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五月模拟押题卷 苏州01(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化学五月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研制开发清洁能源
C.积极践行绿色出行 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2.下列生活中的物品,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钢筋混凝土 B.大理石板材
C.铝合金门窗 D.食品保鲜膜
3.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氨气 B.水银 C.金刚石 D.氯化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液态氧通常储存在钢瓶里。在实验室中,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或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4.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5.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氧气验满
6.在双氧水制取氧气实验中,一定不需用到的仪器是
A.酒精灯 B.水槽 C.集气瓶 D.锥形瓶
7.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离子:Cl+ B.氖气:Ne2
C.硫酸根离子: D.2个氢分子:2H2
8.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反应基本类型都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化合反应
B.酒精燃烧:,复分解反应
C.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置换反应
D.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反应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C.用酒精清洗试管内壁残留的碘单质,所得混合物是溶液
D.将5.0 g熟石灰与95 mL水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
10.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食品霉变,蒸煮后再食用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
C.电器着火用水灭火 D.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大量食盐水自救
11.下列关于金属和氧气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在空气中加热,变成了黑色的固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真金不怕火炼”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C.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
D.一氧化碳有毒,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3.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OH- B.Ba2+ C.NH4+ D.Ag+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氢氧化钠能潮解,可用于干燥氢气
B.干冰可溶于水,可用于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
C.稀有气体很稳定,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D.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可以用于食品防腐剂
15.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其中用的伞状天线是用镀金钼丝编织而成。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
C.金属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钼原子核内有42个中子
16.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5g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7.如图1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级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气体就是盐酸
B.NaOH+HCl=NaCl+H2O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结合成NaCl
C.分析A→B段变化,可知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D.分析B→C段变化,可推测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有关
1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19.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Ⅰ: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实验Ⅱ: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Ⅰ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Ⅰ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Ⅱ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Ⅱ中沉淀为CuO
20.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历程中只有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过程①中能量转换是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D.理论上反应36g水,可生成32g氧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某学习小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氧化碳,并进行相关性质实验。
(1)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①写出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收集干燥时先通过装置C,气流方向为 (填“进出”或“进出”),再选取收集装置 (选填字母)。
③装置为启普发生器,表示正在产生气体的是装置 (填或)。
(2)探究水溶液的性质
已知:在常温、气体压强为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大约1体积。
①常温下向中缓慢通入至饱和,用计测定饱和溶液,静置后,再次读取溶液,结果如表所示。
饱和溶液 静置后溶液
水溶液 3.94 4.12
使用试纸测定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引流 .蘸取溶液 .搅拌
②静置后,水溶液酸性 (填“增强”或“减弱”),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③有同学根据溶液的认为也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因素。请判断该推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探究不同液体对的吸收效果
时,该组同学用图2装置探究水、饱和石灰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对的吸收情况。在4个各盛有气体的烧瓶上连接压强传感器,待瓶内气压平稳后分别迅速注入上述四种不同液体,记录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稀溶液的密度近似为)
已知:.过量时,,。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约为,碳酸氢钙的溶解度约为。
①四种液体中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
②饱和石灰水吸收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③理论上饱和石灰水可吸收的比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可吸收的多,但实验结果恰好相反,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22.第十九届亚运会秉持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
(1)“薪火”火炬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粘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其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建筑墙体采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聚氨酯材料,聚氨酯属于 (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或“有机高分子材料”)。
(3)燃料创新使用“零碳甲醇燃料”,即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3He有望成为未来的清洁能源。3He原子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为 。
(5)单晶硅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基础材料。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粗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预测该可燃性气体是 (填化学式)。
(6)锂电池是现代通讯工具常用电池,放电过程中,锂原子因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
2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CO2。CO2是巨大的碳资源,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CO2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将CH4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为H2和CO,达成碳减排。重整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产生积碳反应,而使其失去催化性能,需要同时进行消碳处理,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测试了积碳对不同催化剂的影响,并通过灼烧除碳,使催化剂恢复性能,某两种失效催化剂除碳时,测得固体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1)写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生成葡萄糖(C6H12O6)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科学家以CO2为原料人工合成葡萄糖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R的化学式是 。
(3)CO2与CH4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重整过程中,两种催化剂表面“积碳”较多的是 (填“催化剂a”或“催化剂b”)。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5)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500~600℃范围内,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其原因可能是 :
24.某工厂的固体废渣中主要含Cu和CuO,还含有少量Cu2O和SiO2等。利用该固体废渣制取Cu(NO3)2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资料】①硝酸受热易分解,且硝酸具有挥发性;②二氧化硅不溶于酸。
(1)Cu、CuO及Cu2O均能溶于稀硝酸。“酸溶”时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 ;写出“酸溶”时,Cu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酸溶”时,反应温度不宜超过70℃,其主要原因是 ,若保持反应温度为70℃,欲加快反应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为 。
(3)“中和”时,试剂A最好选用 (填字母)。
a.Fe2O3 b.CaCO3 c.Cu(OH)2
(4)“过滤”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所得废渣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5)由Cu(NO3)2溶液制Cu(NO3)2晶体的操作方法:蒸发浓缩、 、过滤、冰水洗涤、低温烘干,采用冰水洗涤的目的是 。
25.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调查碳循环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①减少碳排放;② 。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 ;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选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 。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
(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R的化学式为 。
【活动四】聚力助低碳
(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 。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 (写一条即可)。
26.关于实验的探究
【实验1】: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研究热点。捕集烟气中CO2,将其再释放出来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相关物质转化如下:
(1)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弱 效应。
(2)“颗粒反应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4)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①阶段Ⅰ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写出该反应生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
②阶段Ⅱ的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推测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目:甲醛 甲醇(填“>”、“=”或“<”)。
【实验2】:分别将极稀的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反思】在【实验3】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5)①结合图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刚开始没有气泡的原因 。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 碳酸钠(填“>”、“<”或“=”)。
(6)在检验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时, 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 能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并解释原因?
