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化 学 试 卷
(本试卷共14道题 满分50分 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u-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 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新课标·传统工艺)
1. 下列传统民间工艺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刺绣 B. 雕刻 C. 烧制瓷器 D. 剪纸
2. 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 可能表示
A. 2H B. CO2 C. H2 D. O3
3. 下列文具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腈纶笔袋 B. 塑料三角尺 C. 橡皮擦 D. 不锈钢圆规
4. 为纪念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方面的贡献,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钔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钔的元素符号是 Md
C. 钔原子的质子数是101 D. 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58g
5.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体积变大 D. 分子间间隔变大
(新考向创设情境)
6. 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制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X 的化学式为
A. Cl2 B. H2O C. HCl D. SO2
(新课标:核心素养)
7.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移走蒸发皿 B. 回收二氧化锰
C. 氧气验满 D. 配制溶液
8. 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是因为其中含有维生素 A(C20H30O) , 下列关于维生素 A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A由三种元素组成
B. 维生素A中含有1个氧分子
C. 维生素A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维生素A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9. 2024省模新变化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加入少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B 鉴别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加水,摸烧杯外壁
C 除去CO2 中的HCl 通入NaOH溶液中
D 分离氯化钾固体与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
A. A B. B C. C D. D
10. 如图是 NH4H2PO4和 Mg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搅拌可以增大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B. 20℃ 时,50g 水中加入17g MgSO4 可形成不饱和溶液
C. 40℃ 时,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MgSO4 >NH4H2PO4
D. 降温时 MgSO4溶液一定有晶体析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新考向:科普阅读)
1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大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能源发展规模。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的重要可再生能源。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一般指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的直接燃烧。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生物质气体燃料逐渐走进大众视线甚至是家庭生活。
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含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成分的可燃性气体。
(一)生物天然气。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城镇有机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经净化提纯后与常规天然气成分完全一致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
(二)生物质热解气。通过热化学反应,将秸秆、果木剪枝和有机垃圾等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净化后热解气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甲烷、氢气、一氧化碳,可用于炊事、供暖、发电或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
(三)生物质氢气。生物质制氢具体可分为生物质热解气化重整制氢、生物质高温直接气化制氢,以及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气化制氢等。
(1)化石能源包括煤、__________、天然气等。生物质气体燃料属于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体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可减少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2)甲烷(CH4)中,氢的化合价为+1,则碳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氢能源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能源,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电解 __________制取。
(4)工业上利用大气中的CO2 与一种生物质热解气的有效成分通过特定条件得到甲醇(CH3OH),该热解气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
(5)目前生物质气体燃料还没有普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新考向·主题式探究)
12.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 某化学小组同学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
(1)将固体物质配制成溶液再进行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
【实验探究】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向点滴板1~5号孔穴中分别滴入 2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红色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使用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之一是________
取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 的稀盐酸,溶液变成浅黄色,微热试 管, 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铁钉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溶液呈黄色,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填物质名称);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再不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中,能证明酸与碱发生了 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试管①和②中盛有等质量的氢氧化钙粉末,向试管①中加入2 mL稀盐酸后,观察到固体溶解 要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试管②中应滴加 试剂X是______进行对比实验
【拓展学习】
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并通过传感器绘制烧杯中溶液的pH 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3)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______,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新考向·主题式探究)
13. 燃烧是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了解燃烧的秘密才能更好地调控燃烧。
【燃烧的必要条件】
如图1是某化学小组同学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固定仪器已省略)。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前,白磷 A 与红磷 C 放置的位置要尽量拉开距离,其目的是 __________。
【充分燃烧的条件】
(3)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 __________ ,并利用收集的氧气进行铁丝燃烧实验。记录数据及信息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34% 47% 60% 73% 86%
直径0.2 mm铁丝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直径0.5 mm铁丝 不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4)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
①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请再举出符合这一结论的其他实验事实: __________ ;
②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__________有关。
【燃烧的应用】
如图2是小组同学设计的可燃性粉尘爆炸实验。
(5)密闭容器中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其作用是 __________。下列物质的粉尘不适合用于此实验的是 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煤尘 B.泥土 C. 面粉 D. 镁粉
(6)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过于用力挤压打气筒时,爆炸效果反而一般,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粉尘浓度太大,使__________减小。
(7)空气里含有可燃性粉尘的施工车间中,为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禁止烟火;② __________。
