,分子的直径在60~140nm 在空气中可以形成气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可用75%的酒精溶液或具有氧化性的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进行杀毒,因为蛋白质在高温下不稳定因此需要冷藏
15.【答案】A
【解析】【解答】A.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可以氧化蛋白质使其变性,从而消毒杀菌,且无毒,可以利用其对环境进行消毒,A符合题意;
B.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常用作还原剂,B不符合题意;
C.“碱”是纯碱,即碳酸钠,火碱是NaOH,C不符合题意;
D.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利用次氯酸钠的氧化性进行杀菌
B.维生素不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剂
C.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使用一般使用的是碳酸钠
D.二氧化硅可以用来制作光导纤维
16.【答案】D
【解析】【解答】A.麦芽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二者均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A不符合题意;
B.从动物皮中提取的明胶属于蛋白质,B不符合题意;
C.食用油中含有的油酸含有碳碳双键易被氧化,C不符合题意;
D.核酸中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配对连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依据物质和产物的性质分析,D中核酸中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配对连接。
17.【答案】C
【解析】【解答】A. 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A不符合题意;
B. 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故高温可以杀死新冠肺炎病毒,B不符合题意;
C.“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会产生氯气,故C符合题意;
D.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新型冠状病毒成分是蛋白质,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溶液作消毒剂,酒精消毒的作用是凝固病毒体内的蛋白质,从而杀死病毒;
B. 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C. 依据二者的主要成分,若将二者混合使用,则会产生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是次氯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气;
D. 依据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的强氧化性分析.
18.【答案】C
【解析】【解答】A.蔗糖和麦芽糖都能水解为两分子单糖,属于二糖,故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油脂一般为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某些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故C符合题意;
D.单糖如葡萄糖等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果糖是单糖不是二糖
B.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考查的是含苯环的蛋白质的检验
D.油脂和蛋白质均可以发生水解,糖类中的二糖和多糖可以水解,单糖不能水解
19.【答案】(1)酶的数量有一定限度
(2)最适宜的温度
(3)反应速率加快;反应速率基本不变或几乎为零
【解析】【解答】(1)由图Ⅰ分析,反应物浓度增大到一定限度,反应速率增大幅度减缓,说明此时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
(4)75℃时,酶变性,失去催化作用。如果没有酶反应不能进行,则反应速率为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受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牢记酶是一种蛋白质,牢记酶的基本知识即可正确作答。
20.【答案】(1)显蓝色
(2)c
(3);+3H2→
(4);;缩聚反应
【解析】【解答】(1)淀粉遇碘显示色,据此可以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方法为: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碘水,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答案为显蓝色;
(2)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故答案为: c;
(3)①油脂A的结构简式为,含-COOC-,油脂A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水解的共同产物是,故答案为: ;
②从饱和性分析,油脂A能发生氢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H2→;答案为+3H2→;
(4)①由高分子的主链只有2个C可知合成聚丙烯酸钠为加聚反应,单体的结构简式为;
②涤纶中含-COOC-,该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单体为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其中能和NaHCO3反应的单体应含有羧基,结构简式是,反应类型为缩聚反应。
【分析】(1)淀粉遇碘显示蓝色,据此可以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2)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①油脂A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
②油脂含有有碳碳双键能发生氢化反应;
(4)①由高分子的主链只有2个C可知合成聚丙烯酸钠为加聚反应;
②涤纶的单体为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21.【答案】(1)羧基;加成反应
(2)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3)C;D
【解析】【解答】(1) D是CH3COOH,含有官能团名称羧基;反应④是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反应⑤是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3) A.淀粉发生反应①后,先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若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有葡萄糖生成,故A不正确;
B.反应③是乙醇氧化为乙酸,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故B不正确;
C.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乙醇能溶于饱和碳酸钠、饱和碳酸钠能中和乙酸,所以饱和碳酸钠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故C正确;
D.1mol乙烯燃烧消耗3mol氧气、1mol乙醇燃烧消耗3mol氧气,所以物质的量相等的A和B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相等,故D正确;
选CD。
【分析】(1)分析转化关系图可知,C是葡萄糖,B是乙醇,A是乙烯,D是乙酸,E是乙酸乙酯,再判断,官能团和反应类型;
(2)酯化反应是在稀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且可逆;
(3)A.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后先加碱中和酸,再检验醛基;
B.反应 ② 不是水解反应;
C.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D.对比A、B的分子式可知。
22.【答案】(1)醛基、羟基;加成反应
(2)
(3)b、c
(4)防止倒吸;饱和碳酸钠溶液;
【解析】【解答】(1)为葡萄糖,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羟基,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2) C为乙醇,被催化氧化生成D为CH3CH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a. 乙醇和乙醛均能被酸性溶液氧化,均产生褪色现象,故不符合;
b.乙醇不能与溴水反应、二者混溶、呈黄或橙色,乙醛能被溴水氧化、产生褪色现象,故符合;
c. 乙醇不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乙醛与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下发生银镜反应,故符合;
d.乙醇和乙醛均无酸性、均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故不符合;
答案为b、c。
(4)①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均具有挥发性,反应过程中经挥发冷凝后进入试管中,故试管中液体可以吸收挥发的乙酸和乙醇,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溶液分层,则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从试管A中出来的气体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二者被碳酸钠溶液吸收,若将导管插入到液面以下会发生倒吸,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即使水进入球形部分也会回落,故其作用是防止倒吸。则答案为:防倒吸;饱和碳酸钠溶液。
②按酯化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去氢,若实验中用含的与反应,则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思路分析:A到B为纤维素水解,得到葡萄糖,B到C为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得到乙醇,G为石油裂解产物,说明为烯烃,同时与水加成得到乙醇,说明为乙烯,然后乙醇氧化得到D,为乙醛,再次氧化得到E为乙酸,然后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酸乙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二 7.2.1 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含解析)

下一篇:河南省八年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情监测(6月)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