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Fe-56 O-16 Na-23 Si-28 S-32 Cl-35.5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陶瓷餐具 B.纯棉衬衫 C.塑料水杯 D.不锈钢炊具
【答案】D
【解析】A、陶瓷餐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不符合;
B、纯棉衬衫属于天然棉纤维材料,B不符合;
C、塑料水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C不符合;
D、不锈钢饮具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符合;
故选D。
2.某份晚餐的搭配:东莞米粉、清炒土豆丝、紫菜西红柿汤。为均衡摄入营养素,这份晚餐还需搭配的食物是
A.苹果 B.米饭 C.鸡蛋 D.食盐
【答案】C
【解析】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东莞米粉、清炒土豆丝中富含油脂和糖类,紫菜西红柿汤中富含维生素,还含有水和无机盐,这份晚餐还需搭配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中富含蛋白质。
故选C。
3.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食品保鲜的办法 B.灭火实例与原理
填充氧气——防止变质 放入铁粉——防止氧化和受潮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住宅失火时用水灭火——降低着火点
C.常见物质的区别 D.化学与材料
铝和硬铝——相互刻画 固体硝酸铵和氯化钠——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 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 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A..食品保鲜的办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填充氧气可以加快变质;铁粉能吸收水和氧气,可以起到干燥和防止变质的作用,故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灭火实例与原理:扑灭油锅着火盖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是利用了降低可燃物温度,使之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C.常见物质的区别:区分铝和硬铝,可以相互刻画,因为铝的硬度比硬铝的大,刻画后会出现划痕;区分固体硝酸铵和氯化钠,可以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因为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而氯化钠溶于水即不吸热,也不放热,故选项说法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D.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对应的化学式、化合价、离子有关联,已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符号为Mg+2
B.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
C.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D.镁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
【答案】D
【解析】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不符合题意;
B、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镁元素通常显+2价,氯元素通常显-1价,故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氯元素的元素符号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数字前面应加上正负号,不符合题意;
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故镁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8=10,符合题意。
故选D。
5.关于水的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自来水是纯净物 B.明矾能促进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C.活性炭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D.过滤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
【答案】B
【解析】A、家用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故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煮沸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物质,不能将海水转化成饮用水,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方法以及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化学考试中常见的题目。
6.2023年昆明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固态氢能”是利用固体与氢气作用储存氢气的技术。“绿电”与“绿氢”转化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煤、风能都属于新能源
B.电解水制氢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
C.将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氢分子体积变大
D.氢能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答案】D
【解析】A、太阳能、风能、属于新能源,煤属于化石燃料,此选项错误;
B、电解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表示氢分子,所以产生“”的一端是氢气,连接电源的负极,此选项错误;
C、分子间有间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此选项错误;
D、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此选项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中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青蒿素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
【答案】B
【解析】A、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青蒿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90:11,故错误;
故选B。
8.工业利用如下反应合成SO3:2SO2+O22SO3。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四种,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t1 100 5 80 5
t2 60 55 a b
t3 40 c d 5
A.d=15
B.丙物质是O2
C.丁物质一定是催化剂V2O5
D.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答案】A
【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的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丁的质量不变,故丁为催化剂,丁为V2O5,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b=5;乙的质量增加,乙是生成物,故乙是三氧化硫,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100+5+80+5=60+55+a+5,a=70,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100-60):(80-70)=4:1,故甲是二氧化硫,丙是氧气。
【解析】A、由分析可知,甲与乙的质量比为:4:1,故(100-40):(80-d)=4:1,d=65,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丙为氧气,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丁是催化剂V2O5,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异丁烷(C4H10)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上脱氢制异丁烯(C4H8)方面已取得进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有机物
B.利用该反应不能缓减温室效应
C.催化剂在反应后化学性质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都未变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人们就将它们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该反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均不为有机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消耗二氧化碳,则能缓减温室效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B.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可以制作装饰品
C.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来灭火
D.铝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所以生铁制作的暖气片常涂铝粉防生锈
