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北京十五中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I:127
第一部分
一、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用到多种材料。下列所示材料中,其主要成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 花坛钢架——铁合金 B. 飞机外壳——铝合金
C. 通讯光纤——二氧化硅 D. 飞机轮胎——合成橡胶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B. NaOH C. KNO3 D. Mg
3. 下列物质中,含离子键的是
A. CO2 B. KCl C. H2O D. Cl2
4. 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 盐酸 B. 浓硫酸 C. 氯化铁溶液 D. 硫酸铜溶液
5. 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A. 氟(F) B. 氯(Cl) C. 溴(Br) D. 碘(I)
6. 下列电子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
7. 下列关于金属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B. 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氧化钠
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D.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8. 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气体 B. 有刺激性气味 C. 能溶于水 D. 常温常压下密度比空气的大
9. U是核反应堆的燃料。下列关于U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92 B. 中子数为143
C. 核外电子数为235 D. 质量数为235
10.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B.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C. 化学键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D.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反应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
11.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全部转化为和
B. 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
C.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 、、、的浓度一定相等
12. 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相同质量的锌与足量1mol·L-1硫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选项 锌的状态 实验温度/℃
A 粉末 25
B 粉末 50
C 块状 25
D 块状 50
A. A B. B C. C D. D
13. 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 B. 结构式为
C. 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 D. 含有碳碳双键
14. 下列球棍模型中(注:深色球表示碳原子、浅色球表示氢原子),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分子的是
选项 A B C D
球棍模型
A. A B. B C. C D. D
15. 双碱法脱除烟气中SO2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中,生成物只有Na2SO3
B. 过程II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 脱除SO2的过程中,NaOH可以循环利用
D. 脱除SO2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
16. 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A. A B. B C. C D. D
17. 转化为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速率
B. 催化剂表面只发生了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C.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氮氢键时,有电子转移
D. 该反应原子利用率可达到
18. 常用作有机反应中的还原剂,受热发生反应:。一定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体系中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的还原性与-1价碘元素有关
B. 时,
C. 时,有的发生分解
D. 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19. 某同学以大小相同的铜片和锌片为电极研究水果电池,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水果种类 电极间距离/cm 电流/
1 番茄 1 98.7
2 番茄 2 72.5
3 苹果 2 27.2
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目的是探究水果种类和电极材料对水果电池电流的影响
B. 实验所用装置中,负极材料是铜
C. 实验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实验2和3能表明水果种类对电流大小有影响
20.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B. 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
C. 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
D. 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21. 室温下,将充满某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如图)。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实验装置 选项 气体 实验现象
A 试管中液面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试管中液面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 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停止后,向试管中再缓缓通入一定量的,试管中的液面会继续上升
D 试管中液面迅速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A. A B. B C. C D. D
22. 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欲提取NaNO3,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流程中物质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i除去的离子为:Cu2+
B. 试剂a为BaCl2
C. 沉淀3为BaCO3
D. 过程iv所涉及的离子反应为:CO+2H+=H2O+CO2↑
23. 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欲提取NaNO3,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流程中实验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iii所加试剂均需过量
B. 过程ii和iii所加试剂可互换
C. 操作1、2、3均为过滤
D. 取少量滤液2,滴加Na2SO4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SO被除尽
24. 自然界的氮循环包括以下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硝化过程中,含氮物质被氧化
B. 氨氧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3:4
C. N2→属于氮的固定,N2发生还原反应
D. 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
25. 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空气中SO2的浓度限值规定如下表所示。
