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3.请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生铁冶炼 B. 海水煮盐 C. 陶瓷烧制 D. 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铁冶炼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故B正确;C、制陶瓷的原料是粘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产品,故C错误;D、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
2. 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 石灰石CaCO3 B. 消石灰Ca(OH)2
C. 熟石灰CaO D. 碳铵(NH4)2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石灰石不是碳酸钙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B、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符合题意;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不符合题意;
D、 碳酸氢铵俗称碳铵,不是碳酸铵,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NH4HCO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波义耳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C. 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 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错误。
B、侯德榜为“制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制取的是纯碱(碳酸钠),不是烧碱(氢氧化钠),故错误。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正确。
D、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故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缺碘易致骨质疏松 B. 缺钙易患佝偻病
C. 缺铁会引起贫血 D. 缺锌严重会得侏儒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缺钙易患骨质疏松,选项错误;
B、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选项正确;
C、缺铁会引起贫血,选项正确;
D、缺锌严重会得侏儒症,选项正确;
故选:A。
5.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称量10.05g固体
C. 稀释液体 D. 量9.5mL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发生火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故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10.05g固体,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该选项操作正确;
D、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5mL的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100mL的量筒,误差大,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6. 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木材站失火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 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 用沙土盖灭篝火
【答案】C
【解析】
【分析】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详解】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B、谁能够吸收热量,降低温度,则木材站失火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选项错误;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其原理是移走可燃物,选项正确;
D、用沙土盖灭篝火,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故选C。
7.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相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匹配的是
A. 武德合金硬度不高——作电器的保险丝
B. 镁条银白色——作照明弹
C. 乙醇具有可燃性——作燃料
D. 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作海鲜防腐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武德合金熔点低,可用作电器的保险丝,不符合题意;
B、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作照明弹,不符合题意;
C、乙醇具有可燃性, 可作燃料,符合题意;
D、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作海鲜防腐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列物质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的是
A. 黄铜 B. 冰水混合物 C. 石灰水 D. 硫酸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锌是由锌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冰水混合物由水分子构成,故B错误;
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含有水分子、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9. 锝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制造的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锝属于非金属元素 B. 1个锝原子核外有55个电子
C. 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8 D. 1个锝原子中有43个中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锝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锝的原子序数为 4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43,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98,故C正确;
D、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1个锝原子中中子数为98-43=55,故D错误。
故选C。
10. 在pH=3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 Mg2+、K+、OH-、 B. Na+、Fe2+、、
C. Na+、K+、Cl-、 D. Na+、K+、、Cl-
【答案】D
【解析】
【分析】pH=3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
【详解】A、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钠离子、亚铁离子、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但是亚铁离子在溶液中是浅绿色的,不符合题意;
C、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钠离子、钾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且是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了制取氢氧化钾来漂洗丝帛的工艺:“用栏木烧灰,再和以水, 厚浇在帛上,再将蛤灰(贝壳灰)涂在帛上。明日,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拧干,振去细灰, 厚浇栏灰水,再清洗拧干,涂上蛤灰。如此反复七昼夜,谓灰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栏灰”中含有 K2CO3 B. 漂洗丝帛的“栏灰水”可使酚酞显红色
