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第一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重庆一中初2024届23-24学年度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O-16 Cl-35.5 Fe-56 Co-59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与其他三项有本质不同的是
A. 飞沙走石 B. 液氮制冷 C. 汽油挥发 D. 火上浇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飞沙走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液氮制冷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火上浇油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 以下厨房中的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 白糖 B. 冰块 C. 芝麻油 D. 面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A、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冰块是固态的水,加入水中,得到的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
C、芝麻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水 B. 自然界的水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C. 生活中常用蒸馏将硬水软化 D.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物质,约占60%-70%,故说法正确;
B、水体有自净能力,但超过了自净能力会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不能任意排放,故说法正确;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说法错误 ;
D、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能防止水体污染,故说法正确。
故选C。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洁净、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
B. 拉瓦锡得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C. 空气质量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因此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B、拉瓦锡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不是质量,选项错误;
C、空气质量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选项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正确;
故选:B。
5. 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检验二氧化碳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外拉活塞,将锥形瓶内空气抽出,装置内压强减小,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6.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将霉变后的大米煮熟后食用 B.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和面
C. 用洗涤剂乳化油污清洗餐具 D. 将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霉变的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性质稳定,高温也不被破坏,因此经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以防影响人体健康,故说法错误;
B、碳酸氢钠能和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无毒的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会使蒸出的面食松软,故说法正确;
C、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故说法正确;
D、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厨房使用过的菜刀及时洗净擦干,能有效减缓锈蚀,故说法正确。
故选A。
7. 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
B. 进入煤矿和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C. 室内烧木炭时保持通风
D. 图书、档案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通过隔绝氧气来灭火,故做法正确;
B、地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较高,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因此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低;地下煤矿中可能存在可燃气体,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故做法错误;
C、在室内烧木炭时,保持通风,以防煤炭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而造成煤气中毒,故做法正确;
D、图书档案比较贵重,用二氧化碳灭火既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又可以保护图书档案,故做法正确。
故选B。
8. 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宏微结合:花气袭人知骤暖,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类观念: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C. 证据推理:物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有碳、氢元素
D. 模型认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不同,所以性质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说法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故说法错误;
C、某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中的氢元素和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该物质,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也可能来自于氧气和该物质中,因此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有很大差异,故说法正确。
故选B。
9.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醋酸的新方法,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原子种类均不改变
C. 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4:16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醋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说法错误;
B、由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故说法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说法错误;
D、由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4:16,选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0. 从麝科动物中提取的麝香酮(C16H30O)可治疗心绞痛,下列有关麝香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 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6:30:1
【答案】C
【解析】