【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可以做燃料,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或用在钻探机的钻头上,装饰品是利用了金刚石的光泽,B项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来灭火,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膜,生铁制作的暖气片涂铝粉起保护作用,可以防止铁生锈,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B.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C.石块研磨成粉末状,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D.金秋时节闻到菊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分子之间间隔变大,错误;
B、分子永远在运动,水降温会结冰,结冰时水分子运动减慢,错误;
C、石块研磨成粉末状,是一个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错误;
D、金秋时节闻到菊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人闻到,正确。
故选D。
12.“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中NiO发生还原反应
B.气体产物中可能有CO
C.该不锈钢中还含有铁和碳
D.该不锈钢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铁
【答案】D
【解析】A、反应物NiO中镍元素化合价为+2,生成物Ni镍元素化合价为0,故反应中NiO发生还原反应,选项A正确;
B、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可生成一氧化碳,且C和NiO也可能直接生成一氧化碳,故气体产物中可能有CO,选项B正确;
C、钢都是铁碳合金,一定含有铁和碳,因此该不锈钢中除了含有镍外还含有铁和碳,选项C正确;
D、因为合金硬度比纯金属硬度大,所以该不锈钢合金硬度大于纯铁,选项D错误。故选D。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FeSO4固体(CuSO4固体) 加入足量的铁粉
B CaCO3[Ca(OH)2] 加足量水,通过过量二氧化碳
C 铜粉(氧化铜粉末)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N2(CO2)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炭层
【答案】C
【解析】A、足量的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但应先加水溶解,再加入铁粉,错误;
B、碳酸钙不溶,氢氧化钙微溶,可以加入足量水,后过滤分离,但是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C、氧化铜粉末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能与盐酸反应,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C 。
14.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实验1,探究分子运动:打开止水夹,将过量的浓氨水滴在A试管中的棉花上,观察A、B试管中的现象
B.
实验2,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C.
实验3,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并收集氢气
D.
实验4,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A、观察A、B试管中的现象是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棉花变红,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该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当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也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收集氢气的试管口被橡胶塞密封,试管中的空气不能顺利排出,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酒精溶于水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可用此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8分)
15.(6分)下图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请回答:
(1)指南针。《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磁石”指的是磁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2)造纸术。《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明代造竹纸的过程,其中“煮楻足火”步骤是先用石灰浆涂在竹纤维上,放入桶中蒸煮并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K2CO3)淋洗。其原理是利用草木灰水的碱性,除去竹纤维中的有害物质。若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黑火药。黑火药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黑火药时,往往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 。
(4)印刷术。木活字印刷使用的是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 。
【答案】(1)Fe3O4
(2)K2CO3+Ca(OH)2=CaCO3↓+2KOH 复分解反应
(3)黑火药中的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解析】(1)“磁石”指的是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2)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K2CO3,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若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K2CO3+Ca(OH)2=CaCO3↓+2KOH,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3)黑火药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黑火药时,往往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黑火药中的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4)活字印刷使用的是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6.(7分)钢铁的腐蚀是重要研究课题。某校兴趣小组以铁的腐蚀为课题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铁的腐蚀】【提出问题】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实验】取3根无锈的铁丝设计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铁丝足量且实验时间足够长)
【实验现象】
(1)A中铁丝生锈,B、C铁丝无明显变化,打开A中的止水夹后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
(2)由实验可以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拓展与延伸】小明在旅途中发现,海边铁制渔船上的锈迹比江边铁制渔船的多,他提出问题:海水会加快铁的生锈吗?为验证这一问题,设计以下数字化实验:
(3)实验1实验药品:长5cm、直径1mm铁丝,15mL蒸馏水;
实验2实验药品: (写出实验2的药品)。
实验结果如图像1:
(4)根据图像1分析可知铁生锈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
【思考与运用】
(6)根据铁制品生锈条件,写出一条生活中防止铁锈蚀的具体方法 。
【答案】(1)右边液面下降,左边液面上升至刻度1
(2)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接触
(3)长5cm、直径1mm铁丝,15mL海水
(4)放出
(5)海水能够促进铁生锈
(6)在铁制品表面刷漆
【解析】(1)实验Ⅰ中铁丝生锈,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打开止水夹后,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右边液面下降,左边液面上升至刻度1,是因为铁生锈消耗氧气,并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2)实验Ⅰ中铁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实验Ⅲ中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故对比实验Ⅰ、Ⅲ,可以得到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3)为探究海水会能否加快加快铁的生锈,结合实验1药品,实验2药品为长5cm、直径1mm铁丝,15mL海水;
(4)根据图1,该实验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铁生锈会放出热量;
(5)根据图1可知,单位时间内,放在海水中的铁生锈放热多,即反应速率较快,可以得出结论:海水能够促进铁生锈;
(6)根据铁生锈是铁和氧气和水共同作用,因此在铁制品表面刷漆、抹油可防止铁锈蚀。
17.(10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成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如图是用100mL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简易装置。a连接的是电源 (选填“正极”或“负极”);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 mL。电解前在水中加入硫酸钠目的是 。
(3)和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时,将等质量的和粉末分别加入到各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搅拌、静置,恢复至,现象如图2所示。
①当温度为 时,和的溶解度相等。
②当时,乙烧杯中剩余固体是 。
③若,将甲、乙烧杯降温至,两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
④若,则所加入的和质量应满足 。
(4)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则所需的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 。
