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化学猜题卷(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下列端午节活动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烟熏艾草 B.采摘粽叶 C.纸鸢升空 D.系五彩绳
2.绿色发展是一种和谐性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或缺的决策。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C.实行塑料制品回收再生、循环利用 D.大力开采矿物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3.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药品 B.倒澄清石灰水 C.固定试管 D.熄灭酒精灯
4.鹊桥二号的星载天线采用镀金钼丝材料,钼和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钼的原子序数为42
B.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
C.钼和金均属于金属元素
D.钼和金不属于同一种元素是因为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5.剥开柑橘可以闻到一股清香的气味,因为橘皮中含有芳樟醇(化学式为C10H18O)等物质。下列有关柑橘的说法,错误的是
A.闻到清香的气味,说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 B.芳樟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0:18:1
C.芳樟醇是无机物 D.芳樟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6.我国化学家在碳纳米管上负载酞膂钴分子的催化剂,实现了通过电化学法一步将乙烯(C2H4)转化为乙二醇,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二醇的化学式为C2H6O2
B.该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7.“暖冰”是科学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的。下列关于“暖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暖冰”中水分子静止不动 B.“暖冰”分子中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
C.水变为“暖冰”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暖冰”在任何条件下也不会熔化
8.下列对劳动项目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B 用含铁酱油烹饪食物 铁元素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C 鉴别衣料是否含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
D 用生石灰做“自热食品”发热包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9.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中和反应原理 B.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CO2气体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为燃料
10.在一次“荒野求生拓展活动”中,小刚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简易装置从河水中获取饮用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杯中的水是饮用水 B.获取饮用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河水通过活性炭吸附也能获取该饮用水 D.从河水中获取饮用水是物理变化
11.以下实验均用到控制变量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 B.图2实验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C.图3实验只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图4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12.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溶解实验(物质x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I、II均为的饱和溶液 B.60℃时,的溶解度为55g
C.溶液III、IV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采用降温的方式,可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图1是某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面料和里料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2)某学校的早餐配料表见图2,其中富含蛋白质的物质 ;
(3)钢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钢中含有的主要元素是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原因是 。
(4)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化学方程式为 ;
14.(6分)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性)。
(1)仪器a的名称为 。
(2)打开,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4)A中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
(5)根据上述实验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
15.(6分)中国某化工厂采用自主改进的基夫赛特法,以精铅矿[主要含硫化铅(PbS)]为原料炼铅(Pb),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写出上述流程中的一种氧化物 。
(2)将精铅矿粉碎的目的是 。
(3)写出反应塔中PbS反应生成PbO的化学方程式 。
(4)熔池中的焦炭层,除了与PbO反应外,还能起到类似 (填实验操作名称)操作的作用,从熔池中分离得到液态Pb。
(5)该改进后的炼铅方法的有点是 。
16.(6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探究
【知识回顾】
(1)如图是课本“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大于五分之一
(2)如图是科学家经过精确实验得出的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b”的数值是 。
【提出问题】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初步探究】同学们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时先关闭K1、K2、K3,再将红磷、木炭点燃后同时伸入到大小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中。
(3)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应进行的较合理的操作是 。
A 先打开K1、K2,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3 B 先打开K1、K3,一段时间后,再关闭K1、打开K2
(5)操作全部正确的情况下,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深入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着火点240℃)和白磷(着火点40℃)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你对燃烧新的认识 。
(6)小组同学用下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通过7天实验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1%。
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优点是: 。
(7)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上图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判断能否用铜丝代替铁丝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
17.(5分)小静同学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如图装置收集。
(1)收集氧气时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氧气。
(2)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的变化如表:
加热时间 0 t1 t2 t3 t4
固体质量/g 26 22.8 19.6 16.4 16.4
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B 6.C
7.B 8.A 9.A 10.C 11.D 12.B
13. (1)锦纶 (2)鸡蛋 (3)Fe(或铁) 含碳量不同 (4)
14.(1)分液漏斗
(2)
(3)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5) 灭火 或者 生成碳酸饮料
16 (1) SO2 或 PbO
增大精铅矿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PbS+3O22PbO+2SO2
过滤
(5) 环保(合理即可)
16. (1)D
(2) 21%
(3) 4P + 502 2P205
(4) B
(5)烧杯中的水进入左边集气瓶,且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烧杯中的水不能进入右边集气瓶,或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的1/5 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就不在支持燃烧)
(6)铁丝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氧气
(7)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太低不能完全消耗氧气
17.((1)b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6g-16.4g=9.6g
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
x=24.5g
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2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