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终极猜想提分卷(湖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化学终极押题猜想
(高分的秘密武器:终极密押+押题预测)
目录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1
押题猜想二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3
押题猜想三 实验操作与教材基础实验 6
押题猜想四 劳动实践与化学解释 10
押题猜想五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2
押题猜想六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6
押题猜想七 化学与生产、生活常识题 20
押题猜想八 科普阅读题 22
押题猜想九 流程图题 27
押题猜想十 化学计算题 30
押题猜想十一 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32
押题猜想十二 项目式探究 35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古代发明或创造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水车灌溉
C.湿法炼铜 D.纺纱织布
2.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传统节日的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节—喜贴春联 B.清明节—焚香祭祖
C.端午节—粽叶包粽 D.中秋节—观花赏月
3.《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白土烧瓷 D.甘蔗榨汁
4.下列的物质性质和用途,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浓硫酸有腐蚀性,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
B.熟石灰溶于水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D.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制作钻头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a2CO3易溶于水,可用于生产玻璃
B.盐酸具有较强的酸性,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NaOH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于去除油污
D.NaHCO3受热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押题解读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是选择题中必考知识点,命题的形式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的判断等。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 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 D.烧制陶器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3.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氧气用作航空燃料
C.KNO3用作复合肥料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4.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盐酸可除铁锈 B.碳酸钙可作补钙剂
C.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过多 D.氢氧化钠可改良酸性土壤
押题猜想二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1.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B.
C.NaCl D.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浓氨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间隔增大
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都是氧分子
D.夏天汽车轮胎炸裂,是因为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两个氢原子:H2 B.一个钙离子:Ca2+
C.硫酸钠的化学式:NaSO4 D.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4.荧光灯内的白色粉末涂层是一种叫钨酸钙()的化合物,如图所示为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钨原子中的质子数为74 B.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
C.中非金属元素有两种 D.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0
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两种生成物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变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1
6.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担当。资源化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CO2转化为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生成物有三种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4
D.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
7.模型认知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分析下列各图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氮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请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2)图2表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属于单质,是因为 。
②写出图中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任写一个参与的中和反应 。
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发射成功,其使用的燃料中的一种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甲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想方法,也是湖北中考必考内容。常考的命题形式包括物质构成的微粒的判断、现象的微观解释、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等。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金刚石 B.干冰
C.硫酸铜 D.氦气
2.以下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打开香水,闻到香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N——2个氮元素 B.Fe2+——铁离子
C.SO2——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D.Na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4.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已知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A.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C.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 D.镓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显-3价
5.如图是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B.甲物质中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生成的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7∶44
6.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它由氢气和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实现循环内碳的零排放,故称为“零碳甲醇”。甲醇(CH3OH)合成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图中所示物质皆由分子构成
7.氮化硼(BN)是一种耐高温的晶体,用三氧化二硼和氨气加热可制得氮化硼。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氨分子 ;
(2)标出三氧化二硼中硼元素的化合价 。
(3)工业上还可用尿素和硼砂反应制备氮化硼,反应的原理为:Na2B4O7+2CO(NH2)24BN+Na2O+4X+2CO2↑,则X的化学式为 。
押题猜想三 实验操作与教材基础实验
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装置气密性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 D.氧气的验满
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称量固体 C.过滤 D.稀释浓硫酸
3.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4.为了复习巩固金属氧化物和碳的化学性质,某化学研究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左侧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B.右侧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C.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关闭止水夹,再熄灭酒精喷灯
D.本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5.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创新实验,内层小试管和外层大试管底部分别放有用石蕊溶液染过色的滤纸片,内层小试管壁上有一小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燥滤纸片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
B.通入CO2后润湿的滤纸片由红色变紫色
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
D.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故微观反应示意图成为长沙中考常考题,多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依据微观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式、判断物质类别;依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反应基本类型;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等。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滴加液体药品 D.取用固体药品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药品 B. 倾倒液体
C. 给液体加热 D. 检查气密性
3.某同学用右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
B.通入后,白磷燃烧,说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4.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东设计了如下所示的两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①、②能够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是:
C.实验①中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D.实验①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
5.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B.可能是滤纸破损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押题猜想四 劳动实践与化学解释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利用烧碱改良酸性土壤
C.使用中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烹调时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
2.下列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活性炭自制冰箱去味剂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 用洗洁精清洗衣物上的油渍 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C 用天然气做燃料炒菜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D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用天然气作燃料生火做饭 天然气的成分是CO和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洗洁精乳化油污
C 用食盐调节汤的咸淡 食盐和水的比例影响NaCl的浓度
D 用生石灰做自热米饭 生石灰遇水温度升高
押题解读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湖北中考的必考内容,在选择题中常以生产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的判断为命题形式。预测2024年可能会考查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的判断。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NaOH可作炉具清洁剂
D.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防止生锈
2.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家庭大清洁:用洗洁精去除油污 洗洁精发生了乳化作用
B 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制作“铜树” 发生反应
C 用气泡水机加压,向糖水中注入制得碳酸饮料 一定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D 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量炼铁厂附近空气中含量 属于空气污染物
3.幸福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在盐田中晾晒海水,得到粗盐 粗盐除去泥沙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B 烧开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配制稀盐酸后,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要盖紧 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使其质量分数减小
4.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方法或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序号 劳动内容 劳动方法 化学知识解释
A 制做门窗 开发高端耐腐蚀镀铝钢板 铝能形成致密氧化膜
B 养金鱼 清理鱼缸并通入空气 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
C 清洗餐具 加洗涤剂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 清除水壶水垢 加炉具清洁剂 炉具清洁剂可与水垢反应
押题猜想五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
2.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将 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t2℃时,把 50gA 放入 50g 水中能得到 A 的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75g
D.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C= A
3.如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 X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t3℃时,将X、Y、Z三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为 。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N点表示的意义是 。由图可知,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2)根据图可知,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钾,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
押题解读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湖北中考必考内容,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考查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会以填空和简单题的形式出现。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的限度”大概念的理解。
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时,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可得65g溶液
C.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甲所含溶质较多
D.时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浓度相等
2.(2024·湖南岳阳·一模)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5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g饱和溶液
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g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4.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时交点的含义是 。将℃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两者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甲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在℃时,将4g甲加入5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5.下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升温到℃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6.溶解性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图2中,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 (写化学式)。
(3)如图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的溶解度为 g。
②t2℃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
③将t2℃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正确的是 (选序号)。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C.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 D.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
押题猜想六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物质的鉴别、除杂和检验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以下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B 检验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鉴别白酒和水 闻气味
D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 通过灼热的木炭
2.下列对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气体中的 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浓干燥
B 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钙 加足量水,过滤
C 鉴别氯化铁、氢氧化钙、硝酸钠三种溶液 只用组内试剂无法鉴别
D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3.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2含量的差别 B.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4.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跟氧气接触
B. 区分硬水和软水
C. 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D. 证明铁生锈必须跟氧气与水接触
5.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比较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图乙探究铁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擦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押题解读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在湖北中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方向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二是教材实验的改进或微型实验的评价。尤其是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评价中的应用,会是考查重点。
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的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N2中是否含有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观察现象
B 鉴别Ca(OH)2溶液和NaOH溶液 分别在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现象
C 除去CaCl2溶液中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2.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生石灰中的少量碳酸钙 高温煅烧
B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C 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用带火星的木条
D 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3.下列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的是(  )
