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练兵考试
化学试题
(70分钟,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选择题共36分,非选择题共64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你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共36分。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天然气燃烧 B. 铁锅生锈
C. 瓷碗破碎 D. 植物生长
E.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加热固体
C. 过滤泥水 D. 熄灭酒精灯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 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约是5:1
C.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 通过定量的方法确定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4. 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烧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5.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硝酸钾(KNO3)属于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6.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 二氧化碳、水、果汁 B. 稀有气体、氧气、食用油
C. 液氧、冰水混合物、黄铜 D. 氢气、氧化钙、高锰酸钾
7. 王者归“铼”,我国成功提纯了“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13 B. 铼属于金属元素
C. 铼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 D. 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
8. 《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 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C. 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 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
9. 下列有关说法体现的化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高温也不熔化
B. 人要实,火要虚—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会更充分
C.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金刚石的硬度大,不易磨损
D. 蜡炬成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0. 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如图是碳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B. D具有可燃性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生成的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盐穴储气” 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 储气时采集盐水, 注水时排天然气, 原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题。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然气可再生能源 B. 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C. 从m端进气可采集盐水 D. 从n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12. 采集的盐水主要含 NaCl和少量 MgSO4。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解度:MgSO4> NaCl
B.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a℃时,Mg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 将盐水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的 NaCl
13.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A. 镁条和稀盐酸 B. 大理石和稀盐酸
C.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 生石灰和水
14.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C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D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将气体缓缓通过红热的木炭粉
A. A B. B C. C D. D
15.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保
①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羊毛和涤纶 ②喝汽水打嗝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为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②使用可降解塑料避免“白色污染”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健康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碱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①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易骨折 ②可以使用甲醛的水溶液保鲜海产品
A. A B. B C. C D. D
16.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燃烧通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一定是中和反应
C.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所以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30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7. 生活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以下几种物质:①石墨 ②干冰 ③稀硫酸 ④一氧化碳 ⑤碳酸氢钠 ⑥熟石灰,请选择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作用于人工降雨的___________;
(2)可制作铅笔芯的是___________;
(3)可焙制糕点的是___________;
(4)易造成煤气中毒的是___________;
(5)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_____;
(6)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
18.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1)惊蛰—春雷响,万物长。雷鸣时发生下列化学反应:①N2+O2=2N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X,空气中的氮气最终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硝酸(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芒种—芒种不种,过时无用。芒种时节常用氯化钠溶液选种,氯化钠是由_______和_______。(填化学符号)构成的。
(3)秋分—秋分时节,稻谷飘香。从分子角度分析飘香的原因:_______。
(4)冬至—冬至大如年。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用漏勺捞饺子类似于化学中的_______操作。
19. 燃料发展改善了生存条件,促进了社会进步。
(1)薪柴是最早使用的燃料。柴火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从燃烧条件分析,通风口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陆游在《陆放翁集》中记载:“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油灯”是当时主要的照明工具。其中“夹瓷盏”是省油灯(简易图如图2),上层盏的油燃烧时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注水可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减少油的挥发,达到省油目的。
(3)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给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煤燃烧产生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和二氧化氮会造成酸雨。
(4)近年,我国部分农村进行“气代煤”改造工程,“气”是天然气,请写出天然气燃烧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氢气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燃料,请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0. 移动充电宝又名移动电源,下图是一款充电宝结构和充电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_____性;
(2)充电宝外壳使用了耐腐蚀的铝合金,铝合金属于___________(选“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铝耐腐蚀的原因___________。
(3)充电宝电芯使用了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请画出锂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
(4)使用移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是将充电宝内物质的__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5)化学电源从早期的一次性电池到干电池再到现在各种可充电电池如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请说一说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
21. 纳米级Mg(OH)2有独特的阻燃性能,应用广泛。以MgO制备纳米级Mg(OH)2的主要流程如图:
(1)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___________(选“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或“水注入浓硫酸中”),再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写出MgO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反应池中加入的碱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上述流程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22. 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上图装置___________(选填序号)和E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由曲线图可得出的结论是随着CO2的通入,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___(选“增大”或“减小”),由上述实验证据可推知CO2能溶于水且___________。
