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练微型实验设计与评价 暑假分层作业(含解析) 2024年高二化学

第09练 微型实验设计与评价
1.思维建模
明确实验目的(制备物质、检验物质、提纯物质、验证性质、验证原理)分析操作细节(试剂过量与少量、添加试剂顺序、反应条件控制、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判断现象正误(注意干扰条件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判断结论正误(是否严谨、是否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
2.牢记常考的“十大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方案
(1)证明SO2中含有CO2 先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再通入品红溶液不褪色,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CO2
(2)证明CO2中含有CO 先除尽CO2,再把气体通入加热的CuO中,若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说明CO具有还原性)
(3)证明SO中含有SO 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将沉淀溶于足量的盐酸中,若沉淀部分溶解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则证明原混合液中含有SO
(4)证明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 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原混合液中含有Fe2+
(5)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单质硫 把氯气通入硫化氢溶液中,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单质硫(氧化性规律:氧化剂>氧化产物)
(6)证明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向1 mol·L-1 NaHCO3溶液中加入1 mol·L-1草酸,若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7)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 把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利用强酸制弱酸)
(8)证明H2C2O4是弱酸 测Na2C2O4溶液的pH,pH>7说明H2C2O4是弱酸;或将pH=1的H2C2O4溶液稀释10倍,pH<2说明H2C2O4是弱酸(利用电离平衡或水解平衡)
(9)证明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电离程度与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以NaHSO3、NaHCO3为例) ①常温下,测量NaHSO3溶液的pH,若pH<7,则说明HSO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②常温下,测量NaHCO3溶液的pH,若pH>7,则说明HCO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10)Ksp大小的比较(以AgCl、AgBr为例) ①向AgNO3稀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KBr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 ②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Cl、NaBr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1 AgNO3溶液,先产生淡黄色沉淀(Ksp小的先产生沉淀)
1.下列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证明与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将等浓度的KI溶液和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入溶液
B 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分别向和酸性溶液中加入草酸,根据溶液褪色时间判断反应速率
C 探究不同浓度醋酸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常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和溶液的pH
D 分离苯和苯酚 向有机混合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再向水层通入稍过量,振荡、静置、分液
A.A B.B C.C D.D
2.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适量火柴头的浸泡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无白色沉淀 火柴头一定不含氯元素
B 向样品溶液中先加入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盐酸 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样品溶液已经变质
C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溶液,待生成白色沉淀后,再向其中滴加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黄色沉淀出现
D 向中加入,充分反应,用四氯化碳充分萃取后取上层溶液滴加 四氯化碳层显紫色,上层溶液试样变红 和的反应存在限度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中采取的分离或提纯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分离或提纯方法
A 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 用苯萃取
B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加入饱和溶液后分液
C 除去蛋白质溶液中少量NaCl 过滤
D 从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的混合水溶液中分离出高级脂肪酸钠 加入乙醇和浓硫酸并加热,然后蒸馏
A.A B.B C.C D.D
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该盐溶液中一定不含有
B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黑色固体体积膨胀,并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反应中生成C、等
C 向两份等浓度、等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2滴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 催化效率:
D 向溶有的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5.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A 测定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 向装有镀锌铁皮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产生气泡的速率突然减小,证明镀锌层完全反应且铁皮保留完整
B 检验某有机物是否含醛基 向试管里先加入溶液,再加入的溶液,最后加入待测液,混合加热 若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则含有醛基
C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 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再滴入几滴水,用温度计测定温度变化 温度升高的是碳酸钠固体,温度降低的是碳酸氢钠固体
D 检验CO还原的生成物中是否含有 将适量反应后的固体溶于稀盐酸中,取少量溶解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溶液变红色,则证明还原产物中含有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均正确且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和气体X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一定为BaSO4
