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九上·新兴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义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火上浇油 D.滴水成冰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磨杵成针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火上浇油为燃烧,燃烧均是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为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2024九上·新兴期末)空气的成分中,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
故选A。
【分析】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分析。
3.(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现象及变化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一升黄豆和一升绿豆混合后体积小于两升——分子之间有间隔
C.很远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不论在何种状态都在不断运动,A不符合题意;
B.黄豆和绿豆体积大,不属于分子,不能用来解释分子的性质,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符合题意;
D.分子的体积不会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分子一直在做不规则运动,固态时运动范围小,但是运动不会停止;
B.黄豆和绿豆因不属于分子层次,不能用来解释分子的特性;
C.闻到气味均是气味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D.温度升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
4.(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C60 B.Cu C.NaCl D.H2O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A.C60由分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铜由铜原子构成,B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和石墨等。
5.(2024九上·新兴期末)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B.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乘电梯迅速逃生
【答案】A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加油站中禁止吸烟,防止发生爆炸,A符合题意;
B.天然气泄漏,不能打开用电器,要关阀门开窗通风,B不符合题意;
C.室内起火,不要马上开窗通风,以免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火燃烧更旺,C不符合题意;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不能乘电梯逃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加油站内可能有可燃性气体,吸烟易发生爆炸;
B.天然气泄漏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
C.室内起火后,燃烧消耗氧气,若开窗通风会提供充足的空气促进燃烧;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电路可能出现问题,乘电梯容易被困。
6.(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做法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答案】A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A符合题意;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能够防止水体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减少污染物,节约资源,C不符合题意;
D.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能够节约用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利用绿色化学的思想,结合生活常识分析。
7.(2024九上·新兴期末)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请到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A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不符合题意;
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C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利用取用液体药品的方式分析;
B.利用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正确操作方式分析;
C.酒精灯只能用火彩点燃;
D.利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式分析。
8.(2024九上·新兴期末)《千里江山图》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其中用到了石绿矿物颜料【主要成分是Cu2(OH)2CO3】,Cu2(OH)2CO3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1 C.+2 D.+4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化合物的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设化合物中Cu的化合价为x,则2x-2×1-1×2=0,可得x=+2;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列出式子求解。
9.(2024九上·新兴期末)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钒原子核内有23个质子
C.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0.94 D.钒原子的中子数为23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A不符合题意;
B. 钒 是23号元素,则原子核内有23个质子,B不符合题意;
C.从信息框图中可知,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0.94 ,C不符合题意;
D. 钒原子的中子数为51-23=28,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元素名称有金字旁,则属于金属元素;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C.信息框图的最下部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求出中子数即可得出结论。
10.(2024九上·新兴期末)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图书、档案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答案】B
【知识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A不符合题意;
B.图书、档案着火,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这样会损坏图书、档案,不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做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C不符合题意;
D.架空篝火,是使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利用灭火的原理分析;
B.图书、档案着火要使用干冰灭火器;
C.利用燃烧的条件分析;
D.利用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
11.(2024九上·新兴期末)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若想探究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使用控制变量法,以有无氧气为自变量,其他变量相同且适宜,故应选用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故选B。
【分析】若想探究哪个因素的影响,设计实验时哪个因素就为自变量,其他的量相同且保持适宜。
12.(2024九上·新兴期末)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6S),一旦煤气泄漏,就容易引起人们警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硫醇由9个原子构成
B.乙硫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g
D.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1.6%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一个乙硫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乙硫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2×12:6×1=4:1,B不符合题意;
C.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 ,C不符合题意;
D. 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若想指明原子的个数,需要说明是一个分子;
B.利用求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方法分析;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
D.利用公式求解。
13.(2024九上·新兴期末)甲烷和水的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丙、丁的质量比为14:3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如氧元素从-2价变为0价,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中无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不属于置换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丙、丁的质量比为1×28:3×2=14:3;
故选D。
【分析】A.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B.结合微观示意图,找出反应前后的物质,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新的单质和一种新的化合物,利用置换反应的定义分析;
D.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相对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求出丙、丁的质量比。
14.(2024九上·新兴期末)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5 16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5 30 26
A.b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x的值等于15
C.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比为15:13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变,所以b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40+5+16+15=x+5+30+26,可得x=15,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c与d的质量比为(30-16):(26-15)=14:11,C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为a,c和d是生成物,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利用催化剂的性质分析;