C. “蛤灰”常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D. 高温煅烧石灰石也可以得到“蛤灰”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制取氢氧化钾的反应为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氢氧化钾,可以推理出栏木烧成的栏灰中含有K2CO3,故正确;
B、漂洗丝帛的“栏灰水”显碱性,则可使酚酞显红色,故正确;
C、“蛤灰”为贝壳灰,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则蛤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D、“蛤灰”为贝壳灰,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则蛤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石灰石高温煅烧后也生成氧化钙,故正确;
故选C。
12. 树状分类法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2所示的是一种树状分类的运用实例。下表所列的分类与图示分类相符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复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盐酸与氧化铁反应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B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C 溶液 石灰水 食盐水 蒸馏水
D 氮肥 CO(NH2)2 KNO3 NH4Cl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这两个反应均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氧化物、酸、碱均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蒸馏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D、尿素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含N、P、K中的钾元素、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氯化铵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过碳酸钠(Na2CO4)是一种常见的漂白剂,其水溶液显碱性,.能和盐酸发生下列反应:2Na2CO4+4HCl=4NaCl+2X↑+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农业上常用NaCl溶液来选种
B. X为CO,可作燃料
C. Na2CO4中C的化合价为+4价
D. 过碳酸钠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钠加入水中,液体的密度增大了,将种子放入NaCl溶液中,漂浮的是差的种子,沉下的是籽粒饱满的好种子,所以农业上常用NaCl溶液来选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Na、C、O、H、Cl的个数分别是4、2、8、4、4,生成物中含Na、C、O、H、Cl的个数分别是4、0、4、4、4,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C、4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C、Na2CO4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6,不符合题意;
D、过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CO2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如图是CO2与某种单质反应转化为甲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丙为化合物
B. 物质乙的微粒图示为“”
C. 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2:1
D. 生成的丙和丁分子个数比1:1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物质丙的化学式为CH3OH,该物质是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甲为CO2、丙为CH3OH、丁为H2O,生成物丙、丁中含有碳、氢、氧元素,根据元素守恒,反应物甲只含有碳、氧元素,则反应物乙中应还有含氢元素的物质,乙为单质,则乙为氢气,微粒图示为“”,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44:(2×3)=22:3,该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分子个数比1:1,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 下列物质间转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Cu→Cu(NO3)2→KNO3 B. Fe→Fe2O3→FeCl2
C. Na2SO4→NaNO3→NaCl D. KOH→Ba(OH)2→NaOH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硝酸铜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硝酸钾和氢氧化铜,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A符合题意;
B、铁生锈能生成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不能生成氯化亚铁,故B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硝酸钠不能与其他物质一步反应生成氯化钠,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钾不能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鉴别NH3、SO2气体 分别伸入湿润的pH试纸
B 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除去H2中少量水蒸气、HCl 先通过浓H2SO4,再通过NaOH溶液
D 除去KCl固体中的杂质CaCO3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别伸入湿润的pH试纸,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pH>7,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pH<7,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过量,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HCl,不符合题意;
C、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氢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再通过NaOH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除去氯化氢,但是气体又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携带出了水蒸气,应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不符合题意;
D、加水溶解,氯化钾固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钙,不能得到氯化钾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1℃时,将15g甲放入在2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35g
C. 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溶质质量多少的关系是:甲>乙
D. t1℃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20℃时,甲、乙的溶解度虽然相等,但没有指明20℃时,甲、乙溶液是否饱和,所以20℃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叙述错误;
B、t1℃时,甲溶解度为60g,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60g:100g=3:5,则将15g甲放入在20g水中,最多溶解12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2g,叙述错误;
C、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析出溶质质量的多少,叙述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小,叙述正确;
故选D。
