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A(上海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21小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K-39 Cl-35.5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题,共20分,1~14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4分)。
1.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2.下列排序由低到高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性:H2、CO2 B.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NaOH、NH4NO3
C.含碳量:生铁、钢 D.溶液pH:食盐水、盐酸
3.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水果榨汁
C.铜丝弯折 D.冰雪融化
4.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物质与石墨烯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白磷 B.干冰
C.臭氧 D.金刚石
5.下列关于CO2、SO2、NO2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2”均表示2个氧原子
C.碳、硫、氮元素的化合价均为+4 D.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6.生产自来水时,可用于消毒的物质是(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氯气 D.明矾
7.下列物质的俗名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钙:熟石灰 B.硫酸铜:胆矾
C.氧化钙:生石灰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8.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C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9.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D.铜在氧气中燃烧生产黑色的氧化铜
10.下列所示物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用炭黑制铅笔芯 B.一氧化碳用于炼钢
C.用石灰石做墙体内饰材料 D.干冰用于食品保鲜和运输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加入过量铁粉
C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纯铜 相互刻画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滴加等量肥皂水
12.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称量→溶解→计算 B.计算→称量→溶解
C.计算→溶解→称量 D.称量→计算→溶解
13.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C+2O2=2CO2 B.C+O2=CO2
C.C+O2CO2↑ D.C+O2CO2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A.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4
D.m=1
15~17每题只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分。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对1个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
15.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变化:I是化学变化 B.质量:① > ②
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 D.条件:I、II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
16.用右图装置进行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当A中黑色粉末变红时,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
B.当B中开始出现气泡时,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开始反应
C.结束反应时,将导管移出试管再熄灭酒精喷灯主要是为了防止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D.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17.贴有标签熟石灰的某样品A,取样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继续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样品A中熟石灰已全部变质
B.溶液B和溶液D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溶质成分
C.二氧化碳和固体E的物质的量可能相等
D.固体E和样品A中碳酸钙的质量可能相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8.(7分)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离不开化学。
(1)某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不仅会造成该区域形成 ,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佩戴加活性炭层的口罩,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有效降低吸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种植针对性树木可吸收一些二氧化硫,还可以减缓空气中 含量过多引发的温室效应。
(2)合理使用化肥,不仅可以避免水污染,还可以节约成本。尿素(化学式为CO(NH2)2)是一种高效 (选填“氮肥”“磷肥”“钾肥”),属于 (选填“无机物”“有机物”);尿素由 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是 g/mol,0.5molCO(NH2)2中含N原子 个。
19.(6分)食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通过海水晒盐和井盐开采等方式能获得食盐。
(1)海水晒盐
物质 每100g海水中约含的质量(g)
H2O 96.5
NaCl 2.7
MgCl2 0.4
MgSO4 0.2
…… ……
Ⅰ.表1为某地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该海水中NaCl的溶质量分数为 (列式即可,无需计算)。
Ⅱ.图1为NaCl、MgCl2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a点表示的含义是 。
Ⅲ.我国从明代后期开始采用海滩晒盐的方法制盐,图2为某海边盐场制盐采用的主要流程。
“晒卤”的原理与粗盐提纯实验中的 相同。“晒卤”后所得的母液属于NaCl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井盐开采
《四川盐法志》在记载清代巴蜀之地的井盐开采时,提到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少量的MgCl2和MgSO4等杂质。对此,古人用“花水”(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以得到较纯净的食盐。请分析选择用“花水”洗涤粗盐而不用水洗涤粗盐的原因 。
20.(10分)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和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装置甲做发生装置,先将二氧化锰加入 (填仪器名称)中,再将双氧水加入分液漏斗,打开活塞,滴加双氧水,生成氧气。
(3)用装置乙收集氧气,利用了氧气的密度 空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4)改用装置丙收集氧气。
①若观察到水槽中的导管口生成气泡速度过快,可通过 的操作,调节气流速度。
②若装置甲中观察不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5)常温常压下,0.03mol氧气的体积为720mL。
①相同条件下,0.96g氧气的体积为 mL。
②相同条件下,若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备720mL氧气,至少需要多少克氯酸钾?(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
21.(7分)在加热的条件下,CO和H2都能还原CuO。下图两套装置分别用于CO和H2还原CuO并验证其产物的实验。
(1)两套装置在加热前,需分别先通一会儿CO或H2,其目的是 。
