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盐试题 高考化学考前专项复习(含解析)


铵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热装置Ⅰ中的烧杯分离I2和铁粉
B.用装置Ⅱ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C.用装置Ⅲ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D.用装置Ⅳ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
2.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且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均相等(忽略和)。向该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仍呈无色。关于原溶液判断错误的是
A.可能含 B.可能含
C.肯定含有 D.可通过焰色反应确定是否存在
3.关于化合物(与性质相似)的性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与溶液共热产生 B.与铁盐反应生成血红色沉淀
C.与溶液共热产生氨气 D.加热后生成硫脲( )
4.下列实验的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解释或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并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B 铜粉不能溶于冷的浓硫酸 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C 往溴水中通入,溶液褪色 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通入,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的氧化性比的强
A.A B.B C.C D.D
5.在无色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B.、、、
C.、、、 D.、、、
6.探究NH3、铵盐及HNO3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将集有NH3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NH3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将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C.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加热NH4HCO3固体,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有热不稳定性
7.下列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某固体试样溶于水,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 没有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原固体中无NH
B 取某固体试样溶于水,滴加Ba(NO3)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生成白色沉淀 原固体中有SO
C 取某无色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CCl4 振荡后静置,溶液下层呈红棕色 原溶液中有Br-
D 取某溶液,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原溶液中含有CO
A.A B.B C.C D.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到另一烧杯中
B.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试管口约1/2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C.为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NH4+,可在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后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向容量瓶加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9.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从某地颗粒采集器中获得雾霾颗粒样品,然后用蒸馏水浸取。在探究雾霾颗粒可溶性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向浸取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有Cl-
B.向浸取液中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可能含SO
C.向浸取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雾霾中可能含有CO
D.向浸取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试管口附近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雾霾中一定含有NH
10.检验下列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待检验物质 所用试剂
A 海水中的碘元素 淀粉溶液
B SO2气体 澄清石灰水
C 溶液中的Cu2+ 氨水
D 溶液中的 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A.A B.B C.C D.D
二、判断题
11.铵盐都易溶于水,且都易分解。(__)
12.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_____)
1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b中现象不能证明a中产物生成。( )

装置a中反应 b中检测试剂及现象
浓NaOH与NH4Cl溶液生成NH3 酚酞溶液变红
14.向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无NH。(__)