【答案】(1)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样品,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后,同时振荡 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样品为软水,出现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样品为硬水
(2)负极 8 增强水的导电性
(3)T1、T3 硫酸镁/MgSO4 = 41.7g<m≤46.4g
(4)2:3
【解析】(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因此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样品,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后,同时振荡,若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样品为软水,若出现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样品为硬水;
故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样品,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后,同时振荡;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样品为软水,出现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样品为硬水;
(2)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a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连接的是电源负极;b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a、b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8mL;水的导电性很弱,电解前在水中加入硫酸钠,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填:负极;8;增强水的导电性;
(3)①由图可知,MgSO4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1和T3时有交点,则当温度为T1和T3时,MgSO4和KCl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T3;
②T1<T<T3,在该温度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乙烧杯中剩余固体为硫酸镁(MgSO4),故填:硫酸镁或MgSO4;
③若T=T2,将甲、乙烧杯降温至T1℃,此时甲、乙的溶解度都下降,到T1℃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两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
④T2℃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6.4g,硫酸镁的溶解度是41.7g,由图2可知,若T=T2,乙(硫酸镁)烧杯一定是有多余的不溶固体,甲烧杯可以恰好饱和,所以所加入的MgSO4和KCl质量m应满足41.7g<m≤46.4g,故填:41.7g<m≤46.4g。
(4)设需水的质量为x,则有(100g-x)×20%=100g×8%,得x=60g,因此所需的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100g-60g):60g=2:3,故填:2:3。
18.(7分)某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实验:
(1)甲实验中,能够证明稀硫酸跟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明显现象是 。
(2)上图四个实验中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
(3)丙实验所用Na2CO3溶液中溶质的俗名是 ,其物质类别是 (填“酸”、“碱”或“盐”)。
(4)检验丁实验中所加稀硫酸过量的方法是 (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5)实验结束后,将上述4支试管里的剩余物倒入同一只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
则红色溶液a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乙
(3)纯碱/苏打 盐
(4)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过量
(5)NaCl、NaOH
【解析】(1)甲试管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作为反应物,逐渐减少,从而使溶液的碱性变弱,而试管中的酚酞遇碱变为红色,而氢氧化钠被反应,则能观察到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有水、气体、沉淀生成,甲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结合生成水,乙中稀硫酸和氯化钠互相交换成分无水、气体、沉淀生成,丙中稀硫酸和碳酸钠化学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丁中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上图四个实验中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乙;
(3)Na2CO3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其俗名是纯碱、苏打;
碳酸钠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
(4)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若检验稀硫酸是否过量,应利用稀硫酸的特性,即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可以结合成沉淀,故可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过量;
(5)溶液a显红色,且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后,溶液b仍为红色,说明溶液a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始终存在于溶液中,因此溶液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NaOH。
19.(8分)酸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某小组以“硫酸的性质”为主题开展以下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硫酸
(1)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活动二】探究硫酸与金属的反应
某兴趣小组做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后,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与锌粒进行实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该气体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查阅资料】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被酸性KMnO4吸收。
【实验事实与结论】
(2)反应进行不久,观察到B处 ,D处无明显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
(3)反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D处气体能燃烧,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此时产生的气体是 ,能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 。
【活动三】探究硫酸与碱的反应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个数)成正比。如图2是利用数字传感技术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
(4)M点的意义是 。
(5)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同,对应溶液中的离子是否相同? ,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 。
【答案】(1)ACD
(2)品红溶液褪色
(3)氢气 随着浓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硫酸浓度降低,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4)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5)不相同 分别取P点和N点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P点溶液显红色,说明溶P点液显酸性,N点溶液显蓝色,说明N点溶液显碱性
【解析】(1)A、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而不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B错误;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故C正确;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D正确;
故选ACD;
(2)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被酸性KMnO4吸收,则反应进行不久,观察到B处品红溶液褪色D处无明显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
(3)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D处气体能燃烧,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随着浓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4)M点电导率最低,说明溶液中离子最少,则M点的意义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5)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同,对应溶液中的离子不相同,实验方案为:分别取P点和N点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P点溶液显红色,说明溶P点液显酸性,N点溶液显蓝色,说明N点溶液显碱性。