(2)装置甲中,玻璃管内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比较两套装置,按要求指出两套装置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装置不同点 原因(用物质的性质说明)
示例:反应物角度 甲装置:有尾气处理装置;乙装置:无尾气处理装置 CO有毒;H2无毒
生成物角度
(4)某科研小组对CO还原CuO的实验进一步探究,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所得固体物质的XRD图谱(如右图所示,XRD图谱可用于判断某固体物质是否存在,不同固体因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图形)。
Ⅰ.结合图谱分析,科研小组推断出当温度达到300℃及以上时CO和CuO发生了反应。他们做出该推断的依据是 。
Ⅱ.若要得到较纯的铜,在图中所示的温度中,科研小组应选取 ℃作为反应的相对适宜温度,请结合图谱分析不选择其他温度的原因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化学中考仿真模拟卷A(上海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21小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K-39 Cl-35.5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题,共20分,1~14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4分)。
1.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答案】C
【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C。
2.下列排序由低到高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性:H2、CO2 B.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NaOH、NH4NO3
C.含碳量:生铁、钢 D.溶液pH:食盐水、盐酸
【答案】A
【解析】A、氢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溶解性由低到高的顺序为H2、CO2,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NH4NO3、NaOH,故选项错误;
C、生铁和钢都为铁合金,钢的含碳量为0.03%~2%,生铁的含碳量为2%~4.3%,所以含碳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钢、生铁,故选项错误;
D、盐酸溶液pH<7,食盐水为氯化钠溶液,溶液pH=7,则溶液pH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盐酸、食盐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水果榨汁
C.铜丝弯折 D.冰雪融化
【答案】A
【解析】A、铁钉生锈中铁变成铁锈,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B、 水果榨汁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铜丝弯折只是改变铜丝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A。
4.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物质与石墨烯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白磷 B.干冰
C.臭氧 D.金刚石
【答案】D
【解析】A.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与石墨烯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干冰是二氧化碳,是化合物,与石墨烯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与石墨烯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烯都属于碳的单质,且两者的性质不同,属于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CO2、SO2、NO2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2”均表示2个氧原子
C.碳、硫、氮元素的化合价均为+4 D.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C
【解析】A、三种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选项错误;
B、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某种原子的数目,由化学式可知,化学式中的2表示三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选项错误;
C、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由化学式可知,三种物质中,碳、硫、氮元素的化合价均为+4,选项正确;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的污染物,选项错误;
故选C。
6.生产自来水时,可用于消毒的物质是(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氯气 D.明矾
【答案】C
【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用于自来水生产中的杀菌消毒,不合题意;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自来水消毒,不合题意;
C、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HClO,用于消毒,符合题意;
D、明矾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不用于自来水生产中的杀菌消毒,不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物质的俗名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钙:熟石灰 B.硫酸铜:胆矾
C.氧化钙:生石灰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答案】B
【解析】硫酸铜为白色固体;硫酸铜晶体为蓝色,俗称胆矾、蓝矾 ;其他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故选B。
8.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C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答案】D
【解析】A、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C、碘酒存在碘和酒精,是混合物,故选项解释正确;
D、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是因为铜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物质的种类相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9.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D.铜在氧气中燃烧生产黑色的氧化铜
【答案】B
【解析】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不能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铜在氧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所示物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用炭黑制铅笔芯 B.一氧化碳用于炼钢
C.用石灰石做墙体内饰材料 D.干冰用于食品保鲜和运输
【答案】D
【解析】A、制作铅笔芯的材料是石墨,不是炭黑,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炼钢,故B不正确;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作内饰材料,作内饰材料的应该是熟石灰,故C不正确;
D、干冰易升华,吸热制冷,用于食品保鲜和运输,故D正确。故选D。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加入过量铁粉
C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纯铜 相互刻画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滴加等量肥皂水
【答案】A
【解析】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在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不能燃烧,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粉可以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经过滤可以得到硫酸亚铁溶液,B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成分金属金属的硬度,故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相互刻画时,在纯铜表面会留下刻痕,C能达到实验目的;