18. 为比较金属M与Fe、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待甲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使甲中溶液全部进入乙中,乙中无明显现象,打开K2使乙中溶液全部进入丙中,Zn片表面变黑(金属片均足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
B. 丙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
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M>Fe
D. 将M片和Zn片互换位置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中发生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法错误;
B、丙中发生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可知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56份质量的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说法正确;
C、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M与氯化亚铁不反应,则M的金属活动性比Fe小,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M,说法错误;
D、将M片与Zn片互换位置,只能得到Zn>Fe、Zn>M的结论,并不能比较M与Fe的金属活动性,说法错误;
故选:B。
19. “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空气反应器中氧化亚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在空气反应器中,氧气被消耗,排出气体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故B正确;
C.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燃烧,此操作装置的改变有利于分离和回收比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消耗等质量的甲烷,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20. 现有Fe2O3和MgO的混合物15g,向其中加入20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溶液,则过滤出来的滤渣的质量为
A. 19.5g B. 25.4g C. 42.5g D. 31.2g
【答案】A
【解析】
【详解】现有Fe2O3和MgO混合物15g,向其中加入20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即,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即,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钠,即,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钠,即,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溶液,则硫酸镁和硫酸铁已经完全反应,最后得到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硫酸钠中的钠元素完全来自氢氧化钠,硫酸根离子完全来自硫酸,钠元素的质量为:,设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为x,则,x=24g,设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y,则,y=0.5g,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硫酸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混合物中的氧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设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z,则,z=4g,得到的滤渣是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滤渣中的氢氧根离子完全来自氢氧化钠,金属元素完全来自混合物,氢氧根离子的质量为:,则滤渣的质量为:8.5g+15g-4g=19.5g。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2分)
21. 请分别选用“>”、“<”、“=”填空:
(1)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二氧化碳_______稀有气体;
(2)微粒中的电子数:Cl_______Cl-;
(3)相对分子质量:淀粉_______油脂。
【答案】(1)< (2)<
(3)>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故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小问2详解】
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故微粒中的电子数:Cl<Cl-;
【小问3详解】
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油脂属于小分子化合物,故相对分子质量:淀粉>油脂。
2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化学式填空。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2)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
(3)碘酒中的溶质是_______;
(4)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盐_______。
【答案】(1)CH4 (2)H2O
(3)I2 (4)NaHCO3
【解析】
【小问1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小问2详解】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化学式为:H2O;
【小问3详解】
碘酒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填:I2;
【小问4详解】
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且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填:NaHCO3。
23.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可应用于航拍、农业、植保、灾难救援、监控传染病、测绘等领域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将其归类为“会飞的照相机”。
(1)制造无人机使用的材料有玻璃钢、塑料、铝合金等。
①玻璃钢属于_______(填字母)。
A.合成材料 B.复合材料 C.无机材料
②自然条件下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无人机数码成像原理是物体光线从透镜打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记录在储存卡里或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传输。传统照相机一般使用溴化银,AgBr见光分解为Ag和Br2来记录影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无人机拍摄到很多热心民众为志愿者免费提供食物:面包、牛奶、鸡肉卷、苹果等。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为_______。
(4)无人机向居家隔离的民众快递口罩医用口罩的过滤效率与纤维直径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纤维直径与过滤效率的大致关系是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2)
(3)氨基酸 (4)直径越小,过滤效果越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玻璃钢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
②铝制品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溴化银在光照的条件下会分解成银和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
【小问4详解】
从图象可以看出,纤维直径与过滤效果的关系是直径越小,过滤效果越好。
24. 在生活中感悟化学原理。
(1)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①煮饺子:打开燃气灶阀门,燃气燃烧过程中将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②捞饺子:用漏勺将饺子捞出,利用的原理与如图A、B、C所示相同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③配蘸料:打开陈醋瓶能闻到醋的气味,说明_______(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2)为了防止学校花园里的铁制工艺品生锈,同学们为铁制工艺品刷油漆,以隔绝_______。