A.实验对比左盘烧杯内两种药品混合前后托盘天平是否平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通过检验试管a、b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验证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实验对比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快慢,验证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实验对比燃着的木条能否继续燃烧,验证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4.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D. 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押题猜想七 化学与生产、生活常识题
1.合理利用化石燃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请回答问题。下图是南宁市家用燃料的发展过程,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煤燃烧产物中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CO2 B.SO2
C.CO D.粉尘
(2)随着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增加,化石燃料面临即将枯竭的困难。使用新能源能在一定程度下缓解化石燃料的危机,请写出你了解的一种新能源 。
(3)家用燃气改为天然气时,燃气报警器应安装在灶具的 (填“上方”或“下方”)。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管道天然气的输气管道采用螺纹钢管,螺纹钢管是合金,属于 材料。
2.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请根据要求填空:
(1)在能源上,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
(2)在生活上,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
(3)在工业上,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    。
(4)在农业上,可用    与硫酸铜等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5)在安全上,小丹妈妈在家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  将火扑灭(填灭火方法)。
3.大国重器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承载着我国的科技成就,“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小题。
(1)大国重器中的清华力量——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收藏了承载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其中有很多用墨汁绘写的古籍书画至今没有褪色,其原因是 。
(2)大国重器中的圆梦航天——大型客机C919,机身采用铝锂合金,抗腐蚀性优良,除此之外,还具有的性质是 。
(3)大国重器中的极地科考——雪龙2号,全球首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破冰航行。从微观角度分析,海水结成海冰主要是 发生改变。
(4)大国重器中的新型发电机——我国首台空气冷却最高能效等级的重型燃气轮机,既能以天然气为燃料,还能掺入氢气为燃料。燃气轮发电机工作时,燃气轮机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1个)。
押题解读
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湖北中考填空题常考内容,主要考查化学常识,难度不大,多涉及营养素、化肥、化学材料、燃烧、能源等知识点。
1.生活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许多人都喜欢吃牛肉,牛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填一种)。
(2)用铁锅炒菜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 性,同时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如果铁元素摄入量过少会引起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
(4)餐具上的油污可用洗洁精清洗,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填“溶解”或“乳化”)作用。
2.人类的日常生活处处与化学紧密相连。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水立方”使用的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属于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__。
(3)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4)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__性;
(5)为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可施用_______(填“氮肥”或“磷肥”或“钾肥”)。
3.化学对创造美好生活做出重大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医疗上生理盐水用 和水配制。
(2)燃料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俗称酒精,可做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3)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若土壤酸性过强,常用 来改良。
(4)在日常生活中,蒸馒头时可加入 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使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可口;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其灭火的原理是 。
(5)早在战国时期,《周礼 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K2CO3),用其灰与水混合浸泡丝帛,再加入生石灰即可。请写出其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人们通常把煤、石油和 称为化石燃料;
(2)低碳经济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D.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杭州盛大开幕。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化学式为CH3OH)做燃料。写出甲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4)我国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历史性突破。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现有一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现将10g该混合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H2O的质量为9g,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g。
押题猜想八 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1)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ClO)2)等。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环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
(2)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储量极为丰富,常以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存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首次制得了金属钠。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金属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钠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此,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的用途广泛。钠和钾形成的合金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可
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①钠钾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钾合金良好的   (填字母)。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②写出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可能生成的两种氧化物名称:   。
2.阅读材料,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采取多种方式去除二氧化碳,抵消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目前汽车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汽油,它燃烧后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还会释放多种有害物质。开发能够取代汽油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和使用环保、零污染的绿色汽车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研发绿色环保汽车,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现有车型,采用铝合金、钛合金、塑料等轻量化材料;二是开发汽车代用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乙醇、生物柴油、氢气等,实现能源多元化;三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1)化石燃料包括 、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从材料中可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
(3)文中的“轻量化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铝合金 B.钛合金 C.塑料 D.碳纤维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氨气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目前,我国已形成氨气生产、应用等成熟产业链,氨的应用分布如图1。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现在国内外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氮气催化剂基本都是铁基催化剂。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合成氨催化剂活性是目前的研发热点。科研人员用磁铁矿与三氧化钼、氧化钨、氧化铝混合稀土等原料,按不同比例充分混合得到合成氨催化剂,其中氧化钨含量对产出气体中氮气含量的影响如图2,氨气含量越高代表催化剂活性越好。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写出一条氨气的化学性质 。
(2)由图1可知,我国氨气的应用占比最高的是 。
(3)工业上主要合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合成氨催化剂中除了含有氧化钨外,还含有 (写一种即可)。
(5)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的原理是 。
押题解读
科普阅读题在2024年湖北中考卷中出现的概率非常大,以科学发现或科普文章为材料载体,考查能源、环保、物质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煤被誉为“工业的粮食”、“黑色金子”。煤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可以生产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可以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在煤灰里甚至还可以提取出半导体材料——锗和镓。“煤氏三兄弟”是指无烟煤、烟煤、褐煤,它们的含碳量依次降低。无烟煤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烧起来火力很强,发热量最高,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1)根据“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说明煤中除碳元素以外还含有 元素;
(2)“无烟煤、烟煤、褐煤”中含碳量最低的是 ;
(3)无烟煤作为一种很好的燃料,原因是 (任写一点)。
2.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由于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大气中N2O含量过高会加剧全球变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氮元素转化为N2O是大气中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大棚蔬菜、农产品生产中施用石灰氮(CaCN2),能减少土壤中N2O的排放。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石灰氮在土壤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H2CN2),氰氨可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尿素[CO(NH2)2]。

CO2是另一种温室气体,减少CO2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1)氰氨生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H2CN2+H2O=CO(NH2)2,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石灰氮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图可知,到2050年,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 位。
(4)人工光合固氮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目前国际上页岩气开采主要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单口页岩气井耗水量1.5万吨以上。但我国的陆相页岩气大多处于重点缺水地区,水资源缺乏制约页岩气的工业化开采。此外,我国页岩气储层黏土含量较高,黏土遇水会产生膨胀,导致储层改造效果差、采收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研人员团队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兼具气体的低黏度、高扩散性和液体的高密度等特性展开科研攻关,提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将二氧化碳变成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超临界态,注入页岩层压裂页岩,构建页岩气流动通道,置换出页岩气。同时,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封存的二氧化碳相抵消,从而实现开采过程的碳中和。
(1)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的乙烷等。页岩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页岩气取之不尽,可供人类长久开采使用
B.超临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有助于实现开采过程中的碳中和
D.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能够节约水资源
(3)在相同条件下,用图1所示装置测得500s内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曲线,对比甲烷与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的结论是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利用碳捕捉技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当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同时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CO2,实现CO2的“零排放”逐步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属于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请写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3)依据CH3OH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判断,CH3OH产率变化的规律 。
(4)请列举实现“碳中和”具体的措施 (写一条即可)。
押题猜想九 流程图题
1.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可能含有铁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固体A是 。
(2)操作I和操作Ⅱ为 。
(3)加入的足量试剂X是 。
(4)通过实验可知,脱氧剂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认为提纯后的粗盐样品可能还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等)。为了除去这些可溶性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中流程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2)加入过量溶液的目的是 。
(3)判断滤液Ⅰ中加入的溶液过量的方法是 。
3.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为“零碳甲醇(CH3OH)”,利用废气中的CO2热催化加氢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再利用,其原理如图所示。
(1)光伏发电是将 转化电能。
(2)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合成甲醇的过程中,参加反应的H2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 。
4.明末清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最早介绍了黄铜的冶炼方法:“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或倭铅(Zn)参和,转色为黄铜。”以下是模拟黄铜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中“粉碎”炉甘石的目的是 。
(2)加入木炭粉,是利用木炭粉的 性。
(3)用炉甘石“火法”冶锌的工艺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 。
押题解读
流程图题为湖北中考必考题型,多以“生产工艺”或“实验操作流程为情境。以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等知识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将信息进行吸收、整合,分析,提取出实质性内容,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或实验流程中的问题。
1.2023年9月14日,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试车启动仪式举行,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生产线正式投运,标志着该成果正式实现产业化应用。科学家有关钛铁矿石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
(1)步骤Ⅰ中获得的金属单质是 。
(2)步骤Ⅱ中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 。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4)上述流程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下图是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查阅资料]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1)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操作I的名称是 ,滤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和 (填化学式)。
(3)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化学社团模拟工业上用重晶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钡)制备碳酸钡,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1的名称是 。
(2)硫化钡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80
硫化钡的溶解度(g/100g水) 7.86 14.9 22.7 49.9
若黑灰中含有14.97g硫化钡,用80℃的水将其完全溶解,至少需要加水 g。化学社团选用热水溶解硫化钡的目的是 。
(3)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制得的碳酸钡中不含硫酸钡,请简述操作、现象和

押题猜想十 化学计算题
1.双氧水是一种常见的消毒液,它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为了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再向其中加入二氧化锰,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总质量为。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不考虑氧气在水中的溶解)。
(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 小华测定Cu-Zn合金及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1)你认为能测出其铜的质量分数的是_____合金。
(2)小明取该合金的粉末65g与足量该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g气体,请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3.实验室用含杂质的锌(也称粗锌)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取7.4g该粗锌于烧杯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向其中加入128.4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质量为135.6g,计算(计算结果精确至0.1%);
(1)该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某化学实验室用稀硫酸处理含有氢氧化钠的废水。现取废水样品80g倒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将 (选填“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押题解读
2024年的湖北中考可能会单独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该题型也是多数省市中考命题的必考题型。预测湖北中考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在难度上会偏小,计算步骤不复杂,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步骤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能获得满分。
1.“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眼镜片”由金刚砂(SiC)制造。生产SiC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3CSiC+2CO↑。
生产160kg 的SiC,理论上消耗C的质量为多少?
