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8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Fe-56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0题,每小题2分,11-16题每小题3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浇水成冰 B. 火箭发射
C. 纸剪窗花 D. 风力发电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浇水成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箭发射包含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纸剪窗花只是纸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古代染坊常用一种“碱剂”处理丝绸,可使丝绸质感柔软。“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这种盐是
A. 纯碱 B. 生石灰 C. 酒精 D. 苛性钠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是一种盐,其水溶液显碱性;
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符合题意;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酒精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 科学思维 SO2、H2SO4都属于酸
C 科学探究与实践 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D 科学态度与责任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倡导“低碳”生活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故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硫酸是由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可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倡导“低碳”生活,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 秸秆焚烧 B. 坐公交出行 C. 植树造林 D. 节约用电
【答案】A
【解析】
【详解】A、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符合题意;
B、坐公交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电,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 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 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D. 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可燃性气体在加热或点燃前都不能混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排净容器内的空气而后再加热,这主要是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两者与氧化铜反应时都是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所以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选项正确;
C、甲试管略向下倾斜,是因为反应中有水产生,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反应中并无水产生,与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无关,故选项错误;
D、氢气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故选项正确。故选C。
6. 临近中考,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以下美食:红烧牛肉、蒸鸡蛋、粉丝汤、米饭。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A. 炸鸡腿 B. 粉蒸肉 C. 麻婆豆腐 D. 炒青菜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红烧牛肉、蒸鸡蛋、粉丝汤中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油脂,故缺少的是维生素,即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A、炸鸡腿中富含蛋白质、油脂,不符合题意;
B、粉蒸肉中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麻婆豆腐中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D、炒青菜中富含维生素,符合题意;
故选D。
7. 在配制稀硫酸并制备氢气的实验中,下列装置和实验操作正确并规范的是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制取氢气 D. 干燥氢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量取浓硫酸,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地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样容易造成酸液飞溅,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将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下方,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氢气从长颈漏斗口逸散,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气用浓硫酸干燥时,气体的进出为长导管进短导管出,故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8.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碘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B. 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用于清洗油污
D. 鉴别聚酯纤维和羊毛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碘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是把纸箱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使大油滴乳化成细小的油珠,随水冲走,可用于清洗油污,正确;
D、可用灼烧并闻气味方法鉴别羊毛和聚酯纤维,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聚酯纤维,正确。
故选B。
9. 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其能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葡萄糖分子含有6个H2 B. 葡萄糖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 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D. 葡萄糖不在六大基本营养素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糖由葡萄糖分子构成,一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葡萄糖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葡萄糖属于糖类,糖类是六大基本营养素之一,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硝酸根离子:NO4- B. 2个氧原子:O2
C. 氖气:Ne D. 锰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个硝酸根离子带一单位负电荷,含有一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表示为,错误;
B、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原子表示为:2O,错误;
C、氖气是稀有气体,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氖气的化学式为:Ne,正确;
D、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酸钾中锰元素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错误。
故选C。
11. 某燃煤电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铝。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煅烧”过程发生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 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2种
C. “酸浸"中使用的酸是盐酸 D. 该工艺的价值在于废物再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煅烧时,氢氧化铝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
【详解】A、煅烧时,氢氧化铝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是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H2O和Al2O3两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C、酸浸生成硫酸铝,说明“酸浸”中使用的酸是稀硫酸,该选项说法错误;
D、该工艺的价值在于废物再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列应急做法不科学的是:
A. 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 发生轻度煤气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