(3)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该小组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的主要成分(H2O除外)是什么?
【猜想】
小东认为:滤液中含有NaCl、NaOH、Ca(OH)2
小西认为:滤液中含有NaCl、NaOH
你认为:滤液中含有_______
【设计实验】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中确实含NaOH:_______。
【应用拓展】现在有的皮蛋厂直接用烧碱代替生石灰和纯碱,但制得的皮蛋口感却不鲜美。烧碱一定要密封保存,其理由是_______(选序号填空)。
A.烧碱易吸水潮解
B.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烧碱具有强腐蚀性
D.烧碱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答案】(1) ①. 化学 ②. C ③. 分子在不断运动 (2)氧气和水
(3) ①. NaCl、NaOH、Na2CO3 ②.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 ③. AB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打开燃气灶阀门,燃气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②用漏勺将饺子捞出,实现了固液分离,利用了过滤的原理,与A、B、C所示相同的是C;
③打开陈醋瓶能闻到醋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乙酸分子不断扩散;
【小问2详解】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为了防止学校花园里的铁制工艺品生锈,同学们为铁制工艺品刷油漆,以隔绝氧气和水;
【小问3详解】
猜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含NaCl、NaOH,如果氢氧化钙过量,则滤液中含NaCl、NaOH、Ca(OH)2,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滤液中含:NaCl、NaOH、Na2CO3,故可作出猜想:滤液中含有:NaCl、NaOH、Na2CO3;
设计实验:猜想滤液中含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用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故设计实验: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
应用拓展:A、烧碱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故要密封保存,符合题意;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故需要密封保存,符合题意;
C、烧碱具有强腐蚀,但是不是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烧碱溶于水放出热量,但是不是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8分)
25.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必做的实验之一,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用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3)若试剂X为澄清石灰水,则F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若试剂X为水,G中能观察到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G中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试剂X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NaOH溶液 C.浓硫酸 D.CaCl2溶液
(4)某同学在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后,观察到锥形瓶内无气泡产生,石灰石固体有剩余。他对该反应是否停止提出了疑问,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反应开始到无气泡产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用pH传感器测出溶液pH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反应A→B的过程,溶液pH快速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
②C点时,观察无气泡产生,但固体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填化学式)。
③反思:肉眼无法观察到气泡,只能说明反应_______,不能认为反应已经停止。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②. BE
(3) 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BC
(4) ①. 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②. CaCl2、HCl ③. 缓慢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为: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CO2密度大于空气,故选用的制取装置是BE;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F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能使蓝色石蕊变红,G中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可能二氧化碳被反应掉,X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也可能二氧化碳被干燥,X为浓硫酸,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蓝色石蕊变红。故填:BC;
【小问4详解】
①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稀盐酸被消耗,又有水生成,酸性减弱,AB段溶液pH快速上升的原因是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C点时无气泡产生,固体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钙,因pH在3左右,溶液显酸性,说明有盐酸剩余,则溶质还含有氯化氢,故填: CaCl2、HCl;
③肉眼无法观察到气泡,只能说明反应缓慢,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很少,并没有从水中逸出,而是溶解在水中,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认为反应已经停止。
26. 食品脱氧剂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其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等。脱氧剂中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硅藻土,主要作用是吸附水众,同时疏松配料,使铁粉更易与氧气接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的脱氧剂展开如下探究。
任务一:验证“食品脱氧剂”中含有铁粉、活性炭
【进行实验】
(1)请完善下面表格。
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1;用剪刀剪开脱氧剂,倒在白纸上,观察颜色,用磁铁去充分吸引 _______ 脱氧剂中含有铁粉
步骤2:取步骤1中剩下的黑色固体少许,放在坩埚中,坩埚上面盖一片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用电炉灼烧 黑色粉末燃烧,石灰水变浑浊 脱氧剂中含有活性炭粉
【交流反思】
(2)步骤2中用电炉灼烧而不用酒精灯灼烧的原因是_______。
任务二:测定脱氧剂中铁粉的含量
兴趣小组欲测定脱氧剂中铁粉的含量,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测定,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
【进行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脱氧剂置于烧瓶中,并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慢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③读出量筒内水体积,即为氢气的体积,从而计算出铁粉的含量。
【分析交流】
(3)同学们和老师-起对实验进行分析,认为进行实验时会有较大误差,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调整方案】
