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中学中考化学预测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宿州十一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预测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Al-27 S-32 Mg-24 C-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 火药的使用 B. 用铁矿石冶铁 C. 烧结黏土制陶瓷 D.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2. 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为
A. 生石灰 B. 大理石 C. 石灰石 D. 熟石灰
3. 人体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影响健康。甲状腺肿大通常需要补充的元素是
A. 钙 B. 铁 C. 氟 D. 碘
4. 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7 B. 9 C. 10 D. 19
5. 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物可能都是氧化物
B. 乙中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C.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6. 下表是小明同学用多种方法鉴别物质的情况,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和所加试剂
方法一 方法二
A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用pH试纸检验 加入锌粒
B 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加入足量水中 加入盐酸
C 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观察颜色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A. A B. B C. C D. D
7. 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而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X>Y>Z B. X>Z>Y C. Z>Y>X D. Z>X>Y
8. 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A. t℃在60℃到80℃之间,且甲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B. t℃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 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8.4g
D. 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9. 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就可以将① KCl.② NaOH. ③CuSO4 ,④MgSO4四种溶液依次鉴别出来,则其鉴别顺序为(  )
A. ①④②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②④③①
10. 锌和碘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图为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属于非金属元素 B. 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
C.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 锌和碘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ZnI
1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B. 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C. 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
D.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有铜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12.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是真的吗》是一档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大型互动求证节目。现在跟随化学兴趣小组来一场化学版的《是真的吗》吧。网上传言:把爆炸盐(如图1)在40 60度的热水中完全溶解后,会使污渍像引爆废旧建筑物一样,在瞬间被瓦解。这是真的吗 实验:用爆炸盐水溶液清洗滴加番茄汁的白布,白布上的番茄汁消失了。资料:市场上出售一种叫做爆炸盐洗衣粉,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 3H2O2).
【提出问题】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Ca(OH)2 猜想2、Na2CO3 猜想3、H2O2
小明认为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如图2,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______ 猜想2和猜想3正确。写出②集气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________
② 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中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b______
【实验反思】在使用爆炸盐溶液时应防止其失效,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使其失效是___.
A 二氧化锰 B稀硫酸 C氯化钙 D硫酸钾
14. 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锥形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
(1)为验证猜想2,小强同学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小强认为猜想2正确。小强的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2的正确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为验证猜想3,选锌粒做试剂。若猜想3是正确的,验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氯化钙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钾溶液
【拓展与应用】
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_______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此方法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 1.9 4.2 9.1
完全沉淀 3.2 6.7 11.1
(1)熟石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
(2)溶液A中的阳离子除了 Mg2+ 和Fe3+外还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3)流程中②控制pH=7—9的目的是防止沉淀C中出现______(填化学式),沉淀C的成分是:______(填物质名称)。
(4)溶液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6. 在一次趣味化学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进行探究:确认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
【提出猜想】老师提示:这瓶无色溶液只可能是下列三种溶液中的一种:①氯化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碳酸钠溶液
【实验探究】(1)陈丹同学仔细观察了试剂瓶的标签,认为猜想_____(填序号)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
(2)为确定其它几种猜想是否正确.陈丹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_____
_____ 猜想③成立
【反思与交流】(3)小雨同学经查阅资料获知,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的pH都等于7。于是他提出还可以用测pH的方法来确定该无色溶液。请你简述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_____。
小雨同学用pH试纸怎样确定这瓶无色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_____。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完全反应后,测定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A中固体 的质量 澄清石灰水 的质量
反应前 136g 102.5g
反应后 11.2g 108.0g
请计算:
⑴实验中先通CO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上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计算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克。
⑶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请写出完整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2024年宿州十一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预测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Al-27 S-32 Mg-24 C-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 火药的使用 B. 用铁矿石冶铁 C. 烧结黏土制陶瓷 D.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火药的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氮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用铁矿石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烧结粘土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点睛: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2. 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为
A 生石灰 B. 大理石 C. 石灰石 D. 熟石灰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生石灰 ,是氧化钙的俗称; B. 大理石是碳酸钙的俗称; C.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 熟石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选D
3. 人体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影响健康。甲状腺肿大通常需要补充的元素是
A. 钙 B. 铁 C. 氟 D. 碘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详解】A选项,青少年缺少钙元素影响骨骼生长,中老年缺少钙元素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B选项,缺少铁元素容易引起贫血症状。
C选项,对牙齿的发育和钙化有重要影响。
D选项,缺少碘元素引起甲状腺肿大,故选D。
【点睛】熟悉常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4. 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7 B. 9 C. 10 D. 19
【答案】B
【解析】
【详解】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故选B。
5. 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物可能都是氧化物
B. 乙中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C.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由两种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每种生成物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就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组成单质乙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B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C说法正确;
D、由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及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用微观模型示意图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
6. 下表是小明同学用多种方法鉴别物质的情况,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和所加试剂
方法一 方法二
A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用pH试纸检验 加入锌粒
B 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加入足量水中 加入盐酸
C 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观察颜色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A、稀盐酸的pH<7,,氢氧化钠溶液的pH>7, 用pH试纸检验可以鉴别; 加入锌粒,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氢氧化钠和锌粒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能鉴别,正确;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反应无明显现象,氯化钠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加入足量水中,氢氧化钠溶解放出大量热,氯化钠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能鉴别,错误; C、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是无色溶液,不能通过观察颜色鉴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氢氧化钠不会,能鉴别,错误;D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两种方法均不能鉴别,错误。故选A。
7. 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而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X>Y>Z B. X>Z>Y C. Z>Y>X D. Z>X>Y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而Y不反应,说明X>H>Y,把Y 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 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Ag>Z,所以X、Y、Z的活动性为X>Y>Z,观察选项,故选A.