2.某化工厂的废液中有残余的硫酸,为了进行无害化处理,兴趣小组同学取100g废液样品,逐滴加入4%的氢氧化钠溶液,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废液中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请分析并计算:
(1)P点对应溶液的pH   (填“>”、“<”或“=”)7。
(2)计算原废液样品中H2SO4的质量分数。
3.某补钙药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现将100g盐酸分成5等份,逐次加到用10g该药剂制成的粉末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6 1.2 1.8 a 2.2
(1)a的数值为___________。
(2)求该品牌补钙药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某化工厂的废液中有残余的硫酸,为了进行无害化处理,兴趣小组同学取100g废液样品,逐滴加入4%的氢氧化钠溶液,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废液中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请分析并计算:
(1)P点对应溶液的pH   (填“>”、“<”或“=”)7。
(2)计算原废液样品中H2SO4的质量分数。
押题猜想十一 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如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选用装置B并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室里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里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装有燃着的蜡烛的装置F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答一点)的性质。
2.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C和D都可以收集O2,选择D装置的优点_____。
(3)E装置中水的作用_____。
3.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
(3)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4)F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是因为生成了   。
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如图是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净化、干燥等常用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B、C组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集气瓶中集满氧气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若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氢气,应选择如图中的装置组合是B→ →E(填字母序号)。
(4)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若用I装置收集氨气,验满的方法是 。
押题解读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是长沙中考必考题型,通常以教材内容、实际情境、新知识、工农业生产生活、新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等为背景。通过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设计实验,考察实验原理的应用、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表达各种基本操作技能等。
1.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室用 A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利用装置 E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2)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则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序号),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可在装置 D 中加入的试剂是 。
(3)将装置 F 倾斜使两种药品混合,即可制得气体。下列气体可用该装置制取的是 (填序号,双选)。
①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③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
④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向试管内装入药品之前,应该先 。
(3)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的 (填字母)装置来进行实验。
3.某兴趣小组在跨学科实践课上制作了一台简易化学“制氧机”,如图1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和。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1)反应仓中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降低氧气温度 C.加快氧气的生成
(2)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3)如果在实验室用过碳酸钠、二氧化锰、水制取氧气,从图2中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押题猜想十二 项目式探究
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如下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
【项目一】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1)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稀盐酸(如图1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的现象时,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某兴趣小组同学用pH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如图2所示)。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该实验也可以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请你说明理由 。
【项目二】部分酸碱盐之间反应
向碳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如图3所示),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同学们对滤液和滤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3)经分析,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有 。
(4)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稀硫酸与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请分析沉淀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
(5)由项目一和项目二可归纳物质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每种方案或实验的1、2号试管中,都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无色溶液);
探究一:鉴别酸溶液与碱溶液
【设计实验】
(1)为鉴别哪一瓶是酸溶液,哪一瓶是碱溶液,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探究二:探究两瓶溶液的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两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成分各是什么?
【设计实验】小华为鉴别两瓶溶液的溶质成分,分别向1、2号试管中加入的试剂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镁条 BaCl2溶液 CuCl2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1号试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2号试管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获得结论】
(2)1号试管中的溶质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以上四个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即可证明2号试管中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
【讨论质疑】
(3)小强对实验二2号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现象提出质疑,大家一致认为2号试管中的原溶液已变质,则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探究三: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2CO3
【设计实验】
(4)请完善下面的表格。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瓶中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 溶液变红色
【反思评价】
(5)小明认为可用Ba(OH)2溶液代替步骤一中的BaCl2溶液进行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
3.不锈钢保温杯因可以按要求定制,携带使用方便,深受人们喜爱。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牌的不锈钢(镀铬)保温杯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调查不锈钢保温杯镀铬的目的
【查阅资料】
资料1:铬(Cr)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资料2: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
【分析交流】
(1)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 ,不锈钢保温杯镀铬的目的是 。
任务二:验证铬是否能和酸性溶液反应
(2)【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铬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铬能和稀硫酸反应
【反思评价】
(3)①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铬片的目的是 。
②该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延伸】
(4)为探究铬、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二者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押题解读
项目化学习是科学探究题的一种新的考查方式,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驱动性任务,将单一的、细碎的、去情景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化、生活化的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项目可以是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用品,也可以是实验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还可以是热门的社会话题。确定项目后,学生通过自主计划,构思方案,连环追问,以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多种形式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项目式探究题成为2024年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蒸汽眼罩开展了以下研究:
【查阅资料】:蒸汽眼罩由无纺布眼罩和发热体构成,发热体内含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蛭石、高吸水树脂等。
任务一;验证蒸汽眼罩发热体内含有铁粉和氯化钠
(1)甲同学用磁铁吸引了部分发热体内固体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 ,证明发热体内含有铁粉。
(2)乙同学另取少量发热体内固体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淯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发热体内含有氯化钠。
任务二:探究蒸汽眼罩发热原理及影响因素
(3)蒸汽眼罩是利用铁生锈放出热量的反应原理:铁生锈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 作用的结果。某小组用传感器开展“影响铁锈蚀因素”的探究,设计如图1 所示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传感器采集数据绘制得到如图2甲、乙两幅曲线图。
该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药品,将5克铁粉和2克碳粉加入锥形瓶,t 时刻加入2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立即塞紧橡皮塞,橡皮塞上已插有一支装有5毫升稀盐酸的注射器及传感器;
④观察现象,采集数据。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注射器中的稀盐酸会自动注入瓶内,请从物理、化学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是 ,分析t 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
(5)图2乙曲线中,AB段与 段对比说明氯化钠可以加快铁的锈蚀。
2.管道疏通剂又称管道疏通颗粒,是一种新型厨卫管道深层清洁产品,主要针对厨卫管道内的油脂、毛发、菜渣、纸棉纤维等各种有机物质造成的堵塞进行疏通。某小组同学对管道疏通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任务一:管道疏通剂的使用原理
【查阅资料】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溶解剂。向管道疏通剂中加水,会放出热量,并有大量气体产生。
【交流讨论】
(1)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疏通剂疏通下水道时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
(2)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下水道中的油脂,利用了氢氧化钠 的化学性质。
任务二:探究疏通剂溶于水发生反应的生成物
(3)填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管道疏通剂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有氧气生成
②取少量①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有碳酸钠生成
任务三:定量比较过碳酸钠与某浓度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效率
【查阅资料】要产生150mL氧气,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则需9.11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2g二氧化锰;若用过碳酸钠制取,则需1.41g过碳酸钠和0.2g二氧化锰,并加水至9.11mL。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测得前20min数据如图。
【表达交流】
(4)从制氧气效率分析,前 min两者制氧气效率相当。
(5)2~20min内,曲线变化趋势是相同时间内, (填“过碳酸钠”或“5%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量较多。
3.中国农业生产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劳动实践课上同学们用草木灰给农田施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草木灰的制备、作用、成分、使用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展开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之旅。
【查阅资料】草木灰是作物秸秆、枯枝等燃烧后的灰烬,其中富含可溶性钾盐,溶于水呈碱性。
任务一:调查草木灰的制备方法
【分析交流】
(1)利用作物秸秆、枯枝等生产草木灰,其意义是 。
任务二:探究草木灰的成分
【教师指导】硫酸钡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猜想与假设】草木灰中可能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
【进行实验】同学们取一定量的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浸泡草木灰,过滤,得到滤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
②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
(2)有同学认为该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因此需要改进实验。
【实验改进】
(3)同学们向步骤②中得到的白色沉淀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释总结】
(4)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三:讨论使用草木灰的注意事项
【小组交流】
(5)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其原因是 。
(6)保存草木灰时应注意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化学终极押题猜想
(高分的秘密武器:终极密押+押题预测)
目录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1
押题猜想二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5
押题猜想三 实验操作与教材基础实验 13
押题猜想四 劳动实践与化学解释 19
押题猜想五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23
押题猜想六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1
押题猜想七 化学与生产、生活常识题 37
押题猜想八 科普阅读题 42
押题猜想九 流程图题 50
押题猜想十 化学计算题 55
押题猜想十一 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60
押题猜想十二 项目式探究 66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古代发明或创造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水车灌溉
C.湿法炼铜 D.纺纱织布
【答案】C
【解析】A、甲骨刻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车灌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湿法炼铜指的是将铁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纺纱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传统节日的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节—喜贴春联 B.清明节—焚香祭祖
C.端午节—粽叶包粽 D.中秋节—观花赏月
【答案】B
