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中考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
化学中考模拟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l:35.5 Na: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 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铁、硫、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B.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21%
C. 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D.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物质 X、Y、Z、W 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 此反应为分解反应 B. 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 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为25g D. 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4. 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入选了“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该反应中微粒种类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和催化剂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11:4
5. 对于人体,铁是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铁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B. 铁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为26
C. 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Fe+2 D.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6.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两种重要的碳的氧化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 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D. 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7. 右图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氯化钙具有吸水性)
A. 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丙
B. ①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C. 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 试管①③对照可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8. 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 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
C. 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
D. 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9.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在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溶剂不蒸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0.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 B. 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C. n点表示的溶液中和微粒数目相同 D. 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B. 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D. 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铁粉
12.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B 鉴别固体NaOH与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C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KCl溶液中的 滴加适量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13. 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棉花 B. 羊毛 C. 涤纶 D. 蚕丝
14.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据研究,粽子的香味源于粽叶的主要成分对乙烯基苯酚(化学式C8H8O)。下列关于对乙烯基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无机物
B. 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16
C.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 原子总数为17
二、填空题(共12分)
15. 对比分析①水②澄清石灰水③过氧化氢④氧气⑤空气,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
(2)含有氧分子的有____________;
(3)属于氧化物是____________;
(4)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而化学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_。
16. 根据图示信息,仔细分析回答问题:
(1)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
(2)图乙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填序号;
(3)图乙中,与铝不在同一周期的元素是______填序号。
17. 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3℃时,KCl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
(2)A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3)将t3℃时KCl的饱和溶液210.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0%的KCl溶液,需加水___g(精确到0.1g)。查阅相关物质的密度后,在实验室完成该实验通常需要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____(填字母)。
A.托盘天平 B.烧杯 C.药匙 D.量筒 E.漏斗
(4)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钾固体,具体操作是 (填字母)。
A.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B. 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 溶解、升高温度、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三、推断题(4分)
18. A~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其中 A、F 物质类别相同,C、E物质类别不同,D 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E 中含两种元素。
请回答。
(1)E 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B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反应 B 与 E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
(4)A→F 的反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四、实验探究题(共15分)
19.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①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氧气可以选用C,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B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可观察到F中的蜡烛___________,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0. 实验小助手小明和老师一起检查实验台上的药品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钾溶液忘记了盖瓶盖,老师说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于是,小明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该溶液是否变质?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 溶液已变质
(2)【反思交流】氢氧化钾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该溶液变质程度如何?
(3)【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K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4)【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先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 ______ 猜想二成立
步骤②:静置,取步骤①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3 滴无色酚酞试液 ______
(5)【反思交流】在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步骤②能用来代替酚酞试液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氧化铜 C.氯化铁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五、计算题(共11分)
21. 用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
(2)64g甲醇中含___________ g 碳元素。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 某烧杯中盛有19.4g Na2 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某浓度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图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完全反应时产生CO2气体_______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室温下的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
化学中考模拟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l:35.5 Na: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铁、硫、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B.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21%
C. 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D.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硫在氧气中燃烧分别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均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均属于化合反应;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若产生氧气,反应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物质 X、Y、Z、W 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 此反应为分解反应 B. 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 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为25g D. 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待测物质的质量=20g+5g+2g+37g-35g-2g-12g=15g,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为:物质X减少20g-15g=5g,X为反应物;物质Y增加35g-5g=30g,Y为生成物;物质Z的质量没变;物质W减少37g-12g=25g,W为反应物。
