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5月肇源县初三化学期中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35.5 Mg-24 Na-23 Fe-56 C-12 Al-27 Mn-55 K-39 Ca-40 P-31 Cu-64 N-14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相关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相关说法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
B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D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C正确;
D、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氧分子间间隔会变小,淡蓝色是大量氧分子聚集体表现出来的性质,而不是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故D错误。故选D。
2. 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
B. 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 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D. 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CO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C60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正确;
C、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错误;
D、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CO2反应,吸收热量,错误。
故选B。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活性炭吸附色素 B. 金刚石裁玻璃 C. 焦炭冶炼金属 D. 石墨做电极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吸附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焦炭冶炼金属,因为焦炭具有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用石墨做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4. 3克红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A. 等于3克 B. 小于3克 C. 大于3克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的物质为氧气和红磷,则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大于3克,故选C。
5.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 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 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据此回答。
【详解】A、乙是氢气化合价为0,丁是水,氢元素化合价为+1,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4,不符合题意;
C、丁是水,电解时可生成氧气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44:16=11:4,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 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 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 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H+,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变蓝,故B错误;
C、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故C错误;
D、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步骤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所以上述实验可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故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取少量液体 B. 倾倒二氧化碳
C. 检验氢气纯度 D.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使用滴管时先将空气挤出,然后伸入试剂瓶吸入液体,A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将二氧化碳倒入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B操作正确;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声音很小,说明氢气已纯净,C操作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应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不能用燃着的木条,D操作错误;
故选:D。
8.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2CuO+O2↑+4X。由此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 NO2 B. N2 C. N2O4 D. NO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2个铜原子、4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铜原子、4个氧原子,缺少4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X前面的系数是4,则X是二氧化氮,化学式为:NO2;
故选:A。
9. 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
B. :只能表示硫酸根离子
C. 只能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Ag:只能表示金属银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该分子的个数,故只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故A正确;
B、表示1个亚硫酸根离子,不表示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因为x的大小不确定,所以图示微粒表示的粒子种类不能确定。当x>18时表示阳离子;当x=18时表示氩原子;当x<18时表示阴离子,故C错误;
D、符号Ag可以表示1个银原子,也可以表示银元素,还可以表示金属银这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A。
10. 同学们前往实验室参观,实验员正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混合,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0 3 2 3
反应后质量/g x 3 16 14
A. 乙可能是催化剂
B. x的值为25
C.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生成的丙、丁质量之比为14:11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40+3+2+3=x+3+16+14,x=15,符合题意;
C、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生成丙、丁的质量比为:(16-2):(14-3)=14:11,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 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B
【解析】
【详解】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支持燃烧,符合题意;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 bc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
C. a点的对应操作是关闭弹簧夹 D. c点时溶液中溶质一定只有CaCl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二可知,ab段压强增大,稀盐酸被压入长颈漏斗中,试管中液面下降,故选项A说法正确;
B、bc段压强不变,是因为该阶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由图二可知,从a点开始,压强增大,故a点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故选项C说法正确;
D、c点时溶液中溶质不一定只有CaCl2,还有可能存在未反应完的稀盐酸,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 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 D.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青蛙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澄清的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改变,进而可判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
解: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故A正确。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O2,可选用装置②④组合
B. 用装置①制取 CO2,分液漏斗中应装稀硫酸
C. 用装置③收集 CO2,气体应从管口 c 通入
D. 要做铁丝燃烧实验,用④收集 O2时建议留部分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①,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可选④,不符合题意;
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水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分液漏斗中应装稀盐酸,不能装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C、用装置③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b端进入,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故用④收集 O2时建议留部分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符合题意。
故选D。
15.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正确的是
A. 元素观: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不同
B. 守恒观:碳和氧气反应,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C. 变化观: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微粒观: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故A错误;
B、碳和氧气反应时,在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反应时生成一氧化碳,故B错误;
C、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失去一定数量的电子时转变为离子,所以离子在得到一定数量的电子后会转化为同种元素的原子,故C正确;
D、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16. 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 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 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 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M点时还未完全反应,此时对应的固体物质有氧化铜、碳、铜三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B、N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固体为铜,为紫红色,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0~t2min内,固体的质量减少,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纯净的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纯净的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的碳酸钙和足量稀盐酸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但是反应速度不同;相同条件下粉末状的碳酸钙反应速度比块状的反应速度快。
【详解】A、由分析可知得到同样多的二氧化碳,甲用的时间长,乙用的时间短,本图像颠倒了,故选项错误;
B、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3都是10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样多;故选项错误;
