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卷(含解析)

2024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12分)
1.如图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编 B.石雕
C.酿酒 D.刺绣
2.关于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做法符合科学的是(  )
A.炒菜最好用铁锅,而不是铝锅
B.被蚊虫叮咬后,涂抹凡士林止痒
C.为减少污染,种植农产品禁止使用化肥
D.食品添加剂有助营养均衡,应该大量使用
3.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铁锅 B.碳纤维 C.塑料盆 D.玻璃杯
4.归纳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纳内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与生活
①焊锡熔点低,用来焊接金属②氮气常温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干燥氧气 ①被蚊虫叮咬涂抹肥皂水②除去衣服上的油迹用汽油发生了化学反应③鉴别棉织物和毛织物:用灼烧闻气味
C.实验与安全 D.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湿抹布覆盖②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③实验室里还原氧化铁时先通CO再加热 ①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药品②称量一定质量药品:先加药品后加砝码③可燃性气体燃烧:先验纯后点燃
A.A B.B C.C D.D
5.钇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稀土金属,有延展性,与热水能起反应,可制特种玻璃和合金。如图是钇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钇原子核外有50个电子
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kg
D.钇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6.肉毒碱(C7H15NO3)被认为是“最佳减肥营养素”,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为161g
B.氢元素质量分数小于氮元素质量分数
C.肉毒碱中含有臭氧(O3)
D.肉毒碱中C、H、O、N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4:15:48:14
7.以下是探究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 B.取上层清液
C.测酸碱性 D.测pH
8.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完全正确的是(  )
A.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较多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B.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显正价的一定是金属元素
10.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工业上利用氢气消除一氧化氮污染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有2种
B.该反应中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性质没有改变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氮和氢气分子个数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15
1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
B.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充满CO2烧瓶中滴加几滴NaOH溶液,气球胀大,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B.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胀大
C.向盛有生石灰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D.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气球变瘪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自然界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④所指过程的含义:
①   ;
④   .
(2)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在日光的作用下转化成氧气.
①写出图示中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请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两个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相同点、不同点   ;
③臭氧与氧气一样也可以助燃,请写出炭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的反应为:6CO2+6H2O C6H12O6(葡萄糖)+6O2,生成的葡萄糖供植物生长.则光合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的元素有   .
(4)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   能,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化石燃料均含有   元素,充分时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是   导致温室效应,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14.如图为同学们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并进行的性质实验。
(1)仪器a的名称为    。
(2)A装置中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为    。有同学认为可以用G装置代替A装置,G装置的优点为    。
(3)查阅资料: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水、氯化氢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4HCl=4NaCl+2H2O+O2↑。
装置B中反应的方程式为    ;观察到装置C中    现象,则证明氯化氢已经除尽;检验F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方法为    。
(4)氯化钠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制备84消毒液,其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实验1:20℃,电压10V,钛电极间距1cm,1L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实验数据见表1:
实验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NaCl溶液浓度 1% 2% 3% 4% 5% 6%
有效氯含量/(g/L) 3.5 3.8 3.9 4 3.9 3.7
实验2:1L4%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其他条件与实验数据见表2:
实验编号 温度/℃ 电压/V 钛电极间距/cm 有效氯含量/(g/L)
2–1 20 20 1 8.4
2–2 30 20 1 8.0
2–3 40 20 1 7.8
2–4 20 20 0.5 8.2
2–5 20 20 1.5 8
①设计实验2–1、2–4、2–5的目的是    。
