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二十中学教研联片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二十中联片教研九年级化学
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液态水沸腾后冷凝重新变为液态水 B. 块状胆矾研磨后变为粉末状
C. 蜡烛受热后熔化 D. 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A、液态水沸腾后冷凝重新变为液态水,只发生了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块状胆矾研磨后变为粉末状,只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蜡烛受热后熔化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SO2 B. NO2 C. CO2 D. 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的污染物中,有害气体主要有CO、SO2、NO2等氮的氧化物和粉尘,粉尘主要是指固体小颗粒。
【解答】A、二氧化硫是有毒的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是有毒的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未列入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D、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图是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X原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
B.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3
C. X原子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是X3-
D. y=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A错误;
B、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7-13=14,故B错误;
C、X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应为X3+,故C错误;
D、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13号元素的质子数为13,即x=1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y=3,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SO2 ②Mg2+ ③CO2 ④ ⑤O2﹣ ⑥H2O2 ⑦2O
A.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⑦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⑤
C. 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④
D. 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①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含2个氧原子;
②Mg2+中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
④中的“2”,表示硫酸铜中的铜元素为+2价;
⑤O2﹣中的“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H2O2中的“2”,表示每个过氧化氢分子含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⑦2O中“2”,表示2个氧原子
【详解】A、⑦表示的是原子的个数,不是分子的个数,符合题意;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③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 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 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B、由图中可以看出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正确;
C、由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前只有水分子,反应后有氧分子和氢分子,故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
D、由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前有6个原子,反应后也有6个原子,故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正确。
故选C。
6. 在实验室里,利用下列物质和装置制取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B. 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 二氧化锰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 铜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装置中的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反应物应为固体与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收集装置是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不易或难溶于水。
A、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应选用给固体加热装置,故错误;
B、石灰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发生装置选用固液常温型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错误;
C、过氧化氢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发生装置选用固液常温型;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D、铜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用来制取氢气,故错误;
故选C。
7. 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铜和锌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不含Cu2+和Ag+
B.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2+,可能含有Cu2+和Ag+
C.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不含Cu和Zn
D.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Zn和Ag
【答案】A
【解析】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大于氢大于铜大于银;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铜和锌的混合物,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如果硝酸银过量,则铜再和硝酸银反应;充分反应后,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锌过量,硝酸银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只有生成的硝酸锌,滤渣中有生成的银、过量的锌、没反应的铜;
【详解】由分析得:
A.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不含Cu2+和Ag+,正确;
B.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没有Cu2+和Ag+,错误;
C.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和Zn,错误;
D.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和Zn,错误。
故选A。
【点睛】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
8.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 要将C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
D. A中混有少量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的溶液的方法提纯B
【答案】D
【解析】
【详解】A、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A正确;
B、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故B正确;
C、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将C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故C正确;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故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NO3、HCl、Na2SO4
B. NaNO3、NaCl、CuSO4
C. NaCl、Na2SO4、Na2CO3
D. NaOH、BaCl2、Na2SO4
【答案】A
【解析】
【分析】pH=1的溶液中有大量的H+,大量共存要求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形成无色溶液要求分析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若为无色,符合题意.
【详解】A、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且离子均为无色,故选项正确;
B、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但Cu2+在水溶液中为蓝色,故选项错误;
C、H+和CO32﹣能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H+和OH﹣结合生成水,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 如表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CaO (CaCO3) 高温煅烧
B NaCl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 CaCl2溶液(HCl) 加入过量的CaCO3,再过滤
D CO2(HCl) 先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利用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杂方法对混合物组成的影响,判断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选出不能达到的选项。
A.对含有碳酸钙的氧化钙进行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达到除去碳酸钙的目的,故正确;
B. 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故正确;
C.CaCl2溶液(HCl),加入过量的CaCO3,再过滤,盐酸和CaCO3反应后会生成CaCl2,且HCl反应完。然后将过量的CaCO3过滤除去,故正确;
D. CO2(HCl),先通过足量NaOH溶液,NaOH溶液先与HCl反应,然后又会与CO2反应,故错误。
点睛: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二、填空题(共24分)
11.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答案】 ①. 氮气##N2 ②. CH4+O2CO2↑+2H2O ③.
