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鞍山市台安县九年化学中考模拟
(本试卷满分50分,理化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注意: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0分)本部分包括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铜 B. 水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2. 铑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化工、航空航天、电子和电气工业等领域,用量虽少,但起着关键作用,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根据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铑的元素符号是RH B. 铑原子的质子数为45
C. 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 铑原子中质子数多于电子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右上角为元素符号,即铑的元素符号为Rh,错误;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右上角为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即铑原子的质子数为45,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间为元素名称,铑的偏旁为“钅”,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D、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即铑原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45,错误;
故选B。
3. 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利用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升高,装置内气体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
故选B。
4. 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下列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 铁质炊具 B. 塑料水杯
C. 实木桌椅 D. 纯棉T恤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详解】A、铁质炊具主要由生铁制成,生铁为金属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
B、塑料水杯主要由塑料制成,塑料为有机合成材料,故B符合题意;
C、实木桌椅是由木材制成,木材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不符合题意;
D、纯棉T恤主要由棉制成,棉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我国的5G通信芯片主要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图1是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中 B. 图2中
C. 镓属于金属元素 D. 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质子数=原子序数,故m=31,选项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n=31-2-8-3=18,选项错误;
C、镓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D、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选项正确;
故选B。
6. 宁宁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医生建议她服用
A. 碳酸钙D3颗粒 B.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C. 维生素C泡腾片 D. 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骨密度偏低,是缺少钙元素所导致的,应补钙。
A、碳酸钙D3颗粒富含钙元素,可以预防和治疗骨密度偏低,故A符合题意;
B、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富含锌元素,可以预防和治疗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和发育不良等疾病,故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泡腾片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故C不符合题意;
D、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富含铁元素,可以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NaCl
B. 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大于KNO3
C. 将30℃的KNO3溶液降温到2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 30℃时,将等质量的 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 0℃时,氯化钠溶解度小于40g,故100g水中不能溶解40g NaCl,错误;
B.没有确定的溶液质量,不能判断 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多少,错误;
C. 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故将30℃的KNO3溶液降温到2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
D. 30℃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故将等质量的 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氯化钠大于硝酸钾,则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正确。
故选D。
8.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潜心专研,反复摸索,在第191次实验时终于获得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微观:青蒿素分子由C、H、O三种原子构成
B. 宏观: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质量观: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D. 转化观:青蒿素可以由青蒿酸(化学式为C15H22O2)合成,青蒿素比青蒿酸多3个氧原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青蒿素分子由C、H、O三种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每个青蒿素分子比每个青蒿酸分子多3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药物主要成分的是
A. 氢氧化铝 B. 碳酸氢钠 C. 氢氧化钠 D. 氢氧化镁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0. 守住良田沃土,保障粮食安全。某农田改良后土壤的pH为5.4,下表所列作物适宜在该农田种植的是
作物名称 马铃薯 油菜 水稻 萝卜
适宜生长的pH 4.8~5.5 5.8~6.7 6.0~7.0 7.0~7.5
A. 马铃薯 B. 油菜 C. 水稻 D. 萝卜
【答案】A
【解析】
【详解】某农田改良后土壤的pH为5.4,所以需要选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中包含5.4的植物,马铃薯适宜生长的pH为4.8~5.5,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 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走进实验室】
(一)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如图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过程的三步操作。
(1)三个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2)步骤b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
(3)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可能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其他杂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二)用如图装置研究酸、碱的某些性质。
(4)向试管A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其中碳酸钠属于_____(填“氧化物”、“酸”、“碱”、“盐”)
(5)分别向试管B、C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的是 _____(填序号);再向试管C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的pH _____。