C. 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防止发生爆炸,该应急做法不科学,符合题意;
B、发生轻度煤气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该应急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以达到灭火目的,该应急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该应急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的变化和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点和e点所示的意义是一至的
B. 图中温度曲线从e点下降至f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c点和f点所示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D.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左图中b点对应溶液pH等于7,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右图中e点溶液温度最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b点和e点所示的意义是一至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右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图中温度曲线从e点下降至f点,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使温度降低,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左图中c点对应溶液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则c点对应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右图中温度从e点降低到f点,说明f点表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则f点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pH曲线图可知,溶液一开始的pH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如图,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一定是Fe;乙一定是NaOH
B. 丙物质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或铵盐
C. H2SO4→CuSO4可通过稀硫酸与铜发生置换反应实现
D. 图中提供的物质无法配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既能与硫酸反应也能与硫酸铜反应,故甲是活动性比氢强的金属,如铁、锌、铝等;乙能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钙能生成乙,故乙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不符合题意;
B、丙能与两种碱发生反应,故丙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或铵盐(如氯化铵),符合题意;
C、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如图为Na2CO3和NH4H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3°C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到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C. 将100 g NH4NO3饱和溶液从T4°C降温到T1°C,析出20gNH4HCO3晶体
D. 将等质量的两物质饱和溶液从T1°C升温到T4°C,为使溶液恰好饱和,加入两固体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0℃- T3℃之间,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大于T3℃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错误;
B、T3℃时,Na2CO3的溶解度是50g,即T3℃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Na2CO3,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5gNa2CO3,将30gNa2CO3固体加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得溶液的质量=25g+50g=75g,故选项错误;
C、设T4℃时100gNH4HCO3饱和溶液中NH4HCO3质量为x,则,解得x=29.6g,则水的质量为100g-29.6g=70.4g;T1℃时70.4g水中溶解NH4HCO3的质量为=15.5g,所以将100gNH4HCO3饱和溶液从T4℃降温到T1℃,析出29.6g-15.5g=14.1gNH4HCO3晶体,故选项错误;
D、将等质量的两物质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4℃,因为T1℃和T4℃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为使溶液恰好饱和,加入两固体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硫(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干燥管
B 铜粉(铁粉) 在空气中灼烧
C NaCl溶液(MgCl2)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D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干燥管,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和生石灰干燥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B、在空气中灼烧,铜粉和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过滤,除去氢氧化镁,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2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Mg-24 A1-27 Cl-35.5 Fe-56 Zn-65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38分)
17. 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1)货币银是一种由92.5%银和7.5%铜组成的合金。货币银使用合金,而不使用纯银的原因是合金的硬度______纯银(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探究Al与酸反应时,先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______(填化学式)。
(3)常用的双吸剂(吸收水和氧气)的有效成分为铁粉。用过一段时间后,检验该双吸剂是否失效,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填试剂名称,一种即可)。
(4)国产客机C919的机身中含有锌、铁、铜三种金属。为了比较它们的金属活动性,下列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 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后,再加入铁粉
B. 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铜粉,最后加入锌粉
C. 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
【答案】(1)大于 (2)Al2O3
(3)稀盐酸等(合理即可)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货币银使用合金,而不使用纯银的原因是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银;
【小问2详解】
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探究Al与酸的反应时,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Al2O3;
【小问3详解】
常用的双吸剂(吸收水和氧气)的有效成分为铁粉,检验该双吸剂是否失效,就是检验是否含有铁,根据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可以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小问4详解】
A、氯化锌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后,铜和氯化锌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再加入铁粉,铁和氯化锌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铁活泼,无法探究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B、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后,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再加铜粉,铜和氯化亚铁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最后加入锌粉,锌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有黑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铁活泼,可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氯化锌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铁和氯化锌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铁活泼,再加入氯化铜溶液,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可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我国强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圆梦”小组同学确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力求构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践行低碳行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认识“碳中和”。