A、根据以上分析,此反应为X与W反应生成Y,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认识错误;
B、根据分析,待测物质的质量为15g,待测物质的值为15,认识正确;
C、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为:37g-12g=25g,认识正确;
D、物质Z的质量没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反应无关的杂质,认识正确。
故选A。
4. 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入选了“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该反应中微粒种类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和催化剂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11:4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CO2,乙为H2,丙为CH4,丁为H2O,配平后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可能是:CO2+4H2 CH4+2H2O。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和催化剂,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上说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均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4,故说法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质量比为44:16=11:4,故说法正确。故选C。
5. 对于人体,铁是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铁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B. 铁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为26
C. 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Fe+2 D.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单位不是“g”;故选项错误;
B、铁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26;故选项正确;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的2个电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形成Fe2+;故选项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两种重要的碳的氧化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 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D. 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且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一氧化碳不和水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但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但一氧化碳不是温室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7. 右图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氯化钙具有吸水性)
A. 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丙
B. ①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C. 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 试管①③对照可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与氧气、水共存时最易生锈,所以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乙,说法错误;
B、①②中使用煮沸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说法正确;
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氯化钙具有吸水性,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说法正确;
D、①中的铁钉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③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试管①③对照可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说法正确。
故选A。
8. 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 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
C. 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
D. 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镁、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氢>铜。所以向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铁粉,能发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不能与MgSO4反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滤液M中一定存在硫酸亚铁和MgSO4,故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和 Mg2+,故A正确;
B、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置换出铜,会使固体的质量增加,铁和稀硫酸反应会使固体减少,因此滤渣N的质量和加入铁粉的质量可能大、也可能小,也可能相等,故B错误;
C、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铁不能将镁置换出来,故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故说法C正确;
D、滤液M中至少含有Fe2+和 Mg2+两种金属阳离子,故D正确。故选B。
9.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在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溶剂不蒸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在t1℃时的溶解度相等,因此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故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溶剂不蒸发),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 B. 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C. n点表示的溶液中和微粒数目相同 D. 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B、P点所示溶液,pH大于7,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OH,不符合题意;
C、n点,pH=7,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aOH+HCl=NaCl+H2O,该溶液中Na+和Cl-微粒数目相同,符合题意;
D、随着溶液的滴入,混合溶液的pH由小于7逐渐变得大于7,则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B. 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D. 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铁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解水的实验得到的结论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A错误;
B、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pH=3的溶液呈酸性,加入水后pH值增大且小于7,pH无法等于或大于7,故C错误;
D、由于,,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消耗的铁较多,则和铁反应的溶液质量增加较大,故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B 鉴别固体NaOH与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C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KCl溶液中的 滴加适量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酒精燃烧,因为氧气中含氧元素,无论酒精是否含氧元素,都能检测到氧元素,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可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故B正确;
C、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既要得到铜粉还要得到铁粉,铜和硫酸不反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铜,不能得到铁,故C错误;
D、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会引入杂质,故D错误。
故选:B。
13. 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棉花 B. 羊毛 C. 涤纶 D. 蚕丝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详解】A.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涤纶属于合成纤维,此选项符合题意;
D.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据研究,粽子的香味源于粽叶的主要成分对乙烯基苯酚(化学式C8H8O)。下列关于对乙烯基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无机物
B. 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16
C.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 原子总数为17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乙烯基苯酚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说法错误;
B、乙烯基苯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8):(1×8):16=12:1:2,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乙烯基苯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乙烯基苯酚完全燃烧后能够生成 CO2 和 H2O,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1个乙烯基苯酚分子中含有8+8+1=17 个原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2分)
15. 对比分析①水②澄清石灰水③过氧化氢④氧气⑤空气,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
(2)含有氧分子的有____________;
(3)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
(4)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而化学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⑤ (2)④⑤
(3)①③ (4)①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①水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澄清石灰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③过氧化氢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④氧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⑤空气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所以属于混合物的有澄清石灰水、空气,故选②⑤。
【小问2详解】
氧分子构成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空气中含有氧气,则空气中也含有氧分子,所以含有氧分子的有氧气、空气,故选④⑤。