(新考向·项且式学习)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共同
探究如何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
任务一 按照教材中方法实验,探讨实验存在的不足
如图1所示组装仪器,加热5min 后,试管内开始有少量砖红色固体出现。
经查阅资料,若氧化铜未完全被木炭还原,会生成氧化亚铜(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2+H2SO4=CuSO4+H2O+Cu)
(1)木炭粉和氧化铜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金属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取3 次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固体,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均观察到 __________现象,说明实验中均生成了氧化亚铜。
任务二 探究影响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效果的因素
【实验 I】如图2所示,将试管竖直放置,放入1.2 g 木炭及足量氧化铜进行实验。加热2min 后,试管内固体开始持续红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数秒后有光亮的红色块状金属生成。
(3)理论上,1.2 g 木炭最多可还原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相比较试管略倾斜横放的方式,竖直放置试管用时较短,现象明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实验Ⅱ】用不同质量配比的木炭粉与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出现大量红色固体的时间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 1:8 2 26 产生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砖红色和黑色物质
2 1:9 2 05 铜块较小,有少量黑色物质
3 1:10 1 44 铜块较小,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 1:11 1 50 铜块较大,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5 1:12 1 55 铜块较大,几乎无黑色物质
6 1:13 1 53 铜块较小,有较多黑色物质
(4)实验Ⅱ中效果最理想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5)根据上述实验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 。第5次 实验中几乎没有黑色物质剩余,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木炭跟氧化铜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
【实验Ⅲ】探究药品总量及试管大小对反应现象影响。
实验序号 药品的总质量/g 试管的尺寸/mm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 1.1 18×180 均有红色块状 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1 20×200 有少量黑色物质
3 2.2 18×180 有较多黑色物质
4 2.2 20×200 有较多黑色物质
(6)实验Ⅲ可得出的结论是:药品总量对反应现象有影响;通过对照 __________ 两组实验,说明试管大小对实验现象无明显影响。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化 学 试 卷
(本试卷共14道题 满分50分 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u-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 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新课标·传统工艺)
1. 下列传统民间工艺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刺绣 B. 雕刻 C. 烧制瓷器 D. 剪纸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剪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 可能表示
A. 2H B. CO2 C. H2 D. O3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示一个该分子由2个 原子和1个构成;
【详解】A、2H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
C、H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O3表示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下列文具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腈纶笔袋 B. 塑料三角尺 C. 橡皮擦 D. 不锈钢圆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腈纶笔袋用腈纶制成,腈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B、塑料三角板的主要成分是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C. 橡皮擦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D、不锈钢圆规是用不锈钢制成,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正确。
故选D。
4. 为纪念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方面的贡献,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钔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钔的元素符号是 Md
C. 钔原子的质子数是101 D. 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58g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钔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右上角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钔元素的元素符合为Md,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0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钔原子的质子数为101,故C不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不是“g”,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体积变大 D. 分子间间隔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是因为加热使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将壶盖掀起,故选D。
(新考向创设情境)
6. 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制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X 的化学式为
A. Cl2 B. H2O C. HCl D. SO2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
故选:C。
(新课标:核心素养)
7.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移走蒸发皿 B. 回收二氧化锰
C. 氧气验满 D. 配制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移走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不能直接用手,防止烫伤,故A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壁,故B错误;
C、氧气验满的操作: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经收集满,故C正确;
D、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不能配置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8. 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是因为其中含有维生素 A(C20H30O) , 下列关于维生素 A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A由三种元素组成
B. 维生素A中含有1个氧分子
C. 维生素A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维生素A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维生素A的化学式C20H30O可知,维生素A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维生素A由维生素A分子构成,维生素A中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维生素A中的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16=120:15:8,所以维生素A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维生素A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30)=8: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 2024省模新变化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加入少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B 鉴别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加水,摸烧杯外壁
C 除去CO2 中的HCl 通入NaOH溶液中
D 分离氯化钾固体与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会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根据酸碱中和反应优先原则,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由于加入少量稀硫酸,所以,稀硫酸不会剩余与碳酸钠反应,因此,此检验方法观察不到现象,无法检验碳酸钠的存在,故检验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鉴别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加水,氯化钠溶于水,周围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周围温度升高,通过摸烧杯外壁可以鉴别出来,故鉴别试剂正确,符合题意;