标准等级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浓度限值(mg·m-3) 0~0.15 0.15~0.50 0.50~0.70
研究人员测定受污染空气中SO2含量的实验方法如下:用NaOH溶液吸收2m3空气,用0.1mo·L-1硫酸调节pH,然后用I2溶液将其氧化,测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I22.54mg。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A.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I2的物质的量为1×10-5mol
B.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10-5mol
C. 被吸收的空气中SO2的质量为0.64mg
D. 被测空气样品中SO2的浓度达到了三级标准
第二部分
二、本部分共7题,共50分。
26. A、B、C表示几种烃分子。
(1)A分子空间构型是_______。
(2)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3)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
27. 化学反应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常见的化学反应。
a.镁与盐酸反应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c.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d.晶体与晶体反应
(1)以上化学反应中能用上图表示其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此类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或“<”)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2)从以上反应中选择一个反应设计原电池。
①将图中原电池装置补充完整。___________
②证实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③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28. 某小组同学探究影响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实验方案】
实验编号 H2O2溶液 蒸馏水 催化剂 温度/℃
c(mol·L-1) V/mL V/mL
① 3 10 20 无催化剂 20
② 3 10 20 0.5gMnO2固体 20
③ 3 15 x 0.5gMnO2固体 20
(2)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目的是探究___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3)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实验③中x是___(填字母)。
a.15 b.30
实验过程及分析】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完成以上实验,测量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4)能证明H2O2溶液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有影响的证据是___。
29.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瓶制取干燥的氨气。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C处是收集氨气的装置,请将集气瓶中导管补充完整。___________
(4)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
(5)若A中只有固体,不能制取,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0.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工厂利用氨催化法制备硝酸的工艺流程如下。
(1)合成塔用于制备氨气,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原料气在氧化炉中不同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不同产物(如图所示)。90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结合化学用语说明吸收塔中通入空气的目的_____________。
(4)工业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NO、NO2,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发生的反应有:
反应I:
反应Ⅱ:
①反应I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②当尾气中NO2含量小于50%时,向NaOH溶液中加入H2O2能提升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上述工业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设计是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31. 某小组同学探究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可以选用的试剂有:①水溶液、②浓硫酸、③稀硫酸、④溶液、⑤溶液、⑥氯水(浅黄绿色)、⑦铜片、⑧稀盐酸、⑨溶液。
实验序号 预期的价态转化 选择的试剂(填入试剂编号) 实验现象
1 ④⑥
2 ⅰ ⅱ
3 ①⑤ 出现浑浊
4 ④⑤ 无明显现象
5 ⅲ
(1)补全实验表格ⅰ:______、ⅱ:_____、ⅲ:_______。
(2)实验5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1中的转化,甲同学设计实验a: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足量溶液,观察现象。
①实验a的目的是通过检验________,证明转化得以实现。
②加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
乙同学认为还需要补充实验b:取等量的溶液,向其中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足量溶液,观察现象。
③补充实验b的原因是______。
④综合实验a和b,实验1中转化得以实现的证据是_______。
(4)分析实验3和实验4现象不同的可能原因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能体现氧化性的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
32. 化学小组同学用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制备气体,实验后发现溶液呈绿色,对其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1)甲同学提出猜想: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显绿色。
实验:向中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变黄。取该溶液与蓝色溶液混合,观察到溶液显绿色,验证了猜想。
甲同学进一步探究硝酸溶液中何种粒子与作用显黄色。
实验装置 操作 编号 溶液a 现象
向溶液a中通入稳定的气流8s 实验1 ___________ 溶液基本无色
实验2 立即变黄
实验3 溶液基本无色
①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实验1中溶液a是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知,浓硝酸中溶液呈黄色是溶液中___________与作用的结果。
(2)资料:ⅰ.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生成,易分解产生无色气体
ⅱ.是一种弱酸。电离出,与发生如下反应:(绿色)
乙同学依据资料提出猜想: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使溶液呈绿色。
实验4:溶液与溶液混合,溶液呈绿色,加入浓硝酸后,溶液变蓝。
丙同学对加入浓硝酸后溶液变蓝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猜想1:加入浓硝酸后发生反应:,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猜想2:酸性条件下分解,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将实验4中蓝色溶液分成两份 加入溶液,振荡 溶液变绿色
加入,振荡 溶液仍为蓝色
①补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入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