【小问3详解】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的是水、过氧化氢,故选①③。
【小问4详解】
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而化学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是水、过氧化氢,故选①③。
16. 根据图示信息,仔细分析回答问题:
(1)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
(2)图乙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填序号;
(3)图乙中,与铝不在同一周期的元素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 ②. AD ③. A
【解析】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D属于原子,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铝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位于第3周期;B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与铝不在同一周期的元素是A。
17. 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3℃时,KCl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
(2)A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3)将t3℃时KCl的饱和溶液210.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0%的KCl溶液,需加水___g(精确到0.1g)。查阅相关物质的密度后,在实验室完成该实验通常需要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____(填字母)。
A.托盘天平 B.烧杯 C.药匙 D.量筒 E.漏斗
(4)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钾固体,具体操作是 (填字母)。
A.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B 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 溶解、升高温度、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答案】(1)40g (2)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3) ①. 90.0
②. BD (4)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t3℃时,KCl的溶解度为40g;
【小问2详解】
A点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故A点表示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3详解】
t3℃时,210gKCl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质量为x,则60g=(210g+x)×20%,解得x=90.0;
稀释溶液需要用到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和量筒;
故选BD;
【小问4详解】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除去氯化钾固体,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加热浓缩使溶液变成高温度的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硝酸钾就会析出,而氯化钾含量少,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不会析出,再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硝酸钾;
故选B。
三、推断题(4分)
18. A~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其中 A、F 物质类别相同,C、E物质类别不同,D 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E 中含两种元素。
请回答。
(1)E 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B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反应 B 与 E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
(4)A→F 的反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1)HCl (2) (合理即可)
(3)复分解反应 (4)吸收
【解析】
【分析】A~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D 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可推出D为铁,E 中含两种元素,D能与E反应,C、E物质类别不同,E能转化为C,可推出E为稀盐酸,C可能为氯化铜;E能转化为A,A能与F相互转化,F能转化为D,A、F物质类别相同,可推出A为二氧化碳,F为一氧化碳,B能与A、E、C反应,可推出B为氢氧化钠,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E为盐酸,化学式为:HCl;
【小问2详解】
B与C反应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B 与 E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4详解】
A→F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
四、实验探究题(共15分)
19.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①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氧气可以选用C,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B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可观察到F中的蜡烛___________,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 (2) ①. A ②. 氧气不易溶于水
(3) ①. ②. 将燃着的火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4) ①. 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②. 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
【小问2详解】
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收集氧气可以选用C,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小问3详解】
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火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观察到F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0. 实验小助手小明和老师一起检查实验台上的药品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钾溶液忘记了盖瓶盖,老师说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于是,小明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该溶液是否变质?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 溶液已变质
(2)【反思交流】氢氧化钾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该溶液的变质程度如何?
(3)【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K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4)【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先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 ______ 猜想二成立
步骤②:静置,取步骤①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3 滴无色酚酞试液 ______
(5)【反思交流】在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步骤②能用来代替酚酞试液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氧化铜 C.氯化铁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1)有气泡产生
(2)2KOH+CO2=K2CO3+H2O
(3)K2CO3、KOH
(4) ①. 产生白色沉淀 ②. 溶液变红
(5) ①. 检验并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钾 ②. K2CO3+CaCl2=CaCO3↓+2KCl ③. C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实验结论可知,氢氧化钾溶液已变质变质,说明溶液中存在碳酸钾,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钾溶液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钾吸收了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
【小问3详解】
猜想二中氢氧化钾部分变质,说明有剩余的氢氧化钾,变质的氢氧化钾转化为了碳酸钾,所以猜想二应该为氢氧化钾与碳酸钾的混合物;
【小问4详解】
溶液中含有碳酸钾,则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然后取上层清液,氯化钙显中性,碳酸钾显碱性,而加入氯化钙过量,将碳酸钾全部除去,取的清液中没有碳酸钾,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有氢氧化钾存在,所以猜想二成立;
【小问5详解】
在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是为了检验并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钾,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Cl2=CaCO3↓+2KCl; 步骤二是为了验证氢氧化钾的存在,所选用的试剂应与氢氧化钾反应产生明显的现象,且与溶液中的氯化钙、氯化钾不产生相同现象。
A、稀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 不与氢氧化钾不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铁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与溶液中的氯化钙、氯化钾不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氯化钙、氯化钾溶液显中性不使石蕊变色,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D。
五、计算题(共11分)
21. 用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
(2)64g甲醇中含___________ g 碳元素。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3:1:4
(2)24 (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4。
【小问2详解】
64g甲醇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小问3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某烧杯中盛有19.4g Na2 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某浓度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图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完全反应时产生CO2气体_______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室温下的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4.4 (2)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生成的NaCl质量为,则
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3.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完全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4.4g;
【小问2详解】
解析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中学模拟预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广东专用)专题16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考点专练)(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