B.根据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列式子求解;
C.根据表中数据找出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求解;
D.根据表中数据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再利用分解反应的定义判断。
15.(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探究MnO2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验证甲烷中含氢元素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酚酞溶液应和浓氨水都置于大烧杯内,A符合题意;
B.该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保持平衡,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可以验证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C不符合题意;
D.可以看到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燃烧产物中有水,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无法进入酚酞溶液中,故无法看到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
B.反应物没有跑掉,锥形瓶内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平衡,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加入二氧化锰和不加入二氧化锰作为控制变量,可以探究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产物中有水,则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4九上·新兴期末)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1)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前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收集到氢气的是玻璃管   (选填“a”或“b”),该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
(2)实验室中常通过   的操作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3)生活中可利用   的吸附性来净化水质。
(4)井水中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为降低其硬度,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b;氢元素和氧元素
(2)过滤;漏斗
(3)活性炭
(4)煮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根据正氧负氢,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所以收集到氢气的玻璃管是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过滤;
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生活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净化水质;
(4)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达到硬水软化的目的。
【分析】(1)水中的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
利用正氧负氢进行分析;
电解水的实验验证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利用过滤的原理分析;
利用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分析;
(3)利用活性炭的用途分析;
(4)硬水软化的方式有两种,煮沸和蒸馏,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17.(2024九上·新兴期末)【科普阅读】
零碳能源——氨气
氨气(NH3)燃烧时生成水和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体,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氨气很容易液化,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氨气是极易溶于水、无色、碱性的刺激性气体,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下图是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氨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催化剂)。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氨气燃烧能生成一种空气中含有的气体,该气体是   ,该气体的另外一种用途是   。
(2)从微观角度看,氨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3)传统工业合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4)氨气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   。
【答案】(1)氮气;用于制氮肥(合理即可)
(2)分子间的间隔
(3);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合理即可)
(4)远离明火(合理即可)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氨气燃烧生成的一种空气中含有的气体是氮气;
氮气除了作制冷剂,还可以用来制作氮肥、保护气等;
(2)氨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3)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 ;
(4)从题干信息可知,氨气具有可燃性,所以氨气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 远离明火。
【分析】(1)氨气中含有氮元素,燃烧后应生成氮气;
利用氨气的用途分析;
(2)物态变化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3)根据题干已知的反应物是、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4)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能分析出氨气具有可燃性,为了防止氨气遇明火燃烧,在运输时应远离明火。
18.(2024九上·新兴期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图一回答问题。
(1)B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   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用B或C,和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   ;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导管口   (选填“b”或“c”)端通入。
(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图二所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
①对比装置甲与装置乙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   色。
②装置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长颈漏斗
(2);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合理即可);c
(4);红;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B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且试管口有棉花,故应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3)注射器可以控制进入的药品量,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从c口通入;
(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看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
【分析】(1)利用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发生装置分析出制氧气的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氧气收集的相关操作分析;
(3)通过控制进入锥形瓶内药品的量控制反应速率;
根据气体的密度选择合适的排空气法;
(4)利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
19.(2024九上·新兴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进行实验】甲同学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塑料瓶盖,迅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塞,振荡,一会后发现   。
得出结论:猜想二正确。
(2)【小组交流】乙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乙的理由是   。
【补充实验】乙取少量甲实验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乙同学认为这可以说明CO2能与水反应。
(3)【小组讨论】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其理由是   。
(4)【实验设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四朵由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1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纸花变红
2
? 纸花不变红
3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纸花不变红
4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①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②实验设计④的实验现象是   。
③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5)【实验结论】CO2能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塑料瓶变瘪
(2)有可能是CO2溶于水造成气压减小而使软塑料瓶变瘪(合理即可)
(3)没有排除水、CO2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合理即可)
(4)向第二朵纸花喷水;纸花变红;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5)
【知识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减少使瓶内压强减小,会发现塑料瓶变瘪;
(2)二氧化碳减少有可能是是CO2溶于水造成气压减小而使软塑料瓶变瘪 ;
(3)还有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4)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水能否使石蕊变红,故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实验4中二氧化碳遇水变成碳酸,碳酸使石蕊纸花变红;
实验3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
(5)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减少气压变小分析现象;
(2)二氧化碳减少有两个可能,一是溶解,二是与水反应;