15.液氨制冷、碘的升华、加热法分离和都不涉及化学变化。( )
三、解答题
16.研究金属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如下。
序号 实验试剂(20℃) 实验现象
Ⅰ 过量铜粉、2mL0.5mol/LHNO3 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Ⅱ 过量铁粉、2mL0.5mol/LHNO3 6mL无色气体(经检测为H2),溶液几乎无色
(1)Ⅰ中的无色气体是 。
(2)Ⅱ中生成H2的离子方程式是 。
(3)研究Ⅱ中的氧化剂。
① 甲同学通过理论分析,认为NO也能被还原。其依据是 。
② 乙认为该浓度的硝酸中H+的氧化性大于NO,所以NO没有发生反应。根据Ⅰ和Ⅱ,丙同学认为乙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
③ 丙同学通过实验证实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NH。生成NH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丙同学进一步研究了Al与NO反应的情况。
序号 实验试剂(20℃) 实验现象
Ⅲ 铝粉、稀硝酸 溶液无色,试管上方呈浅红棕色
Ⅳ 铝粉、NaNO3溶液、几滴NaOH 产生大量气泡,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Ⅴ 铝粉、NaNO3溶液 产生气泡,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根据实验Ⅰ~Ⅴ,金属与NO反应时,影响NO还原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5)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装有100mL某浓度稀硝酸的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中剩余铁粉,收集到NO气体448mL(标准状况下),所得溶液溶质的化学式是 ,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高氯酸铵(NH4ClO4)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分。
(1)NaClO4溶液和NH4Cl溶液混合后发生复分解反应,有NH4ClO4固体析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及实验步骤可以测定某高氯酸铵样品的纯度。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准确称取样品0.2500 g于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50 mL水溶解。
步骤3:准确量取40.00 mL 0.1000 mol·L—1 H2SO4 溶液于锥形瓶中。
步骤4:经仪器A向蒸馏瓶中加入20 mL 3 mol·L—1NaOH 溶液。
步骤5:加热蒸馏至蒸馏烧瓶中剩余约100 mL溶液。
步骤6:用新煮沸过的水冲洗冷凝装置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
步骤7:向锥形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0.2000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标准溶液30.00 mL。
步骤8:将实验步骤1~7重复2次。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步骤1~7中,确保生成的氨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的实验步骤是 (填步骤序号)。
③计算样品中高氯酸铵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
18.硫酸铵在常温下是无色晶体或白色颗粒,280℃以上分解,500℃以上彻底分解为气体。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硫酸铵的分解产物并测量某气体产物的体积。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装置后加入药品前要进行的操作为 。
(2)当图1与图2连接后,进行实验时可以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证明硫酸铵的分解产物有 (填化学式);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变浅,量气管中收集到一种气体单质(经检验该气体单质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最后大试管中无固体剩余。写出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变浅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当图1与图3连接后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色,能产生该现象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此时该气体表现出 性(填“氧化”或“还原”)。
(4)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写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测量某气体产物的体积时,先让气体冷却至室温,再在读数前对量气装置进行的操作是 。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加热时I2和铁粉发生反应,不能分离,故A错误;
B.装置中两侧溶液装反,右侧试管中进入空气,不能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故B错误;
C.该装置中,硬纸板不能很好的进行密封,导致热量损失,碎纸条需要用隔热效果更好的隔热材料,故C错误;
D.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氯化氢变红色,湿润的酚酞试纸遇氨气变为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由于在溶液中为浅绿色,故一定不存在,氯水黄绿色,为保证反应后无色,需消耗氯水,若不存在,则需与反应得到,溶于水为黄色,故一定存在,因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均相等,而正电荷最多三种,故不可能存在,而氯水少量,可不与反应,因此可能存在,焰色反应可确定,故B错误;
故选B。
3.B