(1)结合图1所示“碳中和”公益图,“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________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任务二:揭秘“碳循环”。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_________。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请你写出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1)吸收总量
(2) ①.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 CH4+2O2CO2+2H2O
(3) ①. 光合作用 ②. CaCO3+H2O+CO2=Ca(HCO3)2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相抵消,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不增加,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故填消耗总量。
【小问2详解】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故填化石燃料的燃烧;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4+2O2CO2+2H2O。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途径有光合作用、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故填光合作用;
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H2O+CO2=Ca(HCO3)2。
19.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锡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具有质地柔软、熔点低和无毒等优良特性。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氧化物(如锡石,主要成分为SnO2)和硫化物(如硫锡石,主要成分为SnS)的形式存在。宋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锡的冶炼:“凡煎炼亦动司点铅勾锡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点铅勾锡...。”常温下,锡露置于空气中能保持金属光泽,但易被酸腐蚀。锡与氯气反应生成的四氯化锡(SnCl4)可用于生产FTO导电玻璃,用来制作液晶显示屏。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以色如银亮如镜、声如磬、色泽历久常新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锡还广泛用于电子信息、化工冶金及航天工业等。
(1)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_______形式存在(填“单质”或“化合物”)。
(2)二氧化锡(SnO2)和硫化亚锡(SnS)中锡的化合价是否相同_______(填“是”或“否”)。
(3)炼锡时“鼓入足量空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同时“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与锡形成合金,使其较易熔化流出,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锡通常为银白色
B. 锡常温下不易被空气氧化
C. 锡制品能够盛放含有柠檬酸的饮料
(5)FTO导电玻璃生产过程中,用SnCl4与水反应生成HCl和一种氧化物(Sn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分析上述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1)化合物 (2)否
(3) ①. 使炭与氧气反应更充分来提高炉温 ②. 铅能与锡形成合金,使其熔点降低 (4)AB
(5) ①. SnCl4+2H2O=SnO2+4HCl ②. 不属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氧化物(如锡石,主要成分为SnO2)和硫化物(如硫锡石,主要成分为SnS)的形式存在。即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小问2详解】
二氧化锡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锡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硫化亚锡中硫元素显-2价,则锡元素显+2价;
故二氧化锡(SnO2)和硫化亚锡(SnS)中锡的化合价不相同;
【小问3详解】
炼锡时“鼓入足量空气”的目的是使炭与氧气反应更充分来提高炉温;
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纯金属,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是因为铅能与锡形成合金,使其熔点降低;
【小问4详解】
A、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以色如银,说明锡通常为银白色,故正确;
B、常温下,锡露置于空气中能保持金属光泽,说明锡常温下不易被空气氧化,故正确;
C、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锡排在氢前,是活泼金属,锡制品能够与含有柠檬酸的饮料反应,所以锡制品不能够盛放含有柠檬酸的饮料,故错误;
故选:AB;
【小问5详解】
用SnCl4与水反应生成HCl和一种氧化物(SnO2),其化学方程式为:SnCl4+2H2O=SnO2+4HCl;
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上述反应前后锡元素的化合价均为+4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均为-1价,即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___;Na、Mg两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
(2)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2所示(其中“O”、“●”、“”、“”表示不同的离子),“”表示的离子符号是_______。
【答案】(1) ①. 3 ②. 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 ①. ②. Cu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3;
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钠、镁两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小问2详解】
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2所示,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氯离子和铜离子不变,“●”有2个,则“”表示铜离子,离子符号是Cu2+。
21. 镁、铝、铁、锌四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30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101g的固体混合物,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反应后所得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氢离子质量相等,进而可求产生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g。
【答案】 ①. 71 ②. 2
【解析】
【详解】镁、铝、铁、锌四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30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镁、氯化铝、氯化亚铁和氯化锌,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101g的固体混合物,固体混合物由镁、铝、铁、锌四种金属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固体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固体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与稀盐酸中氯元素质量相等,则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为,由于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氢离子质量相等,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22.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缘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
(2)固体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撞击后30毫秒内,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其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
(3)吸烟对人体有害,我国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
【答案】(1)干冰 (2)氮气##N2
(3)CO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是冷凝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 故填: 干冰。
【小问2详解】
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应为Na、N2,即反应物是NaN3,生成物是Na、N2,其中钠属于金属单质,氮气属于非金属单质。故填:氮气(或N2)。
【小问3详解】