C.除去CO2 中的HCl,通入NaOH溶液中,氢氧化钠不仅与氯化氢反应,还与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的不减原则,因此,除去CO2 中的HCl不能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故除杂试剂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分离氯化钾固体与二氧化锰,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但是还需要把分离出来的物质还原原来状态,需要在加上蒸发、洗涤、干燥,故分离方法不完整,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该题考查检验、鉴别、除杂、分离,解答检验和鉴别题时,所加试剂或采用方法必须使被检验物或被鉴别物产生明显现象,从而达到检验或鉴别的目的,解答除杂题时,要遵循除杂原则(不增:杂质不增加,不减:原物质不减少,易分离,易复原),解答分离题时,要使被分离物,分离后,都恢复原来的状态。
10. 如图是 NH4H2PO4和 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搅拌可以增大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B. 20℃ 时,50g 水中加入17g MgSO4 可形成不饱和溶液
C. 40℃ 时,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MgSO4 >NH4H2PO4
D. 降温时 MgSO4溶液一定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搅拌不能改变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20℃时,MgSO4的溶解度为33.7g,该温度下,50g 水中最多可溶解16.85gMgSO4,所以20℃ 时,50g 水中加入17g MgSO4 可形成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40℃ 时,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MgSO4 >NH4H2PO4,该选项说法正确;
D、将MgSO4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其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新考向:科普阅读)
1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大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能源发展规模。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的重要可再生能源。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一般指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的直接燃烧。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生物质气体燃料逐渐走进大众视线甚至是家庭生活。
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含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成分的可燃性气体。
(一)生物天然气。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城镇有机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经净化提纯后与常规天然气成分完全一致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
(二)生物质热解气。通过热化学反应,将秸秆、果木剪枝和有机垃圾等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净化后热解气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甲烷、氢气、一氧化碳,可用于炊事、供暖、发电或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
(三)生物质氢气。生物质制氢具体可分为生物质热解气化重整制氢、生物质高温直接气化制氢,以及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气化制氢等。
(1)化石能源包括煤、__________、天然气等。生物质气体燃料属于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体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可减少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2)甲烷(CH4)中,氢的化合价为+1,则碳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氢能源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能源,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电解 __________制取。
(4)工业上利用大气中的CO2 与一种生物质热解气的有效成分通过特定条件得到甲醇(CH3OH),该热解气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
(5)目前生物质气体燃料还没有普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1) ①. 石油 ②. 可再生 ③. 酸雨(合理即可)
(2) ①. -4 ②.
(3)水 (4)氢气##甲烷
(5)产量低(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由上述材料可知,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的重要可再生能源,故生物质气体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根据材料可知,生物质气体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可减少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故填:石油;可再生;酸雨(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甲烷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故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4;;
【小问3详解】
氢能源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能源,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取,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填:水;
【小问4详解】
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含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成分的可燃性气体。甲醇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该热解气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碳元素或氧元素,则该热解气的成分可能是氢气或者甲烷,故填:氢气或者甲烷;
小问5详解】
目前生物质气体燃料还没有普及,可能的原因是产量低、生成过程复杂等,故填:产量低(合理即可)。
(新考向·主题式探究)
12.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 某化学小组同学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
(1)将固体物质配制成溶液再进行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
【实验探究】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向点滴板1~5号孔穴中分别滴入 2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红色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使用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之一是________
取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 的稀盐酸,溶液变成浅黄色,微热试 管, 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铁钉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溶液呈黄色,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填物质名称);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再不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中,能证明酸与碱发生了 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试管①和②中盛有等质量的氢氧化钙粉末,向试管①中加入2 mL稀盐酸后,观察到固体溶解 要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试管②中应滴加 试剂X是______进行对比实验
【拓展学习】
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并通过传感器绘制烧杯中溶液的pH 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3)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______,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答案】(1) ①. 加快反应速率 ②. 防止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2) ①. 2、3、4 ②. 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 ③. 氯化铁##三氯化铁 ④. ⑤. 产生蓝色沉淀 ⑥. 蓝色沉淀消失 ⑦. 2mL的水
(3) ①. 氢氧化钠溶液 ②. 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析】
【小问1详解】
将固体物质配制成溶液再进行反应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故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
【小问2详解】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柠檬汁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4、白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溶液呈红色的是:2、3、4;
使用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之一是:节约药品;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溶液呈黄色,是因为生成了氯化铁;
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蓝色沉淀消失,说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中含水,加入稀盐酸后,固体溶解,还可能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导致的,故要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试管②中应滴加试剂X是2mL水进行对比实验,试管①中固体溶解,试管②中固体不溶解,说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
