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必刷卷】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B(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B(上海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21小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K-39 Cl-35.5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题,共20分,1~14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4分)。
1.2024年春晚节目《瓷影》,以舞绘型,展现青白瓷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下列关于青白瓷的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揉泥 B.烧窑
C.做坯 D.画坯
2.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
3.灼烧时火焰呈紫色的物质是( )
A.Na2CO3 B.CuSO4
C.KNO3 D.CaCl2
4.属于复合肥的是( )
A.KNO3 B.NH4Cl
C.Ca3(PO4)2 D.CO(NH2) 2
5.属于氧化物的是( )
A.臭氧 B.氢氧化钙
C.氧化铜 D.过氧化氢溶液
6.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金刚石、石墨 B.水、冰
C.红磷和白磷 D.氧气和臭氧
7.生活中物质的pH大于7的是( )
A.苏打水 B.食盐水
C.雪碧 D.食醋
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B.石墨制作电极
C.氧气用作燃料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9.下列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四个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10.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 D.取用固体
11.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二氧化碳由碳和氧气两种单质组成 D.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组成
12.室温下,关于某碱性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一定是碱 B.溶质不可能是盐
C.溶液的pH小于7 D.加水稀释后,溶液的pH变小
13.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煤炭粉碎能使其燃烧得更充分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灭火 D.油锅着火时可以用水灭火
14.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15~17每题只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分。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对1个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
15.不能用来鉴别盐酸和稀硫酸的试剂是( )
A.BaCl2 B.Zn
C.AgNO3 D.Ba(NO3)2
16.关于化合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中一定有单质 B.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反应都需要一定条件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
17.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B.中和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C.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的 D.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酸性土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8.(5分)化学知识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1)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具有的特性是 。
(2)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防疫常态。生产医用口罩的过程中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环氧乙烷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0.5mol环氧乙烷中约含有 个氧原子。
(3)日常消杀也是必需的防疫措施。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Cl2+ 2NaClO2═ 2ClO2+ 2X,则X的化学式为 。
19.(8分)《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许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的事例。如:
石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
硝石:“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
(1)文中石灰指氧化钙,请写出水调黏合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硝石(硝酸钾)属于 (选填“酸”“碱”或“盐)类物质,用洁净的铂丝蘸取硝酸钾溶液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为 色。
(3)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9.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246
I.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选填“KNO3”或“NaCl”)。
II.20℃时,在50 g水中投入20 g NaCl,待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III.现有含49gKNO3和7.2gNaCl的样品,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提纯混合物中KNO3的实验步骤:
i.滤液B中,KNO3 (选填“达到”或“未达到”)饱和状态。
ii.上述过程中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iii.步骤Ⅱ中蒸发ag水适宜的量为多少并结合相关数据说明理由。
20.(10分)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仪器I名称是 。

(2)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能用图D所示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的标志是 。将收集的氧气用作性质实验,如图2所示,水的作用是 。图2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 、生成黑色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刺取二氧化碳,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C装置弹簧夹,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液面上升 B.试管内压强变大
C.大理石和稀盐酸逐渐分离 D.该装置可以控制气流大小
(4)如用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端(填“k1”或“k2”)导入。
(5)双氧水制取氧气,如产生0.1mol氧气,则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21.(7分)实验室现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室温),需知道其是否变质,再进行处理及回收利用。甲乙两组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理论分析】该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已经变质
(1)氢氧化钠可能变质的原因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甲组实验】
(2)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许样品,滴加BaCl2溶液,观察到 ; 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步骤2:继续步骤1,滴加BaCl2溶液至过量,再 (填实验操作及现象)。 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乙组实验】利用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资料:下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和酒精中的部分溶解度。
温度 水中S(g/100g) 酒精中S(g/100g)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109 21.5 17.3 不溶
40℃ 129 49 40 不溶
(3)40℃时,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
(4)原20%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室温下的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
取样品溶液10g蒸发,将所得固体全部放入温度为 ℃的10g酒精中,充分振荡,固体部分溶解,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且部分变质。
【处理与回收】将该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回收再利用
(5)请你和学习小组一起完成回收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回收氢氧化钠 回收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B(上海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21小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K-39 Cl-35.5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题,共20分,1~14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4分)。
1.2024年春晚节目《瓷影》,以舞绘型,展现青白瓷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下列关于青白瓷的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揉泥 B.烧窑
C.做坯 D.画坯
【答案】B
【解析】A、揉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烧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C、做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画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
【答案】C
【解析】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另外含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故选C。
3.灼烧时火焰呈紫色的物质是( )
A.Na2CO3 B.CuSO4
C.KNO3 D.CaCl2