D、在硬水和软水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在硬水中会有浮渣现象出现,故可用等量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2.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称量→溶解→计算 B.计算→称量→溶解
C.计算→溶解→称量 D.称量→计算→溶解
【答案】B
【解析】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
故选B。
13.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C+2O2=2CO2 B.C+O2=CO2
C.C+O2CO2↑ D.C+O2CO2
【答案】D
【解析】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方程式为:。A、方程式缺少条件,化学计量数比不是最简,故选项错误;B、方程式缺少条件,故选项错误;C、反应物有气体氧气,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不需加气体符号,故选项错误;D、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故选D。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A.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4
D.m=1
【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Y的质量为(2+1+16+16)g-(12+m+8+14)=1g,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物质质量的变化可知Z、W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Y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错误;
B、由A的分析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Z+W→X,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点,属化合反应,故错误;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g:(16-14)g=4:1,故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1+16+16)g=(12+m+8+14)g,m=1,故正确。
故选:D。
15~17每题只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分。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对1个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
15.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变化:I是化学变化 B.质量:① > ②
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 D.条件:I、II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
【答案】AC
【解析】A、由图可知,Ⅰ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为化学变化,该选项结论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①②质量相等,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C、Ⅱ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即②③分子结构相同,该选项结论正确;
D、Ⅰ为化学变化,Ⅱ为物理变化,变化条件不同,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故选AC。
16.用右图装置进行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当A中黑色粉末变红时,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
B.当B中开始出现气泡时,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开始反应
C.结束反应时,将导管移出试管再熄灭酒精喷灯主要是为了防止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D.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答案】A
【解析】A、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呈黑色,铜呈红色,当A中黑色粉末变红时,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B中开始出现气泡时,不能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开始反应,当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后,才能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碳粉与氧化铜开始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结束反应时,将导管移出试管再熄灭酒精喷灯主要是为了防止B试管中的水到吸入A试管中,炸裂A试管,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7.贴有标签熟石灰的某样品A,取样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继续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样品A中熟石灰已全部变质
B.溶液B和溶液D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溶质成分
C.二氧化碳和固体E的物质的量可能相等
D.固体E和样品A中碳酸钙的质量可能相等
【答案】AB
【解析】A、题干中提到“取样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样品A中依然有氢氧化钙,如此溶液呈碱性才可使得酚酞试液变红,符合题意;
B、样品A中是氢氧化钙、碳酸钙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钙,即溶液B是氯化钙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溶液,之后体系C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然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整个流程中没引入其它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碳酸钠与氯化钙是完全反应,故溶液D中不会有氯化钙或氯化氢存在,符合题意;
C、体系C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整个流程中没引入其它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碳酸钠与氯化钙是完全反应,而碳酸钠又完全来自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故二氧化碳和固体E的物质的量可能相等,不符合题意;
D、样品A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氯化钙,所以二氧化碳和样品A中的碳酸钙物质的量相等,再结合选项C可知,固体E和样品A中碳酸钙的质量可能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8.(7分)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离不开化学。
(1)某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不仅会造成该区域形成 ,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佩戴加活性炭层的口罩,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有效降低吸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种植针对性树木可吸收一些二氧化硫,还可以减缓空气中 含量过多引发的温室效应。
(2)合理使用化肥,不仅可以避免水污染,还可以节约成本。尿素(化学式为CO(NH2)2)是一种高效 (选填“氮肥”“磷肥”“钾肥”),属于 (选填“无机物”“有机物”);尿素由 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是 g/mol,0.5molCO(NH2)2中含N原子 个。
【答案】(1) 酸雨 二氧化碳/CO2
(2) 氮肥 有机物 四/4 60 6.02×1023
