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实验中学中考第六次模拟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2024年柘城县实验中学中考第六次模拟试卷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庆祝节日的形式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春节放鞭炮 B. 端午赛龙舟
C. 清明放风筝 D. 中秋赏明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放鞭炮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赛龙舟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位置的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放风筝过程中只是物体的位置的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赏明月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2.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该目标达成的是
A. 加速技术迭代,发展绿色能源 B. 实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
C. 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 方便日常生活,推广一次性筷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速技术迭代,发展绿色能源,有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不符合题意;
B、实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符合题意。
故选D。
3.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 蛋白质 B. 糖类 C. 维生素 D. 油脂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稻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所以水稻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故选B。
4.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气密性检查
C. 闻气体气味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给液体药品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要先形成密闭环境,再改变压强观察现象,图中长颈漏斗跟外界相连,没有形成密闭的环境,错误;
C、闻气体气味,用手扇集气瓶口,使少量气体进入鼻腔闻气体,正确;
D、量筒是量取液体药品的仪器,浓硫酸的稀释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快热量散失,错误。
故选C。
5.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B. 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属于硬水
C.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可溶性杂质
D. 凡是有水生成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导致水污染,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正确;
B、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属于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属于软水,错误;
C、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可溶性杂质,错误;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中和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中反应物不是酸和碱,生成物不是盐和水,错误。
故选A。
6.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金刚石 B. 氢气 C. 汞 D. 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错误;
B、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正确;
C、汞由汞原子构成,错误;
D项、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
故选B。
7. 化肥的使用是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 CO(NH2)2 B. NH4HCO3 C. KNO3 D. Ca(H2PO4)2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尿素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铵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含K、N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D、磷酸二氢钙含磷一种营养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C919是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客机,机身蒙皮和长结构采用的是第三代铝锂合金。如图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B.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C. 铝锂合金的硬度比铝大 D. 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铝锂合金的硬度比铝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按照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锂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时,把浓盐酸和软锰矿混合加热,意外得到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杂质不参与反应),该气体可能是
A. Cl2 B. H2 C. SO2 D. O2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中含有H、O、Cl、Mn四种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硫元素,则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而和均没有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生成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故选A。
10. 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有力推动了传统发动机产业升级。下图为该发动机内部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物质乙的可燃性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反应生成丙和丁质量比为14:27
D.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物质乙为,不能燃烧但可支持燃烧,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3,错误;
C、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故选C。
11. 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g该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6g
B. 氯化钠固体应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进行称量
C.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 玻璃棒在溶解操作中作用是引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不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氯化钠固体应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进行称量,不符合题意;
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D、玻璃棒在溶解操作中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可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对物质进行鉴别。下列鉴别各物质所选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浓盐酸和浓硫酸——打开瓶盖闻气味
B. CO和H2——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C. 涤纶和羊毛——灼烧后闻气味
D. NaCl和NaOH——加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后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而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后闻不到气味,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CO点燃后火焰呈蓝色,点燃后火焰呈淡蓝色,但两者差别不大,不易区分,符合题意;
C、涤纶灼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羊毛灼烧后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NaCl加水溶解时,液体温度基本没有变化,NaOH加水溶解时放热,液体温度升高,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氮元素的价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物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 B. 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NO2
C. c点对应物质在溶液中能解离出H+ D. d点对应物质可与熟石灰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a点对应物质中氮元素显0价,为,在空气中含量最多,故A不符合题意;
B、b点对应物质中氮元素显价,且属于氧化物,而中氮元素显价,所以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故B符合题意;
C、c点对应物质为酸,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故C不符合题意;
D、d点对应物质中氮元素显-3价,且属于盐,为、等铵盐,均可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将6.5g某锌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9g,若该样品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杂质可能为
A. 铝 B. 铁 C. 镁 D. 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则:
现有6.5g某锌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9g,故样品中含有的杂质在同为6.5g时,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应小于0.19g或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
,,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可知,6.5g铝、铁、镁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均大于0.19g,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该杂质可能为铜。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答案】 ①. 门捷列夫 ②. SiO2
【解析】
【详解】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为Si,所形成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化学式为。
16. 某同学为验证水的元素组成,利用塑料瓶、铅笔芯、电池、试管等物品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装置。
(1)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该实验利用了石墨良好的_______性。
(2)该实验装置乙端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3)该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