(7)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某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探究。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HCO3溶液120g,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总质量是215.6g。试计算下列问题:
已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洁厕灵中其他成分均不跟NaHCO3反应。
①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②该实验中,你认为NaHCO3溶液加入“足量”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实验3】:
【实验操作】:
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三分之一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8)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 。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
(9)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 。
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10)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 。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 。
【扩展延伸】
(13)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原因是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化学五月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研制开发清洁能源
C.积极践行绿色出行 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答案】A
【详解】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土壤污染,不符合题意;
B、研制开发新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积极践行绿色出行,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生活中的物品,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钢筋混凝土 B.大理石板材
C.铝合金门窗 D.食品保鲜膜
【答案】D
【分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详解】A、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故A错误;
B、大理石是天然材料,故B错误;
C、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错误;
D、食品保鲜膜是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氨气 B.水银 C.金刚石 D.氯化钠
【答案】A
【详解】A、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选项正确;
B、水银是金属汞的谷称,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构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液态氧通常储存在钢瓶里。在实验室中,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或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4.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5.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氧气验满
6.在双氧水制取氧气实验中,一定不需用到的仪器是
A.酒精灯 B.水槽 C.集气瓶 D.锥形瓶
【答案】4.D 5.B 6.A
【解析】4.分子间有间隔,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变小,分子的体积、质量、数目均不变;
故选:D。
5.A、组装仪器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手不能放在导管上,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置于水中,用水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无需酒精灯,锥形瓶是反应容器,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集气瓶和水槽;
故选:A。
7.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离子:Cl+ B.氖气:Ne2
C.硫酸根离子: D.2个氢分子:2H2
【答案】D
【详解】A、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故氯离子表示为Cl-,故A错误;
B、氖气是由氖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为Ne,故B错误;
C、硫酸根离子为,表示的是亚硫酸根离子,故C错误;
D、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该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反应基本类型都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化合反应
B.酒精燃烧:,复分解反应
C.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置换反应
D.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反应
【答案】D
【详解】A.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中没有配平,故选项错误;
B.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选项中未写反应条件,该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 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不是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C.用酒精清洗试管内壁残留的碘单质,所得混合物是溶液
D.将5.0 g熟石灰与95 mL水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
【答案】C
【详解】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故选项A说法错误;
B、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蔗糖溶液中存在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不存在离子,因此蔗糖溶液不导电,故选项B说法错误;
C、碘能溶于酒精,用酒精清洗试管内壁残留的碘单质,所得混合物是溶液,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将5.0 g熟石灰(氢氧化钙)加入95 mL水充分搅拌,氢氧化钙不一定完全溶解,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未知,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C。
10.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食品霉变,蒸煮后再食用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
C.电器着火用水灭火 D.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大量食盐水自救
【答案】B
【详解】A、食品霉变会产生黄曲霉素,蒸煮后也不能食用,此选项错误;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保证氧气充足避免窒息,此选项正确;
C、电器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应用沙土盖灭,以免触电,此选项错误;
D、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大量牛奶自救,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金属和氧气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在空气中加热,变成了黑色的固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真金不怕火炼”
【答案】C
【详解】A、铜在空气中加热,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观察到变成了黑色的固体,选项正确;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选项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在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选项错误;
D、金的金属活动性较弱,不能与氧气反应,所以真金不怕火炼,选项正确,故选C。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C.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
D.一氧化碳有毒,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D
【详解】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说法正确;
B、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墨的成分为碳,因此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故说法正确;
C、在点燃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故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与水也不反应,且有毒,因此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3.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OH- B.Ba2+ C.NH4+ D.Ag+
【答案】C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SO42-、Ba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D、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两个:1.反应物要求必须是可溶的(当有酸参与反应时,另一种物质可不溶于水,但一定要溶于酸才行,也就是能与酸发生反应);2.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氢氧化钠能潮解,可用于干燥氢气
B.干冰可溶于水,可用于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
