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湖北02(原卷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Ba-137
一、选择题(共13个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切活动皆课程”。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下列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面团发酵 B. 剪纸成花 C. 整理桌椅 D. 修剪盆栽
【答案】A
【解析】
A、面团发酵过程中有有机酸等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剪纸成花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整理桌椅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修剪盆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有关资源,环境等的一些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爱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治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
B.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保护环境
C.煤、石油、天然气是混合物,属于可再生能源
D.CO、NO2、SO2都是污染环境的气体
【答案】C
【解析】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治水体的污染和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又能保护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不能在短时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D、CO、NO2、SO2都是污染环境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所涉及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工作内容 化学知识
A 在阳光下晾晒衣物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用燃气灶烹饪佳肴 氧气有可燃性
C 将废旧金属回收处理 节约金属资源
D 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金刚石的硬度大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阳光下,晾晒衣物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运动加快,正确;
B、用燃气灶烹饪佳肴,是因为天然气易燃烧,氧气有助燃性,但是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C、金属资源有限,所以将废旧金属回收处理可以节约金属资源,正确;
D、金刚石硬度大,所以金刚石可做玻璃刀裁玻璃,正确;
故选B。
4.在2024年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查中,小科抽到的试题是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的是( )
A. 调平时指针左偏 B. 量取水
C. 转移氯化钠有固体撒出 D. 装瓶时有液体洒出
【答案】B
【解析】
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A、调平时指针左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偏小,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溶剂质量偏小,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
C、转移氯化钠时有固体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偏小,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D、装瓶时有液体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元素甲、乙、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图2为元素乙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碳元素 B.元素甲与乙属于同一周期
C.元素乙与丙属于同一族 D.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答案】D
【解答】解:A、乙的原子序数为16,相邻周期的同一族元素的原子,原子序数的差值为8,甲的原子序数为16﹣8=8,表示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元素甲与乙位于同一纵列,属于同一族,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乙与丙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 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④⑤中的数字“2”均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B. 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①③
C. 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名称为硫酸铁
D. ⑥表示两个氧元素
【答案】B
【解析】
A、④中的2表示的是一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⑤中的2表示的是2个氢氧根离子,故说法错误;
B、①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③表示过氧化氢这种物质,故说法正确;
C、②和④构成FeSO4,读作硫酸亚铁,故说法错误;
D、⑥表示2个氧原子,元素是宏观概念,没有个数之分,故说法错误。
故选B。
7.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下对常见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水、生石灰、五氧化二磷 B. 碱:火碱、熟石灰、纯碱
C. 混合物:煤、食盐水、冰水混合物 D. 天然高分子材料:羊毛、塑料、棉布
【答案】A
【解析】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水和五氧化二磷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C、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错误;
故选A。
8.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C. 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t2℃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可形成甲的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A、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要指明一定的温度,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小于25g,故B不符合题意;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t2℃时甲溶解度大于25g,则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天工开物》描述了锡和锌的冶炼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a中X为
B. 图a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难熔化流出
C. 图b泥罐外煤饼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高热量
D. 图b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
【答案】B
【解析】
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C、Sn、O原子数目是1、1、2;反应后C、Sn、O原子数目是0、1、0;可以推出X为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B、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分中纯金属的熔点,图a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选项错误;
C、图b泥罐外煤饼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高热量,选项正确;
D、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会被氧化成氧化锌,选项正确;
故选B。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足量灼热CuO
B 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D 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CO与CuO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CuO,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二氧化碳(生成的),该实验方案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到氨的气味,说明某化肥是铵态氮肥。B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铁丝和铜丝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铁比银活泼,铜比银活泼,但不能说明铁、铜的活动性。C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溶液与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碳酸钙白色沉淀,无法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D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1.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如图为ZnO﹣ZrO2(Zr为锆元素)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生成物中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反应前后ZnO﹣ZrO2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答案】D
【解答】解:由微观示意图得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纳米纤维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的意义可知,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生成物中丙与丁的质量比为32:18=16:9,故C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ZnO﹣Zr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关键是能够根据小球代表的原子结构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相关的问题分析即可。