【详解】A、麝香酮(C16H30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B、麝香酮(C16H30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30+ 16=238,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有机小分子,故说法正确;
C、麝香酮(C16H30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30): 16=96:15:8,则麝香酮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说法错误;
D、麝香酮(C16H30O)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6:30:1,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1. 小丽在实验室称取15g粗盐样品进行提纯(杂质只含泥沙,1g以下用游码),并用所得氯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称量:若样品与砝码放反,一定会导致称得的样品质量偏小
B. 量取: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C. 溶解:溶解粗盐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反应
D. 装瓶: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广口瓶,并贴上标签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称量15g粗盐样品,不需用游码,若样品与砝码放反,所称得的样品质量不变。A不正确;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比实际值偏小,即实际水的体积偏大,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B正确;
C、溶解粗盐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C不正确;
D、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细口瓶,并贴上标签。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2. 《天工开物》是中华经典科技名著。其中,消石篇——“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于器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消”易溶于水,杂质难溶于水 B. “水浸一宿”让“消”充分溶解
C. “掠取去时”,分离难溶性杂质 D. 降温结晶得到“消”
【答案】D
【解析】
【分析】将消放入缸中,用水浸泡一晚,杂质会浮在水面上,将其掠去,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直到水分蒸发干,倒入容器中。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消”易溶于水,杂质难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浸一宿”可以让“消”充分溶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掠取去时”分离难溶性杂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于器内……”可知,是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消”,而不是降温结晶,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在盛有锌粉和铁粉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关于滤渣和滤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滤液中可能存在三种金属阳离子 B. 若滤液呈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无锌
C. 若滤渣只有两种,可用磁铁将二者分离 D. 滤渣质量和反应前固体相比,可能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锌反应完,若还有硝酸银溶液,铁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
【详解】A、若硝酸银过量,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铁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硝酸银三种溶质,所以滤液中可能存在银离子、锌离子、亚铁离子三种金属阳离子,故说法正确;
B、若滤液呈浅绿色,说明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则锌已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无锌,故说法正确;
C、由分析可知,若滤渣只有两种,则一定是银和铁,铁能被磁铁吸引而银不能,可用磁铁将二者分离,故说法正确;
D、由反应关系、可知,只有锌参加反应或锌、铁都参加反应,反应后滤渣的质量一定增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通入氧气点燃
B 除去N2中混有的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加入足量稀盐酸
D 鉴别NH4NO3、CaO、CaCO3、NaCl四种固体 加入适量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足量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说明已变质,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取样,加水,难溶于水的是CaCO3,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NaCl,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氧化钙,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NH4NO3,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5. 下列物质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③的反应条件一定相同
B. ④可以由铁生锈实现
C. ⑤、⑥、⑦均可一步实现转化
D. 所有转化关系中一共包含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①可以碳在氧气中燃烧,反应条件是点燃,也可以是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②是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③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①、②、③的反应条件不一定相同,错误;
B、反应④是Fe转化Fe3O4,铁生锈过程中生成Fe2O3,该转化不可以由铁生锈实现,错误;
C、反应⑤可以是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⑥可以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⑦可以是硫酸亚铁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⑤、⑥、⑦均可一步实现转化,正确;
D、反应①可以碳在氧气中燃烧,反应②是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④是铁在氧气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三个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⑤可以是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⑥可以是铁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⑦可以是硫酸亚铁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有转化关系中一共包含了三种基本反应类型,不包含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C。
16.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个数有
①分别加热两份等质量固体,一份是氯酸钾,另一份是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②向等质量的锌、铁中分别滴入等浓度的稀盐酸
③向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④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等质量的两份固体,一份氯酸钾,一份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有催化剂反应快,没催化剂反应慢,但有催化剂的固体中氯酸钾较少,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要少,故图像错误;