C.稀有气体很稳定,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D.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可以用于食品防腐剂
【答案】A
【详解】A、氢氧化钠能潮解,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氢气,有对应关系;
B、干冰做温室气体肥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性质,没有对应关系;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对应关系;
D、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于食品防腐剂,做法错误,没有对应关系;
故选:A。
15.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其中用的伞状天线是用镀金钼丝编织而成。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
C.金属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钼原子核内有42个中子
【答案】C
【详解】A、钼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伞状天线是用镀金钼丝编织而成,说明金属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钼的原子序数为42,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42,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95.96-42≈54,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6.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5g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D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应为50g+31.95g=81.9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7.如图1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级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气体就是盐酸
B.NaOH+HCl=NaCl+H2O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结合成NaCl
C.分析A→B段变化,可知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D.分析B→C段变化,可推测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有关
【答案】D
【详解】A、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A→B段导电能力下降,是因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说明导电能力:OH->Cl-,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B→C段为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但溶液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有关,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氯化钠不反应,故A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不能得到氢气,故B错误;
C、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C正确;
D、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故D错误;
故选:C。
19.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Ⅰ: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实验Ⅱ: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Ⅰ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Ⅰ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Ⅱ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Ⅱ中沉淀为CuO
【答案】B
【详解】A、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错误;
B、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能置换出Cu,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正确;
C、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D、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错误。
故选B。
20.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历程中只有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过程①中能量转换是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D.理论上反应36g水,可生成32g氧气
【答案】D
【详解】A、反应历程中除了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氢元素的化合价也有变化,即水中氢元素+1价变为氢气(单质中元素为0价)中氢元素0价,说法错误;
B、过程①中能量转换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说法错误;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法错误;
D、总反应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可读作:每36份质量的水在Fe3O4催化、光照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则理论上反应36g水,可生成32g氧气,说法正确;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某学习小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氧化碳,并进行相关性质实验。
(1)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①写出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收集干燥时先通过装置C,气流方向为 (填“进出”或“进出”),再选取收集装置 (选填字母)。
③装置为启普发生器,表示正在产生气体的是装置 (填或)。
(2)探究水溶液的性质
已知:在常温、气体压强为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大约1体积。
①常温下向中缓慢通入至饱和,用计测定饱和溶液,静置后,再次读取溶液,结果如表所示。
饱和溶液 静置后溶液
水溶液 3.94 4.12
使用试纸测定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引流 .蘸取溶液 .搅拌
②静置后,水溶液酸性 (填“增强”或“减弱”),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③有同学根据溶液的认为也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因素。请判断该推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探究不同液体对的吸收效果
时,该组同学用图2装置探究水、饱和石灰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对的吸收情况。在4个各盛有气体的烧瓶上连接压强传感器,待瓶内气压平稳后分别迅速注入上述四种不同液体,记录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稀溶液的密度近似为)
已知:.过量时,,。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约为,碳酸氢钙的溶解度约为。
①四种液体中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
②饱和石灰水吸收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③理论上饱和石灰水可吸收的比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可吸收的多,但实验结果恰好相反,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 a进b出 F B
(2) B 减弱 部分碳酸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不能,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强达不到101kPa,形不成二氧化碳饱和溶液
(3) 40%的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碳酸钙会沉淀到底部和二氧化碳的接触机会少或碳酸氢钙常温下分解
【详解】(1)①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
②收集干燥CO2时先通过装置C,气流方向为a进b出,若气体从b进入会将浓硫酸从瓶内排出;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与水,只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F;
③A中固液处于分离状态,没有发生反应,B中固液接触,表示正在产生气体,故选B;
(2)①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将PH试纸放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与比色卡对照,故选B;
②PH越小酸性越强,静置2h后,溶液PH增大,所以酸性减弱;可能原因是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高空中气压达不到101kPa,所以二氧化碳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二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因素;
(3)①由图可知,4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②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变浑浊,生成的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使浑浊物消失,故现象可能为:溶液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③理论上60 mL0.165%饱和石灰水可吸收的CO2比0.165%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可吸收的CO2多,但实验结果恰好相反,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会沉淀到仪器底部,造成与二氧化碳的接触几率变小,二次吸收二氧化碳能量没有碳酸氢钠强,也可能是因为碳酸氢钙在常温下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造成吸收二氧化碳效率降低 。