③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饱和时,溶液的pH=5.6.本实验最后溶液的pH小于5.6,原因是___________。
23. 人被蚊虫叮咬时,蚊虫向人的皮肤“注射”了“蚁酸”,使叮咬处红肿痛痒。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呈_____(填“酸”或“碱”)性。
(2)小亮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元素,推测出蚁酸分解生成的氧化物之一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亮同学对蚁酸分解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提出猜想:I.该氧化物是CO2;Ⅱ.该氧化物是CO。他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甲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I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若猜想Ⅱ成立,装置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装置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装置乙作用为___________。
④写出蚁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4)从环保角度分析,该装置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为缓解蚊虫叮咬的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
A. 食醋 B. 烧碱 C. 肥皂水
四、计算与分析(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4. 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16H18O9。请你计算:
(1)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5. 2024年5月20日是第25个“世界计量日”,中国版主题为“计量筑基新质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酸碱度是常见的化学计量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2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然后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73%的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练兵考试
化学试题
(70分钟,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选择题共36分,非选择题共64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你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共36分。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天然气燃烧 B. 铁锅生锈
C. 瓷碗破碎 D. 植物生长
E.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瓷碗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植物生长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加热固体
C. 过滤泥水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该选项操作正确;
B、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禁止用嘴吹灭蜡烛,应用灯帽盖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 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约是5:1
C.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 通过定量的方法确定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空气中不存在空气分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拉瓦锡是最早通过定量方法确定空气成分的科学家,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 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烧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说法正确;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说法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说法错误。
故选D。
5.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硝酸钾(KNO3)属于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答案】D
【解析】
【详解】硝酸钾(KNO3)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D。
6.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 二氧化碳、水、果汁 B. 稀有气体、氧气、食用油
C. 液氧、冰水混合物、黄铜 D. 氢气、氧化钙、高锰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及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A、二氧化碳、水属于氧化物,果汁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氧气属于单质,稀有气体、食用油属于混合味,不符合题意;
C、液氧属于单质,冰水混合物属于氧化物,黄铜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D、氢气属于单质,氧化钙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王者归“铼”,我国成功提纯了“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13 B. 铼属于金属元素
C. 铼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 D. 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可知,2+8+18+32+x+2=75,x=13,正确;
B.铼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C.铼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错误;
D.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正确;
故选C。
8. 《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 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C. 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 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不符合题意;
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不符合题意;
C、此过程中,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不变,符合题意;
D、水的三态变化,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下列有关说法体现的化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高温也不熔化
B. 人要实,火要虚—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会更充分
C.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金刚石的硬度大,不易磨损
D. 蜡炬成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要实,火要虚,意思是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更容易进入,从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蜡炬成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减小,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如图是碳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B. D具有可燃性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生成的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C是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之一,故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D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故说法正确;
C、由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正确;
D、由可知,生成的C、D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盐穴储气” 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 储气时采集盐水, 注水时排天然气, 原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题。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B. 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C. 从m端进气可采集盐水 D. 从n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12. 采集的盐水主要含 NaCl和少量 MgSO4。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解度:MgSO4> NaCl
B.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a℃时,Mg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 将盐水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的 NaCl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A、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进气时采集盐水,注水时排天然气,说明天然气难溶于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装置采集盐水时,长导管是出盐水管,则从n端进气可采集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装置排出瓶中气体时,长导管是进水管,从m端进水可排天然气,将天然气从短导管排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MgSO4的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所以将盐水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的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A. 镁条和稀盐酸 B. 大理石和稀盐酸
C.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 生石灰和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气球会鼓起来,但是不会恢复原状,故A不正确;
