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中考化学押题模拟卷01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嫦娥五号执行的下列探月任务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漫步月面 B.采集月壤 C.展示国旗 D.点火返航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加铁酱油 C.冰水共存物 D.生锈的铁钉
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金属铜 C.金刚石 D.干冰
4.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芝麻油 C.泥土 D.酒精
5.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A.钙 B.铁 C.锌 D.碘
6.下到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氖气:Ne
C.2个氮分子:2N D.表示3个铁离子:3Fe2+
7.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石灰水 D.烧碱溶液
8.将“嫦娥”飞船送上月球的运载火箭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X=3N2+4H2O+2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2O4 B.NO C.N2O3 D.N2O5
9.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铷原子钟。如图是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质量是85.47g
C.元素符号为Rb D.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
10.装有液态CO2的灭火器可用于图书馆灭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2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B.常温常压下C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C.CO2一般不会对书籍造成损害 D.液态CO2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保存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蒸发
C.测定溶液pH D.过滤
1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C.空气污染指数值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13.向溶液X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溶液X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Cl- B. C.Ca2+ D.
14.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示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设备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
B.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C.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NH3,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
15.下列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用二氧化碳制作碳酸饮料:,化合反应
B.清洗试管壁上附着的铜:,置换反应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分解反应
D.用氢氧化钡治疗胃酸过多:,复分解反应
16.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17.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MnO2固体中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在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
C 探究酒精中是否含碳元素 点燃酒精灯,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D 区分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等体积肥皂水、振荡
A.A B.B C.C D.D
18.在趣味实验“点水成冰”中用到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如图是醋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醋酸钠属于微溶物质
B.40℃时,将60g醋酸钠放入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9.6%
D.将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9.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除CH4外另一种生成物为H2O
B.MgO可循环利用
C.CH4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
D.参加反应的CO2与H2质量比是11:1
20.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硫元素的类价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分别表示单质、盐
B.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C.B物质的水溶液pH小于7
D.C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Na2S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5分).《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已知,锌的熔点为419℃,沸点为907℃)
(1)反应区中,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____。
(2)C与ZnO发生置换反应得到Zn,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
(3)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该变化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理论上冷凝区控制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5)“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从化学变化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
22(8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__;n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可从图一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使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__________(选填“a”或“b”)通入。
(3)实验室制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图一中,与装置B相比,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4)将CO2通入图二装置,在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①④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②③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实验时,打开K可用于探究CO2的性质。4片试纸中最先变红的是_____(填序号),该实验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5)图三中的装置可用来比较MnO2、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时,分别将双氧水一次性注入盛有催化剂的小试管中,测量并记录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实验数据只需记录产生的氧气体积
B.实验中所用MnO2、CuO的质量相等
C.实验过程中发现U型管内右侧液面上升,说明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
23(6分).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的发热包主要成分一般是:生石灰、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焙烧硅藻土、氢化钙(CaH2)等。向发热包中加水,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金属粉、碳粉、盐等物质相互反应持续放热。硅藻土孔隙较大,可起到缓冲反应的作用,为发热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用来吸收渗入包装内的微量水分,防止氧化钙逐渐失效。
发热剂成分不同,发热效果不同。下表为不同发热剂(30g)对不同食物的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下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发热剂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C 吸热量/kJ △T/°C 吸热量/kJ
H2O+MgCl2 43.48 25 26.17 22 20.14
H2O+AlCl3 73.29 38 39.77 32 29.31
使用加热包的注意事项:①加热前,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加入冷水;②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避免明火;③使用后的发热包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作用相似。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写出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高铁车厢内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
b.为快速使自热火锅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1Cl3“发热”效果更好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4(7分).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一种以FeCO3为原料制备K2FeO4的流程如下:
已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氧化”时FeSO4与NaOH、NaClO反应转化为Na2FeO4
