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红塔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卷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7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Ca-40 Fe-56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的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涂黑)
1.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水果榨汁 C. 木条燃烧 D. 冰雪融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海水晒盐,只是蒸发溶剂,溶剂由液态变成气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水果榨汁,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木条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冰雪融化,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2. 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塑料 B. 羊毛 C. 天然橡胶 D. 棉花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故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B、羊毛可以从羊身上直接获取,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天然橡胶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D、棉花可以通过种植获取,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含碳物质种类丰富、应用广泛。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B.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可用于高炉炼铁
C.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 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电极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可用于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描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高炉炼铁,描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水溶液显碱性,能与胃酸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描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石墨具有导电性,则可作电极,描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4. 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燃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
D.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气是惰性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符合题意;
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不是质量分数,故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故不符合题意;
D、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为减少“白色污染”,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焚烧含氯塑料
C.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 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
B、焚烧含氯塑料,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做法不正确;
C、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
D、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
故选:B。
6. 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夏天被蚊子叮咬,涂肥皂水可以减轻痛痒 B. 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C.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 D.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碱性成分的肥皂水涂蚊子叮咬的部位可以中和蚊子叮咬释放的酸性物质,缓解痛痒,说法正确;
B、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再利用,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说法正确;
C、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进入可能会缺氧而窒息,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若灯火熄灭,则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不适宜立刻进入地窖中,说法正确;
D、通常情况下,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是否有害要根据食品添加剂是否正规合法、添加剂添加量等因素来判断,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对人体都有害,说法错误;
故选:D。
7. 化肥对农业的高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K2SO4 B. Ca(H2PO4)2 C. CO(NH2)2 D. KN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B错误。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误
D、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正确。故选D。
8. “关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用甲醛溶液来保鲜水产品 B. 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C. 霉变的大米淘净煮熟食用 D. 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有益人体健康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醛溶液会使蛋白质变性,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不有利于健康,该选项不符合主题;
B、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则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该选项符合主题;
C、霉变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高温不能使其灭活,大米即使洗净、煮熟后也不可以食用,该选项不符合主题;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有害,会患结石等疾病,该选项不符合主题;
故选B。
9.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炒菜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C. 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 电器着火用水直接扑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炒菜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可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D、电器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扑灭,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防止触电,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根据下列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判断,其中一定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 胰液(7.5~8.0) B. 胆汁(7.1~7.3) C. 胃液(0.9~1.5) D. 血浆(7.35~7.45)
【答案】C
【解析】
【详解】pH<7,物质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物质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无色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所以只有胃液呈现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选C。
11. 下列图示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读取液体体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液体的倾倒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是,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图中读取数值方法错误,A不正确;
B、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C不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氢氧化钠是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应该在玻璃容器内称量,D不正确;
故选:B。
12. 如图是镁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Mg2+ B. 镁属于金属元素
C.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D. x=12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镁离子,符号为Mg2+,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镁的汉字名称“镁”带“钅”,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根据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核外共有2+8+2=12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 我国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以减少SO2对空气的污染。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0 C. +4 D. +6
【答案】C
【解析】
【详解】SO2中O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x=+4,则S为+4价;
故选C。
14. 我国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利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为,该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综上所述:选择B
15. 酚酞(C20H14O4)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下列关于酚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酚酞由38个原子构成 B. 酚酞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0:14
C. 酚酞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D. 酚酞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1个酚酞分子由2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错误;
B、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20:7,该选项说法错误;