B、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B不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C不正确;
D、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使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温度恢复至常温,又恢复原状,故D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C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D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将气体缓缓通过红热的木炭粉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氢可知,锌、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不能分离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能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但会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原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故分别取样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能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氧气通过红热的木炭粉会生成二氧化碳,氮气不与木炭反应,故将气体缓缓通过红热的木炭粉能除去氮气中的氧气,但会引入新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保
①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羊毛和涤纶 ②喝汽水打嗝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为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②使用可降解塑料避免“白色污染”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健康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碱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①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易骨折 ②可以使用甲醛的水溶液保鲜海产品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羊毛和涤纶,羊毛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燃烧有特殊气味;②喝汽水打嗝是因为体内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①化肥农药有助理粮食增产,所以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是不现实的,为保护水资源,应合理使用农药化肥;②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避免“白色污染”,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②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说法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D、①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易骨折;②甲醛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不可以使用甲醛的水溶液保鲜海产品,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燃烧通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一定是中和反应
C.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所以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烧通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不是燃烧,故A推理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推理错误;
C、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气体,但是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C推理错误;
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但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D推理错误;
故选:A。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30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7. 生活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以下几种物质:①石墨 ②干冰 ③稀硫酸 ④一氧化碳 ⑤碳酸氢钠 ⑥熟石灰,请选择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作用于人工降雨的___________;
(2)可制作铅笔芯是___________;
(3)可焙制糕点的是___________;
(4)易造成煤气中毒的是___________;
(5)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_____;
(6)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② (2)①
(3)⑤ (4)④
(5)③ (6)⑥
【解析】
【小问1详解】
干冰升华吸热,可以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形成降雨,故填:②;
【小问2详解】
石墨黑色质软可以作铅笔芯,故填:①;
【小问3详解】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可以用于焙制糕点,故填:⑤;
【小问4详解】
一氧化碳会和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其携氧能力,使人中毒,故填:④;
【小问5详解】
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锈,稀硫酸能够除铁锈,故填:③;
【小问6详解】
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⑥。
18.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1)惊蛰—春雷响,万物长。雷鸣时发生下列化学反应:①N2+O2=2N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X,空气中的氮气最终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硝酸(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芒种—芒种不种,过时无用。芒种时节常用氯化钠溶液选种,氯化钠是由_______和_______。(填化学符号)构成的。
(3)秋分—秋分时节,稻谷飘香。从分子角度分析飘香的原因:_______。
(4)冬至—冬至大如年。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用漏勺捞饺子类似于化学中的_______操作。
【答案】(1) ①. NO ②. +5##+5价
(2) ①. Na+ ②. Cl-
(3)分子在不断运动 (4)过滤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化学式可知,反应前有7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3个单原子,反应后2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有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X为NO;
HNO3中氢为+1价,氧为-2价,根据化学式代数和为0可知,氮元素为+5价;
【小问2详解】
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
【小问3详解】
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稻谷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四处飘香;
【小问4详解】
漏勺捞饺子就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与化学中过滤操场类似。
19. 燃料的发展改善了生存条件,促进了社会进步。
(1)薪柴是最早使用的燃料。柴火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从燃烧条件分析,通风口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陆游在《陆放翁集》中记载:“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油灯”是当时主要的照明工具。其中“夹瓷盏”是省油灯(简易图如图2),上层盏的油燃烧时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注水可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减少油的挥发,达到省油目的。
(3)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给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煤燃烧产生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和二氧化氮会造成酸雨。
(4)近年,我国部分农村进行“气代煤”改造工程,“气”是天然气,请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氢气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燃料,请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2)吸收 (3)
(4)
(5)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燃烧条件分析,通风口的作用是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小问2详解】
水的比热容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油耗就少一些,因此上层盏的油燃烧时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注水可吸收热量,减少油的挥发,达到省油目的;
【小问3详解】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造成酸雨;
【小问4详解】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0. 移动充电宝又名移动电源,下图是一款充电宝结构和充电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_____性;
(2)充电宝外壳使用了耐腐蚀的铝合金,铝合金属于___________(选“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铝耐腐蚀的原因___________。
(3)充电宝电芯使用了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请画出锂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
(4)使用移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是将充电宝内物质的__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5)化学电源从早期的一次性电池到干电池再到现在各种可充电电池如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请说一说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
【答案】(1)导电 (2) ①. 金属材料 ②.