(4)称取脱氧剂样品2.80g,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显示反应后总质量减少0.04g,计算该脱氧剂中铁粉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任务三: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对脱氧效果的影响
【进行实验】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右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a 2
(5)以实验3作为对照标准,则a=_______。
(6)结合图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用好化学知识,能真正认识世界。
【答案】(1)部分黑色粉末被磁铁吸引
(2)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无法确定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活性炭粉燃烧还是酒精燃烧生成的
(3)加入的稀硫酸也占据了部分体积
(4)反应后减少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4g
解:设该脱氧剂中铁粉的质量分数为x
x=40%
答:该脱氧剂中铁粉的质量分数为40%
(5)0.75 (6)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g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粉是黑色的,且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故用剪刀剪开脱氧剂,倒在白纸上,观察颜色,用磁铁去充分吸引,现象是:部分黑色粉末被磁铁吸引;
【小问2详解】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法确定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活性炭粉燃烧还是酒精燃烧生成的,故步骤2中用电炉灼烧而不用酒精灯灼烧;
【小问3详解】
由于加入的稀硫酸也占据了部分体积,所以测得的氢气的体积偏大,故进行实验时会有较大误差;
【小问4详解】
见答案;
【小问5详解】
该实验探究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对脱氧效果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及表中数据可知,实验1、3、4中氯化钠的质量均为1克,氯化钠的质量相同,活性炭质量不同,是探究活性炭用量对脱氧效果的影响;而实验2、3、5是控制活性炭的质量,探究氯化钠用量对脱氧效果的影响,则a=0.75;
【小问6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2、3、5实验中活性炭用量相等时,氯化钠的质量越大,氧气含量越少,即脱氧反应速率越快。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g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故填: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g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答案合理即可)。
27. 二氧化锰因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制备二氧化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某研究性小组对此展开了系列研究。
I.用高锰酸钾制备
资料一:
①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H2O
②K2MnO4易溶于水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用稀硫酸浸取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得MnO2,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的原因是_______。
Ⅱ.用硫酸锰制备
(2)电解MnSO4溶液可制得活性MnO2,同时生成氢气和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Ⅲ.用废锂电池制备
资料二: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废锂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制备纳米MnO2,并进行锂资源回收,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3)“滤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一定还含有_______(填化学式)。
(4)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
(5)MnO2与碳粉经下列三步反应制得纳米MnO2:
①2MnO2+C2MnO+CO2↑
②MnO+H2SO4=MnSO4+H2O
③3MnSO4+2KMnO4+2H2O=5MnO2↓+K2SO4+2H2SO4
上述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_______(填序号)。
IV.软锰矿(主要含MnO2的矿石)为原料制备二氧化锰,流程如图:
(6)“酸浸”时,为使软锰矿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写一条)。
(7)“沉锰”反应为MnSO4+2NH4HCO3MnCO3↓+(NH4)2SO4+H2O+CO2↑,加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
(8)在空气中“煅烧”MnCO3会生成不同的锰氧化物,各锰氧化物质量分数随煅烧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最高温度可达600°C以.上。称取一定质量的MnO2与KClO3混合均匀,充分加热后冷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发现固体质量减少。MnO2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1)使锰酸钾转化得到二氧化锰,获得更多的二氧化锰
(2)
(3)NaAlO2 (4)玻璃棒
(5)①③ (6)将软锰矿粉碎
(7)防止温度过高,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8)温度高于450℃时,MnO2 会分解成 Mn2O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资料可知,锰酸钾能与硫酸反应生成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硫酸钾和水,则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的原因是:使锰酸钾转化得到二氧化锰,获得更多的二氧化锰;
【小问2详解】
电解硫酸锰溶液可制得二氧化锰,同时生成氢气和硫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氢元素,则水参与了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由资料可知,铝能与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NaAlO2和氢气,则“滤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一定还含有:NaAlO2;
【小问4详解】
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小问5详解】
①二氧化锰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锰元素显+4价,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MnO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锰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
②MnO中锰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硫酸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硫酸锰中锰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没有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
③硫酸锰中锰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锰元素显+7价,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二氧化锰中氧元素显-2价,锰元素显+4价,硫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硫酸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涉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上述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①③;
