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峨眉山市初中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化学试题
计算中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O-16;Na-23;Mg-24;S-32;Cl-35.5;Ca-40;Cu-64;Zn-65;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2.5分。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把番号填入答题卡)
1. 学习化学,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下列观念或行为错误的是
A. 甲醛对身体有害,但是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动物标本,能使标本长久保存
B. 毒品对肝和脑会造成永久性损害,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C. 人体所需的元素仅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予以补充
D.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2.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3. 为落实“绿色冬奥”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A. 酒精 B. 天然气 C. 氢气 D. 汽油
4. 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 导电性 B. 腐蚀性 C. 不助燃 D. 沸点高
5. 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A. 海水晒盐 B. 干冰制冷
C. 风力发电 D. 火箭发射
6. 在配置50g质量分数为2%的碳酸钠溶液的实验中,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漏斗 B. 玻璃棒 C. 烧杯 D. 量筒
7.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 金刚石 B. 水
C. 氯化钠 D. 氧气
8. 碳酸锂(Li2CO3)是生产锂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元素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锂、碳酸锂(Li2CO3)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锂单质是电的良导体
B. 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 碳酸锂中锂元素的锂元素的化合价是+2
D. 碳酸锂中锂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8
9. 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乙烯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也可以和水反应合成乙醇,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聚乙烯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 乙烯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
C. 参加反应的乙烯分子与生成的乙醇分子数目之比为1:1
D. 上图所示说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10. 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错误的是
A. “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 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 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也能产生“可乐灭火”的效果
D. 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11. 下列各项改变后的实验方案,仍然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工业炼铁
实验方案
选项 A.将红磷改为铁丝 B.将适量Ca(OH)2改为过量Ca(OH)2 C.将水改为硫酸铜溶液 D.将一氧化碳改为二氧化碳
A. A B. B C. C D. D
12. 部分盐和酸的溶解性(20℃)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NO CO SO
H+ 溶、挥 溶、挥 溶
Ca2+ 溶 不 微
Mg2+ 溶 微 溶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
A. 硝酸是挥发性酸
B. 常温下,MgCO3微溶于水
C. 常温下溶解度:CaCO3>CaSO4
D. 常温下,Mg(NO3)2溶液与稀硫酸溶液不发生反应
13.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表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盐酸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现象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现象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盐酸中含有Cl-
B. 步骤②中用NaOH溶液代替,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C. 步骤②④可证明CO2可是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 上述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
14. 常温下,向盛有100g 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烧杯中溶液呈碱性
B. 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C. c点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为220g
D. 原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个4小题,共16分)
15.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烹饪过程中使用了加碘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缺碘引起______(选填“甲状腺肿大”“贫血”或“佝偻”)疾病。
(2)患胃酸过多症的病人可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治疗,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5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_____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4)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合理施肥,下列肥料中属于氮肥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 CO(NH2)2 ② KNO3 ③ Ca3 (PO4)2
16. 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钾(KNO3)、硫磺(S)、木炭(C)等。黑火药的一般配方是:硫磺2g、硝酸钾3g、碳粉4.5g。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K2S+3CO2+X。
(1)上述标有“_______”的五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写化学式)。
(2)物质X是_______(写化学式)。
(3)K2S由K+和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
(4)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有害烟雾,比如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17. 金属材料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1)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的湿法炼铜工艺就是利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至今铁仍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了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____。
(3)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
(4)将一定量的锌和金属R(金属R为铁和镁中的一种)的混合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金属活动性:Zn>R
B. 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Zn和R
C. 反应结束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无色
18. 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如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316 63.9 110 169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能将该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
(2)探究20℃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所示:
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___。(选填编号)。
a. b. c. d.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有2个小题,共11分)
19. 过氧化钠(Na2O2)可作为供氧剂。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过氧化钠有如下性质:
a.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b.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实验目的:验证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并检验生成的碳酸钠和氧气。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其中A处为CO2发生装置。
(1)A处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其中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组装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时,仪器组合错误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甲:acfh 乙:adfh 丙:bdeg
(2)D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试管中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
(3)有同学认为应增加一个装置使整套实验装置更符合实验目。请你阐述需要增加的实验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4)若要检验产物碳酸钠,取B中反应后样品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空白处的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 现象或结论
一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二 ______ 存在碳酸钠
20. 食盐、苏打、食醋和生石灰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活动1】
(1)选用上述物质中的______做食品干燥剂(填化学式)。
