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卷2【北京卷】
化 学
(本卷共39小题,满分70分,考试用时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B-11 Na-2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生活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 )
A.水果腐烂 B.动植物呼吸
C.酒精燃烧 D.酥脆饼干久置变软
2.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 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3.下列物质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铁丝
4.下列化肥中属于钾肥的是( )
A.CO(NH2)2 B.KCl
C.NH3 H2O D.Ca3(PO4)2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6.下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禁止烟火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吸烟 D.禁止堆放易燃物
7.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
A.镁 B.银
C.铁 D.铜
8.《天工开物》中记载:“每七厘黄金可造方寸金箔一千片”,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
A.有光泽 B.导电性
C.延展性 D.导热性
9.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溶于水,溶液能导电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浓硫酸涂在木棒上,木棒变黑 D.点燃羊毛纤维,闻到烧焦羽毛气味
10.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
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
11.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95 B.65
C.35 D.30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酒精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铜用于制作导线
13.下列措施不能有效保护铁制品的是( )
A.铁铲存放在潮湿环境中 B.铁锅使用后及时擦干
C.给铁制栏杆表面刷漆 D.给自行车链条涂油
1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液体的倾倒 取用固体 加热液体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5.如图的简易净水器中,主要起到吸附作用的是( )
A.小卵石 B.石英砂
C.活性炭 D.蓬松棉
16.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两种液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观察溶液的颜色 B.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C.通入二氧化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17.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铜片上白磷燃烧,可得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C.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到氧气
D.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18.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 )
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B.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C.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19.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20.工业上用废气中的CO2制取甲醇(CH3OH),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是单质 B.甲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丙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21.实验小组为验证水的组成元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进一步实验证明无色液滴为水 进一步实验证明a、b中气体分别为H2、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实验2中证明b中气体为O2的现象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1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实验2能验证水的组成
D.实验中利用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物质的组成
2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干冰:CO2 B.烧碱:Na2CO3
C.熟石灰:Ca(OH)2 D.小苏打 NaHCO3
向两个盛有40℃100g水的烧杯①和②中分别加入甲、乙物质。
2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烧杯①的底部有未溶解的物质
C.烧杯②中溶液为饱和溶液
D.将烧杯①、②升温至50℃,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4.草木灰是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取一些草木灰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CaCO3 B.Na2CO3
C.KOH D.K2CO3
25.用图1所示实验探究NaOH与HC1的反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
B.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说明NaOH被消耗
C.由图2可知,H+与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由图2可知,Na+与Cl-结合生成NaCl分子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14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2分) 南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
(1)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_______。
(2)夹瓷盏省油是因为其具有如图所示的双层结构:下层盛水,上层盛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只有油 B. 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
C. 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 D. 油的减少只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27.(2分)空气中的成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1)食品包装中常填充N2以防腐,是由于N2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为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常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缓慢产生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8.(4分)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废旧家电被称为“城市矿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东京奥运会奖牌的原材料来源于“城市矿山”。制作奖牌利用的金属的性质是_________。(答1条即可)
(2)日本“城市矿山”中有关金属的数据如下。
金 银 铜 铁 铅
可提取的金属量/吨 6.8×103 6×104 3.8×105 1.2×109 5.6×106
可供全球消耗的时间/年 约2.8 约3.2 约2.6 约1.6 约1.8
①依据数据分析,表中年消耗量大的前两位金属是________。
②工业上用CO和赤铁矿(含Fe2O380%)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要生产5.6亿吨铁,理论上需要赤铁矿的质量为_______亿吨。