12.《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金属锡”的记载如下:“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指锡砂,主要成分SnO2)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鞠(指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  )
A.上述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
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
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也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
【答案】D
【解答】A.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SnO2高温下反应生成锡和二氧化碳;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即碳元素、氧元素、锡元素,故A正确;
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故B正确;
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故 C正确;
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不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因为锡能与酸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探究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方案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要证明二氧化锰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方案验证了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还需证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A错误;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无法确定是否与氧气有关,B错误;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另外一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锈蚀与氧气有关;无法确定铁锈蚀与水有关,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水接触的条件,C错误;
D、蜡烛燃烧时,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有水产生,反应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可得出蜡烛中含有氢元素,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题,共32分)
14.(4分)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2)为减少雾霾的吸入,人们出行经常带防雾霾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   性;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煮沸(1分);(2)吸附(1分);(3)+1(1分);(4)(1分)。
【解答】解:(1)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煮沸;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煮沸;(2)吸附;(3)+1;(4)。
15.(4分)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我国近年部分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如图所示:
温度和pH对硼氢化钠水解半衰期(t)的影响
温度/℃ pH t/天
0 25 50 75 100
8 3.0×10﹣3 4.3×10﹣4 6.0×10﹣5 8.5×10﹣6 1.2×10﹣6
10 3.0×10﹣1 4.3×10﹣2 6.0×10﹣3 8.5×10﹣4 1.2×10﹣4
12 3.0×101 4.3×100 6.0×10﹣1 8.5×10﹣2 1.2×10﹣2
14 3.0×103 4.3×102 6.0×101 8.5×100 1.2×100
氢气代替化石燃料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已有多种制取氢气技术,其中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法有储氢量高、使用安全等优点。硼氢化钠水解的半衰期(t)受温度和pH影响,根据Kreevoy等人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所得数据见上表。
“碳捕获和碳封存”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封存”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   。
(2)工业行业大类中,   行业CO2年排放量最多。
(3)“碳封存”可将CO2压缩至地下储存,其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4)硼氢化钠水解的半衰期(t)受温度和pH影响的规律是   。
【答案】(1)CO2等温室气体排放(1分);(2)钢铁(1分);
(3)CO2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1分);
(4)温度一定,pH越大半衰期越长:pH一定,温度越高半衰期越短(或温度一定,pH越小半衰期越短:pH一定,温度越低半衰期越长)(1分)。
【解答】解:(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
(2)由图示可知,工业行业大类中,钢铁行业CO2年排放量最多;
(3)“碳封存”可将CO2压缩至地下储存,其原因是CO2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4)硼氢化钠水解的半衰期(t)受温度和pH影响的规律是温度一定,pH越大半衰期越长:pH一定,温度越高半衰期越短或温度一定,pH越小半衰期越短:pH一定,温度越低半衰期越长。
故答案为:(1)CO2等温室气体排放;
(2)钢铁;
(3)CO2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4)温度一定,pH越大半衰期越长:pH一定,温度越高半衰期越短(或温度一定,pH越小半衰期越短:pH一定,温度越低半衰期越长)。
16.(5分)氢能是新型能源,按照生产来源又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储氢、释氢、用氢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物质转化如图:
(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通过化石燃料生产的氢   (填“是”或“不是”)绿氢。
(2)①中,涉及到化学反应类型是   。
(3)补全②的化学方程式:2NH3    +   。
(4)假设通过化石燃料生产出质量为4t氢气。经过储氢、释氢、用氢后。理论上生成水   t。
【答案】(1)石油(1分);不是(1分);(2)化合反应(1分);(3)(1分)N2;3H2;(4)36(1分)。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因此通过化石燃料生产的氢不是绿氢;
(2)①中,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该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根据流程可知,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氮气和氢气,②的化学方程式:2NH3N2+3H2;
(4)设理论上生成水的质量为x,根据氢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x××100%=4t,x=36t;
答:经过储氢、释氢、用氢后,理论上生成水的质量为36t。
故答案为:(1)石油;不是;(2)化合反应;(3)N2;3H2;(4)36。
17.(5分)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产品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设计如图4所示两种方案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方案1,实验测得CO2的质量为0.88g。根据方案2,实验测得BaCO3的质量为3.94g。请任选其中一种方案与相关数据,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96.4%。
【解析】
采用方案1,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96.4%。
采用方案2,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解得y=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96.4%。
18.(4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
(3)欲使用装置F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答案】(1)2H2O22H2O+O2↑(1分);过滤(1分);
(2)BC或BF(1分);(3)b(1分)。
【解答】解:(1)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是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实验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是可溶性物质和不可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发生装置为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用的收集装置为C或F,;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欲使用装置F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则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c端,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过滤;(2)BC或BF;;(3)b。
19.(6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课上完成了下列两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他们认为B组实验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是对A组实验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确定。
(1)B组实验中反应能够发生是因为该反应生成了蓝色沉淀,请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   。
同学们联想到老师课堂上讲的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于是他们欲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组同学根据B组实验认为产生沉淀是证明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种方式,A组实验两种物质混合后四种离子在溶液中可能仍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未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小婷同学取A组实验后的溶液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实验分析】