【详解】A.NH4SCN中的N为-3价,NaNO2中N为+3价,两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故A正确;
B.NH4SCN中的SCN-能和Fe3+反应生成血红色的Fe(SCN)3,Fe(SCN)3溶于水,不沉淀,故B错误;
C.NH4SCN中的能和OH-共热生成氨气,故C正确;
D.NH4CNO加热能生成尿素( ),NH4SCN 与NH4CNO性质相似,所以NH4SCN 加热能生成硫脲( ),故D正确;
故选B。
4.B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并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A正确;
B.铜不与冷的浓硫酸反应,不是发生钝化现象,是由于铜的活泼性较差导致的,B错误;
C.往溴水中通入,溶液褪色,二氧化硫表现的是还原性,C正确;
D.向溶液中通入,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氯气氧化成铁离子,则的氧化性比的强,D正确;
故选B。
5.D
【详解】A.在水溶液中,呈蓝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A不符合题意;
B.、会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或氨气,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不符合题意;
D.在无色酸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存在,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A.将集有NH3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NH3极易溶于水,A正确;
B.常温下,铝遇浓硝酸,表面的铝会迅速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碍了内部铝与硝酸的反应,B结论错误;
C.氨气溶于水会形成弱碱,因此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正确;
D.加热NH4HCO3固体,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有热不稳定性,D正确。
因此,本题选B。
7.C
【详解】A.若固体中含有,滴加NaOH溶液反应生成,由于未加热没有氨气溢出,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A错误;
B.若固体中只含Na2SO3,滴加Ba(NO3)2溶液,反应生成BaSO3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盐酸,由于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为BaSO4,沉淀不溶解,B错误;
C.溶液下层呈红棕色,说明氯气置换出了Br2,则原溶液中含有Br-,C正确;
D.若原溶液中含有中的一种或多种,滴加盐酸生成CO2或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原溶液不一定含有,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 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不选。
B. 用试管夹时,应夹住距离试管口约1/3处,故B不选。
C. 检验氨气,应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氨气变蓝,故C不选;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向容量瓶加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是正确的,故D选。
故选D。
9.A
【详解】A.浸取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以是碳酸银沉淀、氯化银沉淀,不能说明雾霾中一定含有Cl ,故A错误;
B.硫酸根离子,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亚硫酸盐可能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盐,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或BaCl2溶液与硝酸银可以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离子,故B正确;
C.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均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雾霾中可能含有CO,故C正确;
D.一种未知溶液滴加NaOH溶液,加热后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故原溶液中存在铵根,故D正确;
答案选A。
10.C
【详解】A.海水中的碘元素是I-,淀粉溶液可以检验碘单质,不能检验I-,A错误;
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二氧化硫气体,选项B错误;
C.少量氨水,则Cu2++2NH3·H2O=Cu(OH)2↓(蓝色)+2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氨水过量则有 Cu2++4NH3·H2O=[Cu(NH3)4]2++4H2O 沉淀消失,C正确;
D.铵根离子遇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能使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D错误;
故选C。
11.正确
【解析】略
12.正确
【详解】检验氨气的方法为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故正确。
13.错误
【详解】浓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共热反应生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氨气,则酚酞溶液变红能说明浓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共热反应生成氨气,因此b中现象能证明a中产物生成,故说法错误。
14.错误
【解析】略
15.错误
【详解】液氨制冷、碘的升华不涉及化学变化,加热法分离和,利用NH4Cl受热分解的特性进行分离,涉及化学变化,错误。
16.(1)NO或一氧化氮
(2)Fe+2H+=Fe2++H2↑