②由实验2可知,请写出一条有效氯含量随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是    。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
15.海水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化学资源,例如氯化镁、氯化钠、溴化钾等。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贝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
(2)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3)工业冶炼镁常用电解MgCl2的方法,反应为:MgCl2Mg+   。
(4)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猜想一:只有CaCl2
猜想二:含有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CaCl2、HCl和Ca(OH)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法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成立。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烧杯中的溶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17.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HCl,小吴同学测定某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他将100.0g洁厕灵倒入锥形瓶中,逐次加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9 137.8 M 175.6 195.6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
(2)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12分)
1.如图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编 B.石雕
C.酿酒 D.刺绣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制作竹编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制作石雕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制作刺绣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关于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做法符合科学的是(  )
A.炒菜最好用铁锅,而不是铝锅
B.被蚊虫叮咬后,涂抹凡士林止痒
C.为减少污染,种植农产品禁止使用化肥
D.食品添加剂有助营养均衡,应该大量使用
【分析】A、根据铁锅可以为人体提供铁元素分析;
B、根据蚊虫分泌的蚁酸呈酸性解答;
C、根据农业生成需要化肥分析;
D、根据某些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分析。
【解答】解:A、炒菜最好用铁锅,可以为人体提供铁元素,故正确;
B、蚊虫分泌的蚁酸呈酸性,被蚊虫叮咬后,涂抹凡士林属于中性物质,不能减轻疼痛,故错误;
C、为减少污染,种植农产品应该合理使用化肥,故错误;
D、食品添加剂大量使用不利于身体健康,故错误;
故选:A。
3.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铁锅 B.碳纤维 C.塑料盆 D.玻璃杯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A、铁锅中的铁属于金属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
B、碳纤维属于复合材料,故B不符合题意;
C、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C符合题意;
D、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归纳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纳内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与生活
①焊锡熔点低,用来焊接金属②氮气常温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干燥氧气 ①被蚊虫叮咬涂抹肥皂水②除去衣服上的油迹用汽油发生了化学反应③鉴别棉织物和毛织物:用灼烧闻气味
C.实验与安全 D.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湿抹布覆盖②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③实验室里还原氧化铁时先通CO再加热 ①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药品②称量一定质量药品:先加药品后加砝码③可燃性气体燃烧:先验纯后点燃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汽油除去油迹,是利用了溶解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蒸发皿加热后,为防止烫伤,要用坩埚钳夹取,还原氧化铁时先通CO再加热,以防止加热时CO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D、根据称量一定质量药品时,应先加砝码后加药品进行分析。
【解答】解:A、③浓硫酸能干燥氧气,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而不是脱水性,故A错误;
B、②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迹,是把油迹溶解在汽油中,发生了物理变化,故B错误;
C、①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湿抹布覆盖,通过隔绝氧气的方法灭火,②蒸发皿加热后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要用坩埚钳夹取,③实验室里还原氧化铁时先通CO再加热,以防止加热时CO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C正确;
D、②称量一定质量药品时,应先加砝码后加药品,故D错误。
故选:C。
5.钇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稀土金属,有延展性,与热水能起反应,可制特种玻璃和合金。如图是钇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钇原子核外有50个电子
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kg
D.钇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钇原子核外有39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kg”,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钇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应该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肉毒碱(C7H15NO3)被认为是“最佳减肥营养素”,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为161g
B.氢元素质量分数小于氮元素质量分数
C.肉毒碱中含有臭氧(O3)
D.肉毒碱中C、H、O、N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4:15:48:14
【分析】分别根据肉毒碱的分子式C7H15NO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氢元素质量分数,氮元素质量分数,分子中C、H、O、N质量比即可判断出正确的选项.注意: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个肉毒碱(C7H15N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不是臭氧.