【小问6详解】
“酸浸”时,为使软锰矿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有:将软锰矿粉碎,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小问7详解】
加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防止温度过高,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小问8详解】
由图可知,温度高于450℃时,二氧化锰减少,Mn2O3增多,则可得出MnO2 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于450℃时,MnO2会分解成Mn2O3。
28. 农药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
(一)硫酸铜的制备
如图为某兴趣小组用含较多杂质的铜粉制取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两种实验方案。
(1)方案Ⅰ通入氧气,少量Cu转化为Cu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方案Ⅱ中加入浓硫酸发生的反应有Cu+2H2SO4(浓)CuSO4+SO2↑+2H2O。方案Ⅰ优于方案Ⅱ的理由是_______。
(二)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Ⅰ】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盘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实验Ⅱ】另取64.4g天蓝色固体,用如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
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110°C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C时分解完全。CuSO4和Ca(OH)2在580°C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3)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_。
(4)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再升温至650°C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_。
(5)反应停止后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氮气,目的是_______,整个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g。
(6)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_。
【答案】(1)
(2)没有污染气体SO2产生,节约H2SO4的量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CuO、CaO
(5) ①. 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B装置吸收 ②. 18
(6)1:4:5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方案Ⅰ中反应为铜、氧气和稀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方案Ⅱ中有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产生,同时浪费硫酸,方案Ⅰ中用的是稀硫酸且没有污染气体二氧化硫产生,故方案Ⅰ优于方案Ⅱ的理由是:没有污染气体SO2产生,节约H2SO4的量;
【小问3详解】
该实验过程中有气体生成,故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小问4详解】
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天蓝色固体在110°C时,完全失去结晶水,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氢氧化铜由Cu、H、O元素组成,则氢氧化铜在100℃时完全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再升温至650°C充分加热,该温度下,硫酸铜完全分解,硫酸铜由铜、硫、氧元素组成,则硫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和三氧化硫,氢氧化钙由钙、氢、氧元素组成,则氢氧化钙完全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故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氧化铜、氧化钙;
【小问5详解】
反应停止后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氮气,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B装置吸收;
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该温度下,天蓝色固体完全失去结晶水,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B装置增重10.8g,则生成水的质量为:10.8g,再升温至650°C充分加热,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三氧化硫,氢氧化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B装置又增重了15.2g,则生成三氧化硫和水的质量和为15.2g,实验Ⅰ中,硫酸铜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铜,即,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三氧化硫,即,可得关系式:CuO~SO3~CuSO4~BaSO4
解:设生成三氧化硫的质量为x,硫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y
x=8g
y=8g
则整个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10.8g+15.2g-8g=18g;
【小问6详解】
氢氧化钙分解生成水的质量为:15.2g-8g=7.2g
解:设天蓝色固体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m,反应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n
m=29.6g
n=22.4g
则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64.4g-8g-22.4g-15.2g-10.8g=8g
设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水的质量为a,天蓝色固体中氢氧化铜的质量为b
a=1.8g
b=9.8g
则天蓝色固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10.8g-1.8g=9g
则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3.请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生铁冶炼 B. 海水煮盐 C. 陶瓷烧制 D. 粮食酿酒
2. 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 石灰石CaCO3 B. 消石灰Ca(OH)2
C. 熟石灰CaO D. 碳铵(NH4)2CO3
3.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波义耳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C. 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 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4. 下列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缺碘易致骨质疏松 B. 缺钙易患佝偻病
C. 缺铁会引起贫血 D. 缺锌严重会得侏儒症
5.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称量10.05g固体
C. 稀释液体 D. 量9.5mL液体
6. 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木材站失火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 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 用沙土盖灭篝火
7.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相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匹配的是