C、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反应的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同样多的二氧化碳,块状CaCO3用的时间比较长;即得到同样多的二氧化碳,甲用的时间长,乙用的时间短;故选项正确;
D、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3都是10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样多,并且乙用的时间短,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8.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1 方法2
A 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 取样,观察颜色 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加热足够长时间,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B 水和硫酸铜溶液 观察颜色 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 氢溶液,观察现象
C 空气和二氧化碳 分别插入带火星 的小木条 分别通入水中,观察现象
D 木炭粉和铁粉 观察颜色 点燃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都是白色固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加热足够长时间,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的是氯酸钾,没有明显现象的是五氧化二磷,可以鉴别,正确,故选项鉴别方法不完全正确;
B、水是无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观察颜色的方法能鉴别,正确;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气泡产生的是硫酸铜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可以鉴别,正确,故选项鉴别方法完全正确;
C、空气和二氧化碳,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错误;分别通入水中,都出现气泡,不能区分两种物质,错误,故选项鉴别方法完全不正确;
D、木炭粉和铁粉都是黑色的,观察颜色不能鉴别,错误;在石棉网上点燃,木炭粉会燃烧,铁粉不变,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故选项鉴别方法不完全正确。
故选B。
19. 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2H2 是有机物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C. a=1.4 D. 如果氧气的质量为10g,则2.6g的C2H2不能完全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2H2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属于是有机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知,2.6g+7.2g=6.6g+1.8+a;求得a= 1.4g;;由题意 C2H2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H2O、CO,可设化学方程式为,又各物质的质量分别为2.6 g C2H2、7.2g O2、6.6gCO2、1.8g H2O和1.4g CO,可列式:,解得 ,即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 + 2CO。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2.6g+7.2g=6.6g+1.8+a;求得a= 1.4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2C2H2+5O24CO2+2H2O;设2.6g的C2H2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x=8g;当氧气的质量为8g时,2.6g的C2H2就能完全燃烧,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已知草酸钙固体(Ca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一种有毒的气体(注:温度没有达到碳酸钙分解的最低温度)。将12.8g草酸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物为11.4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剩余物是混合物
B. 将生成的有毒气体全部燃烧可产生4.4gCO2
C. 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0g
D. 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9.1%
【答案】B
【解析】
【详解】A、草酸钙固体(Ca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CaCO3)和一种有毒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则可知,有毒气体为一氧化碳,如果剩余固体是草酸钙和碳酸钙,设反应的草酸钙质量为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质量为:12.8g-11.4g=1.4g
6.4g<12.8g,因此剩余固体是草酸钙和碳酸钙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解:设1.4g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因此,将生成的有毒气体全部燃烧可产生2.2gCO2,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草酸钙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一氧化碳,生成物一氧化碳中没有钙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原则可知,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反应物草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12.8g草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12.8g×=4.0g,因此,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0g,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剩余物由草酸钙和碳酸钙组成的混合物,而反应生成物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原则可知,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反应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去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12.8g草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12.8g×=6.4g,而1.4g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4g×=0.8g,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4g-0.8g=5.6g,因此,11.4g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0%≈49.1%,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21.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______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作______。
【答案】 ①. 升华 ②. 制冷剂
【解析】
【详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当其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故生活中常用其作制冷剂,故填:升华、制冷剂。
22.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
(1)金刚石、石墨均由______构成,但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石墨却很软,原因是______不同。
(2)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成固体后,体积变小,说明二氧化碳分子间有______。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放置在空气中的干冰很快变少,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______。
【答案】(1) ①. 碳原子 ②.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2) ①. 间隔 ②. 不断运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单质(描述微观构成时不能用元素),但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故第一空填:原子,第二空填: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体积变小,分子个数没有改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了。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运动到了空气当中,所以干冰变少了。
故第一空填:间隔,第二空填:不断运动。
【点睛】本题旨在建立用微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现象的思维方式。
23. 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水煤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所示,请回答问题:
由图可知,水煤气是 ______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丁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 ______填物质类别,判断的微观依据是 ______ ;
参加反应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______ 。
【答案】 ①. CO、 ②. 单质 ③. 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同种的原子构成 ④. 1:1:1:3
【解析】
【详解】解: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CO+3H2;
(1)由图可知,水煤气是CO、的混合物;
(2)由物质的构成可知,丁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判断的微观依据是: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同种的原子构成;
(3)由方程式还是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1: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24.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炼丹过程中常用到密陀僧。若密陀僧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陀僧+2HNO3═Pb(NO3)2+H2O(已配平),则密陀僧的化学式为 _____。
(2)古时候,人类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此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①;②_____(提示:写CuO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在Cu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
【答案】(1)
(2)
(3)+2##+2价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如题所示,反应后铅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1、2、7、2,反应前铅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0、2、6、2,因此还差1个铅原子和1个氧原子,由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铅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组合的化学式是:;
【小问2详解】
氧化铜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铜元素化合价为,则,故填:+2或+2价。
25. 从你学过的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有还原性的气体化合物______;
(2)可用作制冷剂的物质是______;
(3)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
(4)汽水中含有一种酸为__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6)能鉴别二氧化碳的化合物______。
【答案】(1)CO (2)CO2
(3)O2 (4)H2CO3
(5)H2O (6)Ca(OH)2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初中所学的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氢气,其中属于化合物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故填:CO;