【解析】
【详解】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4+2O2O2+2H2O,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填:氮气或N2、CH4+O2CO2↑+2H2O、。
12.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1)铝离子_______。
(2)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
(3)氖气_______。
(4)5HgO_______。
(5)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答案】(1)Al3+
(2)
(3)Ne (4)5个氧化汞分子
(5)
【解析】
【小问1详解】
铝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在铝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故表示为:Al3+;
【小问2详解】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
【小问3详解】
氖是稀有气体元素,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所以氖气的化学式就是表示氦氖元素的元素符号,即:Ne;
【小问4详解】
5HgO表示5个氧化汞分子;
【小问5详解】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13. 美丽的溶洞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溶洞形成过程的反应之一是CaCO3+_______+H2O=Ca(HCO3)2,请补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CO2
【解析】
【详解】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故填CO2。
14.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靠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吸收。石灰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已知二氧化碳可发生下述反应:CaCO3+CO2+H2O=Ca(HCO3)2,且Ca(HCO3)2能溶于水,预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为________。
【答案】 ①. ②. 浑浊溶液再变澄清
【解析】
【详解】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且碳酸氢钙能溶于水,故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为:浑浊溶液再变澄清。
15. 净水方法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___。煮沸可用来降低水的硬度,其目的是除去硬水中溶解较多的 _______ 。
【答案】 ①. 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 Ca2+、Mg2+
【解析】
【详解】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故净水方法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煮沸可用来降低水的硬度,其目的是除去硬水中溶解较多的 :Ca2+、Mg2+。
16. 孔雀石主要成分高温下发生反应:,则X化学式是____。利用木炭与X反应得到铜,体现了木炭的_______性。
【答案】 ①. CuO ②. 还原
【解析】
【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及可知:反应前有2个Cu、5个O、2个H、1个C,反应后有2个H、1个C、3个O,则2X中含有2个Cu和2个O,故X的化学式为CuO;利用木炭与X(CuO)反应得到铜,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
17. 把一块生石灰放到盛有半杯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_______ ,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该清液属于_______,向这个清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后,形成的是_______;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悬浊液 ②. 溶液 ③. 悬浊液 ④. CaO+H2O=Ca(OH)2 ⑤.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详解】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由于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则充分搅拌后形成的是悬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清液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溶液;向清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故形成的是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18. 在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呈_____色,在碱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呈_____色。
【答案】 ①. 红 ②. 红
【解析】
【详解】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酚酞试液遇碱变红。
19.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馒头、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为了预防佝偻病,青少年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_______元素。
【答案】 ①. 糖类 ②. 钙
【解析】
【详解】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取营养物质;米饭、馒头中富含的糖类,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为了预防佝偻病,青少年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
三、推断题(共7分)
20.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B为一种有毒气体,在体内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A、F为黑色粉末,C为红棕色固体,D为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D物质是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
(3)反应②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中体现了B物质的_______性,因此B在工业上可用于___________;
(4)反应③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铜##Cu
(2) ①. Fe+CuSO4=FeSO4+Cu ②. 置换
(3) ①. 3CO+Fe2O33CO2+2Fe ②. 还原 ③. 冶炼金属
(4)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解析】
【分析】根据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根据“B为一种有毒气体,在体内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则推测B为一氧化碳;根据“C为红棕色固体,D为红色金属单质”,则推测C为氧化铁,D为铜;根据“A、F为黑色粉末”,结合图框,则可推测A为氧化铜,E为二氧化碳,F为铁粉,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物质D为铜;
【小问2详解】
反应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小问3详解】
反应②为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体现了B物质的还原性,因此B在工业上可用冶炼金属;
【小问4详解】
反应③为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
四、实验探究题(共13分)
2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______。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B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
③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其目的是______。
(2)下列选项中,由实验及现象推出相应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选项 A B C
实验
现象 有气泡冒出,触摸试管外壁,有热感 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甲瓶中出现白色浑浊,乙瓶中无明显现象
结论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1) ①. 铁架台 ②. BE##EB ③.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④.
