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普阅读题(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石墨和金刚石一样,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它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可以说,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的全新材料石墨烯,其硬度比最硬的钢铁还要强100倍。
(1)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它 (选填“是”或“不是”)优良的导体。
(2)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下列关于三种碳单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都是黑色固体 B.石墨烯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C.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发生了物理变化 D.石墨很软,但剥离出来的石墨烯很硬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其余是海水或咸水,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如图1所示。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热分离法利用蒸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能耗大,成本高;膜分离法利用薄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海水淡化,但现有薄膜的水通量低,应用受到限制,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1)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排在首位的是 。
(2)热分离法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 (填化学式)通过。
3.阅读下列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
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环境问题)的加剧。
(2)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填“变大”或“变小”)。
(3)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电动汽车: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氢内燃车: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2)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的热量,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的热量;乙醇汽车: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太阳能汽车:以太阳能电池驱动,低碳环保,真正实现了零排放。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1)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 。
(2)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
(3)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 。
(4)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图2中,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D.报废的电动汽车电池,要及时用土进行掩埋处理
(6)太阳能电池需要大量的单质硅,单质硅是由石英固体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其中与的化学计量数比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更强。若将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放电条件下,氧气可以转化为臭氧。臭氧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如图所示。
(1)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看到 的现象。
(3)在臭氧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4)由图可知,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是 。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本次亚运会点燃开幕式的火炬燃料---零碳甲醇备受瞩目,这是全球对零碳甲醇的实践运用。
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之所以称为“零碳”,是因为生产甲醇的技术有了革新。其方法是利用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而得到。每生产一吨甲醇可以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1.375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利用、废碳再生,满足了我国碳中和的发展需要。
甲醇(CH3OH)又称“木醇”或“木精”,是一种有酒香气味、无色透明的液体。人若食用5-10毫升就会发生急性中毒,30毫升就可致死。甲醇常用作有机溶剂、制备福尔马林和燃料,甲醇燃料的储运、分配和使用方面与传统汽油相似,且来源丰富,燃烧效率高。据统计若全国一半的货运车用甲醇燃料代替汽油柴油,不但能大幅度降低污染,每年还可以减少石油进口和减少碳的排放。
(1)甲醇的物理性质 (写两点),货运卡车可用甲醇燃料代替汽油柴油的原因 (至少写两点)。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醇的燃烧过程,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故为零碳排放
B.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可用甲醇代替乙醇来勾兑饮用酒
C.甲醇的生产和应用不仅缓解了碳排放,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
(3)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之所以称为“零碳”,是因为生产甲醇的技术革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
一氧化二氮(N2O)是另一种温室气体。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大气中N2O含量过高会加剧全球变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氮元素转化为N2O是大气中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大棚蔬菜、农产品生产中施用石灰氮(CaCN2),能减少土壤中N2O的排放。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石灰氮在土壤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H2CN2),氰氨可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尿素[CO(NH2)2]。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填化学式)。
(2)请写出石灰氮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H2CN2)的化学方程式 ,氰氨转化为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H2CN2+H2O=CO(NH2)2,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CH2O2+X,X的化学式为 。
(4)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______。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9.【科普阅读】杭州努力打造“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