20.(10分)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图(夹持与加热装置已省略)进行实验室模拟炼铁实验。
【实验操作】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硬质玻璃管A处放入少量氧化铁粉末。夹取一块木炭放于距离A处约1cm左右的B处。
③注射器2、3活塞均推到顶。用注射器1缓慢通入二氧化碳至观察到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关闭止水夹K1、K2。
④打开高温喷枪先后加热玻璃管B、A处,轻微推拉注射器2、3,当观察到A处产生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⑤推拉注射器2、3,待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用注射器1抽取管内剩余气体。
⑥取少量A处固体检验成分。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木炭的作用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操作③中观察到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停止通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3)操作④中观察到A处的明显现象指的是 。
(4)操作⑤中注射器1抽取管内剩余气体的目的是 。
(5)操作⑥中证明A处固体中有单质铁的操作和现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同学们利用SDTQ热分析仪对CO与Fe2O3进行热反应测定,并利用所得数据绘制成固体质量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温度控制在200℃~400℃范围时,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
(7)500℃~600℃时残留固体的成分是为Fe3O4。写出固体质量由48.0g变为46.4g时的化学方程式 。
(8)m的数值为 。
【答案】(1)
(2)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使其充满二氧化碳,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4)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5)把适量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说明固体中含有铁(合理即可)
(6)没有达到反应温度
(7)
(8)33.6
【解析】(1)在高温下木炭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一氧化碳有可燃性,跟空气混合加热能发生爆炸,所以操作③中观察到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停止通二氧化碳的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使其充满二氧化碳,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A处的明显现象是: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4)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操作⑤中注射器1抽取管内剩余气体的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5)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方案为:把适量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说明固体中含有铁(合理即可);
(6)由图可知,温度达到400℃时,反应开始,则温度控制在200℃~400℃范围时,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没有达到反应温度;
(7)在500℃~600℃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由图可知,最终氧化铁全部转化为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与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相同,所以m的质量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Fe-56 O-16 Na-23 Si-28 S-32 Cl-35.5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陶瓷餐具 B.纯棉衬衫 C.塑料水杯 D.不锈钢炊具
2.某份晚餐的搭配:东莞米粉、清炒土豆丝、紫菜西红柿汤。为均衡摄入营养素,这份晚餐还需搭配的食物是
A.苹果 B.米饭 C.鸡蛋 D.食盐
3.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食品保鲜的办法 B.灭火实例与原理
填充氧气——防止变质 放入铁粉——防止氧化和受潮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住宅失火时用水灭火——降低着火点
C.常见物质的区别 D.化学与材料
铝和硬铝——相互刻画 固体硝酸铵和氯化钠——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 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 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4.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对应的化学式、化合价、离子有关联,已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符号为Mg+2 B.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
C.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D.镁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
5.关于水的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自来水是纯净物 B.明矾能促进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C.活性炭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D.过滤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
6.2023年昆明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固态氢能”是利用固体与氢气作用储存氢气的技术。“绿电”与“绿氢”转化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煤、风能都属于新能源
B.电解水制氢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
C.将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氢分子体积变大
D.氢能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7.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中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青蒿素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
8.工业利用如下反应合成SO3:2SO2+O22SO3。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四种,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t1 100 5 80 5
t2 60 55 a b
t3 40 c d 5
A.d=15
B.丙物质是O2
C.丁物质一定是催化剂V2O5
D.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9.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异丁烷(C4H10)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上脱氢制异丁烯(C4H8)方面已取得进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有机物
B.利用该反应不能缓减温室效应
C.催化剂在反应后化学性质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都未变
10.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B.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可以制作装饰品
C.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来灭火
D.铝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所以生铁制作的暖气片常涂铝粉防生锈
1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B.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C.石块研磨成粉末状,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D.金秋时节闻到菊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12.“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中NiO发生还原反应
B.气体产物中可能有CO
C.该不锈钢中还含有铁和碳
D.该不锈钢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铁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FeSO4固体(CuSO4固体) 加入足量的铁粉
B CaCO3[Ca(OH)2] 加足量水,通过过量二氧化碳
C 铜粉(氧化铜粉末)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N2(CO2)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炭层
14.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实验1,探究分子运动:打开止水夹,将过量的浓氨水滴在A试管中的棉花上,观察A、B试管中的现象
B.