③丙同学依据实验推知猜想___________(填“1”或“2”)成立。
(3)综合上述实验得出:过量浓硝酸与铜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北京十五中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I:127
第一部分
一、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用到多种材料。下列所示材料中,其主要成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 花坛钢架——铁合金 B. 飞机外壳——铝合金
C. 通讯光纤——二氧化硅 D. 飞机轮胎——合成橡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合金是金属材料,A不符合题意;
B.铝合金是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硅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符合题意;
D.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B. NaOH C. KNO3 D. Mg
【答案】D
【解析】
【详解】A.H2SO4水溶液能导电,且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A与题意不符;
B.NaOH的水溶液能导电,且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B与题意不符;
C.KNO3的水溶液能导电,且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C与题意不符;
D.Mg为单质,不属于化合物,不是电解质,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3. 下列物质中,含离子键的是
A. CO2 B. KCl C. H2O D. 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CO2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A不符合题意;
B.KCl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B符合题意;
C.H2O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C不符合题意;
D.Cl2是共价单质,只含有共价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 盐酸 B. 浓硫酸 C. 氯化铁溶液 D. 硫酸铜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盐酸可以和铁反应,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A错误;
B.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可用铁制容器盛装浓硫酸,B正确;
C.Fe3+能与Fe反应生成Fe2+,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氯化铁溶液,C错误;
D.硫酸铜溶液中铜离子能与Fe反应,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A. 氟(F) B. 氯(Cl) C. 溴(Br) D. 碘(I)
【答案】A
【解析】
【详解】氟氯溴碘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电子层数不同,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氟氯溴碘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氟,故答案为:A
6. 下列电子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氢气是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单质分子,氢气电子式为,故B正确;
C.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故C正确;
D.水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D正确;
选A。
7. 下列关于金属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B. 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氧化钠
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D.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钠是银白色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可用刀子切割,A正确;
B.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B不正确;
C.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具有很强的还原性,C正确;
D.钠的焰色试验中火焰呈黄色,所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D正确;
故选B。
8. 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气体 B. 有刺激性气味 C. 能溶于水 D. 常温常压下密度比空气的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A错误;
B.氯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故B正确;
C.氯气可以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能溶于水,故C正确;
D.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相同条件下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D正确;
答案为A。
9. U是核反应堆的燃料。下列关于U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92 B. 中子数为143
C. 核外电子数为235 D. 质量数为235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质子数是92,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子数235-92=143,B项不符合题意;
C.核外电子数=质子数=92,C项符合题意;
D.质量数是235,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B.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C.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D.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反应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释放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
C.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的是放热反应,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全部转化为和
B. 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
C.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 、、、的浓度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可逆反应有限度,转化率不可能为100%,故A错误;
B.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的浓度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根据B分析可知该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故C错误;
D.、、、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但浓度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 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相同质量的锌与足量1mol·L-1硫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选项 锌的状态 实验温度/℃
A 粉末 25
B 粉末 50
C 块状 25
D 块状 50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四个选项中的数据可知,B的温度最高,且B为粉末状,固体表面积较大,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故选B。