【答案】C
【解析】A、钠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为黄色,故A错误;
B、铜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为绿色,故B错误;
C、钾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故C正确;
D、钙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为砖红色,故D错误。
故选C。
4.属于复合肥的是( )
A.KNO3 B.NH4Cl
C.Ca3(PO4)2 D.CO(NH2) 2
【答案】A
【解析】A、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误;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C错误;
D、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误。
故选:A。
5.属于氧化物的是( )
A.臭氧 B.氢氧化钙
C.氧化铜 D.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C
【解析】A、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钙虽然含有氧元素,但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B不正确;
C、氧化铜是一种含有Cu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C。
6.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金刚石、石墨 B.水、冰
C.红磷和白磷 D.氧气和臭氧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
B、水和冰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状态不同的同种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
C、红磷和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种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
D、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
故选B。
7.生活中物质的pH大于7的是( )
A.苏打水 B.食盐水
C.雪碧 D.食醋
【答案】A
【解析】A、苏打水含有碳酸钠,显碱性,pH>7;
B、食盐水显中性,pH=7;
C、雪碧中含有碳酸,显酸性,pH<7;
D、食醋中含有醋酸,显酸性,pH<7;
答案:A。
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B.石墨制作电极
C.氧气用作燃料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利用其通电能发光的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墨作电极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选项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主要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四个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 D.取用固体
【答案】C
【解析】A、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与外界连通,不能用该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A操作错误;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故B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C操作正确;
D、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故D操作错误;
故选:C。
11.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二氧化碳由碳和氧气两种单质组成 D.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组成
【答案】B
【解析】A、物质由元素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正确的表述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故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故B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不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C项错误;
D、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室温下,关于某碱性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一定是碱 B.溶质不可能是盐
C.溶液的pH小于7 D.加水稀释后,溶液的pH变小
【答案】D
【解析】A、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是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碱性溶液的溶质可能是盐,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是碳酸钠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碱性溶液显碱性,pH>7,不符合题意;
D、碱性溶液加水稀释后,碱性减弱,故溶液的pH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D。
13.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煤炭粉碎能使其燃烧得更充分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灭火 D.油锅着火时可以用水灭火
【答案】B
【解析】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A不正确;
B、将煤炭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其燃烧更充分。B正确;
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灭火。C不正确;
D、油的密度比水小,用水灭火,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油锅着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4.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解析】A、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M点时还未完全反应,此时对应的固体物质有氧化铜、碳、铜三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B、N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固体为铜,为紫红色,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0~t2min内,固体的质量减少,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17每题只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分。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对1个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
15.不能用来鉴别盐酸和稀硫酸的试剂是( )
A.BaCl2 B.Zn
C.AgNO3 D.Ba(NO3)2
【答案】BC
【解析】A.加入BaCl2溶液能够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盐酸不能反应,故A可以鉴别;
B.Zn和稀盐酸、稀硫酸都能反应有气泡产生,故B不能鉴别;
C.AgNO3溶液与二者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和硫酸银都是白色沉淀,故C不能鉴别;
D. Ba (NO3)2溶液能够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盐酸不能反应,故D可以鉴别。
故选:BC
16.关于化合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中一定有单质 B.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反应都需要一定条件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
【答案】BD
【解析】A、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中不一定有单质,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A说法错误;
B、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说法正确;
C、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反应不一定都需要条件,例如氧化钙和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C说法错误;
D、化合反应中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可能发生变化,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未变,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D。
17.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B.中和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C.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的 D.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D
【解析】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故选项A说法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所以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B说法错误;
C、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C说法正确;
D、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8.(5分)化学知识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1)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具有的特性是 。
(2)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防疫常态。生产医用口罩的过程中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环氧乙烷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0.5mol环氧乙烷中约含有 个氧原子。
(3)日常消杀也是必需的防疫措施。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Cl2+ 2NaClO2═ 2ClO2+ 2X,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三/3 6:1:4 3.01×1023
(3)NaCl
【解析】(1)分子在不断运动,消毒剂中,有酒精气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温度酒精的气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由化学式可知,环氧乙烷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填三或3;