(3)将可能造成该现象的因素分析完全,也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4)分析出目的是为了验证水能否使石蕊变红,进而设计实验;
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根据整个实验分析,实验3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5)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20.(2024九上·新兴期末)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利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技术,并将石灰用作建筑材料。下图是其生产的简易流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选矿后通常需将石灰石击碎成块状,再放入石灰窑进行煅烧,目的是   。
(2)煅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消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固化”时,熟石灰【Ca(OH)2】与空气中的   (填化学式)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使砖石得以牢固结合;请写出一条能加快“砂浆”硬化的简易措施:   。
【答案】(1)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合理即可)
(2)分解反应;
(3);放出
(4)CO2;加强通风(合理即可)
【知识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将石灰石击碎成块状,目的是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
(2)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氧化钙和水的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4)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
加快硬化,可以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如可以加强通风。
【分析】(1)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利用反应的特点分析基本反应类型;
利用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3)利用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利用氧化钙和水反应的热量变化分析;
(4)利用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
加快硬化就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只要能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的方式均可。
21.(2024九上·新兴期末)二氧化碳是空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1)为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图一所示实验,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锥形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
①图一中C的数值为   。
②曲线   (选填“I”或“Ⅱ”)表示的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
③对比分析图二中   (选填“a”“b”“c”或“d”)两点实验数据,可比较锥形瓶内的反应速率。
(2)称取12g大理石样品,将8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g 20g 20g 20g
剩余固体质量/g 9g 6g 3g 2g
①12g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g。
②计算反应结束时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0;I;ac(或bd)
(2)10;4.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使用控制变量法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应相同,所以C的数值为10;
粉末状反应速率更快,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快,故曲线I表示的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 ;
可以通过比较生成相同量的气体所用的时间,如ac,也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生成的气体量,如bd;
(2)根据数据分析,最后2g为杂质,所以12g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g-2g=10g;
解:设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制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分析】(1)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分析;
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快;
比较反应速率快慢可比较相同时间生成气体的多少或生成相同量的气体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2)用样品的总质量减去杂质的质量即得碳酸钙的质量;
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制得的二氧化碳质量。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九上·新兴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义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火上浇油 D.滴水成冰
2.(2024九上·新兴期末)空气的成分中,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现象及变化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一升黄豆和一升绿豆混合后体积小于两升——分子之间有间隔
C.很远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4.(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C60 B.Cu C.NaCl D.H2O
5.(2024九上·新兴期末)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B.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乘电梯迅速逃生
6.(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做法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7.(2024九上·新兴期末)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8.(2024九上·新兴期末)《千里江山图》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其中用到了石绿矿物颜料【主要成分是Cu2(OH)2CO3】,Cu2(OH)2CO3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1 C.+2 D.+4
9.(2024九上·新兴期末)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钒原子核内有23个质子
C.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0.94 D.钒原子的中子数为23
10.(2024九上·新兴期末)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图书、档案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1.(2024九上·新兴期末)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2.(2024九上·新兴期末)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6S),一旦煤气泄漏,就容易引起人们警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硫醇由9个原子构成
B.乙硫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g
D.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1.6%
13.(2024九上·新兴期末)甲烷和水的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丙、丁的质量比为14:3
14.(2024九上·新兴期末)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5 16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5 30 26
A.b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x的值等于15
C.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比为15:13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5.(2024九上·新兴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探究MnO2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验证甲烷中含氢元素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4九上·新兴期末)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1)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前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收集到氢气的是玻璃管   (选填“a”或“b”),该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
(2)实验室中常通过   的操作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3)生活中可利用   的吸附性来净化水质。
(4)井水中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为降低其硬度,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
17.(2024九上·新兴期末)【科普阅读】
零碳能源——氨气
氨气(NH3)燃烧时生成水和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体,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氨气很容易液化,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氨气是极易溶于水、无色、碱性的刺激性气体,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下图是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氨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催化剂)。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氨气燃烧能生成一种空气中含有的气体,该气体是   ,该气体的另外一种用途是   。
(2)从微观角度看,氨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3)传统工业合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4)氨气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   。
18.(2024九上·新兴期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图一回答问题。