【解析】A. 贴春联只是改变春联的位置,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B. 焚香祭祖时,香烛在燃烧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正确;
C. 粽叶包粽只是改变食材的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D. 观花赏月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3.《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白土烧瓷 D.甘蔗榨汁
【答案】C
【解析】A、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伐木制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甘蔗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的物质性质和用途,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浓硫酸有腐蚀性,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
B.熟石灰溶于水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D.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制作钻头
【答案】B
【解析】A、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溶于水呈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
C、碳酸氢铵含氮元素,可用作氮肥,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作钻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a2CO3易溶于水,可用于生产玻璃
B.盐酸具有较强的酸性,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NaOH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于去除油污
D.NaHCO3受热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B
【解析】A.Na2CO3易能够降低玻璃的熔点和粘度,从而促进玻璃的熔化和混合,可用于生产玻璃,故A错误;
B.盐酸具有较强的酸性,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故B正确;
C. NaOH在空气中易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NaOH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去除油污,故C错误;
D.NaHCO3显弱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故D错误。
故选:B。
押题解读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是选择题中必考知识点,命题的形式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的判断等。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 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 D.烧制陶器
【答案】D
【解析】A、丝绸刺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工剪纸,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柄雕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器,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A
【解析】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活性炭可用于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金属铜可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氧气用作航空燃料
C.KNO3用作复合肥料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解析】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用作燃料,故B错误;C、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可用作复合肥料,故C正确;D、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小苏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因此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D正确;故选B。
4.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盐酸可除铁锈 B.碳酸钙可作补钙剂
C.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过多 D.氢氧化钠可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A、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盐酸可除铁锈。A合理,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提供了钙元素,所以可作补钙剂。B合理,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所以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过多。C合理,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虽然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不合理,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D。
押题猜想二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1.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B.
C.NaCl D.
【答案】C
【解析】A.由分子构成,故A错误;
B.由氢分子构成,故B错误;
C.NaCl由和构成,故C正确;
D.由氨分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浓氨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间隔增大
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都是氧分子
D.夏天汽车轮胎炸裂,是因为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A、浓氨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说法正确;
B、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正确;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相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说法正确;
D、夏天汽车轮胎炸裂,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分子种类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两个氢原子:H2 B.一个钙离子:Ca2+
C.硫酸钠的化学式:NaSO4 D.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B
【解析】A.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选项错误;
B.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表示为:Ca2+,选项正确;
C.钠元素+1价,硫酸根显-2价,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选项错误;
D.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过氧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选项错误;
故选:B。
4.荧光灯内的白色粉末涂层是一种叫钨酸钙()的化合物,如图所示为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钨原子中的质子数为74 B.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
C.中非金属元素有两种 D.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0
【答案】A
【解析】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钨原子中的质子数为74,分析正确;
B、元素周期表总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钨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并不是一个钨原子的质量,分析错误;
C、化合物中,钙、钨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一种,分析错误;
D、化合物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钨元素化合价为,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钨元素化合价为+6价,分析错误;
答案:A。
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两种生成物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变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1
【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由“”构成的单质分子反应后还有一个,说明该分子没有参与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示意图如图:。
A、由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后的物质中只有一种分子,只含一种物质,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中只有一种原子的物质,属于单质;生成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错误;
C、由图示可以看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错误;
D、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6:2=3:1,正确。
故选D。
6.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担当。资源化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CO2转化为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生成物有三种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4
D.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CO2、H2;生成物为CH3OH、H2O;反应的方程式为:。A.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生成物有2种,故错误;
B.反应物有氢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氢气中氢的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氢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则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错误;
C.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H2分子个数比为1:3,故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CO2与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故正确;
故选:D。
7.模型认知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分析下列各图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氮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请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2)图2表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属于单质,是因为 。
②写出图中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任写一个参与的中和反应 。
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发射成功,其使用的燃料中的一种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甲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答案】(1)
(2) 氮气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NH3 H2O (合理即可)
【解析】(1)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第一层电子数是2,最外层为5,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2)①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氮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因为氮气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C点的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物质是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对应物质的化学式NH3 H2O,B点的氮元素化合价为+5,故B点对应的酸为硝酸,有硝酸参加的中和反应可以为;
③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的方程式为:。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想方法,也是湖北中考必考内容。常考的命题形式包括物质构成的微粒的判断、现象的微观解释、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等。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金刚石 B.干冰
C.硫酸铜 D.氦气
【答案】C
【解析】A、金刚石为碳单质,是由原子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构成,该选项符合题意;
D、氦气为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以下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打开香水,闻到香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答案】A
【解析】A、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该选项解释错误;
B、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该选项解释正确;
C、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N——2个氮元素 B.Fe2+——铁离子
C.SO2——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D.Na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答案】D
【解析】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N表示2个氮原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Fe2+可表示为亚铁离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C、SO2表示二氧化硫;表示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选项说法不正确;
D、NaCl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已知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A.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C.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 D.镓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显-3价
【答案】C
【解析】A、镓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常省略不写,所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带三个正电荷的离子,则Ga为+3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如图是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B.甲物质中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生成的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7∶44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2H6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都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故A错误;
B、甲C2H6,氢、碳元素质量比为(1×6):(12×2)=1:4,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故C错误;
D、生成的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18×6):(44×4)=27∶44,故D正确;
故选:D。
6.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它由氢气和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实现循环内碳的零排放,故称为“零碳甲醇”。甲醇(CH3OH)合成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图中所示物质皆由分子构成
【答案】A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有1个“”没有参加反应,实际参加的微粒示意图如图:。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说法错误;
B、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说法正确;
D、图中所示物质分别是二氧化碳、氢气、甲醇和水,都是由构成,说法正确。
故选A。
7.氮化硼(BN)是一种耐高温的晶体,用三氧化二硼和氨气加热可制得氮化硼。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氨分子 ;
(2)标出三氧化二硼中硼元素的化合价 。
(3)工业上还可用尿素和硼砂反应制备氮化硼,反应的原理为:Na2B4O7+2CO(NH2)24BN+Na2O+4X+2CO2↑,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2NH3;(2);(3)H2O
【解析】(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氨分子可表示为2NH3,故填:2NH3;