29. (3分)北京家用燃料经历了“煤政气”的过程,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1)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由图可知,与煤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科普阅读理解】
30.(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锅头酒”是北京特产,它由烧酒发展而来,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二锅头”酿造的主要过程为:原料粉碎—拌料—发酵—混蒸混烧—摘酒—贮存,其名字的由来就出现在“混蒸混烧”这一步。
图1为古代烧酒蒸馏设备示意图,由灶、底锅、甑桶和天锅4部分组成。天锅用于冷却,一般要换三次凉水才能蒸完一甑酒。第一锅酒中甲醇、醛类较多,口感暴辣;第三锅酒中高级醇和酸类较多、酯类少,酸味大、寡淡不香;第二锅酒清香馥郁,醇厚甘爽,质量最好。所以,蒸馏时掐头去尾留第二锅,顾名“二锅头”。
发酵过程中细菌不可或缺,而且种类丰富、数量较多,被认为是“生香动力军”。某酒厂对发酵过程中细菌结构和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新蒸出的“二锅头”经过贮存老熟口感更加绵柔,主要原因是贮存时微量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蒸馏属于_______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酒的香味是因为_______。
(3)第一锅酒口感暴辣的原因是_______。
(4)由图2可知,发酵28天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二锅头”是指蒸一甑酒冷却流出的第二锅酒。_______
②贮存可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_______
【生产实际分析】
31. (3分)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利用粗硅原料(含氧化镁杂质)制备高纯硅的主要过程如下图。
(1)SiCl4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2)①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2.(3分)盐酸生产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氯化氢(HCl)气体极易溶于水。
(1)合成塔中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已知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若由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不经过冷却塔,直接进入吸收塔,所得盐酸的浓度会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吸收塔中,水从上方喷洒,气体从下方通入,其目的是______。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3. (4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选用C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4.(3分) 如图所示,在井穴板的孔穴1-5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1)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A. 孔穴1、2 、4 B. 孔穴1、2、3 C. 孔穴1、2、5
(2)4中红色液体变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酚酞,还一定存在___________。
35. (3分)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实验操作如下:
(1)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 g。
(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3)④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6. (3分)用下图装置测定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关闭D,打开C,将注射器A中混合气全部推入注射器B中;关闭C,轻轻振荡装置。
说明:玻璃管中的残留气体忽略不计
(1)注射器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注射器B中活塞最终停留在16mL处。
①处理B中剩余气体的实验操作:_______,打开D,推注射器B的活塞。
②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37. (3分)下图两组实验均可验证Zn、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一 实验二
(1)①②能验证Zn的金属活动性比Cu的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2)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二中,盐溶液X为______。
【科学探究】
38.(6分)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实验小组探究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硫酸铁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
【进行实验】
I、配制水样和絮凝剂溶液
配制水样:向10L水中加入25g高岭土,搅拌、静置,取上层液作为水样。配制絮凝剂溶液:用100mL水和5g硫酸铁进行配制。
Ⅱ、探究影响水样净化效果的因素
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溶液,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
① 200 0 20 12.48
② 200 0.2 20 76.54
③ 200 0.3 20 84.60
④ 200 0.4 5 64.45
⑤ 200 0.4 10 70.85
⑥ 200 0.4 15 81.04
⑦ 200 0.4 20 86.02
⑧ 200 0.5 20 88.15
⑨ 200 0.6 20 86.49
【解释与结论】
(1)如果硫酸铁中的硫酸根离子为,那么硫酸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写出一种与它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的名称___________。
(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3分)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技术,其主要反应为。实验小组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溶液模拟湿法炼铜,求用该溶液最多制得的Cu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中考模拟卷2【北京卷】
化 学
(本卷共39小题,满分70分,考试用时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B-11 Na-2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生活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 )
A.水果腐烂 B.动植物呼吸
C.酒精燃烧 D.酥脆饼干久置变软
【答案】D
【解析】A、水果腐烂是因为水果与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动植物呼吸需要氧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燃烧消耗氧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酥脆饼干久置变软,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2.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 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答案】D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太阳能不属于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D。
3.下列物质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铁丝
【答案】D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故选:D。
4.下列化肥中属于钾肥的是( )
A.CO(NH2)2 B.KCl
C.NH3 H2O D.Ca3(PO4)2
【答案】B