(1)B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   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用B或C,和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   ;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导管口   (选填“b”或“c”)端通入。
(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图二所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
①对比装置甲与装置乙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   色。
②装置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19.(2024九上·新兴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进行实验】甲同学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塑料瓶盖,迅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塞,振荡,一会后发现   。
得出结论:猜想二正确。
(2)【小组交流】乙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乙的理由是   。
【补充实验】乙取少量甲实验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乙同学认为这可以说明CO2能与水反应。
(3)【小组讨论】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其理由是   。
(4)【实验设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四朵由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1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纸花变红
2
? 纸花不变红
3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纸花不变红
4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①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②实验设计④的实验现象是   。
③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5)【实验结论】CO2能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20.(2024九上·新兴期末)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利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技术,并将石灰用作建筑材料。下图是其生产的简易流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选矿后通常需将石灰石击碎成块状,再放入石灰窑进行煅烧,目的是   。
(2)煅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消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固化”时,熟石灰【Ca(OH)2】与空气中的   (填化学式)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使砖石得以牢固结合;请写出一条能加快“砂浆”硬化的简易措施:   。
21.(2024九上·新兴期末)二氧化碳是空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1)为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图一所示实验,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锥形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
①图一中C的数值为   。
②曲线   (选填“I”或“Ⅱ”)表示的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
③对比分析图二中   (选填“a”“b”“c”或“d”)两点实验数据,可比较锥形瓶内的反应速率。
(2)称取12g大理石样品,将8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g 20g 20g 20g
剩余固体质量/g 9g 6g 3g 2g
①12g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g。
②计算反应结束时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磨杵成针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火上浇油为燃烧,燃烧均是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为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
故选A。
【分析】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不论在何种状态都在不断运动,A不符合题意;
B.黄豆和绿豆体积大,不属于分子,不能用来解释分子的性质,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符合题意;
D.分子的体积不会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分子一直在做不规则运动,固态时运动范围小,但是运动不会停止;
B.黄豆和绿豆因不属于分子层次,不能用来解释分子的特性;
C.闻到气味均是气味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D.温度升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
4.【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A.C60由分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铜由铜原子构成,B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和石墨等。
5.【答案】A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加油站中禁止吸烟,防止发生爆炸,A符合题意;
B.天然气泄漏,不能打开用电器,要关阀门开窗通风,B不符合题意;
C.室内起火,不要马上开窗通风,以免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火燃烧更旺,C不符合题意;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不能乘电梯逃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加油站内可能有可燃性气体,吸烟易发生爆炸;
B.天然气泄漏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
C.室内起火后,燃烧消耗氧气,若开窗通风会提供充足的空气促进燃烧;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电路可能出现问题,乘电梯容易被困。
6.【答案】A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A符合题意;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能够防止水体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减少污染物,节约资源,C不符合题意;
D.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能够节约用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利用绿色化学的思想,结合生活常识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请到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A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不符合题意;
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C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利用取用液体药品的方式分析;
B.利用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正确操作方式分析;
C.酒精灯只能用火彩点燃;
D.利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式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化合物的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设化合物中Cu的化合价为x,则2x-2×1-1×2=0,可得x=+2;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列出式子求解。
9.【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A不符合题意;
B. 钒 是23号元素,则原子核内有23个质子,B不符合题意;
C.从信息框图中可知,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0.94 ,C不符合题意;
D. 钒原子的中子数为51-23=28,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元素名称有金字旁,则属于金属元素;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C.信息框图的最下部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求出中子数即可得出结论。
10.【答案】B
【知识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A不符合题意;
B.图书、档案着火,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这样会损坏图书、档案,不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做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C不符合题意;
D.架空篝火,是使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利用灭火的原理分析;
B.图书、档案着火要使用干冰灭火器;
C.利用燃烧的条件分析;
D.利用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若想探究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使用控制变量法,以有无氧气为自变量,其他变量相同且适宜,故应选用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故选B。
【分析】若想探究哪个因素的影响,设计实验时哪个因素就为自变量,其他的量相同且保持适宜。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一个乙硫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乙硫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2×12:6×1=4:1,B不符合题意;
C.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 ,C不符合题意;
D. 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若想指明原子的个数,需要说明是一个分子;
B.利用求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方法分析;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
D.利用公式求解。
13.【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如氧元素从-2价变为0价,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中无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不属于置换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丙、丁的质量比为1×28:3×2=14:3;
故选D。