【小问2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固态二氧化碳可作制冷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故填:CO2;
【小问3详解】
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O2,故填:O2;
【小问4详解】
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是碳酸,碳酸的化学式为H2CO3,故填:H2CO3;
【小问5详解】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是氧化物是水,水的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小问6详解】
二氧化碳遇氢氧化钙溶液会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所以通常用氢氧化钙溶液来检验二氧化碳,其中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固体,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故填:Ca(OH)2。
26. 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_____(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试纸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
(3)实验后小心烘烤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答案】(1)A (2)没有排除仅有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
(3) ①. 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CO2分别进入A、B中,B中蜡烛与导管距离较近,很快熄灭,A中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CO2比空气大,在烧杯上方进入A中,能够下沉到烧杯底部使蜡烛熄灭,说明A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小问2详解】
能够与石蕊接触的物质包括水和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的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锌物质,因此不能排除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性;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能够观察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化学方程式为:。
27. 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______(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外,还含有______(填1种即可)。
(4)LiOH、NaOH均可吸收,请写出NaOH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CO2、H2O
(2)混合物
(3)氮气或氧气或水蒸气
(4)
(5)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的质量少,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文中提到的物质有O2、H2O、CO2和LiOH,其中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小问2详解】
空间站内的空气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小问3详解】
人类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所以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 CO2 外,还含有氧气、氮气、水蒸气;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由图可知,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的质量少,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所以选用LiOH作吸收剂。
三、实验题
28.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如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也可得到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上述两个反应都可得到二氧化碳,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小文同学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②______。
(4)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在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答案】(1)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2)
(3) ①.
②. 长颈漏斗没有液封
③.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4) ①. 软塑料瓶变瘪 ②.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③.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小问2详解】
木炭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得到二氧化碳和铁,方程式是;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含碳酸钙)与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中的错误是:长颈漏斗没有形成液封,易造成气体跑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瓶中气压减小,大气压将塑料瓶压瘪,故填: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同时瓶中部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9.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选用装置BD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_______(填“磨砂”或“光滑”)一面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_______装置和E装置,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_______(填“a”或“b”)处以上:检验二氧化碳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锥形瓶 ②. 水槽
(2) ①. ②. 磨砂 ③. 正放
(3) ①. A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经充满
(4) ①. a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仪器②为水槽;
【小问2详解】
B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磨砂一面盖住集气瓶口,这样比较紧密;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小问3详解】
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小问4详解】
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a处以上,这样可以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检验二氧化碳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0. 实验室现有石灰石、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稀盐酸等药品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若用上述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小新同学设计了实验G,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得到结论是______。
(3)F装置有多种用途。若在F中盛放______,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若用F收集O2,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导管口通入,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______,压强______,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空气从______(填“a”或“b”)导管口冒出。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 ③.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 ①. 浓硫酸 ②. a ③. 增多 ④. 增大 ⑤. 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小新同学设计了实验G,会观察到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小问3详解】
F装置有多种用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若在F中盛放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若用F收集O2,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a导管口通入,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空气从b导管口排出。
四、计算题(31题每问1分。32题(1) (2)问1分,(3)问2分。共7分。)
31. 自然界中铁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①)FeO;②Fe2O3;③Fe3O4。
(1)FeO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三种氧化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可用CO的还原性来还原铁的氧化物。若要得到agFe,需要Fe2O3_____g。
【答案】(1)7:2(2)②③①(3)10a/7g
【解析】
【详解】(1)FeO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7:2;
(2)FeO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Fe2O3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Fe3O4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比较可知三种氧化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为:②③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设需要氧化铁yg,则有关系式可知:
解得:
需要Fe2O3g。
32. 小明同学用不纯的氯酸钾样品(杂质受热不分解)与2g二氧化锰混合放在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测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氯酸钾在_______时刻开始分解。
(2)小明同学共制得氧气_________g。
(3)小明所用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t1 (2)4.8g
(3)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2.25g
则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答: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87.5%。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固体在t1时开始减少,说明氯酸钾在t1时开始分解。
【小问2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氧气的质量,则共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6.0g-11.2g=4.8g。
【小问3详解】
见答案2024年5月肇源县初三化学期中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35.5 Mg-24 Na-23 Fe-56 C-12 Al-27 Mn-55 K-39 Ca-40 P-31 Cu-64 N-14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相关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相关说法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
B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D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