C、酚酞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7: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 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C2H4是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的研究热点。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丙都是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1
C.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D.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图所示,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C2H4与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分析,甲为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丙为C2H4,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错误;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该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分析,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只有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7.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 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将t2℃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均不会析出晶体
D. 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t2℃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均会析出晶体,故C错误;
D、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不可以变成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
B 鉴别BaCl2溶液与B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稀硫酸
C 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 加入适量稀硫酸
D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碳酸钠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氯化钡和硝酸钡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过量的氢氧化钙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9. 小明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A. H2SO4、NaOH、Na2SO4 B. NaOH、Na2SO4、NaCl
C. KNO3、NaCl、FeCl3 D. CuSO4、H2SO4、Na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SO4能与NaOH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A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可以共存且没有颜色,B正确;
C、FeCl3在溶液中离解出Fe3+,使溶液呈黄色,C错误;
D、CuSO4在溶液中电离出Cu2+,使溶液呈蓝色,D错误。
故选:B。
20. 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下列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一开始就有气体生成,生成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即,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置换出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即,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置换出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溶液质量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变小,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增加幅度变大,不符合题意;
D、废液中含氯化钙和氯化氢,溶液显酸性,pH<7,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阶段,pH始终等于7,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pH>7,符合题意。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4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9分)
21. 回答问题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___________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②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③铁粉常用于食品的保鲜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探寻水的步伐。
①《本草纲目》中记载“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如果检验出当地的井水是硬水,生活中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调疾饮食辩》中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白矾(即明矾)少许,投入水缸中”。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人们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最终认识了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答案】(1) ①. 钙##Ca ②.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③. 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2) ①. 煮沸 ②. 吸附 ③. 氢元素和氧元素 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
②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③铁粉常用于食品的保鲜剂,其原因是: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小问2详解】
①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可通过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③由水的分解实验可知,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中氢元素显+1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故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22. 回答问题
(1)化学在能源、环保等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①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__和天然气。
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普及利用新能源,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和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③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转化为CO2和N2。该反应中CO2和N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烧碱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工业上可以用纯碱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钠,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沉淀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写出熟石灰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石油 ②. 风能(合理即可) ③. 2:1
(2) ①. CaCO3 ②. ③. 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②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合理即可);
③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转化为CO2和N2,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CO2和N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小问2详解】
①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沉淀X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③熟石灰显碱性,可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3. 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可帮助消化。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且会与___________发生反应而变质为碳酸钠,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3)下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清洗剂。
名称 洗洁精 洁厕灵 炉具清洁剂
产品样式
有效成分或功能 清洗油污 盐酸 氢氧化钠
①使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功能。
②洁厕灵对陶瓷类日用品表面具有良好去污除垢作用,但不宜用于非瓷表面,如大理石、铝制品,原因是___________。
③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可用来去除油污,所利用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
(4)硝酸铵(NH4NO3)是一种重要的铵盐,主要用作化肥和化工原料。在部分汽车的安全气囊内置有确酸铵,当汽车受撞击后,硝酸铵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HCl##盐酸
(2)CO2##二氧化碳
(3) ①. 乳化 ②. 洁厕灵有效成分为盐酸,盐酸能与大理石、铝制品反应导致大理石、铝制品损坏 ③.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和油污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物质
(4)
【解析】
【小问1详解】
胃液的有效成分为盐酸,故填:HCl或盐酸。
【小问2详解】
强碱暴露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盐导致变质,故填:CO2或二氧化碳。
【小问3详解】
①洗涤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主要是利用洗涤精将油污乳化成细小液滴和水一起除去,这种作用称作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②洁厕灵有效成分为盐酸,盐酸能与大理石、铝制品反应导致大理石、铝制品损坏;
③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和油污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物质,故可用来除油污。
【小问4详解】
反应物为硝酸铵,分解产物为N2O和常温下的无色液体,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推知该无色液体为H2O,因此反应方程式为。
24.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1)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使用了贴金技艺,贴金技艺利用了金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性,将黄金锤成极薄的薄片。