【活动2】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两组实验(其中A、B一组,C、D一组)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2)实验现象:试管B内产生气泡,试管D变浑浊,则试管D内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活动3】实验小组将试管B和试管D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在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如图2,实验小组对烧杯内上层废液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①常温下醋酸盐可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3)猜想①:CH3COONa、NaOH
猜想②:CH3COONa、NaOH、Na2CO3
猜想③:______
【进行实验】
(4)取废液少许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为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②正确。
【反思交流】
(5)实验小组利用活动2结束后试管A中的废液除去某水垢(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其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6)实验小组想确定活动2试管C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现将活动2结束后试管C的溶液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溶液得到a克沉淀,第二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镁溶液得到b克沉淀,当m==______(用b表示并化简)时说明进行活动2时C试管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8分)
21. 为了测定硫酸铜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取硫酸铜溶液200g于烧杯中,将80g氯化钡溶液分四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后过滤,称量滤液的质量(实验中的物质质量损失不计),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过滤后溶液的质量/g 215.34 230.68 246.02 266.02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______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硫酸铜反应完全。
(2)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__g。
(3)计算该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峨眉山市初中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化学试题
计算中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O-16;Na-23;Mg-24;S-32;Cl-35.5;Ca-40;Cu-64;Zn-65;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2.5分。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把番号填入答题卡)
1. 学习化学,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下列观念或行为错误的是
A. 甲醛对身体有害,但是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动物标本,能使标本长久保存
B. 毒品对肝和脑会造成永久性损害,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C. 人体所需的元素仅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予以补充
D.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健康有害,但可以利用甲醛使蛋白质变性这一原理,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故A不符合题意;
B、毒品对肝、肾和脑会造成永久性损害,吸食过量会死亡,我们应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所需的元素仅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予以补充,但不要过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浪费,也会造成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往试管中添加固体药品时,应遵循“一横二送三竖”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胶头滴管接触试管内壁,B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C错误;
D、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瓶盖被污染,图中瓶盖放置方法不对,D错误。
故选A。
3. 为落实“绿色冬奥”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A. 酒精 B. 天然气 C. 氢气 D. 汽油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C、氢气作为燃料,来源广,且热值高,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符合题意;
D、汽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 导电性 B. 腐蚀性 C. 不助燃 D. 沸点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灭火,说明不导电,错误;
B、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没有腐蚀性,错误;
C、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不助燃,正确;
D、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沸点低,错误;
故选C。
5. 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A. 海水晒盐 B. 干冰制冷
C. 风力发电 D. 火箭发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B、干冰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C、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D、火箭发射,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选项正确。
故选D。
6. 在配置50g质量分数为2%碳酸钠溶液的实验中,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漏斗 B. 玻璃棒 C. 烧杯 D. 量筒
【答案】A
【解析】
【详解】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碳酸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碳酸钠和量取水,称量固体用托盘天平、药匙,量水时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最后进行溶解,需要烧杯和玻璃棒,故不需要用到漏斗,故选A。
7.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 金刚石 B. 水
C. 氯化钠 D. 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A符合题意;
B、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碳酸锂(Li2CO3)是生产锂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元素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锂、碳酸锂(Li2CO3)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锂单质是电的良导体
B. 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 碳酸锂中锂元素的锂元素的化合价是+2
D. 碳酸锂中锂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8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锂单质是金属单质,是电的良导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表示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锂中碳酸根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锂元素的化合价是+1,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锂中锂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16×3)=7:18,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 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乙烯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也可以和水反应合成乙醇,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聚乙烯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 乙烯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
C. 参加反应的乙烯分子与生成的乙醇分子数目之比为1:1
D. 上图所示说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所以聚乙烯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A正确;
B、由图可知,1个乙烯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化学式为C2H4,故B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乙烯和水生成乙醇,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乙烯分子与生成的乙醇分子数目之比为1:1,故C正确;
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故D错误。
故选D。
10. 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错误的是
A. “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 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 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也能产生“可乐灭火”的效果
D. 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正确;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正确;C、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不会产生“可乐灭火”的效果,错误;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正确。
考点: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1. 下列各项改变后的实验方案,仍然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工业炼铁
实验方案
选项 A.将红磷改为铁丝 B.将适量Ca(OH)2改为过量Ca(OH)2 C.将水改为硫酸铜溶液 D.将一氧化碳改为二氧化碳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的红磷改成铁丝,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达到消耗氧气的目的,故A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加入过量的Ca(OH)2会,反应后Ca(OH)2会剩余,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硝酸铵固体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二者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可以通过观察是否产生沉淀来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故C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工业炼铁不能将一氧化碳改为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故D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2. 部分盐和酸的溶解性(20℃)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NO CO SO