②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锌与稀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铁与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大,故最后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故图像正确;
③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象中pH值的变化应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故图像错误;
④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立即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直至硫酸钠完全反应,故图像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21分)
17.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
(2)多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海带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是______。
(3)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为______。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Na+、Cl- (2)I
(3)CH4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所以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符号分别为Na+、Cl-。故填:Na+、Cl-。
【小问2详解】
海带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是碘元素,碘的元素符号为I。故填:I。
【小问3详解】
可燃冰一般指天然气水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故填:CH4。
小问4详解】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即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故填:。
18. 化学无处不在,下面让我们走进重庆一中初三学生小颖的一天。
(1)今天考试,妈妈准备了早餐,有鸡蛋、苹果、稀饭、馒头,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
(2)走进校园,道旁绿树成荫,辛勤的园丁为了促进校园绿植茎、叶生长旺盛,提高抗寒、抗旱的能力,最好施用下列哪一种化肥______(填序号)。
A. KNO3 B. NH4Cl C. NH4H2PO4 D. KCl
(3)阅读考前须知,答题可用碳素墨水笔,主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______。
(4)考试结束,喝杯奶茶庆祝一下,奶茶店使用的是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塑料吸管,该材料为______(填序号)。
A. 金属材料 B. 复合材料
C. 合成材料 D. 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1)鸡蛋 (2)C
(3)稳定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鸡蛋中富含蛋白质,苹果中富含维生素;稀饭、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小问2详解】
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的含量;磷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耐旱耐寒的能力。
A. KN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错误;
B. NH4Cl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C. NH4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D. 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错误;
故选C;
【小问3详解】
考试答题时可用碳素墨水笔,主要原因是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小问4详解】
聚乳酸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C。
19. “极目楚天,共襄星汉”是2024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简称“神十八”)顺利发射入轨,该飞船上使用了多种高新科技。
(1)水的净化再利用:“生命吸管”是一种类似的净水装置(如下图),椰壳活性炭可以消除异味、提升口感,是利用了它的______性。
(2)“太空养鱼”:在生态实验组件的帮助下,斑马鱼呼出的CO2可供给金鱼藻进行______作用,再产生O2予斑马鱼呼吸,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型水生生态循环系统。
(3)“神十八”使用绝原子原子钟进行精确计时,下图为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m=8 B. 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
C. 铯原子的中子数为55 D. 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4)搭载“神十八”的运载火箭,以C2H8N2为燃料,与助燃剂N2O4气体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无毒无害的一种单质和两种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吸附 (2)光合 (3)BD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椰壳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以消除异味、提升口感,是利用了它的吸附性;
【小问2详解】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小问3详解】
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55=2+8+18+m+8+1,m=55-2-8-18-8-1=18,故说法错误;
B、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铯元素的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铯元素位于第六周期,故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2.9,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55,故说法错误;
D、由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BD;
【小问4详解】
火箭发射时,燃料与氧化剂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两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即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交点b代表的意义为______。
(2)若将c点甲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并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将t2℃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后,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B. 溶液中水的质量:甲<乙
C. 溶质的质量:甲<乙 D. 溶液的质量:甲=乙
(4)t2℃时,将mg甲溶液进行下图所示操作:
则m的值为______。
【答案】(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40g
(2)降低温度到t1℃ (3)D
(4)106.9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交点b代表的意义为: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40g;
【小问2详解】
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若使c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且溶液质量不变,可采用降低温度到t1℃;
【小问3详解】