(2)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实验:进行实验前先将金属打磨干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烧杯中,则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答案】(1)延展 (2) ①.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②. 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③. ④. Fe>Cu>Ag
(3) ①. 硫酸锌##ZnSO4 ②. Fe、Cu
【解析】
【小问1详解】
贴金技艺利用了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将黄金锤成极薄的薄片;
【小问2详解】
进行实验前先将金属打磨干净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甲中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甲中的现象是: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乙中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银和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银与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比银活泼,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Fe>Cu>Ag;
【小问3详解】
金属活动性:Zn>Fe>Cu,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
①锌一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锌;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铁,锌一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则滤渣中一定含铜,故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Cu。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2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结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如果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m”或“n”)口通入。
(4)跨学科实践
用如图自制“制氧机”制备O2。
【资料】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Na2CO3易溶于水。
【操作】在左瓶中依次加入适量水、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现象】左瓶中黑色粉末翻腾、液体浑浊,瓶壁温热;右瓶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评价】①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束后可通过___________、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二氧化锰。
②右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答案】(1)铁架台 (2) ①. ②. C##D##F
(3)m (4) ①. 催化 ②. 过滤 ③. 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观察氧气的输出速率(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a为铁架台;
【小问2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活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可选择C或D或F;
【小问3详解】
如果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m口通入;
【小问4详解】
①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左瓶中的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可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右瓶中水的作用是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可判断氧气产生的速率,还能对气体起到湿润作用。
26.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1)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再向其中慢慢滴入稀盐酸,溶液变无色。
小组成员对于所加盐酸是否过量提出了疑问,于是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了验证其猜想,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锌粒 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有同学触摸到试管外壁,感觉有温度变化。小组利用温度传感器得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同学们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和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也发生变化。已知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小组通过电导率传感器得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①m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___________n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填“>”“<”或“=”)。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序号)。
(5)交流与反思
①从微观视角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在溶液中,酸解离出的H+和碱解离出的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结合生成水。
②要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盐酸是否过量,除以上方法外,使用下列哪些物质也能达到目的?___________(填序号)
A.硝酸银溶液 B.镁条 C.铜丝 D.pH试纸
【答案】(1)NaCl、HCl (2)有气泡产生 (3)热量
(4) ①. = ②. DACB
(5) ①. OH- ②. BD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呈中性,稀盐酸呈酸性,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正好完全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或稀盐酸过量。所以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的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HCl。故填:NaCl,HCl。
【小问2详解】
由于盐酸过量,所以加入的锌粒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所以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小问3详解】
由图像可知,从反应未开始到反应持续进行中,溶液温度呈上升趋势,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故填:热量。
小问4详解】
①由图像可知,m点和n点电导率相同,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所以m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n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故填:=。
②根据反应过程,开始无稀盐酸,到少量稀盐酸,再到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稀盐酸过量,可得顺序为DACB。故填:DACB。
【小问5详解】
①在溶液中,酸解离出的H+和碱解离出的OH-结合生成水分子,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故填:OH-。
②A、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与氯化钠也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A不能达到目的。
B、镁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与氯化钠不反应。所以B能达到目的。
C、铜丝 与盐酸、氯化钠都不能反应。所以C不能达到目的。
D、盐酸过量,用pH试纸测得的pH<7。所以D能达到目的。
综上所述:选择BD。故填:BD。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6分)
27. 某实验室的废弃物中含有铜粉和铁粉,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回收其中的铜粉(忽略回收过程中铜粉的损失)。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计算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温馨提示:)
【答案】(1)0.6 (2)设废弃物中铁粉的质量为x
因此铜粉的质量为
答: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为33.2g。
【解析】
【分析】铜粉不能跟稀硫酸反应,铁粉与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为,产生了气体,烧杯内总质量将下降。
小问1详解】
反应前混合物共50g,用去稀硫酸200g,最终剩余物质249.4g,因此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故填:0.6。
【小问2详解】
由上述分析知,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0.6g,据此可通过方程式先算出铁粉的质量,然后用混合物总质量减去铁粉的质量得出铜粉的质量。2024年红塔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卷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7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Ca-40 Fe-56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的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涂黑)
1.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水果榨汁 C. 木条燃烧 D. 冰雪融化
2. 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塑料 B. 羊毛 C. 天然橡胶 D. 棉花
3. 含碳物质种类丰富、应用广泛。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B.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可用于高炉炼铁
C.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 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电极
4. 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燃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
D.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5. 为减少“白色污染”,下列做法不正确是
A.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焚烧含氯塑料
C.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 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
6. 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夏天被蚊子叮咬,涂肥皂水可以减轻痛痒 B. 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C.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 D.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
7. 化肥对农业的高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K2SO4 B. Ca(H2PO4)2 C. CO(NH2)2 D. KNO3
8. “关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用甲醛溶液来保鲜水产品 B. 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C. 霉变的大米淘净煮熟食用 D. 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有益人体健康