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等,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故填:CO。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物质的分类以及一氧化碳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 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请根据粗盐“制碱”的流程图(如图)回答问题: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式获取粗盐,海水“制碱”的产物可用作氮肥的是_______(填名称)。
(2)步骤I除杂中,操作步骤依次为:加水溶解→加过量试剂①→加过量试剂②→过滤→加适量盐酸,以下试剂①②组合选用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①Ca(OH)2、②Na2CO3
B.①Na2CO3、②Ca(OH)2
C.①KOH、②Na2CO3
请写出除去粗盐中氯化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步骤Ⅲ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铵盐水,饱和铵盐水pH_______7(填“<”“>”或“=”)再通入二氧化碳,这样做目的是_______。
(4)步骤Ⅳ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5)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联合制碱法优点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和国外的“索尔维氨碱法”制碱相比,无废弃物CaCl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
B. 大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C. 将“制碱”与制氨生产联合起来,同时各反应均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答案】(1) ①. 蒸发结晶 ②. 氯化铵
(2) ①. A ②. CaCl2+Na2CO3=2NaCl+CaCO3↓
(3) ①. > ②. 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加原料利用率
(4)分解反应 (5)AB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蒸发溶剂使氯化钠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此结晶方法为蒸发结晶;
海水“制碱”的产物有碳酸钠和氯化铵,其中的氯化铵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小问2详解】
A、试剂①Ca(OH)2能够与杂质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试剂②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也能和过量的试剂①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可以除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A正确;
B、试剂①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试剂②Ca(OH)2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钙,故B错误;
C、试剂①KOH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试剂②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钾,故C错误;
故选:A;
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粗盐中氯化钙,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小问3详解】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氨水呈碱性,所以饱和氨盐水呈碱性,溶液的pH>7;
氨气极易溶于水,先通入氨气后溶液呈碱性,再通入二氧化碳,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增加原料利用率;
【小问4详解】
步骤Ⅳ是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5详解】
A、联合制碱法无废弃物CaCl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正确;
B、联合制碱法能够使氯化钠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故B正确;
C、制碱过程中,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放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需要加热,故C错误;
故选:AB。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4分)
24.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1常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若实验测量结果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任答一条)。
(2)装置2中的活性炭有_______性,可用于净化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装置3可用于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NaOH溶液全部挤入烧瓶,振荡;然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烧瓶,水变为_______色,形成美丽喷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2) ①. 吸附 ②. 煮沸
(3) ①. 红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装置1常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若实验测量结果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等;
【小问2详解】
装置2中的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可用于净化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小问3详解】
装置3可用于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NaOH溶液全部挤入烧瓶,振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被消耗掉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则打开止水夹K,能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烧瓶,水变为红色,形成美丽喷泉;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5. 化学探究不仅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开发同学们的智慧潜力。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含有哪些成分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猜想二: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猜想三: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查阅资料】
①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③氢气与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收集证据】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并进行了实验。
(1)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混合气体中有_______。
(2)装置C中的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干扰后面的实验。装置D中应放_______,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
(3)反应后装置E玻璃管中_______粉末变为黑色,F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
(4)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_。
【实验结论】
(5)猜想_______正确。
【实验反思】
(6)经过讨论,同学们将如图1装置进行了简化。只用如图2所示装置并自选必要试剂就能完成探究(假设每步都完全反应)。实验过程中点燃玻璃尖嘴导出的气体,干燥的凉烧杯内壁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应补充的最后一步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
【答案】(1)水蒸气、二氧化碳
(2)浓硫酸 (3) ①. 红色 ②. 氢气、一氧化碳
(4)点燃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
(5)二 (6) ①.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②. 把烧杯翻转,迅速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和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特点可知,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故填:水蒸气、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则装置D中应放浓硫酸,故填:浓硫酸;
【小问3详解】
E中红色粉末变为黑色,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或氢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体;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氢气,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铁可生成水;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因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铁生成二氧化碳,故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氢气、一氧化碳,故填:红色;氢气、一氧化碳;
