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含解析)

2024年天津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展示了一些在“神舟十四号”里的生活细节。下列细节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
B.天宫二号里栽培的生菜进行光合作用一天天长大
C.穿上镶有特制织物的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
2.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缺乏后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3.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4.《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文中五谷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
A.糖类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无机盐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pH计测得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炉具清洁剂
pH 2.9 5.8 6.4 7.6 1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奶发酵后变成酸奶,pH变大
B.等体积的西瓜汁比苹果汁所含氢离子数量多
C.炉具清洁剂的碱性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多喝苹果汁
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量取液体体积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氧气的验满
D.滴加澄清石灰水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有可燃性
B.空气中氧气约占总质量的21%
C.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变大了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8.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95 B.质子数为148
C.元素符号是Am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10.已知反应2A+B═3C+D,若10g A和4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
A.10:4:9:5 B.4:5:5:3 C.2:1:3:1 D.5:4:3:5
11.使用天然气做饭,点火后,发现炉火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时就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用完毕,关闭开关,火焰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会燃烧,因为它是可燃物
B.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调大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更充分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原因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12.如图是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其中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如图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H2O
B.构成物质乙的微粒可表示为
C.丙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丁属于空气污染物之一
13.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当3.2g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2.2gC。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是(  )
A.8:11 B.16:11 C.16:9 D.32:9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4.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分类 B.化学与环境
①海水、碘酒﹣﹣﹣混合物②氯化钠、红磷﹣﹣﹣化合物 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化学与安全 D.物质性质与用途
①进入地窖﹣﹣﹣先做灯火试验②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①活性炭有强吸附性﹣﹣﹣可用于防毒面具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
A.A B.B C.C D.D
(多选)1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点燃气体
B 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C 证明NaCl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H2SO4 取样,滴加BaCl2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钙 分别取少量加足量的水,搅拌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①石墨 ②钛合金 ③稀硫酸 ④碳酸钙 ⑤熟石灰 ⑥二氧化碳,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作人造骨的是    ;
(2)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
(3)可作补钙剂的是    ;
(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
(5)可作气体肥料的是    ;
(6)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17.(1)如图所示的三个关于水的实验,A中水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B中试管1内得到的气体为   ;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   。
(2)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缺水危机,为保护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请各写出一条措施:①节约用水措施   ;②防止水体污染措施   。
(3)B中实验时为了增强   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2试管内得到的气体是   ,如果1试管中气体体积为8mL,则2试管中气体体积为   。
(4)铁酸钠Na2FeO4是新型净水剂,能杀菌消毒,下列是制取铁酸钠的反应方程式,请完善:
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   。
18.在物质的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图2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
(3)图2中,C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图2中D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当x=16时为硫元素,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
(5)如图3是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
(3)甲烷(CH4)完全燃烧:   ;
(4)超氧化钾(K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氧气:   ;
(5)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的方法即在400℃左右、有催化剂的条件下,氨气(NH3)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   。
20.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2)捕集、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利用CO2能与水反应的性质进行海洋封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转化CO2是实现“碳中和”的另一种途径。利用碳酸钾溶液吸收转化CO2时,生成物只有K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21.金属是重要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
(2)汽车外壳采用的防锈措施是    。
(3)化学小组从含有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银,进行如图实验,请回答:
①向溶液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可知溶液甲中无    (填离子符号);
②此时,小明想检验固体乙是否为纯净物,则他所采用方法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实验题(共2小题)
22.如图1是实验室中的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的药品是    ,化学方程式为    。下图是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3
C.可以通过增加b框物质的量,改变生成物的种类
D.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发生改变
(3)用图2装置制取某气体时,某同学提出应关闭K2,打开K1,该气体应满足的性质是    。
(4)用图2装置探究CO2与H2O反应的性质时,烧杯的水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应进行的操作是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小华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2.5%的NaOH溶液的操作过程,该同学在称量氢氧化钠时,先将天平调节平衡,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1)根据上述实验,请回答:
①a操作的错误是   。
②下列操作中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填字母)。
A.a操作中砝码和氢氧化钠放错盘 B.b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c操作中视线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D.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2)小华在测定所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再进行测定,则测的溶液的pH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3)小华用100g质量分数为0.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实验,实验后测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0.25%,则有    g水被电解。(已知氢氧化钠在通电前后质量不变)
(4)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③t3℃时,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   丙(填“>”、“<”或“=”)。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4.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试计算:
(1)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
(2)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3)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5.为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分数,将一定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另取1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反应后天平示数/g 137.8 160.6 184.5 209.5
(1)第3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3)求出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六.推断题(共1小题)
26.已知某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NaNO3和Na2CO3或两者之一,另有一种无色溶液B,其中的溶质可能是MgCl2和MgSO4或两者之一。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C的化学式为    ,沉淀H的化学式为    。
(2)在滤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写出步骤Ⅱ中生成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   。
2024年天津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展示了一些在“神舟十四号”里的生活细节。下列细节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
B.天宫二号里栽培的生菜进行光合作用一天天长大
C.穿上镶有特制织物的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答案】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则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2.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缺乏后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学;化学与生活.