(6)向试管D中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试管中产生 ______沉淀,由此可知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____反应。
【走进生活】
家中常用的“除垢净”,其主要成分是盐酸。
(7)证明该“除垢净”中一定有盐酸,选用的一种物质是 __________。
(8)除垢剂可以用于清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制备“除垢净”时,一般不选稀硫酸的原因 __________。
【答案】(1)acb (2)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4) ①. 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 盐
(5) ①. B ②. 变大
(6) ①. 蓝色 ②. 复分解
(7)锌粒(合理即可)
(8)硫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水垢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粗盐提纯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故正确顺序是:acb。故填:acb。
【小问2详解】
步骤b中,即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填: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小问3详解】
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得到的精盐可能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其他杂质。故填: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小问4详解】
A中为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向试管A中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填:①有白色沉淀产生;②盐。
【小问5详解】
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C试管中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变红的是B;稀盐酸显酸性,pH<7,向试管C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溶液的pH变大。故填:①B;②变大。
【小问6详解】
试管D为硫酸铜溶液,向试管D中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观察到试管中产生蓝色沉淀;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①蓝色;②复分解。
【小问7详解】
酸与比较活泼金属锌或铁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将锌粒放入“除垢净”中,有气体出现且该气体能够燃烧,说明一定有盐酸。故填:锌粒(合理即可)。
【小问8详解】
硫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水垢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所以制备“除垢净”时,一般不选稀硫酸。故填:硫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水垢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粗盐提纯,酸、碱的化学性质等,在解决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分析解答。
12. 实验小组同学对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进行探究。
(1)猜想与假设:蜡烛高度,蜡烛______,烛芯长度,等均会影响蜡烛燃烧时间。
【探究活动一】探究蜡烛高度,烛芯长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操作:小组同学分别将下列点燃的蜡烛放置于玻璃片上,将集气瓶倒扣在玻璃片上,记录从倒扣集气瓶至蜡烛熄灭的时间。
实验序号 蜡烛高度/cm 烛芯长度/cm 燃烧时间/s
① 1 0.5 17.58
② 3 0.5 11.40
③ 5 0.5 8.99
④ 2 0.2 16.01
⑤ 2 0.5 x
⑥ 2 0.7 11.06
解释与结论:
(2)为了得到正确结论,该小组同学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时还注意了___的问题。
(3)表中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4)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5)该小组同学认为比较实验①④没有价值,他们的理由是______。
【探究活动二】探究氧气的浓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操作:用高度均为3cm、烛芯长度均为0.5cm的蜡烛进行实验,集气瓶中的气体用不同体积比的氧气和氮气填充,操作时同样注意(1)的问题,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解释与结论:
(6)图中a点对应实验与探究活动一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时间接近,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7)同学们发现氧气体积分数提升至50%以上时,发现蜡烛燃烧更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蜡烛燃烧时间却变短。结合活动一分析蜡烛燃烧时间变短原因是________。
(8)除了探究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外,你对蜡烛还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写出1条即可)。
【答案】(1)蜡烛种类和形状
(2)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3)11.40<x<16.01
(4)探究蜡烛高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5)变量不唯一 (6)氧气浓度、蜡烛高度、烛芯长度都一样
(7)当氧气浓度大于50%时,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8)蜡烛的组成成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猜想与假设:蜡烛高度、蜡烛种类和形状、烛芯长度等均会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小问2详解】
为了得到正确结论,该小组同学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时还注意了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形成对照实验;
【小问3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烛芯长度不相同,蜡烛高度相同,0.2cm时燃烧的时间是16.01s,0.5cm时燃烧的时间是11.40s,表中x应介于两者之间,则表中x的取值范围是11.40<x<16.01;
【小问4详解】
验①②③中烛芯长度相同,蜡烛高度不同,则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蜡烛高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小问5详解】
实验①是烛芯长度0.5cm,蜡烛高度1cm,实验④是烛芯长度0.2cm,蜡烛高度2cm,实验中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形成对照实验;
【小问6详解】
a点对应的氧气浓度为20%,接近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且蜡烛高度、烛芯长度与实验②相同,所以图中a点对应的实验与探究活动一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时间接近;
【小问7详解】
氧气体积分数提升至50%以上时,发现蜡烛燃烧更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蜡烛燃烧时间却变短,是因为当氧气浓度大于50%时,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小问8详解】
除了探究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外,你对蜡烛还想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组成成分。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资料一:碳中和的途径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后,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展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氨基乙酸钾、二乙醇胺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资料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CO2和H2转化为CH3OH (甲醇)和水,再经过较复杂的变化将甲醇转化为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3]。
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____,你认为实现该途径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4)淀粉的合成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从宏观角度看,人工合成淀粉的组成元素是_____,其质量比为___________。