【解析】A.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KCl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NH3 H2O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3(PO4)2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B。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O、Si、Al、Fe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
6.下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禁止烟火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吸烟 D.禁止堆放易燃物
【答案】A
【解析】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A。
7.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
A.镁 B.银
C.铁 D.铜
【答案】B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由强到弱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银,故选:B。
8.《天工开物》中记载:“每七厘黄金可造方寸金箔一千片”,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
A.有光泽 B.导电性
C.延展性 D.导热性
【答案】C
【解析】“每七厘黄金可造方寸金箔一千片”说明金可以压成很薄的片,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C。
9.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溶于水,溶液能导电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浓硫酸涂在木棒上,木棒变黑 D.点燃羊毛纤维,闻到烧焦羽毛气味
【答案】A
【解析】A、 葡萄糖溶于水,溶液只有葡萄糖分子和水分子,溶液能导电,叙述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叙述正确;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浓硫酸涂在木棒上,木棒变黑,叙述正确;D、点燃羊毛纤维,闻到烧焦羽毛气味,叙述正确。故选A。
10.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
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答案】C
【解析】空气被压缩,是因为空气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的缘故,故选C。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
11.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95 B.65
C.35 D.30
【答案】10.D;11.D
【解析】(1)A.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所以原子序数为30,选项说法正确。 B.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所以锌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C.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右上角是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Zn,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为65.39,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0。故选:D。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酒精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铜用于制作导线
【答案】B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该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酒精用作燃料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该性质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B选项符合题意;C、液氮用作冷冻剂,利用了液氮的汽化吸热,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下列措施不能有效保护铁制品的是( )
A.铁铲存放在潮湿环境中 B.铁锅使用后及时擦干
C.给铁制栏杆表面刷漆 D.给自行车链条涂油
【答案】A
【解析】A、铁铲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容易生锈,符合题意;B、铁锅使用后及时擦干,保持表面干燥,能防止铁制品锈蚀,不符合题意;C、给铁制栏杆表面刷漆,能隔绝氧气和水,能防止铁制品锈蚀,不符合题意;D、给自行车链条涂油,能隔绝氧气和水,能防止铁制品锈蚀,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液体的倾倒 取用固体 加热液体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D
【解析】A、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细口瓶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B、将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放在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5.如图的简易净水器中,主要起到吸附作用的是( )
A.小卵石 B.石英砂
C.活性炭 D.蓬松棉
【答案】C
【解析】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 活性炭、 蓬松棉都具有过滤的作用,主要起到吸附作用的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选:C。
16.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两种液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观察溶液的颜色 B.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C.通入二氧化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两种液体都没有颜色,通过颜色不能区分,故A不符合题意;B、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稀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B符合题意;
C、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与盐酸不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都是碱不反应,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铜片上白磷燃烧,可得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C.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到氧气
D.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铜片上的红磷未燃烧,是因为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法错误;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说法错误;C、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未与氧气接触,说法正确;D、实验中的热水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起到了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的作用,说法错误;故选:C。
18.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 )
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B.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C.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以防烟尘造成人的窒息或停电,错误;B、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粉尘,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正确;C、电器在使用时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不可立即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错误;D、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性质,不会降低,错误。故选B。