22.第十九届亚运会秉持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
(1)“薪火”火炬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粘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其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建筑墙体采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聚氨酯材料,聚氨酯属于 (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或“有机高分子材料”)。
(3)燃料创新使用“零碳甲醇燃料”,即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3He有望成为未来的清洁能源。3He原子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为 。
(5)单晶硅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基础材料。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粗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预测该可燃性气体是 (填化学式)。
(6)锂电池是现代通讯工具常用电池,放电过程中,锂原子因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
【答案】(1)可再生
(2)有机高分子材料
(3)
(4)2
(5)CO
(6)失去
【详解】(1)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的可燃性能源,在短期内可以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2)聚氨酯是含碳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常见的液体为水,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3He原子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
(5)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粗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有硅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生成物硅中含有硅元素,则该可燃性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则预测该可燃性气体是CO;
(6)放电过程中,锂原子因失去电子而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
2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CO2。CO2是巨大的碳资源,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CO2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将CH4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为H2和CO,达成碳减排。重整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产生积碳反应,而使其失去催化性能,需要同时进行消碳处理,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测试了积碳对不同催化剂的影响,并通过灼烧除碳,使催化剂恢复性能,某两种失效催化剂除碳时,测得固体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1)写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生成葡萄糖(C6H12O6)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科学家以CO2为原料人工合成葡萄糖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R的化学式是 。
(3)CO2与CH4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重整过程中,两种催化剂表面“积碳”较多的是 (填“催化剂a”或“催化剂b”)。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5)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500~600℃范围内,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
(2)C2H4O2
(3)
(4) b 氧气/O2
(5)500~600℃范围内,不利于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消碳反应消耗的碳少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即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叶绿素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故填:。
(2)化学方程式左边,碳原子个数2个,氧原子个数6个,氢原子个数4个;化学方程式右边,氧原子个数4个,所以R中应有碳原子个数2个,氢原子个数4个,氧原子个数2个。即R的化学式为C2H4O2。故填:C2H4O2。
(3) CH4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为H2和CO ,化学方程式 。故填:。
(4)据图2可知,重整过程中,两种催化剂表面“积碳”较多的是b。通过灼烧除碳,使催化剂恢复性能,所以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氧气。故填:b;氧气。
(5)由于500~600℃范围内,不利于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消碳反应消耗的碳少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所以500~600℃范围内,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故填:500~600℃范围内,不利于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消碳反应消耗的碳少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24.某工厂的固体废渣中主要含Cu和CuO,还含有少量Cu2O和SiO2等。利用该固体废渣制取Cu(NO3)2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资料】①硝酸受热易分解,且硝酸具有挥发性;②二氧化硅不溶于酸。
(1)Cu、CuO及Cu2O均能溶于稀硝酸。“酸溶”时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 ;写出“酸溶”时,Cu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酸溶”时,反应温度不宜超过70℃,其主要原因是 ,若保持反应温度为70℃,欲加快反应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为 。
(3)“中和”时,试剂A最好选用 (填字母)。
a.Fe2O3 b.CaCO3 c.Cu(OH)2
(4)“过滤”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所得废渣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5)由Cu(NO3)2溶液制Cu(NO3)2晶体的操作方法:蒸发浓缩、 、过滤、冰水洗涤、低温烘干,采用冰水洗涤的目的是 。
【答案】(1) 使得铜、氧化亚铜、氧化铜全部转化为硝酸铜
(2) 防止温度过高使得硝酸分解或挥发 搅拌
(3)c
(4) 漏斗 SiO2
(5) 冷却结晶 洗去硝酸铜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同时减小硝酸铜晶体的损失
【分析】该流程中,固体中的铜、氧化铜、氧化亚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硅和硝酸不反应从而沉淀,同时生成一氧化氮气体,之后加入试剂A,试剂A可以与多余硝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铜且不产生别的杂质,则A为氢氧化铜,之后过滤出不溶物二氧化硅得到硝酸铜溶液,再经过结晶过程得到硝酸铜晶体。
【详解】(1)酸溶时加入过量硝酸的目的是将所有含铜物质转化为硝酸铜,故使得铜、氧化亚铜、氧化铜全部转化为硝酸铜;
氧化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由资料可知,硝酸受热易分解,且硝酸具有挥发性,所有需要控温在70℃以下,防止温度过高使得硝酸分解或挥发;
在温度确定时,可以采用搅拌、增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等方式加速溶解;
(3)中和时,需要A和多余硝酸发生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生成硝酸铜且不引入新的杂质,则A可以为氢氧化铜,硝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而氧化铁、碳酸钙与硝酸反应会引入硝酸铁、硝酸钙杂质,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c;
(4)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由资料可知,固体废渣中含有的二氧化硅和酸不反应,则会沉淀在溶液底部,故滤渣为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
(5)由溶液获取溶质晶体时,先蒸发浓缩,再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过滤出晶体后需要用水清洗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同时需要控制温度,防止因为温度过高而使得晶体溶于清洗液造成晶体损失,故采用冰水洗涤的目的是洗去硝酸铜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同时减小硝酸铜晶体的损失。
25.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调查碳循环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①减少碳排放;② 。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 ;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选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 。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
(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R的化学式为 。
【活动四】聚力助低碳
(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 。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光合作用
(2)增加碳吸收
(3)A
(4) 30 丙
(5)加压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6)H2