【答案】(1)导电 (2)氢气##H2
(3)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小问2详解】
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所以实验装置乙端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氢气;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氧元素组成的,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7. 某同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pH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_______(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另一种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C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稀盐酸 ②. NaOH+HCl=NaCl+H2O
(2)NaCl、HCl##HCl、NaCl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开始时大于7,实验过程中不断减小,最后小于7,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填稀盐酸;
【小问2详解】
C点溶液的小于7,说明此时滴加的稀盐酸过量,所以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故填NaCl、HCl或HCl、NaCl。
18. 如图为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NaCl和Na2CO3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填“NaCl”或“Na2CO3”)。
(2)居住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冬天捞碱”利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
(3)将t2℃时29gNa2CO3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入______g水。
【答案】(1)NaCl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61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的溶解度比的大,所以和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故填NaCl;
【小问2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冬天捞碱”利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小问3详解】
时,的溶解度为,设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为,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解得,故填61。
19. 甲醇(CH4O)被称为“液态阳光”,属于低碳燃料,可由甲烷转化获得。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现有甲烷和甲醇蒸气的混合物24g,完全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则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答案】 ①. CH4+2O2CO2+2H2O ②. 56
【解析】
【详解】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甲烷的化学式为,甲醇的化学式为,则甲烷和甲醇中碳、氢原子个数比均为1:4,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均为。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甲烷和甲醇中碳元素质量为,则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故生成水的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
20. 某同学学过酸碱盐的知识后,构建了如图以某种盐为中心的关系图。A、B、C、D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E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C是胃酸的主要成分,D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表示相互反应,“→”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_。
(2)A→E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3)写出B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HCl (2)复分解反应
(3)CO2+Ca(OH)2=CaCO3↓+H2O
【解析】
【分析】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碳酸钙不溶于水,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 则E为;C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则C为;D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且E()能与D相互转化,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D为;A、B、C(酸)、D(氧化物)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是碱、盐中的一种,A能与E()相互转化,且C(盐酸)能转化为A,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A为;B能与(二氧化碳)相互反应,且能分别转化为A(CaCl2)、E(),故B为。代入验证,推导正确。
【小问1详解】
C的化学式为HCl;
【小问2详解】
A→E发生的反可以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B和D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气体。
(1)3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2)实验室可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2)
【解析】
【小问1详解】
3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间隔变小。故答:分子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小问2详解】
该图所示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并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创新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变瘪,最终比实验前更瘪。请分析气球变得更瘪的原因。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燃烧消耗了容器内的氧气,压强减小,气球变得更瘪
【解析】
【详解】(1)白磷和红磷均与空气接触,在温度为80℃时,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由于白磷燃烧放热,容器内压强增大,气球会先胀大,白磷燃烧过程中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且反应结束后温度逐渐降至初始温度,则容器内压强比初始压强更小,所以气球变得更瘪。
23.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某金属厂废旧材料中含有Fe、Cu、Ag,某化学小组为回收铜和银设计的过程如图所示。
(1)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什么?
(2)写出步骤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溶液C的质量一定比溶液B小,请分析原因。
【答案】(1)除去废旧材料中的Fe
(2)Cu+2AgNO3=2Ag+Cu(NO3)2
(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的质量小于参加反应的硝酸铜的质量
【解析】
【分析】在金属活动顺序中,Fe、Cu、Ag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是Fe>H>Cu>Ag, 废旧材料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银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固体甲是铜、银的混合物,固体甲加入硝酸银溶液,Cu能与 反应生成Cu(NO3)2和Ag,溶液B是Cu(NO3)2溶液,Cu(NO3)2与 Fe反应生成Cu 和Fe(NO3)2。
【小问1详解】
废旧材料中含有、、三种金属,为了得到金属和,需将除去,由于Fe的金属活动性较强,能与酸反应,所以通过加入足量稀硫酸可除去Fe;
【小问2详解】
固体甲中含有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比强,加入适量溶液后,能与反应生成Cu(NO3)2和Ag,则步骤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溶液中的溶质为Cu(NO3)2,与反应生成和Fe(NO3)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NO3)2+=+ Fe(NO3)2可知,每188份质量Cu(NO3)2可生成180份质量的Fe(NO3)2,则溶液的溶质为Fe(NO3)2,所以溶液C的质量一定比溶液B的小。
24. 某同学为除去粗盐水中的MgCl2、CaCl2、Na2SO4杂质,得到氯化钠溶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①向样品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1)请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2)步骤③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3)请设计实验证步骤②后所得滤液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答案】(1)或或或
(2)会引入Na2SO4新杂质
(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解析】
【小问1详解】
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可除去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过量的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可除去过量的氯化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步骤③中如果加入稀硫酸,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过量的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小问3详解】
步骤②后所得滤液中含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检验产生干扰,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故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日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含碳物质。
I.有机物
(1)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下列家庭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纯棉被套 B. 陶瓷餐具 C. 黄铜门锁 D. 塑料水盆
II.碳单质
(2)碳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①金刚石无色透明且硬度大,石墨为灰黑色且质软,二者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②古代画家用墨(主要成分为碳单质)绘制的画作保存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
III.碳的氧化物
CO和CO2均属于碳的氧化物。如图甲、乙分别为探究CO和CO2部分性质的实验装置。[已知:甲酸(HCOOH)在热浓硫酸存在时发生反应:HCOOHH2O+CO↑]
(3)按如图甲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①为确保实验安全,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填“点燃酒精喷灯”或“挤压软塑料滴管”)。
②写出B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按如图乙连接装置,制取CO2并探究其性质。
①B装置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②什么实验现象能够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______?