19.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正确;B、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选项正确;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正确;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正确。故选B。
20.工业上用废气中的CO2制取甲醇(CH3OH),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是单质 B.甲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丙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粒子模型图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图中乙物质是氢气(H2),它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单质,A说法正确;B、甲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化合物中的元素质量比等于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原子个数之比,则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2)=3:8,B说法正确;
C、丙是甲醇,化学式为CH3OH,一个甲醇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甲醇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C说法正确;D、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3个氢气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甲醇分子和1个水分子,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D说法错误。故选D。
21.实验小组为验证水的组成元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进一步实验证明无色液滴为水 进一步实验证明a、b中气体分别为H2、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实验2中证明b中气体为O2的现象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1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实验2能验证水的组成
D.实验中利用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物质的组成
【答案】C
【解析】A、实验1中氢气燃烧生成水,在该反应中反应物有2种,生成物只有1种,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B、电解水过程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b管与电源正极连接,所以b中气体为O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证明b中气体为氧气,故B正确;C、实验1是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物中有氢、氧元素反推出水也含有氢、氧元素,能验证水的组成,故C错误;D、氢气燃烧和电解水的实验,都是利用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推测物质的组成,故D正确。故选C。
2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干冰:CO2 B.烧碱:Na2CO3
C.熟石灰:Ca(OH)2 D.小苏打 NaHCO3
【答案】B
【解析】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故选项正确;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故选项错误;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正确;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故选项正确。故选:B。
向两个盛有40℃100g水的烧杯①和②中分别加入甲、乙物质。
2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烧杯①的底部有未溶解的物质
C.烧杯②中溶液为饱和溶液
D.将烧杯①、②升温至50℃,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22.A ;23.D
【解析】22.如图所示,40℃时乙的溶解度是40g,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乙,因此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选:A。
23.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A选项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为40g,也就是100g水中可以溶解甲物质40g,烧杯①中加入甲物质60g,烧杯底部有20g甲物质未溶解,B选项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也就是100g水中可以溶解乙物质40g,烧杯②中加入乙物质60g,烧杯底部有20g乙物质未溶解,溶液为饱和溶液,C选项正确;D、将烧杯①、②升温至50℃,甲、乙溶解度均增大,甲变为60g,乙的溶解度大于40g小于60g,,溶液质量相等,溶质质量不同,二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D选项错误。故选:D。
24.草木灰是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取一些草木灰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CaCO3 B.Na2CO3
C.KOH D.K2CO3
【答案】D
【解析】草木灰是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说明还有钾元素;草木灰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说明草木灰中含碳酸根离子;综合可知,草木灰含有碳酸钾;故选D。
25.用图1所示实验探究NaOH与HC1的反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
B.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说明NaOH被消耗
C.由图2可知,H+与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由图2可知,Na+与Cl-结合生成NaCl分子
【答案】D
【解析】A.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5mL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和中性不变色,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已经不显碱性,NaOH被消耗,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2可知,箭头左边当氯化氢没有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还单独存在,箭头右边当氯化氢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存在了,结合成了H2O分子,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由图2可知,箭头左边当氯化氢没有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化氢中的氯离子还单独存在,箭头右边当氯化氢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还存在,不能说明Na+与Cl-结合生成NaCl离子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14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2分) 南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
(1)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_______。
(2)夹瓷盏省油是因为其具有如图所示的双层结构:下层盛水,上层盛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只有油 B. 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
C. 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 D. 油的减少只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1)油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2)BC