B 向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 溶液变为蓝色 溶液中存在Fe2+
C 向盛有浓HNO3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除去氧化膜的镁带和铝片 加入镁带的试管中迅速产生红棕色气体,加入铝片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金属性:Mg>Al
D 向盛有鸡蛋清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一定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或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AlCl3溶液加热蒸干 制备无水AlCl3
B 将含H2S的HCl气体通过CuSO4溶液 除去HCl中的H2S
C 测定NaA溶液和NaB溶液的pH 比较HA和HB的酸性强弱
D 将一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滴到铁片上,观察液滴周围的颜色变化 证明Fe能发生吸氧腐蚀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加热0.5mol L-1CuCl2蓝色溶液 加热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Cu(H2O)4]2+转化为[CuCl4]2-吸热
B 比较AgBr和AgCl的Ksp大小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Ksp(AgBr)<Ksp(AgCl)
C 证明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将干燥的氯气通入盛放红色鲜花的集气瓶中 红色鲜花颜色褪去,说明干燥的氯气有漂白性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再加入表面积相等的铁片 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A.A B.B C.C D.D
9.根据下列实验的操作和现象,可以说明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
B 将某铁的氧化物用稀盐酸溶解,再滴入2滴酸性溶液 酸性溶液褪色 该氧化物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并振荡,铜粉不溶解,再滴入2滴稀硫酸 铜粉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原溶液中含有
D 向2 mL 1 mol/L的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 NaOH溶液,再滴加2滴0.1 mol/L 溶液 先产生蓝色沉淀,再产生黑色沉淀
A.A B.B C.C D.D
10.在下列探究实验中,探究方案设计有错误的是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Fe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振荡,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Fe2+具有还原性
B 向铜与浓硫酸反应后的试管加水,观察溶液颜色 Cu与浓H2SO4反应的氧化产物
C 向盛有淀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用pH计测量0.10mol/LH3PO4的pH=3.12 磷酸是弱电解质
A.A B.B C.C D.D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匹配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红热的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酸化,再滴入几滴溶液 溶液未变红 铁粉与水蒸气未反应
B 常温下,分别测定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的 均等于7 常温下,的溶液和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等
C 常温下,将苯与混合 所得混合溶液的体积为 混合过程中削弱了分子间的氢键,且苯与分子间的作用弱于氢键
D 向溶液中滴加浓氨水至过量 先产生蓝色沉淀,后逐渐溶解 是两性氢氧化物
A.A B.B C.C D.D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补铁口服液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4溶液 紫色褪去 补铁口服液中有Fe2+
B 向I2水中先加浓NaOH溶液,再加CCl4,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层, 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CCl4能萃取碘水中的碘,而NaOH溶液不能
C 向盛有1 mL乙酸乙酯的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H2O、2 mLNaOH溶液,70 ~ 80°C热水浴 试管 a液体分层,酯层无明显 变化; 试管b酯层消失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
D 向Fe(NO3)3溶液中先加稀HNO3 ,再加NaCl 溶液黄色先褪去,再变为黄色 HNO3的强氧化性将Fe3+氧化为无色, Cl-的还原性再将其还原为Fe3+
A.A B.B C.C D.D
13.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现象 结论
A 探究有机物中官能团之间的影响 分别向丙烯酸乙酯和氰基丙烯酸乙酯中滴入水,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快速固化 氰基活化双键,使其更易发生加聚反应
B 比较、和的氧化性 向酸性溶液中滴入溶液,紫红色溶液变浅并伴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氧化性:
C 纤维素水解实验 将脱脂棉放入试管中,滴入硫酸捣成糊状,后用溶液调至碱性,加入新制悬浊液,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纤维素未发生水解
D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价和价硫可归中为0价
A.A B.B C.C D.D
14.下列实验操作、 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足入量的 SO2 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B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1 mol·L-1CH3COONH4溶液和0.1 mol·L-1CH3COONH4溶液的pH pH均为7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 向两支盛有KI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 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生成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 I2+ I-
D 探究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 C2H5OH与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放入几块碎瓷片,170°C共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若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为乙烯
A.A B.B C.C D.D
15.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加入Fe(NO3)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NO具有强氧化性
B 向2mL浓度均为0.1mol L-1的NaBr与Na2S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1mol L-1的AgNO3溶液,只有黑色沉淀生成 说明Ag2S比AgBr更难溶