(2)三氧化二硼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1不能省略,则三氧化二硼中硼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填:;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Na、B、O、C、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4、9、4、8,反应后Na、B、O、C、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4、5、4、0,则4X中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押题猜想三 实验操作与教材基础实验
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装置气密性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 D.氧气的验满
【答案】B
【解析】A、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将装置密封,只留一个出气口,但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不能检查装置气密性,故选项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选项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选项错误;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称量固体 C.过滤 D.稀释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正确;
B、称量固体质量,托盘天平左盘放固体,右盘放砝码,错误;
C、过滤应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D、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3.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C
【解析】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与负极相连,b与正极相连,所以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正确;
B、b管收集到的是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从而从水分解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C。
4.为了复习巩固金属氧化物和碳的化学性质,某化学研究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左侧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B.右侧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C.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关闭止水夹,再熄灭酒精喷灯
D.本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左侧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该反应中,碳得到氧,属于还原剂,说明碳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右侧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说明碳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实验结束时,应先关闭止水夹,再熄灭酒精喷灯,防止温度降低,试管内压强减小,澄清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故C正确;
D、该实验中,如果碳过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故D正确。
故选:B。
5.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创新实验,内层小试管和外层大试管底部分别放有用石蕊溶液染过色的滤纸片,内层小试管壁上有一小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燥滤纸片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
B.通入CO2后润湿的滤纸片由红色变紫色
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
D.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故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故说法正确。
故选B。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故微观反应示意图成为长沙中考常考题,多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依据微观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式、判断物质类别;依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反应基本类型;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等。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滴加液体药品 D.取用固体药品
【答案】C
【解析】A、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故B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C正确;
D、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药品 B. 倾倒液体
C. 给液体加热 D. 检查气密性
【答案】D
【解析】A、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故A不正确;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②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B不正确;
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防止沸腾溅出;故C不正确;
D、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图中操作正确,故D正确;故选D。
3.某同学用右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
B.通入后,白磷燃烧,说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答案】B
【解析】A、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可通过加热 KMnO4 制取 O2,故A说法正确;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图示中白磷在60℃的热水中,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 O2 后,白磷燃烧,通过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不是只需要氧气,故B说法错误;C、白磷和红磷都在60℃的热水中,通入 O2 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C说法正确;D、白磷能在空气中自燃,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D说法正确;故选B。
4.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东设计了如下所示的两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①、②能够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是:
C.实验①中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D.实验①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
【答案】A
【解析】A、①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说明活动性Fe>Cu,银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说明活动性Cu>Ag,可得出活动性Fe>Cu>Ag,正确;
B、实验②银的活动性比铜弱,银和硫酸铜不能发生反应,错误;
C、实验①中,溶质由硫酸铜变为硫酸亚铁,溶质质量减少,溶剂水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逐渐减少直至不再发生反应,错误;
D、实验①生成的是硫酸亚铁,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错误;
故选A。
5.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B.可能是滤纸破损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答案】C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若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铁丝则不能燃烧,该选项解释合理;
B.过滤时滤纸破损,会使泥沙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该选项解释合理;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若红磷的量不足,则无法完全消耗氧气,使测得结果偏小,而不是偏大,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会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钙反应,则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该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C。
押题猜想四 劳动实践与化学解释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利用烧碱改良酸性土壤
C.使用中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烹调时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
【答案】A
【解析】A、小苏打,即碳酸氢钠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正确;
B、烧碱,即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错误;
C、使用中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会导致电器骤冷发生爆炸,选项错误;
D、亚硝酸钠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烹调时不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选项错误,故选A。
2.下列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活性炭自制冰箱去味剂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 用洗洁精清洗衣物上的油渍 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C 用天然气做燃料炒菜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D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B
【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自制冰箱去味剂,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清洗衣物上的油渍,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油滴随水流走,不是洗洁精能溶解油污,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符合题意;
C、用天然气做燃料炒菜是由于天然气燃烧时,放出热量,即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 、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 实践活动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用天然气作燃料生火做饭 天然气的成分是CO和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洗洁精乳化油污
C 用食盐调节汤的咸淡 食盐和水的比例影响NaCl的浓度
D 用生石灰做自热米饭 生石灰遇水温度升高
【答案】A
【解析】A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A不正确;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所以用洗洁精清洗餐具,B正确;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有咸味,食盐和水的比例影响NaCl的浓度,NaCl的浓度大汤咸,NaCl的浓度小汤淡,即NaCl的浓度可调节汤的咸淡,C正确;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所以用生石灰做自热米饭,D正确。
选择A。
押题解读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湖北中考的必考内容,在选择题中常以生产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的判断为命题形式。预测2024年可能会考查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的判断。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NaOH可作炉具清洁剂
D.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防止生锈
【答案】A
【解析】A、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是一种碱,能与油污反应,因此NaOH可作炉具清洁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铁制品表面刷漆(隔绝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可防止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家庭大清洁:用洗洁精去除油污 洗洁精发生了乳化作用
B 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制作“铜树” 发生反应
C 用气泡水机加压,向糖水中注入制得碳酸饮料 一定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D 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量炼铁厂附近空气中含量 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B
【解析】A、家庭大清洁:用洗洁精去除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气泡水机加压,向糖水中注入 CO2 制得碳酸饮料,是因为一定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 属于空气污染物,可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量炼铁厂附近空气中 CO 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幸福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在盐田中晾晒海水,得到粗盐 粗盐除去泥沙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B 烧开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配制稀盐酸后,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要盖紧 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使其质量分数减小
【答案】A
【解析】A、在盐田中晾晒海水,得到粗盐,粗盐除去泥沙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烧开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可以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配制稀盐酸后,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要盖紧,是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使其质量分数减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方法或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序号 劳动内容 劳动方法 化学知识解释
A 制做门窗 开发高端耐腐蚀镀铝钢板 铝能形成致密氧化膜
B 养金鱼 清理鱼缸并通入空气 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
C 清洗餐具 加洗涤剂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 清除水壶水垢 加炉具清洁剂 炉具清洁剂可与水垢反应
【答案】D
【解析】A、由于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形成氧化铝致密氧化膜,为使门窗耐用,制做门窗时开发高端耐腐蚀镀铝钢板。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B、养金鱼,清理鱼缸并通入空气,目的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即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B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C、由于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所以清洗餐具,加洗涤剂。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D、炉具清洁剂含有氢氧化钠等物质,不能与水垢反应。所以清除水壶水垢,不能用炉具清洁剂。D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D。
押题猜想五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
【答案】D
【解析】A、温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能脱离温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说法错误;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仍为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将t2℃时甲、乙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说法正确;
故选:D。
2.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将 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t2℃时,把 50gA 放入 50g 水中能得到 A 的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75g
D.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C= A
【答案】C
【解析】A、t1℃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没有提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溶质质量的大小,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 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B不符合题意;
C、t2℃时,A的溶解度为50g,故当溶剂的量为50g时,最多只能溶解25g的溶质,此时溶液的质量为75g,故C符合题意;