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
②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 _____。
(3)“转化”时发生的反应为Na2FeO4+2KOH═K2FeO4+2NaOH,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反应。
(4)“操作”的名称是 _____。
(5)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可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25(8分).CO2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2021年9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团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氧气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如图中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③淀粉(C6H10O5)n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
C.可以节约耕地资源
(2)“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小张同学利用化学知识,为净化空气,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捕捉CO2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捕捉CO2的原理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丁为一种氧化物,请写出丁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③从能源角度分析该流程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
(3)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26(8分).实验小组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制取少量二氧化碳。
(1)配制10%的稀盐酸
①计算:市售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37%。配制185g10%的稀盐酸,需要37%的浓盐酸质量为_______,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__。(水的密度以1g/mL计)
②配制:称量所需浓盐酸和水于烧杯中,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搅拌,充分混合。
(2)制取二氧化碳(可供选择的部分装置如下图)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上述装置中能起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效果的是_______(填字母)。
②若用E装置干燥二氧化碳,则E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
③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结束清洗仪器,某同学发现“试管中变浑浊的石灰水又澄清了”这一现象。
【查阅资料】
a.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b.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实验验证】
该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持续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用电导率传感器采集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推理】
①实验中0~10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0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是因为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与原澄清石灰水相比,15s后的溶液中,浓度降低的离子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
27(8分).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氢氧化钠、碳酸钠等,模拟流程如下。
(1)通过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NaCl、MgCl2、CaCl2等物质,“精制”过程中需要加入NaOH,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饱和食盐水装入电解槽,可制得氢氧化钠,写出“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制得的氢氧化钠中常含有Na2CO3,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氢氧化钠样品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试剂中可选择使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酚酞 B.稀盐酸 C.澄清石灰水
(3)将NH3、CO2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制得NaHCO3,进而获得Na2CO3.先通NH3后通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8(10分).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能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思维。
【实验一】
某学习小组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如右图),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目的】判断反应后烧杯中无色溶液(溶液A)的溶质成分。
【实验过程】甲、乙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 从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约1mL)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 溶液A呈中性,溶质为NaCl
乙 直接向烧杯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A呈酸性,溶质为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甲、乙同学现象有差异
〖继续探究〗
丙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结论正确。
丁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的方法验证盐酸是否存在。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实验反思〗造成甲、乙同学现象有差异的原因是:乙同学的实验烧杯中残留的盐酸较多,1滴氢氧化钠溶液不足以将盐酸完全反应,故溶液仍为无色,而甲同学_______。
【实验二】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放置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溶液褪为无色。
【提出问题】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1: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
猜想2:NaOH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经讨论后,大家认为猜想2一定不正确,理由是即便NaOH变质了, 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 再加热煮沸。待上述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再滴入少量植物油 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 猜想1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操作中,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的目的_____。
【查阅资料】酚酞的变色范围:pH<8.2时无色;pH等于8.210时红色;pH>10时无色。
〖继续探究〗溶液红色消失,可能和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备选试剂:①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1%, pH约为13.4)
②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0.01%,pH约为11.4)
③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0.0001%,pH约为9.4)
取等体积_____(选填①②③)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酚酞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另一支试管中_____。
〖实验结论〗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学以致用】
为测定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小芳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当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消耗稀盐酸7.3g。用该方案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结合酚酞的变色范围分析,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______。2024年苏州中考化学押题模拟卷01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嫦娥五号执行的下列探月任务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漫步月面 B.采集月壤 C.展示国旗 D.点火返航
【答案】D
【解析】A、漫步月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采集月壤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展示国旗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点火返航燃烧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故选:D。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加铁酱油 C.冰水共存物 D.生锈的铁钉
【答案】C
【解析】A. 洁净的空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B. 加铁酱油含有水、焦炭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C. 冰水共存物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D. 生锈的铁钉含有铁、氧化铁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C。