H+ 溶、挥 溶、挥 溶
Ca2+ 溶 不 微
Mg2+ 溶 微 溶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
A. 硝酸是挥发性酸
B. 常温下,MgCO3微溶于水
C. 常温下溶解度:CaCO3>CaSO4
D. 常温下,Mg(NO3)2溶液与稀硫酸溶液不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表格可知,硝酸挥发性酸,说法正确;
B、根据表格可知,常温下,MgCO3微溶于水,说法正确;
C、由表格可知,硫酸钙微溶、碳酸钙不溶,常温下溶解度:CaCO3<CaSO4,说法错误;
D、Mg(NO3)2与硫酸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C。
13.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表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盐酸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现象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现象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盐酸中含有Cl-
B. 步骤②中用NaOH溶液代替,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C. 步骤②④可证明CO2可是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 上述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蕊遇到酸溶液显红色,因此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盐酸中含有H+,故说法错误;
B、石蕊遇到碱溶液显蓝色,步骤②中若用NaOH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变为蓝色,故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石蕊试液变红;因此步骤②、④不能证明CO2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③、④能证明CO2气体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故说法错误;
D、第一个实验证明酸可使石蕊变红,②实验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③实验证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④实验能证明CO2气体的水溶液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因此上述实验可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4. 常温下,向盛有100g 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烧杯中溶液呈碱性
B. 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C. c点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为220g
D. 原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点溶液的pH>7,溶液显碱性,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溶液的pH=7,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故B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pH<7,此时稀盐酸过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20g,则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为100g+120g=220g,故C说法正确;
D、b点时,溶液的pH=7,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设原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则有
,解得x=8g,则原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个4小题,共16分)
15.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烹饪过程中使用了加碘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缺碘引起______(选填“甲状腺肿大”“贫血”或“佝偻”)疾病。
(2)患胃酸过多症病人可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治疗,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5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_____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4)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合理施肥,下列肥料中属于氮肥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 CO(NH2)2 ② KNO3 ③ Ca3 (PO4)2
【答案】(1)甲状腺肿大
(2)
(3)金属 (4)①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疾病,缺铁贫血,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故填:甲状腺肿大;
【小问2详解】
胃酸中含有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5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属于金属材料;
小问4详解】
① CO(NH2)2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正确;
② KNO3 中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错误;
③ Ca3(PO4)2 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错误;
故选①。
16. 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钾(KNO3)、硫磺(S)、木炭(C)等。黑火药的一般配方是:硫磺2g、硝酸钾3g、碳粉4.5g。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K2S+3CO2+X。
(1)上述标有“_______”的五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写化学式)。
(2)物质X是_______(写化学式)。
(3)K2S由K+和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
(4)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有害烟雾,比如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CO2 (2)N2
(3)S2- (4)S+O2SO2
【解析】
【小问1详解】
硝酸钾(KN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硫磺(S)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木炭是碳和其它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K2S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CO2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小问2详解】
根据反应的可知,反应物中S、K、N、O、C原子个数分别为1、2、2、6、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S、K、N、O、C原子个数分别为1、2、0、6、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
【小问3详解】
K2S由K+和S2-构成的;
【小问4详解】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
17. 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1)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的湿法炼铜工艺就是利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至今铁仍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了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____。
(3)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
(4)将一定量的锌和金属R(金属R为铁和镁中的一种)的混合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金属活动性:Zn>R
B. 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Zn和R
C. 反应结束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无色
【答案】(1)
(2)涂油、刷漆、烤蓝、搪瓷、制成不锈钢等(合理即可)
(3)铝制品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被氧化 (4)C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小问2详解】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涂油、刷漆、烤蓝、搪瓷、制成不锈钢等
【小问3详解】
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铝制品表面的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被氧化。
【小问4详解】
锌与氯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溶质由CuCl2(化学式量为135)变为ZnCl2(化学式量为136),溶液质量增大;铁与氯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溶质由CuCl2(化学式量为135)变为FeCl2(化学式量为127),溶液质量减小;镁与氯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溶质由CuCl2(化学式量为135)变为MgCl2(化学式量为95),溶液质量减小。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中,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越先发生反应。根据图像,溶液质量一开始是减小的,说明R先与CuCl2溶液发生反应,推断出R为比锌更活泼的镁。溶液质量一段时间后增大,说明镁已经反应完,有锌与CuCl2溶液发生反应。
A、根据上述分析,R为镁,金属活动性:R>Zn,A错误;
B、由于发生的反应都有Cu生成,故滤渣中一定有Cu,由于Zn发生了反应,说明R一定没有剩余,根据选项信息,Zn不确定是否有剩余,B错误;
C、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Zn剩余,推断出CuCl2已经反应完,溶质有MgCl2、ZnCl2,溶液呈无色,C正确。
故选C。
18. 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如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31.6 63.9 110 169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能将该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
(2)探究20℃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所示:
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___。(选填编号)。
a. b. c. d.