(3) (4)化学
(5)化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更美好(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铜能作导线体现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故填:导电;
【小问2详解】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铝制品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使铝的耐腐蚀性好,故填:金属材料;;
【小问3详解】
锂的原子序数为3,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形成离子过程中会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最外层电子变为2,故填:;
【小问4详解】
充电时,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化学;
【小问5详解】
充电电池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制得电池的材料能够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化学能够研发新的材料、提升生活品质等,故填:化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更美好(合理即可)。
21. 纳米级Mg(OH)2有独特的阻燃性能,应用广泛。以MgO制备纳米级Mg(OH)2的主要流程如图:
(1)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___________(选“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或“水注入浓硫酸中”),再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写出MgO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反应池中加入的碱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上述流程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1)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
(2)
(3)NaOH (4)不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
【小问2详解】
Mg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反应池中硫酸镁与碱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碱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小问4详解】
Mg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MgO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Mg(OH)2中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Mg(OH)2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因此在上述流程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22. 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上图装置___________(选填序号)和E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由曲线图可得出的结论是随着CO2的通入,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___(选“增大”或“减小”),由上述实验证据可推知CO2能溶于水且___________。
③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饱和时,溶液的pH=5.6.本实验最后溶液的pH小于5.6,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酒精灯 ②. 水槽
(2) ①. A ②. ③. 分解反应
(3) ①. ②. 减小 ③. CO2能与水反应 ④. 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随着二氧化碳气体一起进入烧杯中,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导致酸性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水槽;
【小问2详解】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取原理为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则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即装置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①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曲线图可得出的结论是随着CO2的通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由上述实验证据可推知CO2能溶于水且CO2能与水反应;
③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饱和时,溶液的pH=5.6,本实验最后溶液的pH小于5.6,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随着二氧化碳气体一起进入烧杯中,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导致酸性增强。
23. 人被蚊虫叮咬时,蚊虫向人的皮肤“注射”了“蚁酸”,使叮咬处红肿痛痒。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呈_____(填“酸”或“碱”)性。
(2)小亮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元素,推测出蚁酸分解生成的氧化物之一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亮同学对蚁酸分解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提出猜想:I.该氧化物是CO2;Ⅱ.该氧化物是CO。他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甲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I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若猜想Ⅱ成立,装置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装置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装置乙的作用为___________。
④写出蚁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4)从环保角度分析,该装置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为缓解蚊虫叮咬的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
A. 食醋 B. 烧碱 C. 肥皂水
【答案】(1)酸 (2)
(3) ①. 不成立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 ④. 干燥一氧化碳气体 ⑤.
(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5)C
【解析】
【小问1详解】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呈酸性;
【小问2详解】
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元素,可以推测出蚁酸分解生成的氧化物之一是水,化学式为;
【小问3详解】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过程中,装置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则猜想I不成立;
②若猜想Ⅱ成立,则该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装置丁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装置丙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③装置乙中装有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一氧化碳反应,则装置乙的作用为干燥一氧化碳气体;
④综上可知,蚁酸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一氧化碳气体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因此从环保角度分析,该装置存在的明显不足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小问5详解】
为缓解蚊虫叮咬的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碱性物质中和蚁酸减缓痛痒;
A、食醋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但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不符合题意;
C、肥皂水显碱性,符合题意。
故选:C。
四、计算与分析(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4. 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16H18O9。请你计算:
(1)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答案】(1)354 (2)4:3
【解析】
【小问1详解】
绿原酸化学式为C16H18O9,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小问2详解】
绿原酸(C16H18O9)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
25. 2024年5月20日是第25个“世界计量日”,中国版主题为“计量筑基新质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酸碱度是常见的化学计量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2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然后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73%的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50 (2)解: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pH曲线图可知,当pH等于7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是50g;
【小问2详解】
计算过程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