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金属铜 C.金刚石 D.干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金属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芝麻油 C.泥土 D.酒精
【答案】D
【解析】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A错;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故B错;
C、泥土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C错;
D、酒精与水互溶,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5.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A.钙 B.铁 C.锌 D.碘
【答案】A
【解析】A、骨质疏松,是人体内缺少钙元素,所以应该适量的补充钙元素,符合题意;
B、缺铁会引起贫血,不符合题意;
C、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不符合题意;
D、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下到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氖气:Ne
C.2个氮分子:2N D.表示3个铁离子:3Fe2+
【答案】B
【解析】A、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不符合题意;
B、氖气由氖原子构成,化学式为:Ne,符合题意;
C、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不符合题意;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石灰水 D.烧碱溶液
【答案】C
【解析】A、浓盐酸易挥发,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但未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浓硫酸易吸水,导致溶液的质量增大,故B错误;
C、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减少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
D、烧碱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8.将“嫦娥”飞船送上月球的运载火箭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X=3N2+4H2O+2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2O4 B.NO C.N2O3 D.N2O5
【答案】A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反应前含有2个C原子,8个H原子,2个N原子和2X,反应后含有6个N原子,8个H原子,2个C原子和8个O原子,故2X中含有4个N原子和8个O原子,可以确定X的化学式为N2O4;故选A。
9.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铷原子钟。如图是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质量是85.47g
C.元素符号为Rb D.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
【答案】C
【解析】A、由“金”字旁可知,铷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原子质量,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元素符号为Rb,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37,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85-37=48,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装有液态CO2的灭火器可用于图书馆灭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2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B.常温常压下C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C.CO2一般不会对书籍造成损害 D.液态CO2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保存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叙述正确;
B、常温常压下C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叙述正确;
C、CO2一般不会对书籍造成损害,叙述正确;
D、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是气体,液态CO2不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保存,叙述错误;
答案:D。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蒸发
C.测定溶液pH D.过滤
【答案】C
【解析】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不符合题意;
C、测定溶液的pH: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pH试纸直接伸入溶液中,会污染溶液,符合题意;
D、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C.空气污染指数值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答案】D
【解析】A、氧气是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A错。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对环境造成影响。B错。
C、空气污染指数值越高,空气质量越差。C错。
D、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的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3.向溶液X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溶液X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Cl- B. C.Ca2+ D.
【答案】D
【解析】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由题可知,该气体是由溶液X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结合为氨气和水,故推得X中含有铵根离子即;
故选:D。
14.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示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设备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
B.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C.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NH3,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B
【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故该项说法正确;
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0-1min,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故该项说法错误;
C、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该项说法正确;
D、NH3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NH3,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故该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下列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用二氧化碳制作碳酸饮料:,化合反应
B.清洗试管壁上附着的铜:,置换反应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分解反应
D.用氢氧化钡治疗胃酸过多:,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A、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都正确,故A符合题意;
B、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不能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条件实验室中难以满足,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溶液有腐蚀性,且钡离子有毒性,不能用氢氧化钡治疗胃酸过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PH>7,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碱性逐渐减弱,pH逐渐变小。当稀硫酸恰好与氢氧化钡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继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pH<7 ,错误;
B、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溶液中钡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钡元素的质量为0,错误;
C、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反应的进行,导电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只有水,不导电,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增强,正确;
D、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升高,恰好完全反应时温度最高,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温度慢慢的降低,错误。故选C。
【分析】做化学反应与图像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会发生什么反应,反应中各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再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量,最后仔细分析解答。
17.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MnO2固体中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在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