(3) 铜的还原性弱于铁,但有NO气体放出,说明NO也能被还原 硝酸浓度相同,铜的还原性弱于铁,但Ⅰ中溶液变蓝,同时没有氢气放出 4Fe+10H++ NO=4Fe2+++3H2O
(4)金属的还原性、溶液的酸碱性等因素有关
(5) Fe(NO3)2 0.8mol/L
【分析】本实验探究金属与硝酸根反应时反应条件对硝酸根还原产物的影响,实验I和II探究金属还原性对硝酸根还原产物的影响,实验III、IV、V探究酸碱性对硝酸根还原产物的影响。
【详解】(1)铜与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为一氧化氮,遇空气变红棕色二氧化氮,故答案为:NO或一氧化氮;
(2)Ⅱ中铁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Fe+2H+=Fe2++H2↑;
(3)①硝酸根离子发生反应,则Ⅰ溶液变蓝,铜的还原性弱于铁,说明硝酸根具有氧化性,故答案为:铜的还原性弱于铁,但有NO气体放出,说明NO也能被还原;
②如硝酸根离子没有发生反应,则Ⅰ溶液不会变蓝,溶液变蓝说明铜被氧化,其实验证据是硝酸浓度相同,铜的还原性弱于铁,但Ⅰ中溶液变蓝,同时没有氢气放出,故答案为:硝酸浓度相同,铜的还原性弱于铁,但Ⅰ中溶液变蓝,同时没有氢气放出;
③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最高价,具有氧化性,因此NO被还原;取Ⅱ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溶液中含有NH,即还原产物为NH,故答案为:4Fe+10H++ NO=4Fe2+++3H2O;
(4)根据对比实验可知金属的还原性,溶液的酸碱性都影响硝酸根的还原产物,故答案为:金属的还原性、溶液的酸碱性等因素有关;
(5)铁与稀硝酸发生氧化反应反应,铁粉过量,故产物为Fe(NO3)2,化学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为NO,物质的量为0.02mol,根据方程式,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8mol,物质的量浓度为:。
17. NaClO4+NH4Cl=NH4ClO4↓+NaCl 分液漏斗 1、5、 6 n(NaOH)=0.2000 mol·L-1×30.00×10﹣3 L=0.006mol
由关系式“2 NaOH~H2SO4”可知,
过量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n(H2SO4)=×0.006mol=0.003 mol
与NH3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n(H2SO4)=0.1000 mol·L-1×40.00×10﹣3 L-0.003 mol=0.001mol
由关系式“2 NH3~H2SO4”可知,
n(NH3)=2×0.001mol=0.002 mol
n(NH4ClO4)=n(NH3)=0.002 mol
m(NH4ClO4)=0.002 mol×117.5g·mol-1=0.235g
则样品中NH4ClO4的质量分数为:
ω(NH4ClO4)=0.235g÷0.2500 g×100%=94%
【分析】(1)据信息,NaClO4溶液和NH4Cl溶液的复分解反应满足反应条件,反应物交换成分写出反应方程式;
(2). ①仪器A为分液漏斗;
②确保生成的氨被被硫酸完全吸收,气体不能泄漏,吸收剂要过量,不能在容器内残留;
③蒸馏烧瓶中NH4ClO4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释放的NH3进入锥形瓶,在锥形瓶中被过量硫酸完全吸收,要计算样品中高氯酸铵的质量分数ω(NH4ClO4),需要计算纯高氯酸铵的质量m(NH4ClO4)、即要先计算n(NH4ClO4),因为n(NH4ClO4)=n(NH3),n(NH3)怎么算?H2SO4一部分用于吸收氨气,另一部分中和NaOH ,用于中和的那部分硫酸可通过滴定数据求得。
【详解】(1)NaClO4溶液和NH4Cl溶液的复分解反应有固体析出,化学方程式为NaClO4+NH4Cl=NH4ClO4↓+NaCl;
答案为:NaClO4+NH4Cl=NH4ClO4↓+NaCl;
(2). ①根据仪器A的构造,仪器A为分液漏斗,答案为:分液漏斗;
②确保生成的氨被硫酸完全吸收,应气密性好,尽可能完全反应,并冲洗冷凝管附着的氨水,所以为确保生成的氨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的实验步骤为:1、5、6;
答案为:1、5、6;
③滴定消耗n(NaOH)=0.2000 mol·L-1×30.00×10﹣3 L=0.006mol
由关系式可知,
硫酸吸收氨气后过量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n(H2SO4)=×0.006mol=0.003 mol
与NH3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n(H2SO4)=0.1000 mol·L-1×40.00×10﹣3 L-0.003 mol=0.001mol
由关系式可知,
n(NH3)=2×0.001mol=0.002 mol
n(NH4ClO4)=n(NH3)=0.002 mol
m(NH4ClO4)=0.002 mol×117.5g·mol-1=0.235g
则样品中NH4ClO4的质量分数为:
ω(NH4ClO4)==94%;
答案为:94%。
18.(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H2O
(3) NH3 还原
(4)
(5)慢慢上下移动量气管右边的漏斗,使漏斗中液面和量气管中液面相平
【详解】(1)仪器组装好之后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根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可知分解产物中有水蒸气;根据品红溶液褪色可知分解产物中有,可与酸性溶液反应,使溶液的颜色变浅;最后收集到的气体单质是氮气。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变浅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当图1和图3相连接后,碱石灰吸收了和,在玻璃管中某气体还原氧化铜生成氮气和铜,该气定是,该反应中氨气表现出还原性。
(4)根据上述分析可判断出分解产物为、、、,
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升降,利用原子守恒进行配平可得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慢慢上下移动量气管右边的漏斗,使漏斗中液面和量气管中液面相平。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三4月月考化学(pdf版)

下一篇:氮气试题 高考化学考前专项复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