【解析】(1)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油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2)A、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炷是棉绳做的,具有可燃性,故属于可燃物的是炷、油,故说法错误;B、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由于燃烧放热导致温度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故说法正确;C、油燃烧放热,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所以水需定期补充,故说法正确;D、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此过程只是油的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故选BC。
27.(2分)空气中的成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1)食品包装中常填充N2以防腐,是由于N2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为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常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缓慢产生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不活泼;(2)2H2O2=2H2O+O2↑
【解析】(1)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食品包装中常充氮气以防腐,所以是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2)为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常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是因为常温下,过氧化氢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8.(4分)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废旧家电被称为“城市矿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东京奥运会奖牌的原材料来源于“城市矿山”。制作奖牌利用的金属的性质是_________。(答1条即可)
(2)日本“城市矿山”中有关金属的数据如下。
金 银 铜 铁 铅
可提取的金属量/吨 6.8×103 6×104 3.8×105 1.2×109 5.6×106
可供全球消耗的时间/年 约2.8 约3.2 约2.6 约1.6 约1.8
①依据数据分析,表中年消耗量大的前两位金属是________。
②工业上用CO和赤铁矿(含Fe2O380%)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要生产5.6亿吨铁,理论上需要赤铁矿的质量为_______亿吨。
【答案】(1)延展性(合理即可);(2) 铁和铅 ;;10
【解析】(1)制作奖牌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金属光泽等性质;(2)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可提取的金属量最多的是铁和铅,故表中年消耗量大的前两位金属是铁和铅;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中铁和氧化铁质量为:112:160=7:10,要生产5.6亿吨铁,则需要8亿吨氧化铁,则理论上需要赤铁矿的质量为:8亿吨÷80%=10亿吨。
29. (3分)北京家用燃料经历了“煤政气”的过程,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1)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由图可知,与煤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不可再生;(2);(3)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天然气释放的热量更多,产生二氧化硫更少
【解析】(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甲烷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3)由图可知,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天然气释放的热量更多,产生SO2的质量更少,对环境污染小,故填: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天然气释放的热量更多。
【科普阅读理解】
30.(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锅头酒”是北京特产,它由烧酒发展而来,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二锅头”酿造的主要过程为:原料粉碎—拌料—发酵—混蒸混烧—摘酒—贮存,其名字的由来就出现在“混蒸混烧”这一步。
图1为古代烧酒蒸馏设备示意图,由灶、底锅、甑桶和天锅4部分组成。天锅用于冷却,一般要换三次凉水才能蒸完一甑酒。第一锅酒中甲醇、醛类较多,口感暴辣;第三锅酒中高级醇和酸类较多、酯类少,酸味大、寡淡不香;第二锅酒清香馥郁,醇厚甘爽,质量最好。所以,蒸馏时掐头去尾留第二锅,顾名“二锅头”。
发酵过程中细菌不可或缺,而且种类丰富、数量较多,被认为是“生香动力军”。某酒厂对发酵过程中细菌结构和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新蒸出的“二锅头”经过贮存老熟口感更加绵柔,主要原因是贮存时微量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蒸馏属于_______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酒的香味是因为_______。
(3)第一锅酒口感暴辣的原因是_______。
(4)由图2可知,发酵28天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二锅头”是指蒸一甑酒冷却流出的第二锅酒。_______
②贮存可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_______
【答案】(1)物理;(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甲醇、醛类较多;(4)随着天数的增加,发酵温度先升高后降低;(5);①对;②对
【解析】(1)图1中,蒸馏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酒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根据“第一锅酒中甲醇、醛类较多,口感暴辣”可知,第一锅酒口感暴辣的原因是甲醇、醛类较多;(4)由图2可知,发酵28天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为随着天数的增加,发酵温度先升高后降低;(5)①根据“第二锅酒清香馥郁,醇厚甘爽,质量最好。所以,蒸馏时掐头去尾留第二锅,顾名二锅头”可知,“二锅头”是指蒸一甑酒冷却流出的第二锅酒,正确;
②根据“新蒸出的“二锅头”经过贮存老熟口感更加绵柔,主要原因是贮存时微量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 ”可知,贮存可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正确。
【生产实际分析】
31. (3分)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利用粗硅原料(含氧化镁杂质)制备高纯硅的主要过程如下图。
(1)SiCl4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2)①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4;(2)完全除去MgO;(3)SiCl4+2H24HCl+Si
【解析】(1)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SiCl4中氯元素为-1价,则Si为0-(-1×4)=+4价。(2)粗硅原料含氧化镁杂质,盐酸可以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完全除去MgO。(3)③中SiCl4和H2高温反应生成HCl和Si,化学方程式为。
32.(3分)盐酸生产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氯化氢(HCl)气体极易溶于水。
(1)合成塔中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已知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若由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不经过冷却塔,直接进入吸收塔,所得盐酸的浓度会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吸收塔中,水从上方喷洒,气体从下方通入,其目的是______。
【答案】(1);(2)减小;(3)使水和气体充分接触,反应更快,更充分