C 取4mL乙醇,加入12mL浓硫酸及少量沸石,迅速升温至170℃,将产生的气体进入2mL溴水中,溴水褪色 说明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为乙烯
D 向丙烯醛中加入足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不再生成砖红色沉淀,静置,向上层清液滴加溴水,溴水褪色 说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A.A B.B C.C D.D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
16.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有不正确的是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检验硫酸厂周边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 用注射器多次抽取空气,慢慢注入盛有酸性KMnO4稀溶液的同一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硫
B 鉴定某涂改液中是否存在含氯化合物 取涂改液与KOH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取上层清液,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涂改液中存在含氯化合物
C 检验牙膏中是否含有甘油 将适量牙膏样品与蒸馏水混合,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加入新制的Cu(OH)2,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出现绛蓝色,说明牙膏中含有甘油
D 鉴别食盐与亚硝酸钠 各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分别滴加含淀粉的KI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变蓝色的为亚硝酸钠;溶液不变蓝的为食盐
A.A B.B C.C D.D
(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
17.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量取同体积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对比现象
C 判断反应后是否沉淀完全 将溶液与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溶液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A.A B.B C.C D.D
(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18.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NaBr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先变橙色,后变蓝色 氧化性:
B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少量新制的悬浊液 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发生水解
C 石蜡油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的溶液 溶液红棕色变无色 气体中含有不饱和烃
D 加热试管中的聚氯乙烯薄膜碎片 试管口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氯乙烯加聚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2022·全国·高考真题)
19.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比较和的水解常数 分别测浓度均为的和溶液的,后者大于前者
B 检验铁锈中是否含有二价铁 将铁锈溶于浓盐酸,滴入溶液,紫色褪去 铁锈中含有二价铁
C 探究氢离子浓度对、相互转化的影响 向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黄色变为橙红色 增大氢离子浓度,转化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
D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向乙醇中加入一小粒金属钠,产生无色气体 乙醇中含有水
A.A B.B C.C D.D
(2021·广东·高考真题)
20.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操作或做法 目的
A 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 制备
B 将密闭烧瓶中的降温 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C 将溴水滴入溶液中,加入乙醇并振荡 萃取溶液中生成的碘
D 实验结束,将剩余固体放回原试剂瓶 节约试剂
A.A B.B C.C D.D
(2021·全国·高考真题)
2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的方法可行的是
气体 方法
A 氨气 加热氯化铵固体
B 二氧化氮 将铝片加到冷浓硝酸中
C 硫化氢 向硫化钠固体滴加浓硫酸
D 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A.A B.B C.C D.D
(2020·海南·高考真题)
22.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目的可实现的是
操作或方法 实验目的
A 向未知弱酸性试液中滴加含有SCN 的溶液 确证试液中Fe2+存在
B 等体积0.1 mol·L-1Ag+和[Ag(NH3)2]+溶液分别与大量1 mol·L-1葡萄糖碱性溶液形成银镜 判断多步过程中, 分步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C 稀H2SO4酸化n(KBrO3): n(KBr)= 1 :5的混合液替代溴水 降低液溴的贮存与使用风险
D 向0.1 mol·L-1 Na2S2O3溶液中缓慢滴加0.2 mol·L-1盐酸 由浑浊情况测定单质硫的溶解度
A.A B.B C.C D.D
(2020·江苏·高考真题)
2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适量20%H2SO4溶液,加热,冷却后加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少量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未水解
B 室温下,向HCl溶液中加入少量镁粉,产生大量气泡,测得溶液温度上升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C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BaCO3
D 向H2O2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24.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气体(杂质) 方法
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
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A.A B.B C.C D.D
(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
25.为完成下列各组实验,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完整的是(不考虑存放试剂的容器)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试剂
A 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量筒、玻璃棒 蒸馏水、NaCl固体
B 制备Fe(OH)3胶体 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 蒸馏水、饱和FeCl3溶液
C 测定NaOH溶液浓度 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 待测NaOH溶液、已知浓度的盐酸、甲基橙试剂
D 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量筒、导管、酒精灯 冰醋酸、无水乙醇、饱和Na2CO3溶液
A.A B.B C.C D.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等浓度的KI溶液和溶液,但是体积关系不知道,因此哪种微粒过量不清楚,实验操作错误,故A错误;