③若实验室中用12g石灰石样品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称量反应后容器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7.6g,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
【答案】(1)D (2) 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 稳定
(3) ①. 挤压软塑料滴管 ②. 3CO+Fe2O32Fe+3CO2
(4) ①. 除去CO2中可能混有的HCl ②. C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E中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 ③. 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2g+100g-107.6g=4.4g。
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x。
=
x=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小问1详解】
A、纯棉被套主要由棉花制成,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B、陶瓷餐具是由陶瓷制成,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C、黄铜门锁是由黄铜制成,黄铜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D、塑料水盆是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故选D。
【小问2详解】
①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②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氧气接触,也不易发生反应;
【小问3详解】
①CO为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受热易发生爆炸,故为确保实验安全,应先将软塑料滴管中的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让产生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
②B处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小问4详解】
①盐酸易挥发,用稀盐酸制取的中可能会混有少量的,氯化氢与水形成盐酸,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②能与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故观察到的现象为中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中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
③见答案。2024年柘城县实验中学中考第六次模拟试卷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庆祝节日的形式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春节放鞭炮 B. 端午赛龙舟
C. 清明放风筝 D. 中秋赏明月
2.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该目标达成的是
A. 加速技术迭代,发展绿色能源 B. 实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
C. 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 方便日常生活,推广一次性筷子
3.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 蛋白质 B. 糖类 C. 维生素 D. 油脂
4.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气密性检查
C. 闻气体气味 D. 稀释浓硫酸
5.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B. 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属于硬水
C.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可溶性杂质
D. 凡是有水生成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6.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金刚石 B. 氢气 C. 汞 D. 氯化钠
7. 化肥的使用是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 CO(NH2)2 B. NH4HCO3 C. KNO3 D. Ca(H2PO4)2
8. C919是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客机,机身蒙皮和长结构采用的是第三代铝锂合金。如图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B.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C. 铝锂合金硬度比铝大 D. 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周期
9.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时,把浓盐酸和软锰矿混合加热,意外得到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杂质不参与反应),该气体可能是
A. Cl2 B. H2 C. SO2 D. O2
10. 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有力推动了传统发动机产业升级。下图为该发动机内部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物质乙的可燃性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4:27
D.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
11. 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g该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6g
B. 氯化钠固体应该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进行称量
C.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 玻璃棒在溶解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
12. 可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对物质进行鉴别。下列鉴别各物质所选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浓盐酸和浓硫酸——打开瓶盖闻气味
B. CO和H2——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C. 涤纶和羊毛——灼烧后闻气味
D. NaCl和NaOH——加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13.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氮元素的价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物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 B. 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NO2
C. c点对应物质在溶液中能解离出H+ D. d点对应物质可与熟石灰反应
14. 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将6.5g某锌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9g,若该样品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杂质可能为
A. 铝 B. 铁 C. 镁 D. 铜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16. 某同学为验证水的元素组成,利用塑料瓶、铅笔芯、电池、试管等物品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装置。
(1)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该实验利用了石墨良好的_______性。
(2)该实验装置乙端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3)该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
17. 某同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pH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_______(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另一种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C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18. 如图为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NaCl和Na2CO3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填“NaCl”或“Na2CO3”)。
(2)居住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冬天捞碱”利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
(3)将t2℃时29gNa2CO3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入______g水。
19. 甲醇(CH4O)被称为“液态阳光”,属于低碳燃料,可由甲烷转化获得。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现有甲烷和甲醇蒸气的混合物24g,完全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则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0. 某同学学过酸碱盐的知识后,构建了如图以某种盐为中心的关系图。A、B、C、D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E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C是胃酸的主要成分,D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表示相互反应,“→”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C化学式为_______。
(2)A→E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3)写出B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气体。
(1)3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2)实验室可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22.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创新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变瘪,最终比实验前更瘪。请分析气球变得更瘪的原因。
23.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某金属厂废旧材料中含有Fe、Cu、Ag,某化学小组为回收铜和银设计的过程如图所示。
(1)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什么?
(2)写出步骤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溶液C的质量一定比溶液B小,请分析原因。
24. 某同学为除去粗盐水中的MgCl2、CaCl2、Na2SO4杂质,得到氯化钠溶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①向样品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1)请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2)步骤③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3)请设计实验证步骤②后所得滤液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日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含碳物质。
I.有机物
(1)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下列家庭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纯棉被套 B. 陶瓷餐具 C. 黄铜门锁 D. 塑料水盆
II.碳单质
(2)碳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①金刚石无色透明且硬度大,石墨为灰黑色且质软,二者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②古代画家用墨(主要成分为碳单质)绘制的画作保存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
III.碳的氧化物
CO和CO2均属于碳的氧化物。如图甲、乙分别为探究CO和CO2部分性质的实验装置。[已知:甲酸(HCOOH)在热浓硫酸存在时发生反应:HCOOHH2O+CO↑]
(3)按如图甲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①为确保实验安全,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填“点燃酒精喷灯”或“挤压软塑料滴管”)。
②写出B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按如图乙连接装置,制取CO2并探究其性质
①B装置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②什么实验现象能够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______?
③若实验室中用12g石灰石样品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称量反应后容器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7.6g,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卷(PDF无答案)

下一篇: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初中学业质量检查化学试卷(学生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