(7) 太阳能(合理即可) 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详解】(1)自然界中更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且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
(2)要想实现“碳中和”,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增加碳吸收。
(3)A、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不能完全禁止,该选项措施不可行;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该选项措施可行;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该选项措施可行。
故选A。
(4)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则X的数值为30;
由图可知,丙中最终压强最小,即捕捉二氧化碳的效果最好;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二氧化碳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6)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右边C、H、O的个数分别为2、12、4,等号左边除6R外,C、H、O的个数分别为2、0、4,则6R中含有12个氢原子,即R的化学式为H2。
(7)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青少年的低碳行为有绿色出行、纸双面使用等。
26.关于实验的探究
【实验1】: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研究热点。捕集烟气中CO2,将其再释放出来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相关物质转化如下:
(1)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弱 效应。
(2)“颗粒反应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4)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①阶段Ⅰ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写出该反应生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
②阶段Ⅱ的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推测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目:甲醛 甲醇(填“>”、“=”或“<”)。
【实验2】:分别将极稀的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反思】在【实验3】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5)①结合图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刚开始没有气泡的原因 。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 碳酸钠(填“>”、“<”或“=”)。
(6)在检验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时, 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 能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并解释原因?
(7)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某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探究。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HCO3溶液120g,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总质量是215.6g。试计算下列问题:
已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洁厕灵中其他成分均不跟NaHCO3反应。
①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②该实验中,你认为NaHCO3溶液加入“足量”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实验3】:
【实验操作】:
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三分之一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8)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 。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
(9)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 。
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10)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 。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 。
【扩展延伸】
(13)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原因是 。
【答案】(1)温室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NaOH和Ca(OH)2
(4) <
(5) HCl+Na2CO3=NaHCO3+NaCl,HCl+NaHCO3=NaCl+H2O+CO2↑ <
(6)不能,这是因为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即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的稀盐酸如果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也不产生气泡
(7)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20g-215.6g=4.4g;设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x,
x=3.65g
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100%=3.65%,
答: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3.65%。 无
(8) 酸 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9)取适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若石蕊试液不变色,证明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10)盐酸
(11) 剩余固体仍含有CaCO3 CaCO3+2HCl═CaCl2+H2O+CO2↑
(12)试管中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3)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导致酸性减弱
【详解】(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则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可减弱温室效应;
(2)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颗粒反应室”中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即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又需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式分别为NaOH和Ca(OH)2;
(4)①由图可知,该反应为H2和CO2,生成物为甲醇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于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反应a为甲醇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醛和H2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甲醛和H2O2中的氢元素均来自于甲醇中,则说明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目:甲醛<甲醇;
(5)①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刚开始,不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2CO3=NaHCO3+NaCl,HCl+NaHCO3=NaCl+H2O+CO2↑;
②由于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所以可以知道,碳酸氢钠的碱性小于碳酸钠的;
(6)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即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的稀盐酸如果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也不产生气泡;
(7)①见答案;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20g-215.6g=4.4g,又由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关系可得:
即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HCl的质量为3.65g,NaHCO3 的质量为8.4g,而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中的NaHCO3质量为120g×8%=9.6g,已经有剩余,所以足量的NaHCO3溶液对测定洁厕灵中HCl的质量无影响;
(8)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9)取适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若石蕊试液不变色,证明氯化钙溶液显中性,则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钙;
(10)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剩余的稀盐酸;
(11)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试管中剩余固体仍含有CaCO3;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2)“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是试管中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3)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导致酸性减弱。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五月模拟押题卷 广州01A卷(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4年高考化学押题预测卷(江苏卷03)(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