(2)小婷观察到试管①中产生    (填写实验现象),认为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SO,试管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试管③中出现蓝色和白色两种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的两种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
(3)小敏认为小婷所做实验有一处不严谨,应把BaCl2改为  (填字母)。
A. Ba(NO3)2 B. BaSO4 C. KNO3
【实验结论】A组实验中两种物质所含的四种离子在溶液中均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反应未发生。
【反思交流】
(4)下列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并生成气体的是  (填字母)。
A. 纯碱与稀盐酸 B.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 C. 氯化钠与稀硫酸
【拓展应用】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图1中A、B两组实验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中,观察到底部沉淀明显增多,上层清液为无色。小礼想继续确定废液缸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于是向上层清液中加入了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最终确定了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成分为   。
【答案】(1)2NaOH+CuCl2=Cu(OH)2↓+2NaCl (1分)
(2) ①. 白色沉淀(1分) ②. Mg2+、Cu2+ (1分) (3)A(1分) (4)A (1分)
(5)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1分)
【解析】
(1)B组试管中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Cl2=Cu(OH)2↓+2NaCl;
(2)A组实验,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硫酸镁溶液,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小婷观察到试管①中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硫酸镁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镁,认为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向A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试管③中出现蓝色和白色两种沉淀,则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的两种离子为Cu2+、Mg2+;
(3)小敏认为小婷所做实验有一处不严谨,因为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同时,引入氯离子,在滴加硝酸银溶液时检验A试管中氯离子造成干扰,所以应将BaCl2改为Ba(NO3)2 ;
故选A;
(4)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能够发生且有气体生成,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没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稀硫酸相互交换没有水、气体、沉淀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由以上分析可知:试管A溶质为硫酸镁、氯化铜,试管B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则混合前B中一定NaCl,将图一中A、B两组实验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中,观察到底部沉淀明显增多,上层清液为无色,有沉淀生成,说明试管B中有氢氧化钠,混合前B试管中含有的溶质成分为NaOH、NaCl;氢氧化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则混合后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硫酸钠,向上层清液中加入了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上层清液中还有有氢氧化钠,所以最终确定了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成分为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
20.(4分)如图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自嗨锅”,其发热包内的物质注入冷水,就可迅速升温至150℃,从而使得上层食材锅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内的物质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成分探究】
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明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红将另一份粉末加入冷水中,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证明原粉末中含有   ;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铝粉;猜想二:只存在炭粉;猜想三:    ;
【实验探究】
(4)大家又进行了以下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样品A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含有铝粉
2 取实验1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含有炭粉
【总结反思】
(5)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正确的是    ;
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用过的发热包内的固体,可大量堆积或随意丢弃
c.与水混合能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发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d.使用发热包时,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要避免明火
【答案】(2)生石灰(1分) (3)铝粉和碳粉(1分)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 (5)a、d(1分)
【解析】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因为铁粉能被磁铁吸引;
(2) 小红将另一份粉末加入冷水中,触摸烧杯外壁有发烫感觉,证明原粉末中含有生石灰,因为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根据猜想一和猜想二可知,猜想三可能是同时含有铝粉和碳粉;
(4)铝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根据结论可知,含有铝粉,因此观察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根据结论可知,含有碳粉,碳粉燃烧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取实验1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a、发热包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故正确;
b、发热包含有氧化钙等物质会造成危害,不能随意丢弃,故错误;
c、浓硫酸与水混合也能放出大量的热,但是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作发热包材料,故错误;
d、使用发热包时,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要避免明火,故正确,
故选:a、d。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Ba-137
一、选择题(共13个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切活动皆课程”。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下列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面团发酵 B. 剪纸成花 C. 整理桌椅 D. 修剪盆栽
2.下列有关资源,环境等的一些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爱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治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
B.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保护环境
C.煤、石油、天然气是混合物,属于可再生能源
D.CO、NO2、SO2都是污染环境的气体
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所涉及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工作内容 化学知识
A 在阳光下晾晒衣物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用燃气灶烹饪佳肴 氧气有可燃性
C 将废旧金属回收处理 节约金属资源
D 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金刚石的硬度大
4.在2024年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查中,小科抽到的试题是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的是( )
A. 调平时指针左偏 B. 量取水
C. 转移氯化钠有固体撒出 D. 装瓶时有液体洒出
5.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元素甲、乙、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图2为元素乙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碳元素 B.元素甲与乙属于同一周期
C.元素乙与丙属于同一族 D.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6. 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④⑤中的数字“2”均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B. 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①③
C. 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名称为硫酸铁
D. ⑥表示两个氧元素
7.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下对常见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水、生石灰、五氧化二磷 B. 碱:火碱、熟石灰、纯碱