【解答】解:A、肉毒碱(C7H15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7+1×15+14+16×3=161,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错误;
B、氢元素质量分数为×100%≈9.32%,氮元素质量分数为×100%≈8.70%,所以氢元素质量分数大于氮元素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C、肉毒碱(C7H15NO3)中含有氧元素,一个肉毒碱(C7H15N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但是没有臭氧,臭氧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D、分子中C、H、O、N质量比为(12×7):(1×15):(16×3):(14×1)=84:15:48:14,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以下是探究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 B.取上层清液
C.测酸碱性 D.测pH
【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使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加速其溶解,故A正确;
B、取上层清液时,应该将试管倾斜,烧杯紧挨试管口,将液体慢慢倒入,故B正确;
C、在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将胶头滴管伸入容器内部或接触容器内壁,否则会污染试剂,故C错误;
D、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应的pH,故D正确。
故选:C。
8.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来分析解答;
B、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概念来分析解答;
C、根据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征来分析解答;
D、根据纯碱和小苏打是不同物质,都属于盐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是并列关系,故A正确;
B、通常情况下,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是化学变化,爆炸有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故燃烧与爆炸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故B错误;
C、单质和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也有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的,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故C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则纯碱和小苏打是并列关系,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盐,则盐与纯碱和小苏打之间是包含关系,故D正确;
故选:B。
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完全正确的是(  )
A.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较多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B.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显正价的一定是金属元素
【分析】A、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较多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D、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
【解答】解:A、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较多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氨分子都含有10个质子,不是同种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都是单质,不是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0.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工业上利用氢气消除一氧化氮污染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有2种
B.该反应中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性质没有改变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氮和氢气分子个数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15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一氧化氮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O+2H2N2+2H2O。
【解答】解: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只有1种,故A错误;
B、由催化剂的特点可知,该反应中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B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氮和氢气分子个数比为2:2=1:1,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2×2):(30×2)=1:15,故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
B.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解答】解:A、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不知道溶液质量,不能比较两种物质析出固体的多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不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充满CO2烧瓶中滴加几滴NaOH溶液,气球胀大,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B.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胀大
C.向盛有生石灰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D.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气球变瘪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也会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小,气球胀大,向充满 CO2 烧瓶中滴加几滴 NaOH 溶液,气球胀大,不能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则气球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盛有生石灰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压强增大,则气球变瘪,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装置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则气球变瘪,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4分)自然界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④所指过程的含义:
① 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
④ 动物呼吸需要氧气 .
(2)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在日光的作用下转化成氧气.
①写出图示中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O33O2 ;
②请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两个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相同点、不同点 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
③臭氧与氧气一样也可以助燃,请写出炭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C+2O33CO2 .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的反应为:6CO2+6H2O C6H12O6(葡萄糖)+6O2,生成的葡萄糖供植物生长.则光合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的元素有 C、H、O .
(4)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 热 能,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化石燃料均含有 碳 元素,充分时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是 二氧化碳 导致温室效应,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物的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臭氧和氧气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答】解:(1)①此过程表示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故填: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④次过程表示动物呼吸需要氧气,故填:动物呼吸需要氧气;
(2)①臭氧能在日光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故填:2O33O2;
②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分子的构成不同,故填: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③碳能与臭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3C+2O33CO2;
(3)生成的葡萄糖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能供植物生长,而葡萄糖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的,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碳、氢、氧元素,故填:C、H、O;
(4)燃烧能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石燃料都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故填:热,碳,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14.如图为同学们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并进行的性质实验。
(1)仪器a的名称为  长颈漏斗 。