C 探究酒精中是否含碳元素 点燃酒精灯,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D 区分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等体积肥皂水、振荡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与水,故除去MnO2固体中KCl可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故在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的方法无法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
C、点燃酒精灯,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证明酒精中含碳元素,故C正确;
D、在实验室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取少量水样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搅拌,若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若泡沫少、浮渣多则为硬水,故D正确;
故选B。
18.在趣味实验“点水成冰”中用到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如图是醋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醋酸钠属于微溶物质
B.40℃时,将60g醋酸钠放入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9.6%
D.将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A、常温即20℃时,据图可知醋酸钠溶解度>36.2g,20℃时溶解度>10g,为易溶物质。A不正确;
B、据图可知,40℃时,醋酸钠溶解度=65.6g,即40℃时,将65.6g醋酸钠放入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B不正确;
C、据图可知,40℃时,醋酸钠溶解度=65.6g,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正确;
D、据图可知,将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9.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除CH4外另一种生成物为H2O
B.MgO可循环利用
C.CH4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
D.参加反应的CO2与H2质量比是11:1
【答案】D
【解析】A、如图所示,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选项正确;
B、如图所示,氧化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改变,因此氧化镁可以循环利用,选项正确;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燃烧一定放出热量,选项正确;
D、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因此参加反应二氧化碳的氢气的质量比是:,选项错误;
故选:D。
20.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硫元素的类价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分别表示单质、盐
B.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C.B物质的水溶液pH小于7
D.C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Na2S
【答案】D
【解析】A、S中硫元素显0价,为单质;K2SO4是由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所以X、Y分别表示单质、盐,故A正确;
B、A为氧化物,A中硫元素显+6价,则A为SO3,故B正确;
C、B为酸,溶液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故C正确;
D、C属于盐,硫元素显+2价,但Na2S中硫元素显-2价,所以C不是Na2S,故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已知,锌的熔点为419℃,沸点为907℃)
(1)反应区中,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____。
(2)C与ZnO发生置换反应得到Zn,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
(3)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该变化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理论上冷凝区控制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5)“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从化学变化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
【答案】(1)
(2)碳元素/C
(3)物理
(4)419℃~907℃
(5)为了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解析】(1)碳酸锌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碳和氧化锌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反应物中:氧化锌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单质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生成物中:锌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即化合价升高的是碳元素;
(3)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由锌的熔点和沸点可知,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理论上该区应控制的温度范围是:419℃~907℃;
(5)“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__;n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可从图一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使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__________(选填“a”或“b”)通入。
(3)实验室制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图一中,与装置B相比,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4)将CO2通入图二装置,在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①④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②③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实验时,打开K可用于探究CO2的性质。4片试纸中最先变红的是_____(填序号),该实验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5)图三中的装置可用来比较MnO2、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时,分别将双氧水一次性注入盛有催化剂的小试管中,测量并记录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实验数据只需记录产生的氧气体积
B.实验中所用MnO2、CuO的质量相等
C.实验过程中发现U型管内右侧液面上升,说明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
【答案】(1) 铁架台 锥形瓶
(2) A b
(3) 复分解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 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5)BC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m的名称是铁架台,仪器n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使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b通入;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即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
装置C将固体放在干燥管内,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干燥管内,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烧杯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实验中可观察到①④试纸都变红,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④先变红,故填: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5)A、比较MnO2、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数据需记录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体积所需要的时间,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为了进行对比试验,变量需唯一,则实验中所用MnO2、CuO的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过程中发现U型管内右侧液面上升,说明气体膨胀,可得出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
23.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的发热包主要成分一般是:生石灰、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焙烧硅藻土、氢化钙(CaH2)等。向发热包中加水,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金属粉、碳粉、盐等物质相互反应持续放热。硅藻土孔隙较大,可起到缓冲反应的作用,为发热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用来吸收渗入包装内的微量水分,防止氧化钙逐渐失效。
发热剂成分不同,发热效果不同。下表为不同发热剂(30g)对不同食物的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下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发热剂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C 吸热量/kJ △T/°C 吸热量/kJ
H2O+MgCl2 43.48 25 26.17 22 20.14
H2O+AlCl3 73.29 38 39.77 32 29.31