A. 武德合金硬度不高——作电器的保险丝
B. 镁条银白色——作照明弹
C. 乙醇具有可燃性——作燃料
D. 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作海鲜防腐剂
8. 下列物质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的是
A. 黄铜 B. 冰水混合物 C. 石灰水 D. 硫酸铜
9. 锝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制造的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锝属于非金属元素 B. 1个锝原子核外有55个电子
C. 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8 D. 1个锝原子中有43个中子
10. 在pH=3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 Mg2+、K+、OH-、 B. Na+、Fe2+、、
C Na+、K+、Cl-、 D. Na+、K+、、Cl-
11. 《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了制取氢氧化钾来漂洗丝帛的工艺:“用栏木烧灰,再和以水, 厚浇在帛上,再将蛤灰(贝壳灰)涂在帛上。明日,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拧干,振去细灰, 厚浇栏灰水,再清洗拧干,涂上蛤灰。如此反复七昼夜,谓灰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栏灰”中含有 K2CO3 B. 漂洗丝帛的“栏灰水”可使酚酞显红色
C. “蛤灰”常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D. 高温煅烧石灰石也可以得到“蛤灰”
12. 树状分类法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2所示的是一种树状分类的运用实例。下表所列的分类与图示分类相符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复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盐酸与氧化铁反应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B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C 溶液 石灰水 食盐水 蒸馏水
D 氮肥 CO(NH2)2 KNO3 NH4Cl
A. A B. B C. C D. D
13. 过碳酸钠(Na2CO4)是一种常见的漂白剂,其水溶液显碱性,.能和盐酸发生下列反应:2Na2CO4+4HCl=4NaCl+2X↑+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农业上常用NaCl溶液来选种
B. X为CO,可作燃料
C. Na2CO4中C的化合价为+4价
D. 过碳酸钠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14. CO2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如图是CO2与某种单质反应转化为甲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丙化合物
B. 物质乙的微粒图示为“”
C. 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2:1
D. 生成的丙和丁分子个数比1:1
15. 下列物质间转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Cu→Cu(NO3)2→KNO3 B. Fe→Fe2O3→FeCl2
C. Na2SO4→NaNO3→NaCl D. KOH→Ba(OH)2→NaOH
16. 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鉴别NH3、SO2气体 分别伸入湿润的pH试纸
B 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除去H2中少量水蒸气、HCl 先通过浓H2SO4,再通过NaOH溶液
D 除去KCl固体中的杂质CaCO3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17.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1℃时,将15g甲放入在2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35g
C. 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溶质质量多少的关系是:甲>乙
D. t1℃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小
18. 为比较金属M与Fe、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待甲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使甲中溶液全部进入乙中,乙中无明显现象,打开K2使乙中溶液全部进入丙中,Zn片表面变黑(金属片均足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
B. 丙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
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M>Fe
D. 将M片和Zn片互换位置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19. “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20. 现有Fe2O3和MgO的混合物15g,向其中加入20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溶液,则过滤出来的滤渣的质量为
A. 19.5g B. 25.4g C. 42.5g D. 31.2g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2分)
21. 请分别选用“>”、“<”、“=”填空:
(1)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二氧化碳_______稀有气体;
(2)微粒中的电子数:Cl_______Cl-;
(3)相对分子质量:淀粉_______油脂。
2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化学式填空。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2)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
(3)碘酒中的溶质是_______;
(4)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盐_______。
23.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可应用于航拍、农业、植保、灾难救援、监控传染病、测绘等领域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将其归类为“会飞的照相机”。
(1)制造无人机使用的材料有玻璃钢、塑料、铝合金等。
①玻璃钢属于_______(填字母)。
A.合成材料 B.复合材料 C.无机材料
②自然条件下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无人机数码成像原理是物体光线从透镜打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记录在储存卡里或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传输。传统照相机一般使用溴化银,AgBr见光分解为Ag和Br2来记录影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无人机拍摄到很多热心民众为志愿者免费提供食物:面包、牛奶、鸡肉卷、苹果等。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为_______。
(4)无人机向居家隔离的民众快递口罩医用口罩的过滤效率与纤维直径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纤维直径与过滤效率的大致关系是_______。
24. 在生活中感悟化学原理。
(1)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①煮饺子:打开燃气灶阀门,燃气燃烧过程中将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②捞饺子:用漏勺将饺子捞出,利用的原理与如图A、B、C所示相同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③配蘸料:打开陈醋瓶能闻到醋的气味,说明_______(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2)为了防止学校花园里的铁制工艺品生锈,同学们为铁制工艺品刷油漆,以隔绝_______。
(3)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该小组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的主要成分(H2O除外)是什么?