【答案】C
【分析】A、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B、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正确。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答案】A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和液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容器中含有氧气、臭氧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容器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容器中含有氢氧化钙、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4.《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文中五谷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
A.糖类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无机盐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生活.
【答案】A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五谷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pH计测得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炉具清洁剂
pH 2.9 5.8 6.4 7.6 1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奶发酵后变成酸奶,pH变大
B.等体积的西瓜汁比苹果汁所含氢离子数量多
C.炉具清洁剂的碱性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多喝苹果汁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C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酸性增强,pH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等量的西瓜汁比苹果汁,苹果汁的酸性强,等量的西瓜汁比苹果汁所含氢离子数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炉具清洁剂的pH比鸡蛋清的大,炉具清洁剂的碱性比鸡蛋清的碱性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苹果汁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喝苹果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量取液体体积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氧气的验满
D.滴加澄清石灰水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答案】D
【分析】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B、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考虑;C、根据验满方法考虑;D、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考虑.
【解答】解:A、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
B、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先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错;
C、验满方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复燃,说明满了,故C错;
D、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有可燃性
B.空气中氧气约占总质量的21%
C.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变大了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
【答案】D
【分析】A、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解答;
B、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解答;
C、根据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间隔变大了解答;
D、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质量分数。故B错误。
C、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间隔变大了,水分子本身不变,故C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氧气、水的性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很重要,要求同学们准确掌握.
8.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95 B.质子数为148
C.元素符号是Am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答案】B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5,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95,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Am,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24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答案】A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已知反应2A+B═3C+D,若10g A和4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
A.10:4:9:5 B.4:5:5:3 C.2:1:3:1 D.5:4:3:5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A和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然后可计算出C的质量,再利用化学反应中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质量之比来解答。
【解答】解:10gA和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D,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C的质量为10g+4g﹣5g=9g,
设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y、z、m,
则2A+B═3C+D,
2x y 3z m
10g 4g 9g 5g
,,,
解得x:y:z:m=5:4:3:5,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明确C的质量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质量关系即可解答。
11.使用天然气做饭,点火后,发现炉火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时就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用完毕,关闭开关,火焰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会燃烧,因为它是可燃物
B.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调大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更充分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原因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化学与能源.
【答案】D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天然气会燃烧,因为它是可燃物,说法正确;
B、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说法正确;
C、调大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原因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以及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是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其中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如图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H2O
B.构成物质乙的微粒可表示为
C.丙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丁属于空气污染物之一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答案】D
【分析】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乙是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甲是水,丙是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乙是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甲是水,丙是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丁是二氧化碳。
A、甲是水,物质甲的化学式是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是氢气,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乙的微粒可表示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是氧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13.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当3.2g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2.2gC。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是(  )
A.8:11 B.16:11 C.16:9 D.32:9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解:设生成D的质量为x。
A+2B═C+2D
22 2×9
2.2g x
x=1.8g
则生成D的质量为1.8g,所以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是3.2g:1.8g=16:9。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4.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分类 B.化学与环境
①海水、碘酒﹣﹣﹣混合物②氯化钠、红磷﹣﹣﹣化合物 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化学与安全 D.物质性质与用途
①进入地窖﹣﹣﹣先做灯火试验②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①活性炭有强吸附性﹣﹣﹣可用于防毒面具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
A.A B.B C.C D.D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常见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分类.