【解析】(1)合成塔中发生化合反应也就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气体,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若由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不经过冷却塔,那么温度较高,气体也就越少,接着直接进入吸收塔,氯化氢气体较少,所以所得盐酸的浓度会减小。(3)吸收塔中,水从上方喷洒,气体从下方通入,目的是使水和气体可以充分接触,反应更快,更充分。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3. (4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选用C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2KMnO4K2MnO4 + MnO2 + O2↑ ;B;(2)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 + MnO2 + O2↑。该反应是固固加热型,所以发生装置选B。(2)实验室制取CO2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选用C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4.(3分) 如图所示,在井穴板的孔穴1-5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1)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A. 孔穴1、2 、4 B. 孔穴1、2、3 C. 孔穴1、2、5
(2)4中红色液体变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酚酞,还一定存在___________。
【答案】(1)C ;(2);氯化钙##CaCl2
【解析】(1)孔穴1: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孔穴2: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孔穴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孔穴4: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气泡产生;孔穴5: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故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孔穴1、2、5。故选C;(2)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氯化钙是生成物,且氯化钙溶液显中性,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存在氯化钙,可能存在氯化氢。
35. (3分)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实验操作如下:
(1)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 g。
(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3)④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8;(2)①⑤②③④;(3)加速溶解
【解析】(1)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氯化钠的质量为,故需要称量8g氯化钠;(2)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操作顺序为: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8g,水的质量为42g,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⑤②③④;(3)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使氯化钠加速溶解,故答案为:加速溶解。
36. (3分)用下图装置测定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关闭D,打开C,将注射器A中混合气全部推入注射器B中;关闭C,轻轻振荡装置。
说明:玻璃管中的残留气体忽略不计
(1)注射器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注射器B中活塞最终停留在16mL处。
①处理B中剩余气体的实验操作:_______,打开D,推注射器B的活塞。
②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2) 在D处导管连接小气球;40%
【解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①二氧化碳被吸收后,剩余气体中含有CO,一氧化碳有剧毒,需要在D处导管连接小气球收集CO;
②混合物气体10mL,氢氧化钠溶液10mL,注射器B中活塞最终停留在16mL处,说明体积少量4mL,故二氧化碳体积为4mL,故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37. (3分)下图两组实验均可验证Zn、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一 实验二
(1)①②能验证Zn的金属活动性比Cu的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2)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二中,盐溶液X为______。
【答案】(1)试管①中有气泡产生,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2);(3)可以是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三种物质的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解析】(1)锌的金属活动性在氢的前面,锌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铜的金属活动性在氢的后面,铜不能和硫酸反应,观察不到明显现象,故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铜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二中为验证Zn、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盐溶液X为含有铜元素的可溶性盐溶液,故盐溶液X可以是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三种物质的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科学探究】
38.(6分)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实验小组探究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硫酸铁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
【进行实验】
I、配制水样和絮凝剂溶液
配制水样:向10L水中加入25g高岭土,搅拌、静置,取上层液作为水样。配制絮凝剂溶液:用100mL水和5g硫酸铁进行配制。
Ⅱ、探究影响水样净化效果的因素
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溶液,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
① 200 0 20 12.48
② 200 0.2 20 76.54
③ 200 0.3 20 84.60
④ 200 0.4 5 64.45
⑤ 200 0.4 10 70.85
⑥ 200 0.4 15 81.04
⑦ 200 0.4 20 86.02
⑧ 200 0.5 20 88.15
⑨ 200 0.6 20 86.49
【解释与结论】
(1)如果硫酸铁中的硫酸根离子为,那么硫酸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写出一种与它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的名称___________。
(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
【答案】(1) Fe2(SO4)3 ;硫酸亚铁;(2)加入了絮凝剂 ;(3)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4)①②③##⑦⑧⑨;(5)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
【解析】(1)硫酸铁是由显+3价的铁元素和显-2价的硫酸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Fe2(SO4)3;硫酸亚铁也是有铁、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加入了絮凝剂;(3)分析④~⑦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①②③(除去絮凝剂溶液的体积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⑦⑧⑨;(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3分)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技术,其主要反应为。实验小组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溶液模拟湿法炼铜,求用该溶液最多制得的Cu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答案】8g
【解析】解:设用该溶液最多制得的Cu的质量为x。
答:用该溶液最多制得的Cu的质量是8g。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