【猜想】
小东认为:滤液中含有NaCl、NaOH、Ca(OH)2
小西认为:滤液中含有NaCl、NaOH
你认为:滤液中含有_______
【设计实验】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中确实含NaOH:_______。
【应用拓展】现在有的皮蛋厂直接用烧碱代替生石灰和纯碱,但制得的皮蛋口感却不鲜美。烧碱一定要密封保存,其理由是_______(选序号填空)。
A.烧碱易吸水潮解
B.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烧碱具有强腐蚀性
D.烧碱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8分)
25.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必做的实验之一,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用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3)若试剂X为澄清石灰水,则F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若试剂X为水,G中能观察到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G中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试剂X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NaOH溶液 C.浓硫酸 D.CaCl2溶液
(4)某同学在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后,观察到锥形瓶内无气泡产生,石灰石固体有剩余。他对该反应是否停止提出了疑问,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反应开始到无气泡产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用pH传感器测出溶液pH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反应A→B的过程,溶液pH快速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
②C点时,观察无气泡产生,但固体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填化学式)。
③反思:肉眼无法观察到气泡,只能说明反应_______,不能认为反应已经停止。
26. 食品脱氧剂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其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等。脱氧剂中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硅藻土,主要作用是吸附水众,同时疏松配料,使铁粉更易与氧气接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的脱氧剂展开如下探究。
任务一:验证“食品脱氧剂”中含有铁粉、活性炭
【进行实验】
(1)请完善下面表格。
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1;用剪刀剪开脱氧剂,倒在白纸上,观察颜色,用磁铁去充分吸引 _______ 脱氧剂中含有铁粉
步骤2:取步骤1中剩下的黑色固体少许,放在坩埚中,坩埚上面盖一片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用电炉灼烧 黑色粉末燃烧,石灰水变浑浊 脱氧剂中含有活性炭粉
【交流反思】
(2)步骤2中用电炉灼烧而不用酒精灯灼烧的原因是_______。
任务二:测定脱氧剂中铁粉的含量
兴趣小组欲测定脱氧剂中铁粉的含量,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测定,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
【进行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脱氧剂置于烧瓶中,并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慢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③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氢气的体积,从而计算出铁粉的含量。
【分析交流】
(3)同学们和老师-起对实验进行分析,认为进行实验时会有较大误差,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调整方案】
(4)称取脱氧剂样品2.80g,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显示反应后总质量减少0.04g,计算该脱氧剂中铁粉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任务三: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对脱氧效果的影响
【进行实验】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右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a 2
(5)以实验3作为对照标准,则a=_______。
(6)结合图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用好化学知识,能真正认识世界。
27. 二氧化锰因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制备二氧化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某研究性小组对此展开了系列研究。
I.用高锰酸钾制备
资料一:
①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H2O
②K2MnO4易溶于水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用稀硫酸浸取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得MnO2,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的原因是_______。
Ⅱ.用硫酸锰制备
(2)电解MnSO4溶液可制得活性MnO2,同时生成氢气和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Ⅲ.用废锂电池制备
资料二: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废锂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制备纳米MnO2,并进行锂资源回收,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3)“滤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一定还含有_______(填化学式)。
(4)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
(5)MnO2与碳粉经下列三步反应制得纳米MnO2:
①2MnO2+C2MnO+CO2↑
②MnO+H2SO4=MnSO4+H2O
③3MnSO4+2KMnO4+2H2O=5MnO2↓+K2SO4+2H2SO4
上述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_______(填序号)。
IV.软锰矿(主要含MnO2的矿石)为原料制备二氧化锰,流程如图:
(6)“酸浸”时,为使软锰矿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写一条)。
(7)“沉锰”反应为MnSO4+2NH4HCO3MnCO3↓+(NH4)2SO4+H2O+CO2↑,加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
(8)在空气中“煅烧”MnCO3会生成不同锰氧化物,各锰氧化物质量分数随煅烧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最高温度可达600°C以.上。称取一定质量的MnO2与KClO3混合均匀,充分加热后冷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发现固体质量减少。MnO2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8. 农药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
(一)硫酸铜制备
如图为某兴趣小组用含较多杂质的铜粉制取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两种实验方案。
(1)方案Ⅰ通入氧气,少量Cu转化为Cu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方案Ⅱ中加入浓硫酸发生的反应有Cu+2H2SO4(浓)CuSO4+SO2↑+2H2O。方案Ⅰ优于方案Ⅱ的理由是_______。
(二)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Ⅰ】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盘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实验Ⅱ】另取64.4g天蓝色固体,用如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
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在110°C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C时分解完全。CuSO4和Ca(OH)2在580°C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3)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_。
(4)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再升温至650°C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_。
(5)反应停止后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氮气,目的是_______,整个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g。
(6)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_。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

下一篇:2024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初中学业水平化学临考冲刺卷(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