(2)A装置中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有同学认为可以用G装置代替A装置,G装置的优点为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3)查阅资料: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水、氯化氢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4HCl=4NaCl+2H2O+O2↑。
装置B中反应的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观察到装置C中  没有白色沉淀 现象,则证明氯化氢已经除尽;检验F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方法为  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使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
(4)氯化钠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制备84消毒液,其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实验1:20℃,电压10V,钛电极间距1cm,1L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实验数据见表1:
实验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NaCl溶液浓度 1% 2% 3% 4% 5% 6%
有效氯含量/(g/L) 3.5 3.8 3.9 4 3.9 3.7
实验2:1L4%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其他条件与实验数据见表2:
实验编号 温度/℃ 电压/V 钛电极间距/cm 有效氯含量/(g/L)
2–1 20 20 1 8.4
2–2 30 20 1 8.0
2–3 40 20 1 7.8
2–4 20 20 0.5 8.2
2–5 20 20 1.5 8
①设计实验2–1、2–4、2–5的目的是  探究不同钛电极间距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
②由实验2可知,请写出一条有效氯含量随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是  在其他实验条件下一致情况下,温度越高,有效含氯量越低 。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  1﹣4与2﹣1 。(填实验编号)
【分析】(1)根据所学仪器名称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所学除杂和物质检验的方法进行解答;
(4)①根据表格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②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题和分析。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用G装置代替A装置,G装置的优点为: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CO2↑+H2O;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装置B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硝酸银溶液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氯化氢气体已经除尽;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H2O+CO2↑;没有白色沉淀;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4)①2﹣1、2﹣4、2﹣5实验组的变量为钛电极间距,因此探究不同钛电极间距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故答案为:探究不同钛电极间距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②实验2中变量包括钛电极间距和温度,因此通过2﹣1、2﹣2、2﹣3可以看出是温度升高降低有效含氯量,2﹣1、2﹣4、2﹣5可以看出钛电极间距增大,降低有效含氯量;为了探究电压的影响,需要保证其他实验条件一致,因此选择1﹣4与2﹣1;
故答案为:在其他实验条件下一致情况下,温度越高,有效含氯量越低(或在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情况下,钛电极间距越大,有效含氯量越低);1﹣4与2﹣1。
15.海水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化学资源,例如氯化镁、氯化钠、溴化钾等。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贝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CaCO3 ;
(2)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漏斗 。
(3)工业冶炼镁常用电解MgCl2的方法,反应为:MgCl2Mg+ Cl2↑ 。
(4)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5)写出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OH)2+2HCl=MgCl2+2H2O 。
【分析】(1)根据贝壳的主要成分分析即可;
(2)根据过滤操作的适用范围和所用到的仪器分析即可;
(3)根据元素守恒分析即可;
(4)根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书写,
(5)根据氢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原理分析即可。
【解答】解:(1)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因为氢氧化镁为沉淀,不溶于水,所以可以通过过滤分离,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等;
(3)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产物还有氯气,故选:Cl2;
(4)第②步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5)第③步反应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故答案为:(1)CaCO3;
(2)漏斗;
(3)Cl2↑;
(4)CaO+H2O═Ca(OH)2;
(5)Mg(OH)2+2HCl=MgCl2+2H2O。
1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猜想一:只有CaCl2
猜想二:含有  CaCl2和HCl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CaCl2、HCl和Ca(OH)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能共存(合理即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法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成立。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烧杯中的溶液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锌粒等  产生气泡
【分析】【猜想】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有剩余,进行分析解答。
【进行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即验证溶液中含有稀盐酸。结合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酸能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猜想】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有剩余,则猜想二可能是CaCl2和HCl;故答案为:CaCl2和HCl;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是因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能共存;故答案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能共存(合理即可);
【进行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即验证溶液中含有稀盐酸;
方案一: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稀盐酸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会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方案二: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方案三: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现象为产生气泡,结合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溶液、锌粒等反应生成气体,则加入的可能是碳酸钠溶液或锌粒等。故答案为:溶液变红色;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锌粒等。
17.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HCl,小吴同学测定某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他将100.0g洁厕灵倒入锥形瓶中,逐次加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9 137.8 M 175.6 195.6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156.7 ;
(2)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1)根据第一至第四次数据,每次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1.1g来分析;
(2)根据表中数据判读第四次时恰好完全反应,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解:(1)由第一至第四次数据可知,每次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1.1g,则表格中M的数值为:100.0+60.0﹣3.3=156.7。
(2)由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反应可知,20.0g碳酸钠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第五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时不产生气体,说明第四次时恰好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0.0g+80.0g﹣175.6g=4.4g,
设100.0g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x 4.4g
x=7.3g
则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100%=7.3%。
答: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7.3%。
故答案为:
(1)156.7;
(2)7.3%。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高考三模数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下学期第2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