材料 开幕式主火炬使用燃料甲醇 ,可在常温常压下运输和使用,具有安全高效、排放相对清洁的特点。利用绿氢(经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与烟气集得到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催化、高温的条件下可制得甲醇和水,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绿色甲醇燃料制备。材料2:会场通过 仪器(全球仅两台),监测到对 、臭氧生成起关键作用的氮化合物。后期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区域减排效果,还可以找出影响本地区 和臭氧的生成机制,为未来协同控制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1)制绿氢的过程中需要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2)选用甲醇作为燃料的优点有 (写一条),写出氢气和二氧化碳制取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3)在空气中含量越 (填“高”或“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4)一氧化二氮 是常见的氮化合物,其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5)仪器发挥的作用有 (多选,填字母)。
a.评估区域减排效果
b.吸收 和臭氧
c.有助于未来协同控制政策的制定
10.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碳中和,中国在行动
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的过程中,对物质的循环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碳元素只占地球碳总量的0.0000319%,通常这部分碳是通过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大气、海洋、地表生物、火山爆发等)实现平衡。由于人类过度开采使用地下碳(主要是化石燃料),导致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正是这部分碳打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碳循环”与“碳中和”中的“碳”,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
(2)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是否正确? ,你的证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这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 (填“增加”“减少“不影响”)。
11.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请认真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填写下列空格。
【资料】
白砂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是重要的调味剂。把白砂糖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会熔化成液体,继续加热,完全烧焦后得到黑色的炭粒。洒上香烟灰的白砂糖被燃着的木条点燃后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蔗糖被人体食用后,在胃肠中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一部分葡萄糖随着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在细胞中氧化分解,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维持体温。
(1)白砂糖的物理性质(填写两条):① ②
(2)把白砂糖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下同),继续加热蔗糖变成黑色的炭粒,可闻到一股焦糊味,由此得知蔗糖具有受热易碳化的 性质。
(3)为证明白砂糖完全燃烧有水生成,请简要写出验证方法(操作方法、实验现象) 。
(4)白砂糖的用途:白砂糖被食用后,它在人体内分解转化为葡萄糖后,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 转化为热能。
12.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不少爱美女士喜欢贴暖宝宝,这样就不用穿太多臃肿的衣服也可以暖暖哒。爱思考的同学提出:暖宝宝为什么会发热,发热原理又是什么呢?
[资料] 暖宝宝中的原料是铁粉、活性炭、蛭石和水等,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在活性炭的疏松结构中储有水蒸气,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流出与空气和铁粉接触,在氯化钠的催化作用下较为迅速的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放出热量。 铁在自然条件下的氧化反应速度是缓慢的,若能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加快这种反应,如将铁研磨成铁粉,使用水,食盐和活性炭形成原电池来促进反应,就可以得到发热袋所需的温度,成为发热袋的热源。请完成以下问题:
(1)暖宝宝的发热过程是将 能转化成 能。
(2)请试写出铁生成氢氧化铁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为了加快反应的速度将铁研磨成铁粉的目的是 ;
(4)生活链接:用过的暖宝宝不要丢掉哦!可以将暖宝宝拆开用透气的棉布包好放在冰箱吸异味或直接将里面的活性炭倒入养花的盆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13.请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人工增雪
人工增雪是一种人为引发降雪的技术,通常通过在大气中释放人工凝结核或冷却云层来达到增加雪量的目的。人工增雪的难度很大,对天气有很高要求。首先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当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变为过饱和时,就会在结晶核上开始结晶,然后逐步长大形成雪花。
人工增雪的催化剂可以是干冰、液氮或碘化银。干冰或液氮作为冷却剂,其原理是通过低温的作用引发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从而形成雪。
碘化银(AgI)作为人工凝结核,其原理是使云滴在其上凝结形成冰晶。1g碘化银在-15℃环境下可形成1013~1014个冰晶核,因此播撒少量碘化银即可达到要求。据测定,在每年夏季均进行人工增雨的城市,其水库水体中银离子浓度为0.00064mg/L,远低于0.05gL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1)雪的化学式为 ,从水蒸气转化为雪的原理类似于溶液中的 结晶。
(2)人工增雪的意义是 ,实现人工增雪的先决条件是 。
(3)干冰能作为人工增雪冷却剂的原因是 。
(4)碘化银在人工增雪中所起的作用是 ,每个碘化银冰晶核的质量约为 ,人工增雪后,水体中增加的阳离子符号是 。
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化学式为C(n)】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纳米材料,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mm厚的石墨包含300万层石墨烯,是构成其它新型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如图1)。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工业上可采用甲烷(CH4)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
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说明构成物质的粒子具有的性质是 。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 (填粒子名称)通过,该过程类似于 (填操作名称)。
(4)石墨烯在纺织面料中的作用是 。
(5)工业上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
15.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LNG运输船
LNG运输船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已形成多个大型LNG运输船建造企业集群。
天然气装载时,在-163℃环境下将其变为液态,液化后的体积是气态的1/625,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因此需要LNG运输船创造低于-163℃的液化天然气储存环境和极高标准的密封性。