13. 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 B. 结构式为
C. 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 D. 含有碳碳双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分子式为,故A正确;
B.在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与两个氢原子分别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两个共用电子对,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则乙烯的结构式为,故B正确;
C.在乙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双键之间的夹角为120°,乙烯为平面形分子,故C错误;
D.乙烯的结构式为,含有碳碳双键,故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球棍模型中(注:深色球表示碳原子、浅色球表示氢原子),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分子的是
选项 A B C D
球棍模型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称同分异构体。
【详解】A.为甲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A不符合题意;
B.为乙烯,不存在同分异构体,B不符合题意;
C.为丙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C不符合题意;
D.为正丁烷,存在同分异构体异丁烷:,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双碱法脱除烟气中SO2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中,生成物只有Na2SO3
B. 过程II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 脱除SO2的过程中,NaOH可以循环利用
D. 脱除SO2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程Ⅰ中,SO2被NaOH吸收,生成 Na2SO3和水,过程Ⅱ中,Na2SO3、Ca(OH)2与O2反应,生成NaOH和CaSO4,过程Ⅰ中NaOH被消耗,过程Ⅱ中又生成NaOH,所以双碱法脱硫过程中,NaOH可以循环利用,总反应为2Ca(OH)2+2SO2+O2═2CaSO4+2H2O。
【详解】A. 过程I中,SO2被NaOH吸收,生成 Na2SO3和水,故A错误;
B. 过程II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由+4价变为+6价,故B正确;
C. 过程Ⅰ中NaOH被消耗,过程Ⅱ中又生成NaOH,脱除SO2的过程中,NaOH可以循环利用,故C正确;
D.SO2有毒,脱除SO2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故D正确;
故选A。
16. 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验时需要先用稀硝酸酸化被检测溶液,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才能证明含有,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B正确;
C.检验时需要先用稀盐酸酸化被检测溶液,再滴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才能证明含有,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等的一种或几种,D错误;
故选B。
17. 转化为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速率
B. 催化剂表面只发生了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C. 催化剂表面形成氮氢键时,有电子转移
D. 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可达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在催化剂表面上,氢气与氮气合成了氨气,只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极性共价键的形成,故B错误;
C.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反应,氮元素的价态升高,氢元素的价态降低,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氮氢键时,有电子发生了转移,故C正确;
D.由图示分析,1个氮气分子与3个氢气分子反应,正好形成2个氨分子,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可达到,故D正确;
故选B。
18. 常用作有机反应中的还原剂,受热发生反应:。一定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体系中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的还原性与-1价碘元素有关
B. 时,
C. 时,有的发生分解
D. 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1价碘元素易失去电子,HI具有还原性与1价碘元素有关,故A正确;
B.密闭容器中根据图象可知时,,所以,故B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时,有剩余,发生分解的,有的发生分解,故C错误;
D.时,,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了,浓度恒定则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9. 某同学以大小相同的铜片和锌片为电极研究水果电池,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水果种类 电极间距离/cm 电流/
1 番茄 1 98.7
2 番茄 2 72.5
3 苹果 2 27.2
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目的是探究水果种类和电极材料对水果电池电流的影响
B. 实验所用装置中,负极材料是铜
C. 实验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实验2和3能表明水果种类对电流大小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上述装置为原电池装置,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水果提供。实验1和2可以研究电极间距离对电流的影响;实验2和3可以研究水果种类对电流的影响。
【详解】A.根据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水果种类和电极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的影响,A错误;
B.实验所用装置中,负极材料是锌,B错误;
C.实验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错误;
D.根据分析,实验2和3能表明水果种类对电流大小有影响,D正确;
故选D。
20.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B. 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
C. 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
D. 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有机物中的H原子和O原子按2∶1的比例脱除,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白色固体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A项正确;
B. 浓硫酸脱水过程中释放大量热,此时发生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产生大量气体,使固体体积膨胀,B项正确;
C. 结合选项B可知,浓硫酸脱水过程中生成的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C项错误;
D. 白色固体变黑,过程中发生的反应,D项正确;
故选C。
21. 室温下,将充满某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如图)。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实验装置 选项 气体 实验现象
A 试管中液面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试管中液面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 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停止后,向试管中再缓缓通入一定量的,试管中的液面会继续上升