a点pH>7,此时氢氧化钠还未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
(新考向·主题式探究)
13. 燃烧是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了解燃烧的秘密才能更好地调控燃烧。
【燃烧的必要条件】
如图1是某化学小组同学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固定仪器已省略)。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前,白磷 A 与红磷 C 放置的位置要尽量拉开距离,其目的是 __________。
【充分燃烧的条件】
(3)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 __________ ,并利用收集的氧气进行铁丝燃烧实验。记录数据及信息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34% 47% 60% 73% 86%
直径0.2 mm铁丝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直径0.5 mm铁丝 不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4)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
①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请再举出符合这一结论的其他实验事实: __________ ;
②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__________有关。
【燃烧的应用】
如图2是小组同学设计的可燃性粉尘爆炸实验。
(5)密闭容器中固定一支点燃蜡烛,其作用是 __________。下列物质的粉尘不适合用于此实验的是 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煤尘 B.泥土 C. 面粉 D. 镁粉
(6)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过于用力挤压打气筒时,爆炸效果反而一般,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粉尘浓度太大,使__________减小。
(7)空气里含有可燃性粉尘的施工车间中,为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禁止烟火;② __________。
【答案】(1) ①. 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 ②. 隔绝空气(或氧气)、提供热量
(2)防止白磷燃烧引燃红磷
(3)
(4) ①. 硫在氧气中比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合理即可) ②.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
(5) ①. 使可燃性粉尘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合理即可) ②. B
(6)氧气浓度 (7)通风(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中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或氧气)、提供热量。
【小问2详解】
白磷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引燃红磷,所以实验开始前,白磷 A 与红磷 C 放置的位置要尽量拉开距离,其目的是防止白磷燃烧引燃红磷。
【小问3详解】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①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例如硫在氧气中比空气中燃烧得更旺等;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实验范围内其他条件相同时,铁丝燃烧与铁丝粗细的关系是铁丝越细,燃烧越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小问5详解】
密闭容器中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其作用是使可燃性粉尘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A、煤尘是可燃性物质,适合用于此实验;
B、泥土不是可燃性物质,不适合用于此实验;
C、面粉是可燃性物质,适合用于此实验;
D、镁粉是可燃性物质,适合用于此实验。
故选B。
【小问6详解】
因为粉尘浓度太大,使氧气浓度减小,因氧气不充足,爆炸效果一般。
【小问7详解】
通风,降低可燃性粉尘的浓度,也可以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新考向·项且式学习)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共同
探究如何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
任务一 按照教材中方法实验,探讨实验存在的不足
如图1所示组装仪器,加热5min 后,试管内开始有少量砖红色固体出现。
经查阅资料,若氧化铜未完全被木炭还原,会生成氧化亚铜(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2+H2SO4=CuSO4+H2O+Cu)
(1)木炭粉和氧化铜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金属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取3 次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固体,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均观察到 __________现象,说明实验中均生成了氧化亚铜。
任务二 探究影响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效果的因素
【实验 I】如图2所示,将试管竖直放置,放入1.2 g 木炭及足量氧化铜进行实验。加热2min 后,试管内固体开始持续红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数秒后有光亮的红色块状金属生成。
(3)理论上,1.2 g 木炭最多可还原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相比较试管略倾斜横放的方式,竖直放置试管用时较短,现象明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实验Ⅱ】用不同质量配比的木炭粉与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出现大量红色固体的时间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 1:8 2 26 产生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砖红色和黑色物质
2 1:9 2 05 铜块较小,有少量黑色物质
3 1:10 1 44 铜块较小,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 1:11 1 50 铜块较大,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5 1:12 1 55 铜块较大,几乎无黑色物质
6 1:13 1 53 铜块较小,有较多黑色物质
(4)实验Ⅱ中效果最理想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5)根据上述实验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 。第5次 实验中几乎没有黑色物质剩余,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木炭跟氧化铜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
【实验Ⅲ】探究药品总量及试管大小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实验序号 药品的总质量/g 试管的尺寸/mm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 1.1 18×180 均有红色块状 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1 20×200 有少量黑色物质
3 2.2 18×180 有较多黑色物质
4 2.2 20×200 有较多黑色物质
(6)实验Ⅲ可得出的结论是:药品总量对反应现象有影响;通过对照 __________ 两组实验,说明试管大小对实验现象无明显影响。
【答案】(1) ①. C+2CuO2Cu+CO2↑ ②.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2)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
(3) ①. 16g ②. 药品能快速获得更高的温度(答案合理即可)
(4)5 (5) ①. 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答案合理即可) ②. 一部分木炭与试管中氧气反应了(答案合理即可) ③. 不能
(6)1、2或3、4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高温的条件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酒精灯上罩金属网罩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小问2详解】
氧化亚铜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2+H2SO4=CuSO4+H2O+Cu;
根据实验结论实验中均生成了氧化亚铜,取3 次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固体,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氧化亚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铜,可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现象,说明实验中均生成了氧化亚铜;
【小问3详解】
设理论上,1.2 g 木炭最多可还原氧化铜的质量为x,
,,x=16g;
相比较试管略倾斜横放的方式,竖直放置试管,用时较短,现象明显,可能是因为药品能快速获得更高的温度;
【小问4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实验5,反应后产生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铜块较大,几乎无黑色物质,说明效果最理想;
【小问5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实验6,反应后产生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铜块较小,有较多黑色物质,说明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所以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
第5次 实验中几乎没有黑色物质剩余,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木炭与试管中氧气反应了;因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作为木炭跟氧化铜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
【小问6详解】
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要验证试管大小对实验现象无明显影响,除了试管大小不同外,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即可通过对照1、2或3、4,说明试管大小对实验现象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