制造LNG运输船的核心材料是殷瓦钢。殷瓦钢俗名不变形钢,含铁、镍、碳等物质。LNG运输船上使用的殷瓦钢非常薄,只有0.7mm,在-196℃之内它的收缩量膨胀系数非常低,它在空气中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空手摸一下,24小时就会锈穿。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将天然气液化运输的目的是 ,液化天然气的过程中,发生了 变化。
(2)LNG运输船货仓应该具有 (写一条)的特性。运输液化天然气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火灾,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殷瓦钢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 ,在使用殷瓦钢的过程中要注意 。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屠呦呦团队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用水浸取后,蒸发水分时,高温下被破坏了呢?于是采用沸点更低的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青蒿素。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于质量为282,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
科学家在青蒿素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一定条件下硼氢化钠能将青蒿素还原生成双氢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4O5),双氧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水溶性好。治疗疟疾的效果更好。
回答下列问题。
(1)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的实验条件是 。
(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等于”成“小于”)双氢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青蒿素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 。双氢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双氢青蒿素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填序号) 。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4)“一定条件下硼氢化钠能将青蒿素还原生成双氢青蒿素”,这一变化说明 。
(5)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可以采用燃烧法。甲烷(化学式CH4)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甲烷燃烧的产物。
①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实验1的目的是 。
③实验2,向外抽拉注射器,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1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石墨烯(C)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的新材料,是目前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单位质量的强度是世界上最好钢铁的100倍,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光学性和热传导性等,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热分离法利用蒸发和冷凝分离水,但能耗大、成本高:膜分离法利用薄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海水淡化,但现有薄膜的水通量低,应用受到限制。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工业上可采用甲烷(CH4)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石墨烯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性能会不断提升,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生产。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是由 (填名称)构成。
(2)写出图中阴离子的符号 。
(3)石墨烯在纺织面料中的作用是 。
(4)热分离法海水淡化法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限制了热分离法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 。
(5)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 (填微粒符号)通过。
(6)工业上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 “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语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如图A)。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C15H24O5(如图B),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
(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双氢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
参考答案:
1.(1)是
(2)AC
2.(1)市政供水
(2)物理变化
(3)H2O
3.(1)温室效应
(2)变小
(3)CO2+H2O=H2CO3
4.(1)能量密度
(2)8
(3)热值大
(4)
(5)AC
(6)
5.(1)构成氧气和臭氧的分子不同,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比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3)
(4)臭氧浓度越高,杀菌率越强
6.(1)释放
(2)碳替代
(3) 错 对
(4)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硫效果最好
7.(1) 有酒香气味、无色透明的液体等 来源丰富、燃烧热值大、污染小等
(2)C
(3)CO2+3H2 =CH3OH+H2O
8.(1)N2O、H2O、CO2
(2) 化合反应
(3)O2
(4)C
9.(1) 化学 温室效应
(2) 安全高效或清洁或可再生
(3)高
(4)+1
(5)ac/ca
10.(1) 不同 前者指碳元素,后者指二氧化碳
(2) 不正确 C+O2CO2
(3)减少
11.(1) 白色 固体(或易溶于水)
(2) 物理 化学
(3)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4)化学能
12.(1) 化学 热
(2)4Fe+3O2+6H2O4Fe(OH)3
(3)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4)吸附
13.(1) H2O 降温
(2) 缓解旱情 空中有充足的水汽
(3)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
(4) 作为人工凝结核 10-14~10-13 g Ag+
14.(1)单质
(2)很小
(3) 水分子 过滤
(4)在低温情况下,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5)
15.(1) 提高运输效率 物理
(2) 不耐腐蚀
(3) Fe/Ni/C 不要徒手触摸
16.(1)温度
(2) 大于 15:22 284
(3)②①③
(4)通过化学变化创造出新物质
(5) CH4+2O2CO2+2H2O 验证甲烷燃烧有水生成 广口瓶中长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1)碳原子
(2)Cl-
(3)将来自远红外线的能量传递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4) 物理变化 能耗大,成本高
(5)H2O
(6)CH4C+2H2
18.(1)15:22
(2)大于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陕西省2024年陈仓区高三质量检测(二)(243729Z)语文

下一篇: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物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