环氧乙烷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6:1:4,故填6:1:4;
由化学式可知,1个环氧乙烷反应中含有1个氧原子,则0.5mol环氧乙烷中约含有氧原子的数目=0.5mol×6.02×1023个/mol=3.01×1023,故填3.01×1023。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4个氯原子、2个钠原子和4个氧原子,反应后出现了2个氯原子和4个氧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尚缺的2个氯原子、2个钠原子存在于2X中,则X的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19.(8分)《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许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的事例。如:
石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
硝石:“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
(1)文中石灰指氧化钙,请写出水调黏合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硝石(硝酸钾)属于 (选填“酸”“碱”或“盐)类物质,用洁净的铂丝蘸取硝酸钾溶液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为 色。
(3)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9.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246
I.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选填“KNO3”或“NaCl”)。
II.20℃时,在50 g水中投入20 g NaCl,待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III.现有含49gKNO3和7.2gNaCl的样品,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提纯混合物中KNO3的实验步骤:
i.滤液B中,KNO3 (选填“达到”或“未达到”)饱和状态。
ii.上述过程中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iii.步骤Ⅱ中蒸发ag水适宜的量为多少并结合相关数据说明理由。
【答案】(1)CaO + H2O = Ca(OH)2
(2) 盐 紫
(3) KNO3 68 达到 冷却结晶 蒸发80g水,因为20℃时,7.2g氯化钠在20g水中恰好全溶,确保氯化钠全部溶解且降温到20℃时不析出,同时得到最多量的硝酸钾
【解析】(1)氧化钙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
(2)硝酸钾由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构成,属于盐;钾离子的焰色反应火焰颜色是紫色;
(3)I、从表中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更大,故填KNO3;
II、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0g,50g水可溶解18.0g氯化钠,故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8.0g=68g;
III i、步骤三后得到硝酸钾固体和滤液,故滤液B中硝酸钾是饱和的;
ii、图中是先采用高温水溶解更多质量的硝酸钾,再冷却,使得硝酸钾溶解度下降、结晶出固体,采用的结晶方法是冷却结晶;
iii、因为20℃时,7.2g氯化钠在20g水中恰好全部溶解,为确保氯化钠全部溶解且降温到20℃时不析出,同时得到最多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80g水。
20.(10分)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仪器I名称是 。

(2)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能用图D所示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的标志是 。将收集的氧气用作性质实验,如图2所示,水的作用是 。图2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 、生成黑色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刺取二氧化碳,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C装置弹簧夹,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液面上升 B.试管内压强变大
C.大理石和稀盐酸逐渐分离 D.该装置可以控制气流大小
(4)如用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端(填“k1”或“k2”)导入。
(5)双氧水制取氧气,如产生0.1mol氧气,则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答案】(1)锥形瓶
(2) A 催化作用 氧气不易溶于水 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火星四射
(3)BC
(4)k1
(5)解:0.1mol氧气的质量=32g/mol×0.1mol=3.2g。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克。
【解析】(1)据图可知,图1中仪器I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所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能用图D所示装置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为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图2所示集气瓶底放少量水;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故填:A;;催化作用;氧气不易溶于水;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火星四射;。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刺取二氧化碳,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C装置弹簧夹,由于试管内压强变大,试管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大理石和稀盐酸逐渐分离,大理石留在多孔隔板上,所以该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该装置不可以控制气流大小。
故填:BC。
(4)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G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k1端导入。故填:k1。
(5)详见答案。
21.(7分)实验室现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室温),需知道其是否变质,再进行处理及回收利用。甲乙两组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理论分析】该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已经变质
(1)氢氧化钠可能变质的原因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甲组实验】
(2)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许样品,滴加BaCl2溶液,观察到 ; 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步骤2:继续步骤1,滴加BaCl2溶液至过量,再 (填实验操作及现象)。 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乙组实验】利用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资料:下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和酒精中的部分溶解度。
温度 水中S(g/100g) 酒精中S(g/100g)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109 21.5 17.3 不溶
40℃ 129 49 40 不溶
(3)40℃时,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
(4)原20%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室温下的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
取样品溶液10g蒸发,将所得固体全部放入温度为 ℃的10g酒精中,充分振荡,固体部分溶解,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且部分变质。
【处理与回收】将该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回收再利用
(5)请你和学习小组一起完成回收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回收氢氧化钠 回收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 产生白色沉淀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49g/100g水/49g
(4) 不饱和溶液 40℃
(5)取全部样品,向其中加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得到滤液
【解析】(1)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1: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若氢氧化钠已变质,则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步骤2: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又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由表中数据可知,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g/100g水。
(4)20℃,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则该温度下,氢氧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原20%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室温下的不饱和溶液。
10g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g×20%=2g,而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分别为17.3g,4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分别为40g,则20℃和40℃时,10g酒精中最多可溶解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g、>2g,则将所得固体全部放入10g酒精中,20℃的酒精中,氢氧化钠不能完全溶解,但40℃的酒精中,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则该温度下,若固体部分溶解,则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5)由于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实验操作为取全部样品,向其中加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得到滤液。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夺冠必刷卷】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B(连云港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测试·综合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