【答案】CD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B、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C、根据化学与安全知识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A、②红磷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错误;
B、①焚烧植物秸秆会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故B错误;
C、①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较高,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为防止造成人的窒息,在进入地窖前要先做灯火试验;②煤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燃气浓度,以防发生爆炸,故C正确;
D、①活性炭有强吸附性,因此可用于防毒面具;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可用于食品防腐,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选项中有一种不符合排列要求,即可排除该选项)是快速正确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多选)1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点燃气体
B 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C 证明NaCl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H2SO4 取样,滴加BaCl2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钙 分别取少量加足量的水,搅拌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实验设计题.
【答案】AC
【分析】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2SO4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证明NaCl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H2SO4,也可能含有的硫酸钠溶液等,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取少量加足量的水,搅拌,易溶于水的是碳酸钠,难溶于水的是碳酸钙,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①石墨 ②钛合金 ③稀硫酸 ④碳酸钙 ⑤熟石灰 ⑥二氧化碳,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作人造骨的是  ② ;
(2)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① ;
(3)可作补钙剂的是  ④ ;
(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③ ;
(5)可作气体肥料的是  ⑥ ;
(6)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⑤ 。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②;
(2)①;
(3)④;
(4)③;
(5)⑥;
(6)⑤。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作人造骨;
(2)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电极;
(3)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因此碳酸钙可作补钙剂;
(4)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之一,可作气体肥料;
(6)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1)②;
(2)①;
(3)④;
(4)③;
(5)⑥;
(6)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1)如图所示的三个关于水的实验,A中水发生了 物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B中试管1内得到的气体为 H2 ;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 吸附 。
(2)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缺水危机,为保护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请各写出一条措施:①节约用水措施 洗菜水浇花 ;②防止水体污染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
(3)B中实验时为了增强 水的导电性 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2试管内得到的气体是 O2 ,如果1试管中气体体积为8mL,则2试管中气体体积为 4mL 。
(4)铁酸钠Na2FeO4是新型净水剂,能杀菌消毒,下列是制取铁酸钠的反应方程式,请完善:
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 8H2O 。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空气与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水通电能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正极产生的氧气和负极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净化水的方法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除去水中的杂质;根据节约用水的方法进行解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解:(1)A中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B中试管1内得到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C中石英砂、小卵石等起到了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起到了吸附的作用,故填:物理,H2,吸附;
(2)①洗菜水浇花可以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应用可以保护水资源,故填:洗菜水浇花,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3)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1试管中气体体积为8mL,则2试管中气体体积为4mL;故填:水的导电性,O2,4mL;
(4)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X,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含有2个Fe原子、6个N原子、16个Na原子、6个Cl原子、16个H原子、34个O原子,反应后有2个Fe原子、6个N原子、16个Na原子、6个Cl原子、26个O原子和X,故X=8H2O,故填:8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水的知识以及水的净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在物质的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原子 。
(2)图2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B (填序号);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BD (填序号)。
(3)图2中,C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图2中D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当x=16时为硫元素,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S2﹣ 。
(5)如图3是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5O24NO+6H2O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答案】(1)原子;
(2)AB;BD;
(3)S2﹣;
(4)4NH3+5O24NO+6H2O。
【分析】(1)根据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
(2)根据属于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3)根据质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4)根据微粒的构成写出微粒的符号。
(5)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了离子,所以其中①表示的是原子。
(2)图2中,AB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D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图2中,C的质子数是11,属于钠元素,属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4)图2中D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当x=16时为硫元素,由于电子数是18,则该粒子为硫离子,符号为S2﹣。
(5)由图3可知,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
故答案为:(1)原子;
(2)AB;BD;
(3)S2﹣;
(4)4NH3+5O24NO+6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微粒的模型图,解答时要根据图示的意义,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FeSO4+Cu ;
(3)甲烷(CH4)完全燃烧: CH4+2O2CO2+2H2O ;
(4)超氧化钾(K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氧气: 4KO2+2CO2═2K2CO3+3O2 ;