D 试管中液面迅速上升,取试管中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A正确;
B.二氧化硫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B错误;
C.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和HNO3,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再通入O2后,NO、O2和H2O反应生成硝酸,液面会继续上升,C正确;
D.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正确;
故选B。
22. 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欲提取NaNO3,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流程中物质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i除去的离子为:Cu2+
B. 试剂a为BaCl2
C. 沉淀3为BaCO3
D. 过程iv所涉及的离子反应为:CO+2H+=H2O+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离子反应生成水,过滤,沉淀1为氢氧化铜;滤液1中滴加硝酸钡,过滤得到硫酸钡沉淀和滤液2,滴加过量的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沉淀3为碳酸钡,最后滴加硝酸至中性,得到硝酸钠溶液,冷却结晶得到NaNO3固体。
【详解】A.过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离子反应生成水,除去的离子为:Cu2+和H+,故A错误;
B.滤液1中滴加硝酸钡,过滤得到硫酸钡沉淀和滤液2,试剂a为硝酸钡,不是氯化钡,故B错误;
C.滤液2,滴加碳酸钠除去过量钡离子,沉淀3为碳酸钡,故C正确;
D.滴加硝酸至中性,得到硝酸钠溶液,反应中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与氢离子反应,过程iv所涉及的离子反应为CO+2H+=H2O+CO2↑和OH-+H+=H2O,故D错误;
故选C。
23. 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欲提取NaNO3,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流程中实验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iii所加试剂均需过量
B. 过程ii和iii所加试剂可互换
C. 操作1、2、3均为过滤
D. 取少量滤液2,滴加Na2SO4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SO被除尽
【答案】B
【解析】
【分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H+、Na+、NO、Cu2+、SO,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离子反应生成水,过滤,沉淀1为氢氧化铜;滤液1中滴加硝酸钡,过滤得到硫酸钡沉淀和滤液2,滴加过量的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沉淀3为碳酸钡,最后滴加硝酸至中性,得到硝酸钠溶液,冷却结晶得到NaNO3固体。
【详解】A.除杂时,为确保杂化反应完全,需要除杂试剂过量,则过程i~iii所加试剂均需过量,故A正确;
B.过程ii除去硫酸根离子,引入钡离子,过程iii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则所加试剂不可互换,故B错误;
C.过滤法分离固体和液体,则操作1、2、3均为过滤,故C正确;
D.滤液2中若含有过量的钡离子,则取少量滤液2,滴加Na2SO4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SO被除尽,故D正确;
故选B。
24. 自然界的氮循环包括以下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硝化过程中,含氮物质被氧化
B. 氨氧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3:4
C. N2→属于氮的固定,N2发生还原反应
D. 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示可知,硝化过程为:转化为,在进一步转化为,该过程中N的化合价都在升高,故含氮物质被氧化,A正确;
B.由图示可知,氨氧化过程中的反应为:+=N2+2H2O,故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
C.氮的固定是指由游离态的氮即N2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即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故N2→属于氮的固定,过程中N2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3价,N2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
D.由图示可知,Fe2+能与反应转化为N2,Fe3+能与反应转化为N2,故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25. 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空气中SO2的浓度限值规定如下表所示。
标准等级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浓度限值(mg·m-3) 0~0.15 0.15~0.50 0.50~0.70
研究人员测定受污染空气中SO2含量的实验方法如下:用NaOH溶液吸收2m3空气,用0.1mo·L-1硫酸调节pH,然后用I2溶液将其氧化,测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I22.54mg。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A.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I2的物质的量为1×10-5mol
B.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10-5mol
C. 被吸收的空气中SO2的质量为0.64mg
D. 被测空气样品中SO2的浓度达到了三级标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A.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I2的物质的量为=1×10-5mol,A正确;
B.根据反应SO2+I2+2H2O=2HI+H2SO4可知,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10-5mol,B正确;
C.根据反应SO2+I2+2H2O=2HI+H2SO4可知,被吸收的空气中SO2的质量为0.64mg,C正确;
D.由C项分析可知,被测空气样品中SO2的浓度为:=0.32 mg·m-3,故达到了二级标准,D错误;
故答案为:D。
第二部分
二、本部分共7题,共50分。
26. A、B、C表示几种烃分子。
(1)A分子空间构型是_______。
(2)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3)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
【答案】(1)正四面体
(2)B (3)AC
【解析】
【分析】由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可知,A为甲烷、B为乙烯、C为丙烷。
【小问1详解】
A为甲烷,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小问2详解】
烷烃无法发生加成反应,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乙烯;
【小问3详解】
组成和结构相似,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甲烷和丙烷互为同系物。
27. 化学反应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常见的化学反应。
a.镁与盐酸反应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c.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d.晶体与晶体反应
(1)以上化学反应中能用上图表示其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此类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或“<”)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2)从以上反应中选择一个反应设计原电池
①将图中原电池装置补充完整。___________