9.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炒菜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C. 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 电器着火用水直接扑灭
10. 根据下列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判断,其中一定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 胰液(7.5~8.0) B. 胆汁(7.1~7.3) C. 胃液(0.9~1.5) D. 血浆(7.35~7.45)
11. 下列图示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读取液体体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液体的倾倒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12. 如图是镁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Mg2+ B. 镁属于金属元素
C.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D. x=12
13. 我国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以减少SO2对空气的污染。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0 C. +4 D. +6
14. 我国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利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为,该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5. 酚酞(C20H14O4)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下列关于酚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酚酞由38个原子构成 B. 酚酞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0:14
C. 酚酞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D. 酚酞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6. 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C2H4是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的研究热点。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丙都是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1
C.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D.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7.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 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将t2℃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均不会析出晶体
D. 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18.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
B 鉴别BaCl2溶液与B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稀硫酸
C 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 加入适量稀硫酸
D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19. 小明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A. H2SO4、NaOH、Na2SO4 B. NaOH、Na2SO4、NaCl
C. KNO3、NaCl、FeCl3 D. CuSO4、H2SO4、NaCl
20. 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下列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合理的是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4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9分)
21. 回答问题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___________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②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③铁粉常用于食品的保鲜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探寻水的步伐。
①《本草纲目》中记载“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如果检验出当地的井水是硬水,生活中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调疾饮食辩》中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白矾(即明矾)少许,投入水缸中”。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人们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最终认识了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22. 回答问题
(1)化学在能源、环保等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①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__和天然气。
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普及利用新能源,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和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③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转化为CO2和N2。该反应中CO2和N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烧碱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工业上可以用纯碱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钠,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沉淀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写出熟石灰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23. 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可帮助消化。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且会与___________发生反应而变质为碳酸钠,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3)下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清洗剂。
名称 洗洁精 洁厕灵 炉具清洁剂
产品样式
有效成分或功能 清洗油污 盐酸 氢氧化钠
①使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功能。
②洁厕灵对陶瓷类日用品表面具有良好去污除垢作用,但不宜用于非瓷表面,如大理石、铝制品,原因是___________。
③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可用来去除油污,所利用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
(4)硝酸铵(NH4NO3)是一种重要的铵盐,主要用作化肥和化工原料。在部分汽车的安全气囊内置有确酸铵,当汽车受撞击后,硝酸铵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4.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1)三星堆出土文物使用了贴金技艺,贴金技艺利用了金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性,将黄金锤成极薄的薄片。
(2)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实验:进行实验前先将金属打磨干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烧杯中,则甲中现象是___________,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2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结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如果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m”或“n”)口通入。
(4)跨学科实践
用如图自制“制氧机”制备O2。
【资料】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Na2CO3易溶于水。
【操作】在左瓶中依次加入适量水、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现象】左瓶中黑色粉末翻腾、液体浑浊,瓶壁温热;右瓶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评价】①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束后可通过___________、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二氧化锰。
②右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26.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1)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再向其中慢慢滴入稀盐酸,溶液变无色。
小组成员对于所加盐酸是否过量提出了疑问,于是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了验证其猜想,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锌粒 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有同学触摸到试管外壁,感觉有温度变化。小组利用温度传感器得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同学们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和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也发生变化。已知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小组通过电导率传感器得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①m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___________n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填“>”“<”或“=”)。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序号)。
(5)交流与反思
①从微观视角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在溶液中,酸解离出的H+和碱解离出的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结合生成水。
②要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盐酸是否过量,除以上方法外,使用下列哪些物质也能达到目的?___________(填序号)
A.硝酸银溶液 B.镁条 C.铜丝 D.pH试纸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6分)
27. 某实验室的废弃物中含有铜粉和铁粉,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回收其中的铜粉(忽略回收过程中铜粉的损失)。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计算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温馨提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5液体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下一篇:2.4固体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