(5)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的方法即在400℃左右、有催化剂的条件下,氨气(NH3)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 4NH3+6NO6H2O+5N2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3Fe+2O2Fe3O4;
(2)Fe+CuSO4═FeSO4+Cu;
(3)CH4+2O2CO2+2H2O;
(4)4KO2+2CO2═2K2CO3+3O2;
(5)4NH3+6NO6H2O+5N2。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答案为:3Fe+2O2Fe3O4;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
(3)CH4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
(4)超氧化钾(K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故答案为:4KO2+2CO2═2K2CO3+3O2;
(5)在400℃左右,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氨气(NH3)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单质气体是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6H2O+5N2;故答案为:4NH3+6NO6H2O+5N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0.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二氧化碳 。
(2)捕集、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利用CO2能与水反应的性质进行海洋封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3)利用、转化CO2是实现“碳中和”的另一种途径。利用碳酸钾溶液吸收转化CO2时,生成物只有K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H2O+CO2=2KHCO3 。
(4)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CD (填字母序号)。
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二氧化碳;
(2)CO2+H2O=H2CO3;
(3)K2CO3+H2O+CO2=2KHCO3;
(4)ACD。
【分析】(1)根据“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含义来分析;
(2)(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4)根据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它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
(3)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2时,产物是KHCO3,即碳酸钾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H2O+CO2=2KHCO3;故答案为:K2CO3+H2O+CO2=2KHCO3;
(4)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21.金属是重要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导电性 。
(2)汽车外壳采用的防锈措施是  刷漆(合理即可) 。
(3)化学小组从含有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银,进行如图实验,请回答:
①向溶液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可知溶液甲中无  Ag+ (填离子符号);
②此时,小明想检验固体乙是否为纯净物,则他所采用方法为  Zn+2HCl=ZnCl2+H2↑(合理即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答案】(1)导电性;
(2)刷漆(合理即可);
(3)①Ag+;
②Zn+2HCl=ZnCl2+H2↑(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金属的导电性进行分析。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进行分析。
(3)根据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银和稀盐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防止铁生锈,可以隔绝氧气和水,汽车外壳采用的防锈措施是刷漆;
(3)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
①向溶液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则溶液甲中无Ag+;
②固体乙中可能只含银,也可能是锌和银的混合物,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银和稀盐酸不反应,故要想检验固体乙是否为纯净物,可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是混合物,不产生气泡,说明是纯净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故答案为:(1)导电性;
(2)刷漆(合理即可);
(3)①Ag+;
②Zn+2HCl=ZnCl2+H2↑(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四.实验题(共2小题)
22.如图1是实验室中的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水槽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的药品是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下图是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3
C.可以通过增加b框物质的量,改变生成物的种类
D.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发生改变
(3)用图2装置制取某气体时,某同学提出应关闭K2,打开K1,该气体应满足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小 。
(4)用图2装置探究CO2与H2O反应的性质时,烧杯的水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紫色石蕊试液 。应进行的操作是  关闭K1,打开K2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答案】(1)水槽;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CD;
(3)密度比空气小;
(4)紫色石蕊试液;关闭K1,打开K2;CO2+H2O=H2CO3。
【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短进长出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水槽;
(2)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故药品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A、该反应是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4:2=2:1.其中一个没有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该反应为 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和水,增加氧气的量,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通过增加b框物质的量,可改变生成物的种类,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3)制取某气体时,某同学提出应关闭K2,打开K1,“短进长出”,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4)用图二装置探究CO2与H2O反应的性质时,烧杯的水中应加入的试剂为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关闭K1,打开K2,将二氧化碳通入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1)水槽;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CD;
(3)密度比空气小;
(4)紫色石蕊试液;关闭K1,打开K2;CO2+H2O=H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3.小华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2.5%的NaOH溶液的操作过程,该同学在称量氢氧化钠时,先将天平调节平衡,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1)根据上述实验,请回答:
①a操作的错误是 氢氧化钠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
②下列操作中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AB (填字母)。
A.a操作中砝码和氢氧化钠放错盘 B.b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c操作中视线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D.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2)小华在测定所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再进行测定,则测的溶液的pH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3)小华用100g质量分数为0.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实验,实验后测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0.25%,则有  20 g水被电解。(已知氢氧化钠在通电前后质量不变)
(4)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丙>乙>甲 
②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3:10 