②证实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③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d ②. >
(2) ①. ②. 电流计指针偏转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示为吸热反应,镁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晶体与晶体反应为吸热反应,故选cd;此类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小问2详解】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镁与盐酸反应可设计为原电池。
①该原电池中镁作负极,电解质为盐酸溶液,图示为:;
②证实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
③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8. 某小组同学探究影响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实验方案】
实验编号 H2O2溶液 蒸馏水 催化剂 温度/℃
c(mol·L-1) V/mL V/mL
① 3 10 20 无催化剂 20
② 3 10 20 0.5gMnO2固体 20
③ 3 15 x 0.5gMnO2固体 20
(2)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目的是探究___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3)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实验③中x是___(填字母)。
a.15 b.30
【实验过程及分析】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完成以上实验,测量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4)能证明H2O2溶液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有影响的证据是___。
【答案】 ①. 2H2O22H2O+O2↑ ②. 有无催化剂 ③. a ④. 压强为p1时,t1≠t2
【解析】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结合实验数据分析解答。
【详解】(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答案为:2H2O22H2O+O2↑;
(2)实验①和实验②不同的是①没有使用催化剂,②使用了催化剂,其余条件相同,目的是探究有无催化剂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有无催化剂;
(3)实验②和实验③的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中溶液的总体积为30mL,因此实验③的总体积也要为30mL,才能保证其余条件完全相同,则实验③中x=30-15=15,故选a;
(4)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H2O2的分解实验,H2O2分解越快,生成的氧气越大,相同时间内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变化越大,反之,压强相同使,反应速率越快,需要的时间越少,根据图象,压强为p1时,t1≠t2,说明H2O2溶液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有影响,故答案为:压强为p1时,t1≠t2。
29.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瓶制取干燥的氨气。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C处是收集氨气的装置,请将集气瓶中导管补充完整。___________
(4)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
(5)若A中只有固体,不能制取,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
(2)干燥
(3) (4)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出气管口处,若试纸变蓝,说明已经集满
(5)
【解析】
【分析】A装置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B中碱石灰干燥氨气,C收集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导管应短进长出。
【小问1详解】
A中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干燥NH3;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析,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图中导管应短进长出:;
【小问4详解】
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出气管口处,若试纸变蓝,说明已经集满;
【小问5详解】
氯化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两者在试管口重新生成氯化铵,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0.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工厂利用氨催化法制备硝酸的工艺流程如下。
(1)合成塔用于制备氨气,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原料气在氧化炉中不同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不同产物(如图所示)。90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结合化学用语说明吸收塔中通入空气的目的_____________。
(4)工业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NO、NO2,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发生的反应有:
反应I:
反应Ⅱ:
①反应I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②当尾气中NO2的含量小于50%时,向NaOH溶液中加入H2O2能提升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上述工业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设计是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答案】(1)
(2)
(3)使NO全部转化成HNO3,4NO+3O2+2H2O=4HNO3
(4) ①. 1 ②. 图中信息可知,氮氧化物的吸收率随二氧化氮含量增大而增大,当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含量α小于50%时,加入H2O2,能氧化NO生成NO2,NO2含量越大使氮氧化物吸收率增大
(5)氨分离器中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循环使用
【解析】
【分析】合成塔中合成氨,分离出氨气后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循环使用,氧化炉中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通入空气,在吸收塔中一氧化氮转化为硝酸,最后进行尾气吸收,据此作答。
【小问1详解】
工业合成氨是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2详解】
900°C时氨气被氧化产生NO,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吸收塔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使NO全部转化成HNO3,4NO+3O2+2H2O=4HNO3,故答案为:使NO全部转化成HNO3,4NO+3O2+2H2O=4HNO3。
【小问4详解】
①反应:,NO中氮元素化合价+2升高到+3价,NO2中氮元素化合价+4价降低到+3价,电子转移总数1,反应I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答案为:1;
②图中分析可知氮氧化物吸收率随二氧化氮含量增大而增大,当α小于50%时,加入H2O2能氧化NO生成NO2,NO2含量增大提升氮氧化物的吸收率,故答案为:图中信息可知,氮氧化物的吸收率随二氧化氮含量增大而增大,当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含量α小于50%时,加入H2O2,能氧化NO生成NO2,NO2含量越大使氮氧化物吸收率增大。
【小问5详解】