(5)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你认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后的现实意义是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 ①. 碳替代 ②. 大量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2)2NaOH+CO2=Na2CO3+H2O
(3)氨基乙酸钾吸收CO2效果最佳(或二乙醇胺吸收效果最差等)
(4) ①. 碳、氢、氧 ②. 36:5:40
(5) ①. CO2+3H2CH3OH+H2O ②. 减少CO2的排放(或解决农业危机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碳替代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量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有利于实现该途径;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大,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小,则氨基乙酸钾吸收CO2效果最佳(或二乙醇胺吸收效果最差等); 
小问4详解】
人工合成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3,其组成元素是碳、氢、氧,其质量比为(12×6×3):(1×10×3):(16×5×3)=36:5:40;          
【小问5详解】
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CO2和H2转化为CH3OH (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该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决农业危机等(合理即可)。
1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化学物质。以下实验都使用了水,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Ⅰ.利用实验A、B探究物质组成
根据实验A回答:
(1)检验b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
(2)下图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反应后的微粒依据的原则是____。
(3)电解水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根据实验B回答:
(4)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5)实验所用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若红磷将其中O2全部耗尽,则应使用红磷的质量最少为____mg。(实验条件下,O2密度约为1.4g/L)
Ⅱ.利用实验C可以探究微粒性质
(6)向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约占玻璃管容积的,再滴入无水酒精充满玻璃管,颠倒数次。根据现象,得出微粒的性质是__。
Ⅲ.探究燃烧条件
(7)实验D中水作用是__。
Ⅳ.利用实验E、F探究能量变化
根据实验E回答:
(8)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会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根据实验F回答:
(9)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利用这一性质生石灰可以作_____。
【答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打开活塞,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O2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3)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4)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5)54 (6)微粒之间有间隔
(7)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铜片上白磷的着火点,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8)吸热 (9) ①. CaO+H2O=Ca(OH)2 ②. 干燥剂
【解析】
【小问1详解】
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b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检验b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打开活塞,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O2。
【小问2详解】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后的微粒依据的原则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小问3详解】
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电解水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小问4详解】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无气体生成,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集气瓶内压强变小,打开止水夹,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反应消耗多少体积的氧气就会进入多少体积的水,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小问5详解】
25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250mL×=50mL=0.05L,0.05L氧气的质量为:0.05L×1.4g/L=0.07g,若红磷将其中O2全部耗尽,设应使用红磷的质量最少为x。
,x=0.054g=54mg。
【小问6详解】
向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约占玻璃管容积的,再滴入无水酒精充满玻璃管,颠倒数次。观察到液体的总体积减少,得出微粒的性质是微粒之间有间隔,因为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的间隔,部分酒精分子占据了水分子的间隔。
【小问7详解】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铜片上白磷的着火点,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小问8详解】
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是集气瓶中压强变小的原因,则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会吸热。
【小问9详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利用这一性质生石灰可以作干燥剂。2024年鞍山市台安县九年化学中考模拟
(本试卷满分50分,理化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注意: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0分)本部分包括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铜 B. 水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2. 铑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化工、航空航天、电子和电气工业等领域,用量虽少,但起着关键作用,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根据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铑的元素符号是RH B. 铑原子的质子数为45
C. 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 铑原子中质子数多于电子数
3. 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 装置内气体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4. 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下列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 铁质炊具 B. 塑料水杯
C. 实木桌椅 D. 纯棉T恤
5. 我国的5G通信芯片主要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图1是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中 B. 图2中
C. 镓属于金属元素 D. 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6. 宁宁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医生建议她服用