8. 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A. t℃在60℃到80℃之间,且甲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B. t℃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 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8.4g
D. 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t温度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有交点),60℃-80℃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从110g变到了169g,碳酸钾的溶解度从126g变到了139g,所以t℃在60℃到80℃之间,由于甲物质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甲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正确; B、t℃时,两种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正确; C、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105g KNO3饱和液降中含有硝酸钾质量为55g,所以温至20℃,能析出晶体55g-15.8g=39.2g,错误;D、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9. 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就可以将① KCl.② NaOH. ③CuSO4 ,④MgSO4四种溶液依次鉴别出来,则其鉴别顺序为(  )
A. ①④②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溶液的颜色和相互之间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① KCl、② NaOH、③CuSO4、④MgSO4四种溶液中③CuSO4溶液呈蓝色,首先鉴别出来,其他三种溶液无色,分别取三种溶液,滴入相同量的CuSO4溶液,② NaOH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再取剩下的两种溶液,滴入相同量的NaOH溶液,④MgSO4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的为① KCl溶液,综上所述,四种溶液不用任何外加试剂,鉴别出来的顺序为③②④①,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10. 锌和碘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图为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属于非金属元素 B. 碘原子中子数为53
C.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 锌和碘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ZnI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碘”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碘原子序数为53,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27-53=74,故选项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比值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D、锌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为+2价,碘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一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所以碘化锌化学式为ZnI2,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B. 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C. 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
D.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有铜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通过干花不能变色,湿花变红色,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正确;B、使用实验的装置,可以看到水中的白磷和锥形瓶中的红磷不燃烧,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其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AB两个对照组,都与氧气接触,都有可燃物,只是两者着火点不同。AB对照组,可以探究与氧气接触的条件。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正确;C、铁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共同作用发生锈蚀,所以图示装置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正确;D、使用碳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降低到室温以后,压强几乎不变。无法将水倒吸入集气瓶中,或者很少。不能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是真的吗》是一档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大型互动求证节目。现在跟随化学兴趣小组来一场化学版的《是真的吗》吧。网上传言:把爆炸盐(如图1)在40 60度的热水中完全溶解后,会使污渍像引爆废旧建筑物一样,在瞬间被瓦解。这是真的吗 实验:用爆炸盐水溶液清洗滴加番茄汁的白布,白布上的番茄汁消失了。资料:市场上出售一种叫做爆炸盐洗衣粉,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 3H2O2).
【提出问题】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Ca(OH)2 猜想2、Na2CO3 猜想3、H2O2
小明认为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如图2,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______ 猜想2和猜想3正确。写出②集气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________
② 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中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b______
【实验反思】在使用爆炸盐溶液时应防止其失效,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使其失效的是___.