C. 混合物:煤、食盐水、冰水混合物 D. 天然高分子材料:羊毛、塑料、棉布
8.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C. 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t2℃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可形成甲的饱和溶液
9.《天工开物》描述了锡和锌的冶炼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a中X为
B. 图a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难熔化流出
C. 图b泥罐外煤饼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高热量
D. 图b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足量灼热CuO
B 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D 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11.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如图为ZnO﹣ZrO2(Zr为锆元素)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生成物中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反应前后ZnO﹣ZrO2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12.《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金属锡”的记载如下:“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指锡砂,主要成分SnO2)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鞠(指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  )
A.上述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
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
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也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探究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方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题,共32分)
14.(4分)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2)为减少雾霾的吸入,人们出行经常带防雾霾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   性;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4分)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我国近年部分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如图所示:
温度和pH对硼氢化钠水解半衰期(t)的影响
温度/℃ pH t/天
0 25 50 75 100
8 3.0×10﹣3 4.3×10﹣4 6.0×10﹣5 8.5×10﹣6 1.2×10﹣6
10 3.0×10﹣1 4.3×10﹣2 6.0×10﹣3 8.5×10﹣4 1.2×10﹣4
12 3.0×101 4.3×100 6.0×10﹣1 8.5×10﹣2 1.2×10﹣2
14 3.0×103 4.3×102 6.0×101 8.5×100 1.2×100
氢气代替化石燃料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已有多种制取氢气技术,其中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法有储氢量高、使用安全等优点。硼氢化钠水解的半衰期(t)受温度和pH影响,根据Kreevoy等人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所得数据见上表。
“碳捕获和碳封存”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封存”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   。
(2)工业行业大类中,   行业CO2年排放量最多。
(3)“碳封存”可将CO2压缩至地下储存,其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4)硼氢化钠水解的半衰期(t)受温度和pH影响的规律是   。
16.(5分)氢能是新型能源,按照生产来源又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储氢、释氢、用氢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物质转化如图:
(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通过化石燃料生产的氢   (填“是”或“不是”)绿氢。
(2)①中,涉及到化学反应类型是   。
(3)补全②的化学方程式:2NH3    +   。
(4)假设通过化石燃料生产出质量为4t氢气。经过储氢、释氢、用氢后。理论上生成水   t。
17.(5分)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产品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设计如图4所示两种方案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方案1,实验测得CO2的质量为0.88g。根据方案2,实验测得BaCO3的质量为3.94g。请任选其中一种方案与相关数据,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18.(4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
(3)欲使用装置F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19.(6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课上完成了下列两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他们认为B组实验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是对A组实验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确定。
(1)B组实验中反应能够发生是因为该反应生成了蓝色沉淀,请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   。
同学们联想到老师课堂上讲的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于是他们欲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组同学根据B组实验认为产生沉淀是证明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种方式,A组实验两种物质混合后四种离子在溶液中可能仍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未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小婷同学取A组实验后的溶液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实验分析】
(2)小婷观察到试管①中产生    (填写实验现象),认为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SO,试管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试管③中出现蓝色和白色两种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的两种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
(3)小敏认为小婷所做实验有一处不严谨,应把BaCl2改为  (填字母)。
A. Ba(NO3)2 B. BaSO4 C. KNO3
【实验结论】A组实验中两种物质所含的四种离子在溶液中均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反应未发生。
【反思交流】
(4)下列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并生成气体的是  (填字母)。
A. 纯碱与稀盐酸 B.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 C. 氯化钠与稀硫酸
【拓展应用】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图1中A、B两组实验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中,观察到底部沉淀明显增多,上层清液为无色。小礼想继续确定废液缸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于是向上层清液中加入了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最终确定了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成分为   。
20.(4分)如图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自嗨锅”,其发热包内的物质注入冷水,就可迅速升温至150℃,从而使得上层食材锅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内的物质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成分探究】
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明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红将另一份粉末加入冷水中,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证明原粉末中含有   ;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铝粉;猜想二:只存在炭粉;猜想三:    ;
【实验探究】
(4)大家又进行了以下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样品A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含有铝粉
2 取实验1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含有炭粉
【总结反思】
(5)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正确的是    ;
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用过的发热包内的固体,可大量堆积或随意丢弃
c.与水混合能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发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d.使用发热包时,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要避免明火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安徽01(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等级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