A 碳酸钙D3颗粒 B.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C. 维生素C泡腾片 D. 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
7. 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NaCl
B. 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大于KNO3
C. 将30℃KNO3溶液降温到2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 30℃时,将等质量的 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
8.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潜心专研,反复摸索,在第191次实验时终于获得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微观:青蒿素分子由C、H、O三种原子构成
B. 宏观: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质量观: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D. 转化观:青蒿素可以由青蒿酸(化学式为C15H22O2)合成,青蒿素比青蒿酸多3个氧原子
9.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药物主要成分的是
A. 氢氧化铝 B. 碳酸氢钠 C. 氢氧化钠 D. 氢氧化镁
10. 守住良田沃土,保障粮食安全。某农田改良后土壤的pH为5.4,下表所列作物适宜在该农田种植的是
作物名称 马铃薯 油菜 水稻 萝卜
适宜生长的pH 48~5.5 5.8~6.7 6.0~7.0 7.0~7.5
A. 马铃薯 B. 油菜 C. 水稻 D. 萝卜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 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走进实验室】
(一)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如图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过程的三步操作。
(1)三个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2)步骤b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
(3)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可能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其他杂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二)用如图装置研究酸、碱的某些性质。
(4)向试管A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其中碳酸钠属于_____(填“氧化物”、“酸”、“碱”、“盐”)
(5)分别向试管B、C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的是 _____(填序号);再向试管C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的pH _____。
(6)向试管D中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试管中产生 ______沉淀,由此可知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____反应。
【走进生活】
家中常用的“除垢净”,其主要成分是盐酸。
(7)证明该“除垢净”中一定有盐酸,选用的一种物质是 __________。
(8)除垢剂可以用于清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制备“除垢净”时,一般不选稀硫酸的原因 __________。
12. 实验小组同学对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进行探究。
(1)猜想与假设:蜡烛高度,蜡烛______,烛芯长度,等均会影响蜡烛燃烧时间。
【探究活动一】探究蜡烛高度,烛芯长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操作:小组同学分别将下列点燃的蜡烛放置于玻璃片上,将集气瓶倒扣在玻璃片上,记录从倒扣集气瓶至蜡烛熄灭的时间。
实验序号 蜡烛高度/cm 烛芯长度/cm 燃烧时间/s
① 1 0.5 17.58
② 3 0.5 11.40
③ 5 0.5 8.99
④ 2 0.2 16.01
⑤ 2 0.5 x
⑥ 2 0.7 11.06
解释与结论:
(2)为了得到正确结论,该小组同学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时还注意了___的问题。
(3)表中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4)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5)该小组同学认为比较实验①④没有价值,他们的理由是______。
【探究活动二】探究氧气的浓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操作:用高度均为3cm、烛芯长度均为0.5cm的蜡烛进行实验,集气瓶中的气体用不同体积比的氧气和氮气填充,操作时同样注意(1)的问题,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解释与结论:
(6)图中a点对应实验与探究活动一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时间接近,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7)同学们发现氧气体积分数提升至50%以上时,发现蜡烛燃烧更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蜡烛燃烧时间却变短。结合活动一分析蜡烛燃烧时间变短原因是________。
(8)除了探究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外,你对蜡烛还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写出1条即可)。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资料一:碳中和的途径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后,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展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氨基乙酸钾、二乙醇胺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资料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CO2和H2转化为CH3OH (甲醇)和水,再经过较复杂的变化将甲醇转化为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3]。
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____,你认为实现该途径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4)淀粉的合成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从宏观角度看,人工合成淀粉的组成元素是_____,其质量比为___________。
(5)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你认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后的现实意义是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1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化学物质。以下实验都使用了水,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Ⅰ.利用实验A、B探究物质组成
根据实验A回答:
(1)检验b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
(2)下图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反应后的微粒依据的原则是____。
(3)电解水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根据实验B回答:
(4)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5)实验所用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若红磷将其中O2全部耗尽,则应使用红磷的质量最少为____mg。(实验条件下,O2密度约为1.4g/L)
Ⅱ.利用实验C可以探究微粒性质
(6)向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约占玻璃管容积的,再滴入无水酒精充满玻璃管,颠倒数次。根据现象,得出微粒的性质是__。
Ⅲ.探究燃烧条件
(7)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__。
Ⅳ.利用实验E、F探究能量变化
根据实验E回答:
(8)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会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根据实验F回答:
(9)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利用这一性质生石灰可以作_____。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下一篇: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