【解析】(1)某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不仅会造成该区域形成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佩戴加活性炭层的口罩,利用活性炭的,可有效降低吸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种植针对性树木可吸收一些二氧化硫,还可以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发的温室效应;
(2)合理使用化肥,不仅可以避免水污染,还可以节约成本。尿素(化学式为CO(NH2)2)中含有氮元素,是一种高效氮肥,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尿素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2+16+2(14+1×2)=60,其摩尔质量是60g/mol,1mol尿素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一个尿素分子含有2个氮原子,故0.5molCO(NH2)2中含N原子数目=0.5mol×2×6.02×1023个/mol =6.02×1023个。
19.(6分)食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通过海水晒盐和井盐开采等方式能获得食盐。
(1)海水晒盐
物质 每100g海水中约含的质量(g)
H2O 96.5
NaCl 2.7
MgCl2 0.4
MgSO4 0.2
…… ……
Ⅰ.表1为某地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该海水中NaCl的溶质量分数为 (列式即可,无需计算)。
Ⅱ.图1为NaCl、MgCl2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a点表示的含义是 。
Ⅲ.我国从明代后期开始采用海滩晒盐的方法制盐,图2为某海边盐场制盐采用的主要流程。
“晒卤”的原理与粗盐提纯实验中的 相同。“晒卤”后所得的母液属于NaCl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井盐开采
《四川盐法志》在记载清代巴蜀之地的井盐开采时,提到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少量的MgCl2和MgSO4等杂质。对此,古人用“花水”(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以得到较纯净的食盐。请分析选择用“花水”洗涤粗盐而不用水洗涤粗盐的原因 。
【答案】(1) 硫酸镁/MgSO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蒸发 饱和
(2)“花水”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而水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减少食盐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
【解析】(1)Ⅰ、表1为某地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该海水中NaCl的溶质量分数为;
Ⅱ、图1为NaCl、MgCl2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硫酸镁;
a点在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上,表示的含义是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为36.0g;
Ⅲ、“晒卤”的原理(阳光照射蒸发水分)与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蒸发相同;
“晒卤”后所得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属于NaCl的饱和溶液;
(2)由于“花水”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而水能继续溶解氯化钠,这样可以减少食盐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所以选择用“花水”洗涤粗盐而不用水洗涤粗盐。
20.(10分)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和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装置甲做发生装置,先将二氧化锰加入 (填仪器名称)中,再将双氧水加入分液漏斗,打开活塞,滴加双氧水,生成氧气。
(3)用装置乙收集氧气,利用了氧气的密度 空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4)改用装置丙收集氧气。
①若观察到水槽中的导管口生成气泡速度过快,可通过 的操作,调节气流速度。
②若装置甲中观察不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5)常温常压下,0.03mol氧气的体积为720mL。
①相同条件下,0.96g氧气的体积为 mL。
②相同条件下,若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备720mL氧气,至少需要多少克氯酸钾?(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
【答案】(1)
(2)锥形瓶
(3) 大于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复燃则氧气集满
(4) 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滴加双氧水的速度减慢 耗完
(5) 720 由①可知,720mL氧气质量为0.96g,
解:设理论上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需要2.45g氯酸钾。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用装置甲做发生装置,先将二氧化锰加入锥形瓶中,再将双氧水加入分液漏斗,打开活塞,滴加双氧水,生成氧气。
(3)装置乙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所以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复燃则氧气集满。
(4)①若观察到水槽中的导管口生成气泡速度过快,可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滴加双氧水的速度减慢,从而减慢反应发生的速率。
②若装置甲中观察不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已经消耗完,不再产生氧气。
(5)①氧气的物质的量为,所以体积为720mL。
②见答案。
21.(7分)在加热的条件下,CO和H2都能还原CuO。下图两套装置分别用于CO和H2还原CuO并验证其产物的实验。
(1)两套装置在加热前,需分别先通一会儿CO或H2,其目的是 。
(2)装置甲中,玻璃管内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比较两套装置,按要求指出两套装置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装置不同点 原因(用物质的性质说明)
示例:反应物角度 甲装置:有尾气处理装置;乙装置:无尾气处理装置 CO有毒;H2无毒
生成物角度
(4)某科研小组对CO还原CuO的实验进一步探究,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所得固体物质的XRD图谱(如右图所示,XRD图谱可用于判断某固体物质是否存在,不同固体因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图形)。
Ⅰ.结合图谱分析,科研小组推断出当温度达到300℃及以上时CO和CuO发生了反应。他们做出该推断的依据是 。
Ⅱ.若要得到较纯的铜,在图中所示的温度中,科研小组应选取 ℃作为反应的相对适宜温度,请结合图谱分析不选择其他温度的原因 。
【答案】(1)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2)
(3) 甲装置中试管水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物;乙装置中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使用硫酸铜粉末检验生成物 甲装置中产物是气体,乙装置中产物水是液体,倒流会引起试管破裂
(4) 300℃及以上才有Cu2O产生 400 300℃时图谱中的物质只有铜,400℃时图谱中的物质是Cu2O,500℃时图谱中的物质是CuO
【解析】(1)两套装置在加热前,需分别先通一会儿CO或H2,其目的是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2)装置甲中,玻璃管内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装置中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乙装置中生成铜和水,甲装置中试管水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物,产物是气体;乙装置中实干应略微向下倾斜,使用硫酸铜粉末检验生成物,产物水是液体,倒流会引起试管破裂;
(4)Ⅰ、根据图示可知,300℃及以上才有Cu2O产生,可推断出当温度达到300℃及以上时CO和CuO发生了反应;
Ⅱ、根据图示可知,300℃时图谱中的物质只有铜,400℃时图谱中的物质是Cu2O,500℃时图谱中的物质是CuO,科研小组应选取400℃作为反应的相对适宜温度。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