【答案】(1) ①. 增大 ②. 增加溶质(硝酸钾)、蒸发溶剂(水)、降低温度
(2)bd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增加溶质(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水)、降低温度等方法都能将该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填:增大;增加溶质硝酸钾(蒸发溶剂水、降低温度)。
【小问2详解】
由图像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所以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b和d。故填:bd。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有2个小题,共11分)
19. 过氧化钠(Na2O2)可作为供氧剂。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过氧化钠有如下性质:
a.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b.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实验目的:验证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并检验生成的碳酸钠和氧气。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其中A处为CO2发生装置。
(1)A处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其中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组装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时,仪器组合错误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甲:acfh 乙:adfh 丙:bdeg
(2)D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试管中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
(3)有同学认为应增加一个装置使整套实验装置更符合实验目的。请你阐述需要增加的实验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4)若要检验产物碳酸钠,取B中反应后样品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空白处的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 现象或结论
一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二 ______ 存在碳酸钠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丙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气体是氧气
(3)吸收水分,防止Na2O2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干扰实验
(4)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仪器c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甲:a、锥形瓶:反应容器;c:长颈漏斗:用于添加稀盐酸;f:由于有长颈漏斗,需要双孔塞;h:导管,组装正确,不符合题意;
乙:a、锥形瓶:反应容器;d:分液漏斗:用于添加稀盐酸;f:由于有分液漏斗,需要双孔塞;h:导管,组装正确,该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不符合题意;
丙:b:带多孔隔板的试管:反应容器;d:分液漏斗:用于添加稀盐酸;e:由于有导管和分液漏斗,应用双孔塞,不是单孔塞;g:带止水夹的导管,组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丙。
【小问2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常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氧气。检验试管中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并检验生成的碳酸钠和氧气,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携带着水蒸气,过氧化钠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应在A、B之间增加一个干燥装置,除去水蒸气,故填:吸收水分,防止Na2O2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干扰实验。
【小问4详解】
要检验产物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可,故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存在碳酸钠。
20. 食盐、苏打、食醋和生石灰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活动1】
(1)选用上述物质中的______做食品干燥剂(填化学式)。
【活动2】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两组实验(其中A、B一组,C、D一组)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2)实验现象:试管B内产生气泡,试管D变浑浊,则试管D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活动3】实验小组将试管B和试管D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在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如图2,实验小组对烧杯内上层废液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①常温下醋酸盐可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3)猜想①:CH3COONa、NaOH
猜想②:CH3COONa、NaOH、Na2CO3
猜想③:______
【进行实验】
(4)取废液少许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为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②正确。
【反思交流】
(5)实验小组利用活动2结束后试管A中的废液除去某水垢(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其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6)实验小组想确定活动2试管C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现将活动2结束后试管C的溶液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溶液得到a克沉淀,第二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镁溶液得到b克沉淀,当m==______(用b表示并化简)时说明进行活动2时C试管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1)CaO (2)
(3)CH3COONa、NaOH、Ca(OH)2 (4)产生白色沉淀
(5)复分解 (6)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石灰是氧化钙(CaO),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小问2详解】
碳酸钠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与醋酸不反应,所以试管B内产生气泡,说明试管B内为碳酸钠溶液,则试管A内为氯化钠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氯化钠不反应,试管D内变浑浊,说明试管D内为碳酸钠溶液,试管C内为氯化钠溶液,试管D内的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试管B内醋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试管D内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将试管B和试管D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在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试管B中碳酸钠过量,故试管B反应后的溶液中为醋酸钠和碳酸钠,试管D中氢氧化钙过量,故试管D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猜想①:若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烧杯内的上层废液中为CH3COONa、NaOH;猜想②:若碳酸钠过量,烧杯内的上层废液中为CH3COONa、NaOH、Na2CO3;猜想③:若氢氧化钙过量,烧杯内的上层废液中为CH3COONa、NaOH、Ca(OH)2;
【小问4详解】
根据实验结论猜想②正确,即烧杯内的上层废液中含有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废液少许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小问5详解】
由上述分析,试管A中为氯化钠溶液,由于氯化钠与醋酸不反应,所以A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醋酸,实验小组利用活动二结束后试管A中的废液除去某水垢(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即醋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6详解】
试管C内为氯化钠溶液,根据结论试管C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即活动二结束后试管C内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钙;现将活动二结束后试管C的溶液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碳酸钠)溶液得到a克沉淀,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即为ag,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则有,
x=
第二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镁溶液得到b克沉淀,硝酸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钙,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bg,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则有,
y=
则有x=y,且x+y=mg,即,所以当m=时,说明进行活动二时C试管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8分)
21. 为了测定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硫酸铜溶液200g于烧杯中,将80g氯化钡溶液分四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后过滤,称量滤液的质量(实验中的物质质量损失不计),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过滤后溶液的质量/g 215.34 230.68 246.02 266.02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______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硫酸铜反应完全。
(2)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__g。
(3)计算该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 (2)13.98
(3)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m(BaSO4)=
硫酸铜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该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8%。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表中数据,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前几次质量均减少4.66g,第三次到第四次减少的质量为0,由此可知,第三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硫酸铜反应完全。
【小问2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下一篇: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