【小问4详解】
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装置H的作用是点燃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故填:点燃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
【小问5详解】
根据以上实验可知,混合气体中有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碳,故猜想二正确,故填:二;
【小问6详解】
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其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氧化钙可吸收水蒸气,因为还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所以烧杯壁上有小水珠(或水雾),因氢气燃烧生成水;最后迅速把烧杯翻转,迅速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翻转,迅速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计算题(共10分)
26.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酸碱中和反应,取50.0g氧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滴加过程中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120g7.3%的稀盐酸需要用_______g36.5%的浓盐酸酸进行稀释;
(2)图中酸碱刚好完全反应的点是a、b、c中的______点,此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______g;
(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4 (2) ①. b ②. 100
(3)解: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x。
则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解析】
【小问1详解】
,则120g7.3%的稀盐酸需要用24g36.5%的浓盐酸酸进行稀释;
【小问2详解】
当pH等于7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图中酸碱刚好完全反应的点是b点,此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100g;
【小问3详解】
计算过程见答案。202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8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Fe-56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0题,每小题2分,11-16题每小题3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浇水成冰 B. 火箭发射
C. 纸剪窗花 D. 风力发电
2.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古代染坊常用一种“碱剂”处理丝绸,可使丝绸质感柔软。“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这种盐是
A. 纯碱 B. 生石灰 C. 酒精 D. 苛性钠
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 科学思维 SO2、H2SO4都属于酸
C 科学探究与实践 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D 科学态度与责任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倡导“低碳”生活
A. A B. B C. C D. D
4. 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 秸秆焚烧 B. 坐公交出行 C. 植树造林 D. 节约用电
5.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 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 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D. 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6. 临近中考,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以下美食:红烧牛肉、蒸鸡蛋、粉丝汤、米饭。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A. 炸鸡腿 B. 粉蒸肉 C. 麻婆豆腐 D. 炒青菜
7. 在配制稀硫酸并制备氢气的实验中,下列装置和实验操作正确并规范的是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制取氢气 D. 干燥氢气
8.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碘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B. 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用于清洗油污
D. 鉴别聚酯纤维和羊毛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
9. 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其能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葡萄糖分子含有6个H2 B. 葡萄糖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 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D. 葡萄糖不在六大基本营养素中
10.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硝酸根离子:NO4- B. 2个氧原子:O2
C. 氖气:Ne D. 锰元素的化合价:
11. 某燃煤电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铝。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煅烧”过程发生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 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2种
C. “酸浸"中使用的酸是盐酸 D. 该工艺的价值在于废物再利用
12.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列应急做法不科学的是:
A. 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 发生轻度煤气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
C. 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3.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的变化和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点和e点所示的意义是一至的
B. 图中温度曲线从e点下降至f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c点和f点所示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D.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14. 如图,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一定Fe;乙一定是NaOH
B. 丙物质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或铵盐
C. H2SO4→CuSO4可通过稀硫酸与铜发生置换反应实现
D. 图中提供的物质无法配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
15. 如图为Na2CO3和NH4H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3°C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
C. 将100 g NH4NO3饱和溶液从T4°C降温到T1°C,析出20gNH4HCO3晶体
D. 将等质量的两物质饱和溶液从T1°C升温到T4°C,为使溶液恰好饱和,加入两固体质量相等
16.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硫(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干燥管
B 铜粉(铁粉) 空气中灼烧
C NaCl溶液(MgCl2)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D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
A. A B. B C. C 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2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Mg-24 A1-27 Cl-35.5 Fe-56 Zn-65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38分)
17. 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1)货币银是一种由92.5%银和7.5%铜组成的合金。货币银使用合金,而不使用纯银的原因是合金的硬度______纯银(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探究Al与酸反应时,先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______(填化学式)。
(3)常用的双吸剂(吸收水和氧气)的有效成分为铁粉。用过一段时间后,检验该双吸剂是否失效,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填试剂名称,一种即可)。
(4)国产客机C919的机身中含有锌、铁、铜三种金属。为了比较它们的金属活动性,下列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 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后,再加入铁粉