B.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不同,有色物质多的,可能褪色时间长,但反应速率不慢,因此实验方案应该是草酸浓度不同,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和体积均相同,故B错误;
C.中醋酸根水解程度与铵根水解程度相同,测pH值时显中性,但是浓度高的醋酸铵中,水解的微粒多,虽然显中性,水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多,只是后又被消耗了,故C错误;
D.有机混合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苯在上层,水溶液在下层,静置、分液后,向水层中通入稍过量,将苯酚钠转化成苯酚,再振荡、静置、分液后得苯酚,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火柴头中含氯酸根离子,不能电离出氯离子,不能加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氯元素的存在,由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证明火柴头是否含氯元素,A错误;
B.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可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的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知,不能证明Na2SO3样品溶液已经变质,B错误;
C.由于实验中AgNO3过量,故AgNO3溶液与KCl、KI反应生成沉淀,不存在AgCl转化为AgI的过程,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知,不能比较Ksp(AgCl)、Ksp(AgI)的大小,C错误;
D.氯化铁不足,充分反应后,用四氯化碳充分萃取后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aq),四氯化碳层显紫色,上层溶液试样变红,可知铁离子不能完全转化,则I-和Fe3+的反应存在限度,D正确;
故答案为:D。
3.B
【详解】A.苯与四氯化碳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分离溶于四氯化碳中的碘,A错误;
B.乙酸与碳酸钠反应,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再通过分液即可提纯乙酸乙酯,B正确;
C.蛋白质溶于水后形成了胶体,胶体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氯离子和钠离子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应该用渗析的方法,C错误;
D.油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即得到高级脂肪酸钠与甘油的混合液,应该加入氯化钠颗粒,发生盐析的过程,然后过滤,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氨气极易溶于水,由于没有加热,导致氨气没有逸出,则试纸不变蓝,不能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故A错误;
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根据实验现象,蔗糖被浓硫酸氧化脱水生成碳,碳被浓硫酸氧化,即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反应中生成C、等,故B正确;
C.溶液和溶液中阴离子不同,所以无法比较催化效率,故C错误;
D.向溶有的溶液中通入气体X,当X为NH3时,可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气体X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5.C
【详解】A.锌铁都能和稀硫酸反应,方案设计不合理,锌反应的同时,可能就有铁发生反应,A项错误;
B.制备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氢氧化钠应该是过量的,否则不能氧化醛基,B项错误;
C.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C项正确;
D.中铁元素为+3价,若过量,不能将反应完全,将适量反应后的固体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也会变成红色,D项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亚硫酸的酸性弱于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但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和氨气,二氧化硫和氨气、氯化钡溶液反应能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则白色沉淀不一定是硫酸钡,故A正确;
B.向某溶液中加入铁氰化钾溶液,若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故B错误;
C.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形成的氧化膜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则用浓硝酸不能比较金属镁和金属铝的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
D.向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入饱和食盐水,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会发生盐析而析出蛋白质,该过程不是蛋白质发生变性,故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A.AlCl3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会发生盐的水解反应产生Al(OH)3、HCl,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l3+3H2OAl(OH)3+3HCl,将溶液加热蒸干,HCl挥发逸出,导致平衡正向移动,最终得到的固体是Al(OH)3,而不能得到AlCl3固体,A不选;
B.将含H2S的HCl气体通过CuSO4溶液,HCl易溶于水,H2S和CuSO4反应生成CuS沉淀,B不选;
C.相同条件下,测定相同浓度的NaA溶液和NaB溶液的pH,可比较HA和HB的酸性强弱,C不选;
D.食盐水为中性,铁发生吸氧腐蚀,则正极附近溶液显碱性,遇酚酞变红,可证明Fe能发生吸氧腐蚀,D选;
故选D。
8.A
【详解】A.加热0.5mol L-1氯化铜蓝色溶液,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Cu(H2O)4]2++4Cl﹣[CuCl4]2﹣+4 H2O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
B.没有明确混合溶液中氯化钠和溴化钠的浓度是否相等,则向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不能说明溴化银的溶度积小于氯化银,故B错误;
C.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红色鲜花颜色褪去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应强氧化性而表现漂白性,故C错误;
D.室温下铁在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则室温下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再加入表面积相等的铁片不能用于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生成的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二者均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乙醇发生消去反应,故A错误;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氧化盐酸,紫色褪去,不能证明氧化物中含亚铁离子,故B错误;
C.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氧化Cu,则铜粉溶解,生成NO与液面上方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故C正确;