⑤.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2)AC##CA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仪器a的名称为铁架台;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排水法收集的其它较排空气法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纯净的氧气,可选择E排水法,故应选用的装置是BE;
B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③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小问2详解】
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触摸试管外壁,有热感,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说明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故正确;
B、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软塑料瓶变瘪,故错误;
C、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滴入澄清石灰水,甲瓶中出现白色浑浊,乙瓶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甲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即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正确;
故选:AC。
22. 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A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 稀释浓硫酸
C 铁丝在空气中的变化 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
(3)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5)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不变 ③. 确保瓶中氧气完全反应 ④. 搅拌,使热量加快散发 ⑤. 铁丝生锈,U型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⑥. ⑦. 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其污染空气
【解析】
【详解】(1)A、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不变,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酸入水,并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失,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丝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生锈,其过程是铁丝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故U型管中液面左高右低,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D、装置中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能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需对尾气进行点燃,使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才可以排放,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故填:A;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不变。
(2)A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操作,为了是测定结果准确,需要将装置内的氧气消耗完,故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确保瓶中氧气完全反应;
(3)B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热量加快散发;
(4) 铁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铁丝生锈,U型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5)D中硬质玻璃管内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其污染空气。
五、计算题(共6分)
23.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赤铁矿石样品20g,将其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84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4g;求:
(1)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2)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4g,即为赤铁矿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则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80%;
(2)设生成氯化铁的质量为x,
x=32.5g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2.5%,
答: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2.5%。
【解析】
【小问1详解】
见答案;
【小问2详解】
见答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二十中联片教研九年级化学
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液态水沸腾后冷凝重新变为液态水 B. 块状胆矾研磨后变为粉末状
C. 蜡烛受热后熔化 D. 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SO2 B. NO2 C. CO2 D. 可吸入颗粒物
3. 下图是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X原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
B. 原子核内中子数13
C. X原子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是X3-
D. y=3
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SO2 ②Mg2+ ③CO2 ④ ⑤O2﹣ ⑥H2O2 ⑦2O
A.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⑦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⑤
C. 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④
D. 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③⑥
5. 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 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 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6. 在实验室里,利用下列物质和装置制取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B. 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 二氧化锰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 铜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7. 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铜和锌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不含Cu2+和Ag+
B.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Zn2+,可能含有Cu2+和Ag+
C.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不含Cu和Zn
D.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Zn和Ag
8.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 要将C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
D. A中混有少量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的溶液的方法提纯B
9. 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NO3、HCl、Na2SO4
B. NaNO3、NaCl、CuSO4
C. NaCl、Na2SO4、Na2CO3
D. NaOH、BaCl2、Na2SO4
10. 如表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CaO (CaCO3) 高温煅烧
B NaCl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 CaCl2溶液(HCl) 加入过量的CaCO3,再过滤
D CO2(HCl) 先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共24分)
11.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12.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1)铝离子_______。
(2)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
(3)氖气_______。
(4)5HgO_______。
(5)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13. 美丽的溶洞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溶洞形成过程的反应之一是CaCO3+_______+H2O=Ca(HCO3)2,请补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靠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吸收。石灰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已知二氧化碳可发生下述反应:CaCO3+CO2+H2O=Ca(HCO3)2,且Ca(HCO3)2能溶于水,预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为________。
15. 净水方法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___。煮沸可用来降低水的硬度,其目的是除去硬水中溶解较多的 _______ 。
16. 孔雀石主要成分高温下发生反应:,则X的化学式是____。利用木炭与X反应得到铜,体现了木炭的_______性。
17. 把一块生石灰放到盛有半杯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_______ ,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该清液属于_______,向这个清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后,形成的是_______;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呈_____色,在碱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呈_____色。
19.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馒头、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为了预防佝偻病,青少年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_______元素。
三、推断题(共7分)
20.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B为一种有毒气体,在体内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A、F为黑色粉末,C为红棕色固体,D为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D物质是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
(3)反应②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中体现了B物质的_______性,因此B在工业上可用于___________;
(4)反应③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13分)
2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______。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B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
③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其目的是______。
(2)下列选项中,由实验及现象推出相应结论正确是______(填序号)。
选项 A B C
实验
现象 有气泡冒出,触摸试管外壁,有热感 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甲瓶中出现白色浑浊,乙瓶中无明显现象
结论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2. 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A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 稀释浓硫酸
C 铁丝在空气中的变化 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
(3)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5)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
五、计算题(共6分)
23.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赤铁矿石样品20g,将其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84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4g;求:
(1)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2)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4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二模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