使用加热包的注意事项:①加热前,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加入冷水;②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避免明火;③使用后的发热包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作用相似。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写出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高铁车厢内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
b.为快速使自热火锅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1Cl3“发热”效果更好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活性炭
(2)低
(3)
(4)abc
(5)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解析】(1)
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活性炭的作用相似,都可起到吸附作用,故答案为:活性炭;
(2)
由表中数据可知,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低,故答案为:低;
(3)
氢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故答案为: ;
(4)
a、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所以不能在高铁车厢内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故符合题意;
b、由于自热火锅中的发热包发生反应之后,会有一定量的气体生成,所以不能密封透气孔,防止发生危险,故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效果好,且加热后,温度较高,不能立即食用,故符合题意;
d、由表可知,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1Cl3“发热”效果更好,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5)
发热包反应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所以不能用热水,故答案为: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2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一种以FeCO3为原料制备K2FeO4的流程如下:
已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氧化”时FeSO4与NaOH、NaClO反应转化为Na2FeO4
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
②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 _____。
(3)“转化”时发生的反应为Na2FeO4+2KOH═K2FeO4+2NaOH,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反应。
(4)“操作”的名称是 _____。
(5)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可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答案】(1)H2SO4+FeCO3=FeSO4+CO2↑+H2O
(2) +6 中和过量的硫酸
(3)复分解
(4)过滤
(5)吸附
【解析】(1)“酸浸”时稀硫酸与碳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FeCO3=FeSO4+CO2↑+H2O;
(2)①Na2FeO4中钠的化合价为+1价,氧的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
②由于“酸浸”时有剩余的酸,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中和过量的硫酸;
(3)“转化”时发生的反应为Na2 FeO4+2KOH═K2FeO4+2NaOH,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4)“操作”能将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
(5)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吸附性,可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25.CO2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2021年9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团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氧气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如图中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③淀粉(C6H10O5)n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
C.可以节约耕地资源
(2)“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小张同学利用化学知识,为净化空气,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捕捉CO2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捕捉CO2的原理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丁为一种氧化物,请写出丁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③从能源角度分析该流程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
(3)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答案】(1) 光合作用 1:8 ABC
(2) CaO 酸钙高温分解耗能较多
(3)BD
【解析】(1)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故化学方程式是:。淀粉(C6H10O5)n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人工合成的淀粉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并且可以节约耕地资源,故选ABC。
(2)由图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是让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固体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所以丁的化学式为CaO,从能源角度分析该流程存在的不足是酸钙高温分解耗能较多。
(3)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只有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只是状态不同,所以是纯净物,A错误;本质上是二氧化碳,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B正确;分子式在不断的运动着,C错误;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二氧化碳无毒无害,并且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D正确。故选BD
26.实验小组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制取少量二氧化碳。
(1)配制10%的稀盐酸
①计算:市售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37%。配制185g10%的稀盐酸,需要37%的浓盐酸质量为_______,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__。(水的密度以1g/mL计)
②配制:称量所需浓盐酸和水于烧杯中,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搅拌,充分混合。
(2)制取二氧化碳(可供选择的部分装置如下图)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上述装置中能起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效果的是_______(填字母)。
②若用E装置干燥二氧化碳,则E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
③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结束清洗仪器,某同学发现“试管中变浑浊的石灰水又澄清了”这一现象。
【查阅资料】
a.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b.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实验验证】
该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持续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用电导率传感器采集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推理】
①实验中0~10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0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是因为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与原澄清石灰水相比,15s后的溶液中,浓度降低的离子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
【答案】(1) 50g 135mL 玻璃棒
(2) A 浓硫酸 a
(3) , Ca2+
【解析】(1)①设配制185g10%的稀盐酸,需要37%的浓盐酸质量为x,由于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水的体积为135mL。
②称量所需浓盐酸和水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充分混合。
(2)①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装置中,关闭活塞,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试管内压强变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排出,试管内压强变小,液体流入试管内,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开始,能起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效果。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则E中盛放的试剂为浓硫酸。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导管a端通入,瓶内空气从导管b端排出。