D、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A、B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t1℃时,B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的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降温至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有图可知C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A>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如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 X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t3℃时,将X、Y、Z三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为 。
【答案】(1)X=Y>Z (2)65 (3)Y>Z>X
【解析】(1)由图可知,t1℃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X=Y>Z,故填:X=Y>Z;
(2)由图可知,t2℃时X的溶解度为30g,即在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的物质X,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 X充分溶解后,最多能溶解15gX,此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g=65g,故填:65;
(3)分析图可知,t3℃时,X、Y、Z三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是X=Y>Z,降温至t1℃时,X、Y溶解度均减小,且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Y>X,故降温至t1℃时,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是Y>X,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X物质降温后,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由于t1℃时X的溶解度小于t3℃时Z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N点表示的意义是 。由图可知,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2)根据图可知,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钾,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
【答案】(1)在23℃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且都为33g 氯化钾/KCl
(2)降温结晶
押题解读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湖北中考必考内容,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考查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会以填空和简单题的形式出现。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的限度”大概念的理解。
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时,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可得65g溶液
C.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甲所含溶质较多
D.时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随温度升高,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增大,正确;
B.a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可以溶解15g甲物质,所以溶液的质量=15g+50g=65g,正确;
C.a2℃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不能确定,错误;
D.a2℃时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a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浓度相等,正确;
故选C。
2.(2024·湖南岳阳·一模)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5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g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说法正确;
B、t1℃时,甲、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30g,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说法错误;
C、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增大幅度较大,固体物质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增大幅度较小,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说法正确;
D、t2℃时,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固体甲物质,t2℃时,将5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溶质是25g,溶剂是50g,形成75g溶液,说法正确;
答案:B。
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g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答案】D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说法正确;
B、烧杯②经充分搅拌后烧杯底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设加水的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需加水150g,说法正确;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相当于增加溶剂的质量,氯化钾会溶解,硝酸钾也会溶解,烧杯中没有剩余固体,说法错误;
答案:D。
4.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时交点的含义是 。将℃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两者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甲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在℃时,将4g甲加入5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等于 33.3%
【解析】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由于两者溶解度均增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则溶液中的溶质仍相等;
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5g水中最多可溶解,则将4g甲加入5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下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升温到℃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答案】(1)50
(2) 饱和 75
(3)BD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乙的溶解度是50g,故填:50。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40g,℃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甲物质,所以℃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到℃时,溶解度为5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甲物质,一共加入30g甲物质,则溶液质量为:25g+50g=75g。故填:饱和;75。
(3)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物质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甲仍是饱和溶液,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降温过程中,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与℃时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相等,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相等,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溶剂质量:甲等于乙,故B正确;
C.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不变,所以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溶液质量:甲小于乙,故C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将℃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时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故D正确。
故选:BD。
6.溶解性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图2中,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 (写化学式)。
(3)如图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的溶解度为 g。
②t2℃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
③将t2℃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正确的是 (选序号)。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C.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 D.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
【答案】(1)溶剂的种类 (2)Ca(OH)2(合理即可) (3) 20 甲 >乙>丙 CD
【解析】(1)图1中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种类不同,碘难溶于水,溶于酒精,说明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2)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氢氧化钙,即Ca(OH)2;
(3)①由图3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
②由图3可知,t2℃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甲>乙>丙;
③A、将t2℃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将t2℃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两溶液的质量:丙>甲,不符合题意;
C、将t2℃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故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符合题意;
D、t2℃时,溶解度: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丙,溶剂质量:甲<丙,降温后,溶剂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符合题意。
故选CD。
押题猜想六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物质的鉴别、除杂和检验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以下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B 检验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鉴别白酒和水 闻气味
D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 通过灼热的木炭
【答案】BC
【解析】A、木炭粉和二氧化锰都是黑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时可以使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该选项方法正确;
C、水没有气味,白酒含有乙醇,有刺激性气味,故通过闻气味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方法正确;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除去氧气带入二氧化碳,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BC。
2.下列对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气体中的 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浓干燥
B 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钙 加足量水,过滤
C 鉴别氯化铁、氢氧化钙、硝酸钠三种溶液 只用组内试剂无法鉴别
D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浓H2SO4干燥CO除去溶液中带出的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不能用水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溶液,只用组内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无法用无色酚酞鉴别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2含量的差别 B.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答案】A
【解析】A、滴入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可以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2含量的差别,A正确;
B、对比实验应控制变量,题中酸的种类不同,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错误;
C、要探究催化剂的影响,应该选择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C错误;
D、实验时铜片上和水中分别使用了白磷和红磷,没有控制单一变量,因此不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D错误。
故选A。
4.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跟氧气接触
B. 区分硬水和软水
C. 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D. 证明铁生锈必须跟氧气与水接触
【答案】B
【解析】A、左边试管中红磷隔绝氧气,且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右边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变量不唯一,无法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跟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符合题意;
C、左边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右边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不符合题意;
D、左边试管中铁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无法证明铁生锈需与水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比较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图乙探究铁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擦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答案】B
【解析】A、酸的种类不同,因此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题乙实验可知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和潮湿的空气中,二者的控制因素是水,故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
C、要探究催化剂的影响,应该选择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水中的红磷与氧气不能接触,因此不能探究出温度的影响,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押题解读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在湖北中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方向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二是教材实验的改进或微型实验的评价。尤其是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评价中的应用,会是考查重点。
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的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N2中是否含有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观察现象
B 鉴别Ca(OH)2溶液和NaOH溶液 分别在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现象
C 除去CaCl2溶液中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答案】D
【解析】A.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时,若观察到铜网由红变黑,说明混合气体中的氧气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故能检验,正确;
B.Ca(OH)2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现象区别明显,故能鉴别,正确;
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D.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用加水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故选D。
2.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生石灰中的少量碳酸钙 高温煅烧
B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C 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用带火星的木条
D 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答案】A
【解析】A、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故A正确;
B、通过灼热的炭层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故B错误;
C、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二氧化碳中都不能复燃,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火焰颜色都是淡蓝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的是(  )