实验2,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C.
实验3,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并收集氢气
D.
实验4,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8分)
15.(6分)下图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请回答:
(1)指南针。《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磁石”指的是磁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2)造纸术。《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明代造竹纸的过程,其中“煮楻足火”步骤是先用石灰浆涂在竹纤维上,放入桶中蒸煮并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K2CO3)淋洗。其原理是利用草木灰水的碱性,除去竹纤维中的有害物质。若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黑火药。黑火药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黑火药时,往往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 。
(4)印刷术。木活字印刷使用的是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 。
16.(7分)钢铁的腐蚀是重要研究课题。某校兴趣小组以铁的腐蚀为课题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铁的腐蚀】【提出问题】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实验】取3根无锈的铁丝设计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铁丝足量且实验时间足够长)
【实验现象】
(1)A中铁丝生锈,B、C铁丝无明显变化,打开A中的止水夹后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
(2)由实验可以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拓展与延伸】小明在旅途中发现,海边铁制渔船上的锈迹比江边铁制渔船的多,他提出问题:海水会加快铁的生锈吗?为验证这一问题,设计以下数字化实验:
(3)实验1实验药品:长5cm、直径1mm铁丝,15mL蒸馏水;
实验2实验药品: (写出实验2的药品)。
实验结果如图像1:
(4)根据图像1分析可知铁生锈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
【思考与运用】
(6)根据铁制品生锈条件,写出一条生活中防止铁锈蚀的具体方法 。
17.(10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成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如图是用100mL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简易装置。a连接的是电源 (选填“正极”或“负极”);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 mL。电解前在水中加入硫酸钠目的是 。
(3)和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时,将等质量的和粉末分别加入到各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搅拌、静置,恢复至,现象如图2所示。
①当温度为 时,和的溶解度相等。
②当时,乙烧杯中剩余固体是 。
③若,将甲、乙烧杯降温至,两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
④若,则所加入的和质量应满足 。
(4)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则所需的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 。
18.(7分)某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实验:
(1)甲实验中,能够证明稀硫酸跟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明显现象是 。
(2)上图四个实验中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
(3)丙实验所用Na2CO3溶液中溶质的俗名是 ,其物质类别是 (填“酸”、“碱”或“盐”)。
(4)检验丁实验中所加稀硫酸过量的方法是 (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5)实验结束后,将上述4支试管里的剩余物倒入同一只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
则红色溶液a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19.(8分)酸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某小组以“硫酸的性质”为主题开展以下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硫酸
(1)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活动二】探究硫酸与金属的反应
某兴趣小组做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后,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与锌粒进行实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该气体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查阅资料】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被酸性KMnO4吸收。
【实验事实与结论】
(2)反应进行不久,观察到B处 ,D处无明显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
(3)反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D处气体能燃烧,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此时产生的气体是 ,能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 。
【活动三】探究硫酸与碱的反应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个数)成正比。如图2是利用数字传感技术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
(4)M点的意义是 。
(5)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同,对应溶液中的离子是否相同? ,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 。
20.(10分)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图(夹持与加热装置已省略)进行实验室模拟炼铁实验。
【实验操作】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硬质玻璃管A处放入少量氧化铁粉末。夹取一块木炭放于距离A处约1cm左右的B处。
③注射器2、3活塞均推到顶。用注射器1缓慢通入二氧化碳至观察到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关闭止水夹K1、K2。
④打开高温喷枪先后加热玻璃管B、A处,轻微推拉注射器2、3,当观察到A处产生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⑤推拉注射器2、3,待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用注射器1抽取管内剩余气体。
⑥取少量A处固体检验成分。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木炭的作用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操作③中观察到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停止通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3)操作④中观察到A处的明显现象指的是 。
(4)操作⑤中注射器1抽取管内剩余气体的目的是 。
(5)操作⑥中证明A处固体中有单质铁的操作和现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同学们利用SDTQ热分析仪对CO与Fe2O3进行热反应测定,并利用所得数据绘制成固体质量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温度控制在200℃~400℃范围时,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
(7)500℃~600℃时残留固体的成分是为Fe3O4。写出固体质量由48.0g变为46.4g时的化学方程式 。
(8)m的数值为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