t2℃时,甲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溶质质量(甲>乙),分别降温到t1℃后,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变化大,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固体的质量。
A、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固体的质量,故说法正确;
B、降温到t1℃后,水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水的质量:甲<乙,故说法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而溶液中水的质量:甲<乙,所以溶质的质量:甲<乙,故说法正确;
D、降温到t1℃后,甲析出固体质量大于乙析出固体的质量,水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甲>乙,故说法错误;
故选D。
【小问4详解】
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6.9g-5g=11.9g,t2℃甲的溶解度是63.8g,t1℃时甲的溶解度是40g,63.8g-40g=23.8g,所以甲溶液中水的质量是50g+20g=70g,所以t2℃时,烧杯中甲溶液的质量=70g+5g+11.9g+20g=106.9g,故m=106.9。
21. 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的表面覆盖一层氧化铝,能延长使用寿命。回收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可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常通过以下流程实现。
资料:ⅰ、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生成可溶性四羟基合铝酸钠。
ⅱ、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4H2O+O2↑
(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反之则是还原剂。LiCoO2中钴元素为+3价,在反应①中LiCoO2发生______(填“氧化”、“还原”)反应。
(3)反应①恰好完全反应。加入氨水后仅发生一个复分解反应,则滤液②中的阳离子有______。
(4)在温度为435℃时,Co(OH)2在空气中焙烧生成了Co2O3和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假设整个流程中无钴元素和锂元素的损失,若回收得到的Co2O3质量为83kg,则理论上回收得到的Li2CO3质量为______。
【答案】(1)除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表面覆盖的一层氧化铝 (2)还原 (3)锂离子、铵根离子
(4)
(5)37kg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生成可溶性四羟基合铝酸钠。所以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表面覆盖的一层氧化铝。故填:除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表面覆盖的一层氧化铝。
【小问2详解】
在反应①中即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4H2O+O2↑,反应物LiCoO2中钴元素为+3价,生成物CoSO4中钴元素为+2价,化合价降低,则LiCoO2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填:还原。
【小问3详解】
加入氨水后仅发生一个复分解反应,据图可知,生成了Co(OH)2,说明CoSO4与氨水反应生成Co(OH)2沉淀和硫酸铵。则滤液②中含有Li2SO4和硫酸铵。因此滤液②中的阳离子有锂离子、铵根离子。故填:锂离子、铵根离子。
【小问4详解】
温度为435℃时,Co(OH)2在空气中焙烧生成了Co2O3和水,即Co(OH)2在空气中与氧气在焙烧条件下反应生成了Co2O3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5详解】
设:回收得到的Co2O3质量为83kg,需要Co(OH)2的质量为a。由于,所以;
设:与氨水反应的CoSO4质量为b。;
设:生成Li2SO4质量为c。由于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4H2O+O2↑,所以
设:理论上回收得到的Li2CO3质量为d。。故填:37kg。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2. 重庆一中化学实验室现有以下仪器和相应药品用于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性质探究实验。
(1)仪器⑤的名称______。
(2)应将收集的氢气______(填“正放”或“倒放”)于实验桌上。
(3)利用上述仪器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______现象(填序号),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
A. 1、2、3均变红 B. 2不变红 C. 1比3先变红 D. 3比1先变红
【答案】(1)水槽 (2)倒放
(3) ①. ①②⑦⑧ ②. CaCO3+2HCl=CaCl2+H2O+CO2↑ (4)BD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仪器⑤的名称是水槽;
【小问2详解】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要朝下放置,即倒放;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的仪器是①②⑦⑧;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处纸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处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3处纸花比1处纸花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3. 艾铱钟化学兴趣小组按下图所示装置及实验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1)上图所示5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
(2)B试管中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甲烧杯,充分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______。
(3)将C、D、E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在乙烧杯中混合后,烧杯中有沉淀,上层液体为无色。
【提出问题】上层液体中(酚酞除外)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
猜想1:只有BaCl2 猜想2:只有NaCl 猜想3:NaC1、BaCl2 猜想4:NaC1、HCl
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
【验证猜想】
小艾取少量乙烧杯上层液体于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名称),观察到有相应现象产生,由此得出猜想3成立。
(4)小铱再将甲、乙烧杯内的全部物质混合于丙烧杯中,混合后有固体存在,则该固体中一定有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还有镁吗?
【实验探究】小钟取少量丙烧杯中固体,设计了如图装置探究是否有镁。
(5)根据______现象得出固体中有镁的结论。
【答案】(1)D (2)
(3) ①. 4 ②. 碳酸钠等
(4)Cu、BaCO3、BaSO4
(5)锥形瓶a中有气泡生成,且集气瓶b中液体被压入烧杯c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A试管中稀硫酸与镁反应,有气泡生成,有明显现象;
B试管中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明显现象;
C试管中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生成,有明显现象;
D试管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有明显现象;
E试管中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有明显现象;
故选:D。
【小问2详解】
B试管中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是指稀硫酸和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甲烧杯,充分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即溶液中硫酸铜反应完全,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3详解】
将C、D、E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在乙烧杯中混合后,烧杯中有沉淀,上层液体为无色。上层液体中(酚酞除外)有哪些溶质?