A.实验对比左盘烧杯内两种药品混合前后托盘天平是否平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通过检验试管a、b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验证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实验对比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快慢,验证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实验对比燃着的木条能否继续燃烧,验证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答案】B
【解析】A、氯化钡和氢氧化钠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合理。
B、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通过检验试管a、b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
C、图中实验,金属的种类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用于验证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浓度有关,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合理。
D、图中实验,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可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多少;验证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应使用澄清石灰水,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合理。
故选:B。
4.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D. 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答案】A
【解析】A、图1实验中蒸馏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所以图1实验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A错误;
B、图2实验75℃热水提供的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燃烧,不能使铜片上红磷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
C、图3实验中铁片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说明铁比铜活泼;银片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银不如铜活泼。即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C正确;
D、图4实验将硝酸铵固体加入烧杯中的水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饱和石灰水未变浑浊。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大。即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A。
押题猜想七 化学与生产、生活常识题
1.合理利用化石燃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请回答问题。下图是南宁市家用燃料的发展过程,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煤燃烧产物中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CO2 B.SO2
C.CO D.粉尘
(2)随着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增加,化石燃料面临即将枯竭的困难。使用新能源能在一定程度下缓解化石燃料的危机,请写出你了解的一种新能源 。
(3)家用燃气改为天然气时,燃气报警器应安装在灶具的 (填“上方”或“下方”)。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管道天然气的输气管道采用螺纹钢管,螺纹钢管是合金,属于 材料。
【答案】(1)B
(2)太阳能(合理即可)
(3) 上方
(4)金属
【解析】(1)A、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不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毒,但是不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D、粉尘属于可吸入颗粒物,不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能等;
(3)天然气的主要分成是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应将报警器安装在灶具的上方;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
(4)金属材料分为金属和合金两类,螺纹钢管是合金,故属于金属材料。
2.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请根据要求填空:
(1)在能源上,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
(2)在生活上,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
(3)在工业上,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    。
(4)在农业上,可用    与硫酸铜等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5)在安全上,小丹妈妈在家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  将火扑灭(填灭火方法)。
【答案】(1)天然气;(2)乳化;(3)化学性质不活泼;(4)氢氧化钙;(5)盖上锅盖。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洗涤剂能去油污,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
(3)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农业上可用氢氧化钙和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
(5)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立即盖上锅盖,采取这一措施的原理是隔绝空气,很快就将火扑灭。
3.大国重器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承载着我国的科技成就,“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小题。
(1)大国重器中的清华力量——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收藏了承载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其中有很多用墨汁绘写的古籍书画至今没有褪色,其原因是 。
(2)大国重器中的圆梦航天——大型客机C919,机身采用铝锂合金,抗腐蚀性优良,除此之外,还具有的性质是 。
(3)大国重器中的极地科考——雪龙2号,全球首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破冰航行。从微观角度分析,海水结成海冰主要是 发生改变。
(4)大国重器中的新型发电机——我国首台空气冷却最高能效等级的重型燃气轮机,既能以天然气为燃料,还能掺入氢气为燃料。燃气轮发电机工作时,燃气轮机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1个)。
【答案】(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 硬度大(密度小;强度大;熔点高;耐高温;耐磨;抗压性强等)
(3)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4) 或
【解析】(1)用墨汁绘写的古籍书画至今没有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铝锂合金,抗腐蚀性优良,除此之外,还具有的性质是硬度大(密度小;强度大;熔点高;耐高温;耐磨;抗压性强等);机身具有优良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3)海水结成海冰主要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船体表面涂防护漆的防锈原理是隔绝了氧气和水;
(4)天然气中的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燃料掺入氢气的优点是低碳环保(产物污染小;热值大;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缓温室效应等)。
押题解读
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湖北中考填空题常考内容,主要考查化学常识,难度不大,多涉及营养素、化肥、化学材料、燃烧、能源等知识点。
1.生活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许多人都喜欢吃牛肉,牛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填一种)。
(2)用铁锅炒菜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 性,同时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如果铁元素摄入量过少会引起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
(4)餐具上的油污可用洗洁精清洗,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填“溶解”或“乳化”)作用。
【答案】(1)蛋白质 (2) 导热 贫血 (3)隔绝氧气 (4)乳化
【解析】(1)牛肉富含蛋白质。
(2)用铁锅炒菜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加热食物,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引起贫血。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通过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4)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可以用来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2.人类的日常生活处处与化学紧密相连。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水立方”使用的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属于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__。
(3)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4)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__性;
(5)为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可施用_______(填“氮肥”或“磷肥”或“钾肥”)。
【答案】(1)有机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Ca (4)导电 (5)钾肥
【解析】(1)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2)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故填:隔绝空气(或氧气);
(3)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故填:Ca;
(4)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电性,故填:导电
(5)钾在植物代谢活跃的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量较高,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因此,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可施用钾肥,故填:钾肥。
3.化学对创造美好生活做出重大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医疗上生理盐水用 和水配制。
(2)燃料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俗称酒精,可做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3)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若土壤酸性过强,常用 来改良。
(4)在日常生活中,蒸馒头时可加入 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使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可口;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其灭火的原理是 。
(5)早在战国时期,《周礼 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K2CO3),用其灰与水混合浸泡丝帛,再加入生石灰即可。请写出其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氯化钠/NaCl (2)乙醇 (3)熟石灰 (4) 碳酸氢钠 隔绝氧气(或空气)
(5)Ca(OH)2+K2CO3=CaCO3↓+2KOH
【解析】(1)医疗上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用氯化钠和水配制而成。故填:氯化钠。
(2)酒精学名乙醇,即乙醇俗称酒精。故填:乙醇。
(3)熟石灰是一种常见的碱,若土壤酸性过强,常用熟石灰来改良。故填:熟石灰。
(4)碳酸氢钠(小苏打)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蒸馒头时可加入碳酸氢钠(小苏打)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使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可口;由于隔绝氧气(或空气)可以灭火,所以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故填:碳酸氢钠;隔绝氧气(或空气)。
(5)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4.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人们通常把煤、石油和 称为化石燃料;
(2)低碳经济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D.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杭州盛大开幕。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化学式为CH3OH)做燃料。写出甲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4)我国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历史性突破。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现有一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现将10g该混合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H2O的质量为9g,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g。
【答案】(1)天然气
(2)BCD
(3)
(4) 6
【解析】(1)煤、石油和天然气称为化石燃料,它们短期内均不能再生,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空气,不符合“低碳经济”,不符合题意;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符合题意;
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符合题意;
D、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低碳经济”,符合题意。
故选BCD;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甲醇由C、H、O元素组成,故甲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一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将该混合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则混合气体中甲烷的质量为:,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0g-4g=6g。
押题猜想八 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1)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ClO)2)等。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环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
(2)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储量极为丰富,常以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存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首次制得了金属钠。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金属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钠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此,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的用途广泛。钠和钾形成的合金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可
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①钠钾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钾合金良好的   (填字母)。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②写出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可能生成的两种氧化物名称:   。
【答案】(1)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有色物质褪色 (2)①b ②氧化钠、过氧化钠
【解析】(1)已知,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故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有色物质褪色;
(2)① 化学性 钠钾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钾合金良好的导热性,
故答案为:b;
②由题干可知,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故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可能生成的两种氧化物名称为氧化钠、过氧化钠。
2.阅读材料,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采取多种方式去除二氧化碳,抵消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目前汽车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汽油,它燃烧后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还会释放多种有害物质。开发能够取代汽油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和使用环保、零污染的绿色汽车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研发绿色环保汽车,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现有车型,采用铝合金、钛合金、塑料等轻量化材料;二是开发汽车代用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乙醇、生物柴油、氢气等,实现能源多元化;三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1)化石燃料包括 、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从材料中可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