(3)①实验中0~10s,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导电率变小;10s后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上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②15s后的溶液中的离子是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与原澄清石灰水相比,由于二氧化碳参加反应,则15s后的溶液的质量大于原澄清石灰水的质量,钙离子的质量不变,所以钙离子的浓度降低,钙离子符号为Ca2+。
27.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氢氧化钠、碳酸钠等,模拟流程如下。
(1)通过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NaCl、MgCl2、CaCl2等物质,“精制”过程中需要加入NaOH,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饱和食盐水装入电解槽,可制得氢氧化钠,写出“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制得的氢氧化钠中常含有Na2CO3,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氢氧化钠样品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试剂中可选择使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酚酞 B.稀盐酸 C.澄清石灰水
(3)将NH3、CO2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制得NaHCO3,进而获得Na2CO3.先通NH3后通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除去氯化镁
(2) BC
(3)先通入氨气是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在水中形成氨的水溶液,溶液的碱性比较强,易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更多的纯碱。
【解析】(1)NaCl、MgCl2、CaCl2等物质中MgCl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即可。这样就除去了MgCl2。
(2)根据流程图可知,电解饱和食盐水即是氯化钠与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
NaOH溶液在空气中蒸发,所以过程中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化学方程式
A、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使酚酞变红。A错;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气泡。所以B正确。
C、氢氧化钠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无现象;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C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C。
(3)将NH3、CO2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制得NaHCO3,进而获得Na2CO3。先通入氨气是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在水中形成氨的水溶液,溶液的碱性比较强,易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更多的纯碱。
28.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能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思维。
【实验一】
某学习小组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如右图),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目的】判断反应后烧杯中无色溶液(溶液A)的溶质成分。
【实验过程】甲、乙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 从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约1mL)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 溶液A呈中性,溶质为NaCl
乙 直接向烧杯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A呈酸性,溶质为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甲、乙同学现象有差异
〖继续探究〗
丙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结论正确。
丁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的方法验证盐酸是否存在。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实验反思〗造成甲、乙同学现象有差异的原因是:乙同学的实验烧杯中残留的盐酸较多,1滴氢氧化钠溶液不足以将盐酸完全反应,故溶液仍为无色,而甲同学_______。
【实验二】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放置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溶液褪为无色。
【提出问题】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1: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
猜想2:NaOH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经讨论后,大家认为猜想2一定不正确,理由是即便NaOH变质了, 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 再加热煮沸。待上述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再滴入少量植物油 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 猜想1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操作中,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的目的_____。
【查阅资料】酚酞的变色范围:pH<8.2时无色;pH等于8.210时红色;pH>10时无色。
〖继续探究〗溶液红色消失,可能和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备选试剂:①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1%, pH约为13.4)
②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0.01%,pH约为11.4)
③号NaOH溶液(质量分数0.0001%,pH约为9.4)
取等体积_____(选填①②③)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酚酞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另一支试管中_____。
〖实验结论〗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学以致用】
为测定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小芳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当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消耗稀盐酸7.3g。用该方案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结合酚酞的变色范围分析,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NaCl、HCl 乙 AgNO3也能和 NaCl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取出的少量溶液中盐酸较少,1滴氢氧化钠溶液将盐酸完全反应且过量,故溶液仍为红色 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呈红色 不正确 除去 NaOH 溶液中的氧气 ①③或②③ 溶液变红且一段时间后不褪色(或始终为红色) 酚酞在 pH 为 8.2 时从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氢氧化钠尚未全部反应,所用的 盐酸偏少,则计算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解析】实验一: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乙实验根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为无色,判断加入氢氧化钠后发生反应未使溶液呈碱性,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盐酸;
继续探究:由于金属镁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故冒气泡说明溶液中有盐酸,则证明乙同学正确,故填:乙;
由于溶液中无论是否含有盐酸都会含有氯离子,而硝酸银中的银离子会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银沉淀,故填:AgNO3也能和 NaCl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甲同学取出的少量溶液中盐酸较少,1滴氢氧化钠溶液将盐酸完全反应且过量,故溶液仍为红色;
实验二: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经讨论后,大家认为猜想2一定不正确,理由是即便NaOH变质了,生成的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呈红色;
实验验证: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 再加热煮沸。待上述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再滴入少量植物油,由现象是溶液变红,一会又消失,故判断不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故填:不正确;实验操作中,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使氧气溶解度变小,大量放出,故目的除去 NaOH 溶液中的氧气;
继续探究:根据资料酚酞的变色范围:pH<8.2时无色,pH等于8.210时红色,pH>10时无色,选择pH应该大于10 和小于10 的进行比较,故选:①③或②③分别滴加等量酚酞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另一支试管中溶液变红且一段时间后不褪色(或始终为红色),最终证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学以致用: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酚酞在pH<8.2时就显无色,而不是pH=7时,因此显无色时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滴加的盐酸偏少,则计算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故填:酚酞在 pH 为 8.2 时从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氢氧化钠尚未全部反应,所用的 盐酸偏少,则计算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