B. 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铜粉,最后加入锌粉
C. 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
18. 我国强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圆梦”小组同学确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力求构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践行低碳行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认识“碳中和”。
(1)结合图1所示“碳中和”公益图,“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________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任务二:揭秘“碳循环”。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_________。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请你写出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
19.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锡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具有质地柔软、熔点低和无毒等优良特性。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氧化物(如锡石,主要成分为SnO2)和硫化物(如硫锡石,主要成分为SnS)的形式存在。宋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锡的冶炼:“凡煎炼亦动司点铅勾锡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点铅勾锡...。”常温下,锡露置于空气中能保持金属光泽,但易被酸腐蚀。锡与氯气反应生成的四氯化锡(SnCl4)可用于生产FTO导电玻璃,用来制作液晶显示屏。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以色如银亮如镜、声如磬、色泽历久常新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锡还广泛用于电子信息、化工冶金及航天工业等。
(1)自然界中的锡主要以_______形式存在(填“单质”或“化合物”)。
(2)二氧化锡(SnO2)和硫化亚锡(SnS)中锡的化合价是否相同_______(填“是”或“否”)。
(3)炼锡时“鼓入足量空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同时“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与锡形成合金,使其较易熔化流出,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锡通常为银白色
B. 锡常温下不易被空气氧化
C. 锡制品能够盛放含有柠檬酸的饮料
(5)FTO导电玻璃生产过程中,用SnCl4与水反应生成HCl和一种氧化物(Sn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分析上述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___;Na、Mg两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
(2)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2所示(其中“O”、“●”、“”、“”表示不同的离子),“”表示的离子符号是_______。
21. 镁、铝、铁、锌四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30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101g的固体混合物,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反应后所得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氢离子质量相等,进而可求产生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g。
22.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缘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
(2)固体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撞击后30毫秒内,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其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
(3)吸烟对人体有害,我国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
23. 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请根据粗盐“制碱”的流程图(如图)回答问题: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式获取粗盐,海水“制碱”的产物可用作氮肥的是_______(填名称)。
(2)步骤I除杂中,操作步骤依次为:加水溶解→加过量试剂①→加过量试剂②→过滤→加适量盐酸,以下试剂①②组合选用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①Ca(OH)2、②Na2CO3
B.①Na2CO3、②Ca(OH)2
C.①KOH、②Na2CO3
请写出除去粗盐中氯化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步骤Ⅲ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铵盐水,饱和铵盐水pH_______7(填“<”“>”或“=”)再通入二氧化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4)步骤Ⅳ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5)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联合制碱法优点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和国外的“索尔维氨碱法”制碱相比,无废弃物CaCl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
B. 大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C. 将“制碱”与制氨生产联合起来,同时各反应均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4分)
24.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1常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若实验测量结果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任答一条)。
(2)装置2中的活性炭有_______性,可用于净化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装置3可用于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NaOH溶液全部挤入烧瓶,振荡;然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烧瓶,水变为_______色,形成美丽喷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5. 化学探究不仅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兴趣也能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开发同学们的智慧潜力。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含有哪些成分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猜想二: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猜想三: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查阅资料】
①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③氢气与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收集证据】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并进行了实验。
(1)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混合气体中有_______。
(2)装置C中的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干扰后面的实验。装置D中应放_______,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
(3)反应后装置E玻璃管中_______粉末变为黑色,F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
(4)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_。
【实验结论】
(5)猜想_______正确
【实验反思】
(6)经过讨论,同学们将如图1装置进行了简化。只用如图2所示装置并自选必要试剂就能完成探究(假设每步都完全反应)。实验过程中点燃玻璃尖嘴导出的气体,干燥的凉烧杯内壁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应补充的最后一步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
四、计算题(共10分)
26.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酸碱中和反应,取50.0g氧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滴加过程中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120g7.3%的稀盐酸需要用_______g36.5%的浓盐酸酸进行稀释;
(2)图中酸碱刚好完全反应的点是a、b、c中的______点,此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______g;
(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