D.硫酸铜溶液中先滴加少量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此时硫酸铜过量,再滴加硫化钠,直接生成黑色CuS沉淀,不能比较、的大小,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难溶电解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0.B
【详解】A.铁离子能和KSCN溶液变红色;向盛有Fe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振荡,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溶液无色变红色,说明生成铁离子,则Fe2+具有还原性,探究方案设计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溶液中含有浓硫酸,应该将反应液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探究方案设计有错误,故B符合题意;
C.向盛有淀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单质,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探究方案设计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0.10mol/LH3PO4的pH=3.12,说明磷酸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探究方案设计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A.四氧化三铁在稀硫酸中溶解,生成的铁离子会与未反应的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滴入几滴溶液,溶液未变红,不能说明铁粉与水蒸气未反应,A错误;
B.是弱酸弱碱盐,促进水的电离,为强酸强碱盐,对水的电离无影响,二者水的电离程度不相同,B错误;
C.常温下,将苯与混合体积为,说明混合过程中削弱了分子间的氢键,且苯与分子间的作用弱于氢键,导致分子间距离增大,从而使体积变大,C正确;
D.溶液先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后与氨水生成络合物,则先产生蓝色沉淀,后逐渐溶解,不能说明是两性氢氧化物,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等还原性离子都能使酸性褪色,所以口服液中不一定是,A错误;
B.向水中先加浓溶液,发生反应后没有剩余,再加CCl4,振荡后静置,u溶液分层,但是没有紫色出现,B错误;
C.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 a加入2 mL H2O,酯层物明显变化,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 b中加入2 mLNaOH溶液,70 ~ 80°C热水浴,酯层消失,则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C正确;
D.与形成络合物,颜色变化不是因为将其氧化,加入,的存在影响配合物的种类,颜色发生了变化不是因为还原,D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A.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向丙烯酸乙酯和氰基丙烯酸乙酯中滴入水,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快速固化,因为氰基的作用使得双键活性增强,故其更易发生加聚反应,A正确;
B.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FeCl2溶液,紫红色溶液变浅并伴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可以证明KMnO4氧化性大于Cl2,无法证明Cl2>Fe3+,B错误;
C.将脱脂棉放入试管中,滴入硫酸捣成糊状,后用溶液调至碱性,加入新制悬浊液,需加热,若已经水解则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产生,C错误;
D.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可能是浓硫酸氧化,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A.酚酞褪色是由于SO2消耗了NaOH使溶液的碱性降低,而不是SO2漂白了酚酞,A项错误;
B.水的电离平衡,加入CH3COONH4中的CH3COO-与H+结合而与OH-结合促使H2O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的CH3COONH4越多平衡正移的趋势越大,但CH3COO-和结合的能力相同,导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相等溶液呈中性,B项错误;
C.不能使Ag+沉淀也不能使淀粉变蓝,出现淀粉变蓝和黄色沉淀说明有I2和I-。即,C项正确;
D.挥发的乙醇也能使KMnO4溶液褪色,所以无法确定产生了C2H4,D项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A.也可能是铁离子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A错误;
B.只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银离子和硫离子反应生成硫化银沉淀,则硫化银更难溶,B正确;
C.反应的副产物二氧化硫也会和强氧化性的溴水反应导致溴水褪色,C错误;
D.足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显碱性,碱性溶液会和溴水反应导致溴水褪色,应该酸化后滴加溴水,D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A.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酸性KMnO4稀溶液具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无色的Mn2+,若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硫,A正确;
B.涂改液与KOH溶液混合加热可得KCl于溶液中,取上层清液,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元素存在,B正确;
C.甘油能够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所以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甘油,C正确;
D.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滴加含淀粉的酸性KI溶液,生成了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I-+4H+═2NO+I2+2H2O,该实验没有酸化,D错误;
故选:D。
17.C
【详解】A.酸碱中和滴定操作中没有很好的保温措施,热量损失较多,不能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A错误;
B.和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根据现象进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B错误;
C.将溶液与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1滴溶液,若有浑浊产生,则说明没有沉淀完全,反之,则沉淀完全,C正确;
D.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应检验是否有淀粉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存在,可选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碘水是用来检验淀粉的试剂,可用于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易忽略实验探究过程中,反应应具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或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一般条件下会加入显色剂辅助观察实验现象,如酸碱中和滴定时加入酚酞溶液或甲基橙,从而易于观察滴定终点。
18.C
【详解】A.向NaBr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但氯水过量,再加入淀粉KI溶液,过量的氯水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无法证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A错误;