【分析】A.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B.结合微观示意图,找出反应前后的物质,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新的单质和一种新的化合物,利用置换反应的定义分析;
D.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相对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求出丙、丁的质量比。
14.【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变,所以b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40+5+16+15=x+5+30+26,可得x=15,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c与d的质量比为(30-16):(26-15)=14:11,C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为a,c和d是生成物,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利用催化剂的性质分析;
B.根据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列式子求解;
C.根据表中数据找出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求解;
D.根据表中数据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再利用分解反应的定义判断。
15.【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酚酞溶液应和浓氨水都置于大烧杯内,A符合题意;
B.该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保持平衡,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可以验证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C不符合题意;
D.可以看到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燃烧产物中有水,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无法进入酚酞溶液中,故无法看到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
B.反应物没有跑掉,锥形瓶内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平衡,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加入二氧化锰和不加入二氧化锰作为控制变量,可以探究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产物中有水,则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16.【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b;氢元素和氧元素
(2)过滤;漏斗
(3)活性炭
(4)煮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根据正氧负氢,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所以收集到氢气的玻璃管是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过滤;
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生活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净化水质;
(4)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达到硬水软化的目的。
【分析】(1)水中的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
利用正氧负氢进行分析;
电解水的实验验证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利用过滤的原理分析;
利用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分析;
(3)利用活性炭的用途分析;
(4)硬水软化的方式有两种,煮沸和蒸馏,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17.【答案】(1)氮气;用于制氮肥(合理即可)
(2)分子间的间隔
(3);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合理即可)
(4)远离明火(合理即可)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氨气燃烧生成的一种空气中含有的气体是氮气;
氮气除了作制冷剂,还可以用来制作氮肥、保护气等;
(2)氨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3)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 ;
(4)从题干信息可知,氨气具有可燃性,所以氨气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 远离明火。
【分析】(1)氨气中含有氮元素,燃烧后应生成氮气;
利用氨气的用途分析;
(2)物态变化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3)根据题干已知的反应物是、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4)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能分析出氨气具有可燃性,为了防止氨气遇明火燃烧,在运输时应远离明火。
18.【答案】(1)长颈漏斗
(2);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合理即可);c
(4);红;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B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且试管口有棉花,故应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3)注射器可以控制进入的药品量,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从c口通入;
(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看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
【分析】(1)利用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发生装置分析出制氧气的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氧气收集的相关操作分析;
(3)通过控制进入锥形瓶内药品的量控制反应速率;
根据气体的密度选择合适的排空气法;
(4)利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
19.【答案】(1)塑料瓶变瘪
(2)有可能是CO2溶于水造成气压减小而使软塑料瓶变瘪(合理即可)
(3)没有排除水、CO2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合理即可)
(4)向第二朵纸花喷水;纸花变红;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5)
【知识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减少使瓶内压强减小,会发现塑料瓶变瘪;
(2)二氧化碳减少有可能是是CO2溶于水造成气压减小而使软塑料瓶变瘪 ;
(3)还有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4)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水能否使石蕊变红,故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实验4中二氧化碳遇水变成碳酸,碳酸使石蕊纸花变红;
实验3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
(5)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减少气压变小分析现象;
(2)二氧化碳减少有两个可能,一是溶解,二是与水反应;
(3)将可能造成该现象的因素分析完全,也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4)分析出目的是为了验证水能否使石蕊变红,进而设计实验;
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根据整个实验分析,实验3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
(5)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20.【答案】(1)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合理即可)
(2)分解反应;
(3);放出
(4)CO2;加强通风(合理即可)
【知识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将石灰石击碎成块状,目的是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
(2)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氧化钙和水的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4)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
加快硬化,可以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如可以加强通风。
【分析】(1)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利用反应的特点分析基本反应类型;
利用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3)利用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利用氧化钙和水反应的热量变化分析;
(4)利用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
加快硬化就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只要能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的方式均可。
21.【答案】(1)10;I;ac(或bd)
(2)10;4.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使用控制变量法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应相同,所以C的数值为10;
粉末状反应速率更快,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快,故曲线I表示的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 ;
可以通过比较生成相同量的气体所用的时间,如ac,也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生成的气体量,如bd;
(2)根据数据分析,最后2g为杂质,所以12g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g-2g=10g;
解:设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制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分析】(1)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分析;
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快;
比较反应速率快慢可比较相同时间生成气体的多少或生成相同量的气体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2)用样品的总质量减去杂质的质量即得碳酸钙的质量;
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制得的二氧化碳质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B(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4年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