(3)文中的“轻量化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铝合金 B.钛合金 C.塑料 D.碳纤维
【答案】(1) 煤 不可再生
(2)开发新能源(合理即可) (3)C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无法经过短时间内再生的能源,而且它们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它们再生的速度,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根据“开发能够取代汽油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和使用环保、零污染的绿色汽车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可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开发能够取代汽油的新能源,使用环保、零污染的绿色汽车等;
(3)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该选项符合题意;
D、碳纤维属无机材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氨气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目前,我国已形成氨气生产、应用等成熟产业链,氨的应用分布如图1。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现在国内外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氮气催化剂基本都是铁基催化剂。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合成氨催化剂活性是目前的研发热点。科研人员用磁铁矿与三氧化钼、氧化钨、氧化铝混合稀土等原料,按不同比例充分混合得到合成氨催化剂,其中氧化钨含量对产出气体中氮气含量的影响如图2,氨气含量越高代表催化剂活性越好。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写出一条氨气的化学性质 。
(2)由图1可知,我国氨气的应用占比最高的是 。
(3)工业上主要合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合成氨催化剂中除了含有氧化钨外,还含有 (写一种即可)。
(5)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的原理是 。
6、【答案】(1)易燃或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 (2)生产氮肥
(3) (4)三氧化钼/氧化铝
(5)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解析】(1)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氨气的化学性质有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
(2)由图1可知,我国氨气的应用占比最高的是生产氮肥;
(3)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现在国内外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氨气催化剂基本都是铁基催化剂。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合成氨催化剂活性是目前的研发热点。科研人员用磁铁矿与三氧化钼、氧化钨、氧化铝混合稀土等原料,按不同比例充分混合得到合成氨催化剂,所以合成氨催化剂中除了含有氧化钨外,还含有三氧化钼或氧化铝;
(5)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押题解读
科普阅读题在2024年湖北中考卷中出现的概率非常大,以科学发现或科普文章为材料载体,考查能源、环保、物质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煤被誉为“工业的粮食”、“黑色金子”。煤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可以生产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可以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在煤灰里甚至还可以提取出半导体材料——锗和镓。“煤氏三兄弟”是指无烟煤、烟煤、褐煤,它们的含碳量依次降低。无烟煤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烧起来火力很强,发热量最高,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1)根据“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说明煤中除碳元素以外还含有 元素;
(2)“无烟煤、烟煤、褐煤”中含碳量最低的是 ;
(3)无烟煤作为一种很好的燃料,原因是 (任写一点)。
【答案】(1)硫/ S
(2)褐煤
(3)烧起来火力很强/发热量最高/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解析】(1)根据“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说明煤中除碳元素以外还含有硫元素,故填:硫或S;
(2)根据短文中信息:“煤氏三兄弟”是指无烟煤、烟煤、褐煤,它们的含碳量依次降低,因此“无烟煤、烟煤、褐煤”中含碳量最低的是褐煤,故填:褐煤;
(3)无烟煤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烧起来火力很强,发热量最高,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也不多,故填:烧起来火力很强或发热量最高或烟尘很少或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2.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由于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大气中N2O含量过高会加剧全球变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氮元素转化为N2O是大气中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大棚蔬菜、农产品生产中施用石灰氮(CaCN2),能减少土壤中N2O的排放。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石灰氮在土壤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H2CN2),氰氨可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尿素[CO(NH2)2]。

CO2是另一种温室气体,减少CO2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1)氰氨生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H2CN2+H2O=CO(NH2)2,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石灰氮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图可知,到2050年,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 位。
(4)人工光合固氮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8、【答案】(1)化合反应 (2) (3)2/二 (4)O2
【解析】(1)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石灰氮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为47%、碳减排为21%、碳循环为17%、碳封存为15%,故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2位;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C、6个O、4个H,反应后有2个C、4个O、4个H,故X中有2个O,化学式为O2。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目前国际上页岩气开采主要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单口页岩气井耗水量1.5万吨以上。但我国的陆相页岩气大多处于重点缺水地区,水资源缺乏制约页岩气的工业化开采。此外,我国页岩气储层黏土含量较高,黏土遇水会产生膨胀,导致储层改造效果差、采收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研人员团队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兼具气体的低黏度、高扩散性和液体的高密度等特性展开科研攻关,提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将二氧化碳变成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超临界态,注入页岩层压裂页岩,构建页岩气流动通道,置换出页岩气。同时,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封存的二氧化碳相抵消,从而实现开采过程的碳中和。
(1)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的乙烷等。页岩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页岩气取之不尽,可供人类长久开采使用
B.超临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有助于实现开采过程中的碳中和
D.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能够节约水资源
(3)在相同条件下,用图1所示装置测得500s内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曲线,对比甲烷与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的结论是 。
11、【答案】(1) 混合物
(2)BCD (3)在相同条件下,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更明显
【解析】(1)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的乙烷等,故页岩气属于混合物;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A.页岩气为化石资源,不可再生,不是取之不尽的,错误;
B.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二氧化碳的一种状态,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正确;
C.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封存的二氧化碳相抵消,从而实现开采过程的碳中和;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有助于实现开采过程中的碳中和,正确;
D.将二氧化碳变成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超临界态,注入页岩层压裂页岩,构建页岩气流动通道,置换出页岩气;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能够节约水资源,正确。
故选BCD。
(3)根据图2的曲线,对比甲烷与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可知:在相同条件下,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更明显。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利用碳捕捉技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当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同时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CO2,实现CO2的“零排放”逐步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属于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请写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3)依据CH3OH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判断,CH3OH产率变化的规律 。
(4)请列举实现“碳中和”具体的措施 (写一条即可)。
【答案】(1)不可再生
(2)CO2+3H2CH3OH+H2O
(3)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7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合理即可)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或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等)。
【解析】(1)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同时还应生成水,反应压力、原料气和个数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图,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7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实现资源再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均符合“碳中和”的理念。
押题猜想九 流程图题
1.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可能含有铁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固体A是 。
(2)操作I和操作Ⅱ为 。
(3)加入的足量试剂X是 。
(4)通过实验可知,脱氧剂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答案】(1)铁粉
(2)过滤
(3)稀盐酸(稀硫酸等合理即可)
(4)铁粉、碳粉、Fe2O3、Na2CO3
【解析】(1)磁铁能吸引铁,固体A能被磁铁吸引,故固体A是铁粉。
(2)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故操作I和操作Ⅱ为过滤。
(3)含有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棕黑色粉末C中加入足量试剂X,得到黄色溶液b,因为铁粉、碳粉、Na2CO3、NaCl、Fe2O3中,只有Fe2O3能与酸反应生成黄色的铁盐溶液,所以加入的足量试剂X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同时证明一定含有Fe2O3。
(4)因为磁铁吸引得到固体A,固体A是铁粉,所以“脱氧剂”中含有铁粉;因为棕黑色粉末溶于水后,过滤得到的滤液pH=9,而铁粉、碳粉、Na2CO3、NaCl、Fe2O3中,只有碳酸钠溶于水其溶液pH>7,所以“脱氧剂”中含有碳酸钠;因为NaCl的水溶液pH=7,所以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钠;因为棕黑色粉末C中加入足量试剂稀盐酸或稀硫酸后,得到黄色溶液b和黑色固体D,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的固体物质能和稀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碳粉是黑色固体且不和稀盐酸反应,所以脱氧剂中含有碳粉、Fe2O3。通过实验可知,脱氧剂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铁粉、碳粉、Fe2O3、Na2CO3。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认为提纯后的粗盐样品可能还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等)。为了除去这些可溶性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中流程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2)加入过量溶液的目的是 。
(3)判断滤液Ⅰ中加入的溶液过量的方法是 。
【答案】(1)出现较多固体
(2)将氯化镁、硫酸钠完全转化为沉淀除去
(3)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解析】(1)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2)加入Ba(OH)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MgCl2+Ba(OH)2=Mg(OH)2↓+BaCl2、Na2SO4+Ba(OH)2=BaSO4↓+2NaOH,所以加入过量Ba(OH)2溶液的目的是将氯化镁、硫酸钠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而除去。
(3)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判断滤液Ⅰ中加入的溶液过量的方法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钠溶液过量。
3.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为“零碳甲醇(CH3OH)”,利用废气中的CO2热催化加氢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再利用,其原理如图所示。
(1)光伏发电是将 转化电能。
(2)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合成甲醇的过程中,参加反应的H2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1)太阳能
(2) 分解反应
(3)3:1
【解析】(1)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光提供能量,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煅烧炉中发生反应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3)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B为二氧化碳,由图可知,合成甲醇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参加反应的H2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3:1。
4.明末清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最早介绍了黄铜的冶炼方法:“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或倭铅(Zn)参和,转色为黄铜。”以下是模拟黄铜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中“粉碎”炉甘石的目的是 。
(2)加入木炭粉,是利用木炭粉的 性。
(3)用炉甘石“火法”冶锌的工艺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还原
(3)CO
押题解读
流程图题为湖北中考必考题型,多以“生产工艺”或“实验操作流程为情境。以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等知识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将信息进行吸收、整合,分析,提取出实质性内容,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或实验流程中的问题。
1.2023年9月14日,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试车启动仪式举行,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生产线正式投运,标志着该成果正式实现产业化应用。科学家有关钛铁矿石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
(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安徽省三海学地教育联盟2024届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下一篇: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鄂州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