B.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体系呈碱性,若不加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稀硫酸会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
C.石蜡油加强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不饱和烃,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正确;
D.聚氯乙烯加强热产生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产生了氯化氢,不能说明氯乙烯加聚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而氯乙烯加聚和聚氯乙烯加强热分解条件不同,D错误;
答案选C。
19.C
【详解】A.CH3COONH4中水解,,会消耗CH3COO-水解生成的OH-,测定相同浓度的CH3COONH4和NaHCO3溶液的pH,后者大于前者,不能说明Kh(CH3COO-)<Kh(),A错误;
B.浓盐酸也能与KMnO4发生反应,使溶液紫色褪去,B错误;
C.K2CrO4中存在平衡2(黄色)+2H+(橙红色)+H2O,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黄色变成橙红色,C正确;
D.乙醇和水均会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故不能说明乙醇中含有水,D错误;
答案选C。
20.B
【详解】A.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开始会产生二氧化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平衡:,正反应为放热反应,NO2为红棕色气体,将密闭烧瓶中NO2降温,会使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浅,因此可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
C.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碘单质的萃取剂,做法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剩余试剂需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污染原试剂,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D
【详解】A.氯化铵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两者遇冷又会化合生成氯化铵固体,所以不能用于制备氨气,A不可行;
B.将铝片加到冷浓硝酸中会发生钝化现象,不能用于制备二氧化氮,B不可行;
C.硫化氢为还原性气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浓硫酸与硫化钠固体反应制备该硫化氢气体,因为该气体会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不可行;
D.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用此方法制备氧气,D可行;
故选D。
22.C
【详解】A.向未知弱酸性试液中滴加含有SCN 的溶液,Fe3+与SCN反应溶液出现血红色,可确定试液中Fe3+存在,而与Fe2+不反应,A与题意不符;
B.Ag+与葡萄糖碱性溶液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应该用银氨溶液,B与题意不符;
C.液溴易挥发,有毒;稀H2SO4酸化n(KBrO3):n(KBr)=1:5的混合液反应生成单质溴,混合液替代溴水可降低液溴的贮存与使用风险,C符合题意;
D.向0.1 mol·L-1 Na2S2O3溶液中缓慢滴加0.2 mol·L-1盐酸反应生成单质硫和二氧化硫气体,单质硫不溶于水,不便于通过测定盐酸的体积测定硫的物质的量,D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C。
23.B
【详解】A .加入碘水后,溶液呈蓝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淀粉,并不能说明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故A错误;
B.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溶液温度上升,可证明镁与盐酸反应放热,故B正确;
C.BaCl2、CaCl2均能与Na2CO3反应,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沉淀可能为BaCO3或CaCO3或二者混合物,故C错误;
D.向H2O2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发生化学反应2KMnO4+3H2O2=2MnO2+2KOH+2H2O+3O2↑等(中性条件),该反应中H2O2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故答案为:B。
【点睛】淀粉在稀硫酸作催化剂下的水解程度确定试验较为典型,一般分三种考法:①淀粉未发生水解: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未生成砖红色沉淀;②淀粉部分发生水解: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③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不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此实验中需要注意:①碘单质需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加入,否则氢氧化钠与碘单质反应,不能完成淀粉的检验;②酸性水解后的溶液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否则无法完成葡萄糖的检验;③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或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试验中,均需要加热,银镜反应一般为水浴加热。
24.A
【详解】A.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A项不能实现除杂目的;
B.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饱和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B项能实现除杂目的;
C.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 ,而铜与氮气无法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C项能实现除杂目的;
D.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所以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D项能实现除杂的目的;
答案选A。
【点睛】除杂操作原则可概括为“不多不少,简单最好”:首先,避免引入新的杂质;其次,尽量避免产品的损失;最后,方法越简单越好。
25.AB
【详解】A.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选项中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A符合题意;
B.往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并加热至沸腾,向沸水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B符合题意;
C.用标准稀盐酸溶液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可测定出氢氧化钠的浓度,取待测液时需选取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则盛装标准盐酸溶液,所以所选仪器还应有碱式滴定管,C不符合题意;
D.制备乙酸乙酯时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所选试剂中缺少浓硫酸,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

下一篇:第14练水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判断 暑假分层作业 (含解析)2024年高二化学(2025届一轮复习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