上述工业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设计是物质的循环利用、尾气处理等措施,由此可知上述工业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设计是氨分离器中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循环使用,故答案为:氨分离器中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循环使用。
31. 某小组同学探究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可以选用的试剂有:①水溶液、②浓硫酸、③稀硫酸、④溶液、⑤溶液、⑥氯水(浅黄绿色)、⑦铜片、⑧稀盐酸、⑨溶液。
实验序号 预期的价态转化 选择的试剂(填入试剂编号) 实验现象
1 ④⑥
2 ⅰ ⅱ
3 ①⑤ 出现浑浊
4 ④⑤ 无明显现象
5 ⅲ
(1)补全实验表格ⅰ:______、ⅱ:_____、ⅲ:_______。
(2)实验5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1中的转化,甲同学设计实验a: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足量溶液,观察现象。
①实验a的目的是通过检验________,证明转化得以实现。
②加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
乙同学认为还需要补充实验b:取等量的溶液,向其中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足量溶液,观察现象。
③补充实验b的原因是______。
④综合实验a和b,实验1中转化得以实现的证据是_______。
(4)分析实验3和实验4现象不同的可能原因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能体现氧化性的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
【答案】(1) ①. ①⑥ ②. 氯水黄绿色褪去; ③. ②⑦;
(2);
(3) ①. 溶液中是否含有 ②. 防止与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干扰实验现象; ③. 设计此实验进行对比,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④. 实验a中白色沉淀的量比实验b多或实验a中有白色沉淀而实验b中没有(答案合理即可)
(4)SO2水溶液和Na2S反应生成S单质
(5)3
【解析】
【分析】实验2中,将+4价的S转化为+6价的S,可选择试剂SO2水溶液和氯水,二者反应生成H2SO4和HCl,氯水的黄绿色褪去;实验5中,将+6价的S转化为+4价的S,可选择Cu和浓硫酸,二者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
【小问1详解】
①实验2中,将+4价的S转化为+6价的S,可选择试剂SO2水溶液和氯水,二者反应生成H2SO4和HCl,氯水的黄绿色褪去,故i为①⑥ ,故答案为:①⑥;
②ii为氯水黄绿色褪去,故答案为:氯水黄绿色褪去;
③实验5中,将+6价的S转化为+4价的S,可选择Cu和浓硫酸,二者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iii为②⑦,故答案为:②⑦;
【小问2详解】
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足量溶液,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故答案为:溶液中是否含有;
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SO2,加稀盐酸可以除去未反应的,防止与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干扰实验现象,故答案为:防止与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干扰实验现象;
③具有还原性,也可能被空气的中O2氧化为,故设计此实验进行对比,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故答案为:设计此实验进行对比,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④若实验a中白色沉淀的量比实验b多,或实验a中有白色沉淀而实验b中没有,即可验证是转化为,故答案为:实验a中白色沉淀的量比实验b多或实验a中有白色沉淀而实验b中没有(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4详解】
SO2水溶液和Na2S反应生成S单质,故答案为:SO2水溶液和Na2S反应生成S单质;
【小问5详解】
实验中能体现SO2氧化性的是实验3,SO2中的S从+4价降至0价,发生还原反应,故答案为:3。
32. 化学小组同学用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制备气体,实验后发现溶液呈绿色,对其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1)甲同学提出猜想: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显绿色。
实验:向中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变黄。取该溶液与蓝色溶液混合,观察到溶液显绿色,验证了猜想。
甲同学进一步探究硝酸溶液中何种粒子与作用显黄色。
实验装置 操作 编号 溶液a 现象
向溶液a中通入稳定的气流8s 实验1 ___________ 溶液基本无色
实验2 立即变黄
实验3 溶液基本无色
①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实验1中溶液a是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知,浓硝酸中溶液呈黄色是溶液中___________与作用的结果。
(2)资料:ⅰ.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生成,易分解产生无色气体
ⅱ.是一种弱酸。电离出,与发生如下反应:(绿色)
乙同学依据资料提出猜想: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使溶液呈绿色。
实验4:溶液与溶液混合,溶液呈绿色,加入浓硝酸后,溶液变蓝。
丙同学对加入浓硝酸后溶液变蓝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猜想1:加入浓硝酸后发生反应:,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猜想2:酸性条件下分解,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将实验4中蓝色溶液分成两份 加入溶液,振荡 溶液变绿色
加入,振荡 溶液仍为蓝色
①补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入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
③丙同学依据实验推知猜想___________(填“1”或“2”)成立。
(3)综合上述实验得出:过量浓硝酸与铜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溶液 ③.
(2) ①. ②. ③. 1
(3)过量浓硝酸中与作用呈黄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黄色蓝色叠加显绿色
【解析】
【分析】甲同学进探究硝酸溶液中何种粒子与作用显黄色,设计思路为研究氢离子、硝酸根与作用后的颜色,待探究的离子浓度应相同且为单一变量, 实验3溶液无色,说明钠离子、硫酸根不与NO2作用,故实验1中a溶液为溶液,探究硝酸根与NO2作用,实验2中a溶液为溶液,探究氢离子与NO2作用。
丙同学将实验4中蓝色溶液分成两份,第一份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变为绿色,,浓度增大,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溶液变绿色;第二份加入等体积的水,为空白对照实验,可证明猜想1成立。
【小问1详解】
①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1中溶液a是:;
③实验1溶液无色,说明硝酸根不与NO2作用;实验2变黄色,说明H+与NO2作用,故浓硝酸中溶液呈黄色是溶液中H+与作用的结果;
【小问2详解】
①分解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补全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浓度增大,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溶液变绿色;
③根据分析,猜想1成立;
【小问3详解】
综合上述实验得出:过量浓硝酸与铜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浓硝酸中与作用呈黄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黄色蓝色叠加显绿色。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十章 机械与人 单元检测题(B) --2023-202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答案)

下一篇:2024年广西北海中考二模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