③t3℃时,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 < 丙(填“>”、“<”或“=”)。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①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考虑;②根据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称量的溶质少了,量取的水多了进行分析;
(2)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减弱,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根据题意可知,氢氧化钠在电解水前后质量不变,那么可以求得其质量,然后再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求得原溶液的质量,进而得原溶液中水的质量。
(4)根据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解答;
(5)根据溶解度曲线以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①氢氧化钠既易潮解,又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②A.a操作中砝码和氢氧化钠放错盘,会导致称量氢氧化钠质量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A正确;
B、b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水多了,也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B正确;
C、c操作中视线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无影响,故C错;
D、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水少了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错;
故选AB;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小;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由于电解掉的是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所以氢氧化钠质量不变,为100g×0.2%=0.2g,设电解掉水的质量为x,则×100%=0.25%,解得x=20g,故被电解水的质量是20g。
(4)在甲同学的操作过程中既有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过程,也有和硫酸中和的过程,不能认为就是中和反应放热。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5)①根据图象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②据溶解度曲线知,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溶剂,溶解30g乙,故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100=3:10;
③t3℃时,将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同时降温至t1℃,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
故答案为:
(1)①氢氧化钠直接放在纸上称量;②AB;
(2)偏小;
(3)带火星的木条;20;
(4)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5)①丙>乙>甲;②3:10;③<。
【点评】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称量的溶质和量取的水进行分析。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4.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试计算:
(1)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
(2)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3)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答案】(1)152;
(2)7:12;
(3)36.8%。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
【解答】解:(1)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16×6=152;
(2)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4×4):(16×6)=7:12;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8%。
故答案为:(1)152;
(2)7:12;
(3)36.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为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分数,将一定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另取1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反应后天平示数/g 137.8 160.6 184.5 209.5
(1)第3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 g。
(2)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83.3% 。(精确到0.1%)
(3)求出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答案】(1)1.1;
(2)83.3%;
(3)14.6%。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3)根据碳酸钙完全反应的实验组结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解:(1)第3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0.6g+25g﹣184.5g=1.1;故答案为:1.1;
(2)由表中的数据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115g+100g﹣209.5g=5.5g;
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5.5g

x=12.5g
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故答案为:83.3%。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的稀盐酸是完全参与反应的,第一次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5.0g+25g﹣137.8g=2.2g;
设25g稀盐酸中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2.2g

y=3.65g
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4.6%
答: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六.推断题(共1小题)
26.已知某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NaNO3和Na2CO3或两者之一,另有一种无色溶液B,其中的溶质可能是MgCl2和MgSO4或两者之一。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C的化学式为  CO2 ,沉淀H的化学式为  AgCl 。
(2)在滤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  Na+、Ba2+、H+ ((填离子符号)。
(3)写出步骤Ⅱ中生成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 Ba(OH)2+MgCl2=BaCl2+Mg(OH)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答案】(1)CO2;AgCl;
(2)Na+、Ba2+、H+;
(3)Ba(OH)2+MgCl2=BaCl2+Mg(OH)2↓。
【分析】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NaNO3和Na2CO3或两者之一,加入稀盐酸,硝酸钠和盐酸不反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气体,则C是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溶液D中含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银不溶于硝酸,则H是氯化银沉淀;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可能是MgCl2和MgSO4或两者之一,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向沉淀F中加入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不含硫酸钡,则B中含有氯化镁,不含硫酸镁;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气体C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沉淀H是氯化银,化学式为:AgCl。
(2)溶液D中含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E中含有氯化钡,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又因为加入了适量的稀硝酸,则滤液G中有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阳离子是:Na+、Ba2+、H+。
(3)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MgCl2=BaCl2+Mg(OH)2↓。
故答案为:
(1)CO2;AgCl;
(2)Na+、Ba2+、H+;
(3)Ba(OH)2+MgCl2=BaCl2+Mg(OH)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推断,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冲刺高考】2024年高三化学模拟试卷(仅练习无分值)

下一篇: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生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