猜想1:只有BaCl2 猜想2:只有NaCl 猜想3:NaCl、BaCl2 猜想4:NaC1、HCl
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4不合理,因为烧杯中有沉淀,沉淀是指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即碳酸钡和盐酸不能共存。
试管C中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D试管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试管E中有氢氧化钡溶液,将C、D、E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在乙烧杯中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导致上层清液为无色,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即上层清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小艾取少量乙烧杯上层液体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观察到有相应现象产生,由此得出猜想3成立,上层清液中含有氯化钡,我们只需检验氯化钡存在,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加入某种试剂为碳酸钠溶液。
【小问4详解】
小铱再将甲、乙烧杯内的全部物质混合于丙烧杯中,混合后有固体存在,B试管中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是指稀硫酸和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A试管中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甲烧杯,充分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即溶液中硫酸铜反应完全,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甲烧杯中物质(水除外)有硫酸镁、铜、可能含有镁。试管C中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D试管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试管E中有氢氧化钡溶液,将C、D、E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在乙烧杯中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导致上层清液为无色,且溶液中不含碳酸钠,乙烧杯中物质(水、酚酞除外)有氯化钡、氯化钠,且烧杯中有沉淀,沉淀是碳酸钡,小铱再将甲烧杯、乙烧杯内的全部物质混合于丙烧杯中,混合前物质有硫酸镁、铜、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钡,混合后硫酸镁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将甲、乙烧杯内的全部物质混合于丙烧杯中,混合后有固体存在,则该固体中一定有Cu、BaCO3、BaSO4。
【小问5详解】
小钟取少量丙烧杯中固体,滴加足量盐酸,实验结论固体中含有镁,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但固体中存在碳酸钡,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氢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故得出固体中含有镁的实验现象:锥形瓶a中有气泡生成,且集气瓶b中液体被压入烧杯c中。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4.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均为实验室的常见药品。现有另一方法也可制得氧气:向51g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20%的高锰酸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如下(该过程中不考虑其他反应发生):2KMnO4+3H2O2=2MnO2↓+3O2↑+2KOH+2H2O。(已知相对分子质量:KMnO4:158 MnO2:87 KOH:56)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若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3%的医用双氧水,需加水______g。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答案】(1)1:16
(2)119 (3)51g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解: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z,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为m
x=5.6g
y=4.8g
z=8.7g
m=79g
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8%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小问2详解】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x=119g;
【小问3详解】
见答案。重庆一中初2024届23-24学年度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O-16 Cl-35.5 Fe-56 Co-59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与其他三项有本质不同的是
A. 飞沙走石 B. 液氮制冷 C. 汽油挥发 D. 火上浇油
2. 以下厨房中的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 白糖 B. 冰块 C. 芝麻油 D. 面粉
3.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水 B. 自然界的水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C. 生活中常用蒸馏将硬水软化 D.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洁净、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
B. 拉瓦锡得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C. 空气质量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 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检验二氧化碳 D. 稀释浓硫酸
6.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将霉变后的大米煮熟后食用 B.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和面
C. 用洗涤剂乳化油污清洗餐具 D. 将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
7. 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
B 进入煤矿和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C. 室内烧木炭时保持通风
D. 图书、档案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8. 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宏微结合:花气袭人知骤暖,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类观念: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C. 证据推理:物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有碳、氢元素
D. 模型认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不同,所以性质不同
9.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醋酸的新方法,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原子种类均不改变
C. 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4:16
10. 从麝科动物中提取的麝香酮(C16H30O)可治疗心绞痛,下列有关麝香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 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6:30:1
11. 小丽在实验室称取15g粗盐样品进行提纯(杂质只含泥沙,1g以下用游码),并用所得氯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称量:若样品与砝码放反,一定会导致称得的样品质量偏小
B. 量取: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C. 溶解:溶解粗盐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反应
D. 装瓶: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广口瓶,并贴上标签
12. 《天工开物》是中华经典科技名著。其中,消石篇——“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于器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消”易溶于水,杂质难溶于水 B. “水浸一宿”让“消”充分溶解
C. “掠取去时”,分离难溶性杂质 D. 降温结晶得到“消”