B. 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 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D. 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CO2反应,放出大量热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活性炭吸附色素 B. 金刚石裁玻璃 C. 焦炭冶炼金属 D. 石墨做电极
4. 3克红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A. 等于3克 B. 小于3克 C. 大于3克 D. 无法判断
5.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 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 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1:1
6.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 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 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 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7.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取少量液体 B. 倾倒二氧化碳
C. 检验氢气纯度 D.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8.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2CuO+O2↑+4X。由此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 NO2 B. N2 C. N2O4 D. NO
9. 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
B. :只能表示硫酸根离子
C. 只能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Ag:只能表示金属银
10. 同学们前往实验室参观,实验员正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混合,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0 3 2 3
反应后质量/g x 3 16 14
A. 乙可能催化剂
B. x的值为25
C.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生成的丙、丁质量之比为14:11
11.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 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2. 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 bc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
C. a点的对应操作是关闭弹簧夹 D. c点时溶液中溶质一定只有CaCl2
13. 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 D.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O2,可选用装置②④组合
B. 用装置①制取 CO2,分液漏斗中应装稀硫酸
C. 用装置③收集 CO2,气体应从管口 c 通入
D. 要做铁丝燃烧实验,用④收集 O2时建议留部分水
15.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正确的是
A. 元素观: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不同
B. 守恒观:碳和氧气反应,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C. 变化观: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微粒观: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16. 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 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 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 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17. 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纯净的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纯净的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
A. B.
C. D.
18.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1 方法2
A 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 取样,观察颜色 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加热足够长时间,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B 水和硫酸铜溶液 观察颜色 取样,分别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 氢溶液,观察现象
C 空气和二氧化碳 分别插入带火星 的小木条 分别通入水中,观察现象
D 木炭粉和铁粉 观察颜色 点燃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19. 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2H2 是有机物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C. a=1.4 D. 如果氧气的质量为10g,则2.6g的C2H2不能完全燃烧。
20. 已知草酸钙固体(Ca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一种有毒的气体(注:温度没有达到碳酸钙分解的最低温度)。将12.8g草酸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物为11.4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剩余物是混合物
B. 将生成的有毒气体全部燃烧可产生4.4gCO2
C. 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0g
D. 剩余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9.1%
二、填空题
21.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______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作______。
22.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
(1)金刚石、石墨均由______构成,但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石墨却很软,原因是______不同。
(2)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成固体后,体积变小,说明二氧化碳分子间有______。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放置在空气中的干冰很快变少,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______。
23. 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水煤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所示,请回答问题:
由图可知,水煤气是 ______填化学式混合物;
丁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 ______填物质类别,判断的微观依据是 ______ ;
参加反应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______ 。
24.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炼丹过程中常用到密陀僧。若密陀僧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陀僧+2HNO3═Pb(NO3)2+H2O(已配平),则密陀僧的化学式为 _____。
(2)古时候,人类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此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①;②_____(提示:写CuO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在Cu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
25. 从你学过的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有还原性的气体化合物______;
(2)可用作制冷剂的物质是______;
(3)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
(4)汽水中含有一种酸为__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6)能鉴别二氧化碳的化合物______。
26. 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_____(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试纸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
(3)实验后小心烘烤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27. 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______(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外,还含有______(填1种即可)。
(4)LiOH、NaOH均可吸收,请写出NaOH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________。
三、实验题
28.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如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也可得到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上述两个反应都可得到二氧化碳,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小文同学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②______。
(4)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在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9.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选用装置BD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_______(填“磨砂”或“光滑”)一面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_______装置和E装置,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_______(填“a”或“b”)处以上:检验二氧化碳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0. 实验室现有石灰石、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稀盐酸等药品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若用上述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小新同学设计了实验G,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得到结论是______。
(3)F装置有多种用途。若在F中盛放______,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若用F收集O2,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导管口通入,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______,压强______,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空气从______(填“a”或“b”)导管口冒出。
四、计算题(31题每问1分。32题(1) (2)问1分,(3)问2分。共7分。)
31. 自然界中铁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①)FeO;②Fe2O3;③Fe3O4。
(1)FeO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三种氧化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可用CO的还原性来还原铁的氧化物。若要得到agFe,需要Fe2O3_____g。
32. 小明同学用不纯的氯酸钾样品(杂质受热不分解)与2g二氧化锰混合放在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测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氯酸钾在_______时刻开始分解。
(2)小明同学共制得氧气_________g。
(3)小明所用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考前查缺补漏专项练习——科普阅读题(含解析)

下一篇:5.2.2氨和铵盐 课堂例题(含解析)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