A 二氧化锰 B稀硫酸 C氯化钙 D硫酸钾
【答案】 ①. 反应物中不含钙元素 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 锥形瓶中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⑤. D
【解析】
【详解】猜想与假设:
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不含钙元素;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为:猜想2和猜想3正确,故反应后的产物为:Na2CO3和H2O2。
①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实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中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现象为:锥形瓶中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集气瓶中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
A、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会使其失效,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使其失效,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会使其失效,不符合题意;
D、硫酸钾与过氧化氢和碳酸钠都不反应,不会使其失效,符合题意。
故选D。
14. 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锥形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
(1)为验证猜想2,小强同学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小强认为猜想2正确。小强的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2的正确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为验证猜想3,选锌粒做试剂。若猜想3是正确的,验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氯化钙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钾溶液
【拓展与应用】
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_______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此方法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Na2CO3和NaCl ②. 在溶液中Na2CO3和HCl不能共存 ③. 不能 ④. 溶液中若有HCl,遇AgNO3溶液也能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⑤. Zn+2HCl=ZnCl2+H2↑ ⑥. ②③ ⑦. 蒸发 ⑧. 挥发出的HCl气体会污染空气
【解析】
【详解】猜想与假设: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盐酸过量时,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碳酸钠过量时,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根据前面的猜想,可以考虑碳酸钠有剩余,废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Na2CO3和NaCl);
讨论与交流:碳酸钠和盐酸能反应不能共存。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在溶液中Na2CO3和HCl不能共存;
实验与结论:(1)氯化钠和氯化氢都能使硝酸银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小强的实验不能验证猜想2的正确性,原因是溶液中若有HCl,遇AgNO3溶液也能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2)若猜想3是正确,溶液中存在盐酸,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验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3)检验碳酸钠时,可以用氯化钙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也可以用稀盐酸,能放出气体,故选②③;
拓展与应用:盐酸具有挥发性,受热后HCl能从溶液中挥发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但氯化氢气体有毒,挥发出的HCl气体会污染空气。
15. 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 1.9 4.2 9.1
完全沉淀 3.2 6.7 11.1
(1)熟石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
(2)溶液A中的阳离子除了 Mg2+ 和Fe3+外还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3)流程中②控制pH=7—9的目的是防止沉淀C中出现______(填化学式),沉淀C的成分是:______(填物质名称)。
(4)溶液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1)Ca(OH)2
(2)Cu2+、H+ (3) ①. Mg(OH)2 ②. 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4)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小问2详解】
矿石中加入稀盐酸,可以与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镁、氯化铁和氯化铜,由于pH<7,说明盐酸过量,故也含有稀盐酸,故溶液中的阳离子有Mg2+、Fe3+、Cu2+、H+;
【小问3详解】
由表格可知,pH控制在7-9时,溶液中的铁离子和铜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而镁离子不会生成沉淀,故流程中②控制pH=7—9的目的是防止沉淀C中出现氢氧化镁沉淀Mg(OH)2,沉淀C的成分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小问4详解】
溶液B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故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故反应方程式为;
16. 在一次趣味化学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进行探究:确认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
【提出猜想】老师提示:这瓶无色溶液只可能是下列三种溶液中的一种:①氯化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碳酸钠溶液
【实验探究】(1)陈丹同学仔细观察了试剂瓶的标签,认为猜想_____(填序号)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
(2)为确定其它几种猜想是否正确.陈丹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_____
_____ 猜想③成立
【反思与交流】(3)小雨同学经查阅资料获知,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的pH都等于7。于是他提出还可以用测pH的方法来确定该无色溶液。请你简述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_____。
小雨同学用pH试纸怎样确定这瓶无色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_____。
【答案】 ①. ① ②. 标签中钠元素下角表为“2”与NaCl化学式不符 ③. 猜想②成立 ④. 有气泡产生 ⑤. 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待颜色变化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记录pH值 ⑥. 测量结果为pH大于7,无色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成分
【详解】(1)猜想①不成立;标签中钠元素下角表为“2”与NaCl化学式不符。
(2)稀盐酸与硫酸钠混合无明显现象,猜想②成立;稀盐酸与碳酸钠混合有气泡产生,猜想③成立。
(3)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待颜色变化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记录pH值;测量结果为pH大于7,无色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点睛】碳酸钠属于盐,水溶液显碱性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完全反应后,测定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A中固体 的质量 澄清石灰水 的质量
反应前 13.6g 102.5g
反应后 112g 108.0g
请计算:
⑴实验中先通CO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上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计算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克。
⑶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请写出完整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除去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引起爆炸
(2)因为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能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所以应该选择A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3.6g-11.2g=2.4g,即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解得y=8g
⑶设生成的FeCl2和H2质量分别为y、z,
解得y=25.4g ,z=0.4g
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2.9%。
答: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9%。
【解析】
【详解】(1)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纯点燃可能引起爆炸,所以实验中先通CO,除去装置内的空气;
(2)因为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能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所以应该选择A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3.6g-11.2g=2.4g,即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固体减重
160   112 160-112=48
y (13.6g-11.2 g)=2.4g
解得x=8g
⑶设生成的FeCl2和H2质量分别为y、z,
Fe + 2HCl =FeCl2 + H2↑
56 127 2
11.2g y z
解得y=25.4g ,z=0.4g
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2.9%。
答: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9%。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北师大版七上同步练习】 2.2 数轴(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