13. 在盛有锌粉和铁粉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关于滤渣和滤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滤液中可能存在三种金属阳离子 B. 若滤液呈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无锌
C. 若滤渣只有两种,可用磁铁将二者分离 D. 滤渣的质量和反应前固体相比,可能不变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通入氧气点燃
B 除去N2中混有的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检验NaOH溶液否变质 加入足量稀盐酸
D 鉴别NH4NO3、CaO、CaCO3、NaCl四种固体 加入适量水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物质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③的反应条件一定相同
B. ④可以由铁生锈实现
C. ⑤、⑥、⑦均可一步实现转化
D. 所有转化关系中一共包含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6.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个数有
①分别加热两份等质量固体,一份是氯酸钾,另一份是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②向等质量的锌、铁中分别滴入等浓度的稀盐酸
③向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④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21分)
17.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
(2)多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海带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是______。
(3)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为______。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8. 化学无处不在,下面让我们走进重庆一中初三学生小颖的一天。
(1)今天考试,妈妈准备了早餐,有鸡蛋、苹果、稀饭、馒头,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
(2)走进校园,道旁绿树成荫,辛勤的园丁为了促进校园绿植茎、叶生长旺盛,提高抗寒、抗旱的能力,最好施用下列哪一种化肥______(填序号)。
A. KNO3 B. NH4Cl C. NH4H2PO4 D. KCl
(3)阅读考前须知,答题可用碳素墨水笔,主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______。
(4)考试结束,喝杯奶茶庆祝一下,奶茶店使用的是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塑料吸管,该材料为______(填序号)。
A. 金属材料 B. 复合材料
C. 合成材料 D. 无机非金属材料
19. “极目楚天,共襄星汉”是2024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简称“神十八”)顺利发射入轨,该飞船上使用了多种高新科技。
(1)水的净化再利用:“生命吸管”是一种类似的净水装置(如下图),椰壳活性炭可以消除异味、提升口感,是利用了它的______性。
(2)“太空养鱼”:在生态实验组件的帮助下,斑马鱼呼出的CO2可供给金鱼藻进行______作用,再产生O2予斑马鱼呼吸,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型水生生态循环系统。
(3)“神十八”使用绝原子原子钟进行精确计时,下图为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m=8 B. 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
C. 铯原子的中子数为55 D. 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4)搭载“神十八”的运载火箭,以C2H8N2为燃料,与助燃剂N2O4气体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无毒无害的一种单质和两种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0.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交点b代表的意义为______。
(2)若将c点甲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并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将t2℃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后,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B. 溶液中水的质量:甲<乙
C. 溶质的质量:甲<乙 D. 溶液的质量:甲=乙
(4)t2℃时,将mg甲溶液进行下图所示操作:
则m的值为______。
21. 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的表面覆盖一层氧化铝,能延长使用寿命。回收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可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常通过以下流程实现。
资料:ⅰ、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生成可溶性四羟基合铝酸钠。
ⅱ、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4H2O+O2↑
(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反之则是还原剂。LiCoO2中钴元素为+3价,在反应①中LiCoO2发生______(填“氧化”、“还原”)反应。
(3)反应①恰好完全反应。加入氨水后仅发生一个复分解反应,则滤液②中的阳离子有______。
(4)在温度为435℃时,Co(OH)2在空气中焙烧生成了Co2O3和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假设整个流程中无钴元素和锂元素的损失,若回收得到的Co2O3质量为83kg,则理论上回收得到的Li2CO3质量为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2. 重庆一中化学实验室现有以下仪器和相应药品用于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性质探究实验。
(1)仪器⑤的名称______。
(2)应将收集的氢气______(填“正放”或“倒放”)于实验桌上。
(3)利用上述仪器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______现象(填序号),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
A. 1、2、3均变红 B. 2不变红 C. 1比3先变红 D. 3比1先变红
23. 艾铱钟化学兴趣小组按下图所示装置及实验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1)上图所示5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
(2)B试管中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甲烧杯,充分混合后上层液体为无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______。
(3)将C、D、E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在乙烧杯中混合后,烧杯中有沉淀,上层液体为无色。
提出问题】上层液体中(酚酞除外)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
猜想1:只有BaCl2 猜想2:只有NaCl 猜想3:NaC1、BaCl2 猜想4:NaC1、HCl
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
【验证猜想】
小艾取少量乙烧杯上层液体于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名称),观察到有相应现象产生,由此得出猜想3成立。
(4)小铱再将甲、乙烧杯内的全部物质混合于丙烧杯中,混合后有固体存在,则该固体中一定有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还有镁吗?
【实验探究】小钟取少量丙烧杯中固体,设计了如图装置探究是否有镁。
(5)根据______现象得出固体中有镁结论。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4.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均为实验室的常见药品。现有另一方法也可制得氧气:向51g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20%的高锰酸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如下(该过程中不考虑其他反应发生):2KMnO4+3H2O2=2MnO2↓+3O2↑+2KOH+2H2O。(已知相对分子质量:KMnO4:158 MnO2:87 KOH:56)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若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3%的医用双氧水,需加水______g。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联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