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考前最后一卷(深圳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深圳卷)
化 学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a-40 Fe-56 Zn-65 Cl-35.5 Na-23
第Ⅰ卷(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各种电光源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下列图示实验中不能明显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B.
C. D.
3.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A.CO、NO2、SO2—一空气污染物
B.HgO、C60、K2MnO4—一化合物
C.不锈钢、焊锡、金一一合金
D.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一一混合物
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干冰升华 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C 不同元素化学性质不同 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分解均能产生氧气 都含有氧分子
A.A B.B C.C D.D
5.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磷原子的中子数是15 B.磷的元素名称是P
C.磷原子的质量为30.97 D.磷原子的电子数是15
6.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毒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质的焦油等。尼古丁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尼古丁由三种元素组成
B.尼古丁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C.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
D.1个尼古丁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
7.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实验 铁燃烧实验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异常情况 实验没有看到上述火星四射现象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且浓度太低 B.可能是滤纸破损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A.A B.B C.C D.D
8.在通电条件下,甲酸(化学式为HCOOH)与氧气的反应微观图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可能为MnO2
B.由此实验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C.由反应微观图可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H2O2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OOH+O2H2O2+CO2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一种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仪器)和实验探究等方法检测某工业园区气体的成分,并绘制了相关图像,集气瓶的内部体积250mL,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30mL的水,实验后瓶内水的体积为75mL,分析如图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①中显示屏上可显示出CO2的含量
B.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③中Q点表示降至室温,是打开止水夹的最佳时刻
D.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是18%
10.“盐穴储气” 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 储气时采集盐水, 注水时排天然气, 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B.从n端进气可采集盐水
C.从m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D.加入氯化钾可检验盐水是否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1.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2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饱和溶液,甲的用量比乙多
C.从甲和乙(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12.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沉淀槽中总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O=Mg(OH)2↓+CaCl2
B.在上述流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和反应
D.由贝壳制取生石灰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综合题(共4大题,共30分)
13.(6分)请结合如图1、图2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
(2)加热氯酸钾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图1中选用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   。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4)某同学采用如图2所示装置对H2和CO2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
步骤:关闭活塞K2,打开活塞K1,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H2;再关闭活塞K1,打开活塞K2,可得到CO2。X溶液最好选择   (填序号)。
a.NaOH浓溶液 b.饱和 Ca(OH)2溶液
14.(9分)(1) 在初中化学“金属的性质”中有如下实验:将无锈铁钉浸入CuSO4溶液,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2) 【提出问题】
Al和CuSO4溶液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预测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理由是   。
(3) 【进行实验】
将一端缠绕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如图),观察现象。
铝丝表面未出现红色物质,原因是   。
(4) 【实验改进】
用砂纸将铝丝表面打磨光亮,将其浸入CuSO4溶液,观察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单:
序号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a 铝丝表面有少量气泡; 铝丝周围出现蓝绿色物质 CuSO4溶液呈弱酸性,与Al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蓝绿色物质成分待探究
b 24h后,铝丝仍光亮;48h后,铝丝表面出现少量红色物质 红色物质是   ,说明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但反应较慢
c 铝丝周围溶液逐渐变成无色,铝丝以下溶液仍为蓝色;两层溶液界面清晰 反应生成的Al2(SO4)3为无色;Al2(SO4)3溶液的密度   (填“>”或“<”)CuSO4溶液
(5) 【深入探究】为研究上述异常现象,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继续开展探究。
资料:①Cu2(OH)2SO4呈蓝绿色,不溶于水;
②Cl-可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取出铝丝,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分离得到蓝绿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使溶液呈现蓝色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
(6)欲加快Al和CuSO4溶液的反应,可加入的物质是   (填一种即可)。
(7) 【拓展应用】通过探究,同学们提出了铝制品使用的注意事项。
下列食品不能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的是____(填序号)。
A.食醋 B.食用油 C.面粉 D.咸菜
15.(7分)钼(Mo)是一种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原料和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下图是利用辉钼矿(主要成分MoS2)冶炼金属钼的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焙烧前需将辉钼矿粉碎,目的是   ;焙烧辉钼矿(主要成分MoS2)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操作Ⅱ的名称是   ;目的是为了除去   。
(3)尾气SO2任意排放会形成   ,污染环境;SO2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8分)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化学药品。
(1)制取少量氢氧化钠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流程:
①上述步骤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之一)。
②写出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然后涂上    (填选项序号之一)。
A.稀硫酸 B.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硼酸溶液 D.石灰水
(2)在一烧杯中盛有20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100g水完全溶解,制成不饱和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 ,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①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有    。
②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深圳卷)
化学·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a-40 Fe-56 Zn-65 Cl-35.5 Na-23
第Ⅰ卷(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各种电光源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A
【解析】A、 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与化学性质有关,符合题意;
B、 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其质软,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C、 稀有气体用于制作各种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其升华吸热,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图示实验中不能明显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氢气点燃方法验纯会听到尖锐或很小的响声,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将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酒精和水混合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且无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3.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A.CO、NO2、SO2—一空气污染物
B.HgO、C60、K2MnO4—一化合物
C.不锈钢、焊锡、金一一合金
D.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一一混合物
【答案】A
【解析】A.CO、NO2、SO2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则A正确;
B.HgO、K2MnO4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60 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B错误;
C.不锈钢、焊锡都属于合金、金属于单质,是纯净物,是纯金属,C错误;
D.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杂质等属于混合物;稀有气体含有氦氖氩氪等属于混合物;氧化铝为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D错误;
故答案为A。
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干冰升华 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C 不同元素化学性质不同 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分解均能产生氧气 都含有氧分子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石墨,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不同元素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分解均能产生氧气,是因为他们都含有氧元素,他们的粒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故答案为:A.
5.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磷原子的中子数是15 B.磷的元素名称是P
C.磷原子的质量为30.97 D.磷原子的电子数是15
【答案】D
【解析】A、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A错误;
B、P是磷元素的元素符号,故B错误;
C、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单元格最下方的数字30.97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B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磷原子的电子数是15,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毒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质的焦油等。尼古丁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尼古丁由三种元素组成
B.尼古丁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C.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
D.1个尼古丁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
【答案】B
【解析】A、由尼古丁的分子结构图可知,尼古丁由碳、氮、氢三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尼古丁的分子结构图可知,尼古丁由尼古丁分子构成,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尼古丁的化学式为:C10H14N2,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0)+(1×14)+(14×2)=16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尼古丁分子结构图可知, 1个尼古丁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实验 铁燃烧实验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异常情况 实验没有看到上述火星四射现象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且浓度太低 B.可能是滤纸破损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铁丝只能在纯净中燃烧,实验中若氧气不纯或浓度太低,会观察不到火星四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 过滤时滤纸破损会使滤液浑浊,不符合题意;
C、测氧气含量实验中,若红磷量不足,会使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导致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通往澄清石灰水,氯化氢会干扰二氧化碳反应,观察不到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在通电条件下,甲酸(化学式为HCOOH)与氧气的反应微观图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可能为MnO2
B.由此实验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C.由反应微观图可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H2O2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OOH+O2H2O2+CO2
【答案】A
【解析】A.由题可知,甲酸与氧气在通电、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会分解成水和氧气,则该反应的催化剂不可能是二氧化锰错误;
B.由微观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分子被破坏形成原子、原子相互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即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正确;
C.由反应微观图可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H2O2,正确;
D.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 HCOOH+O2H2O2+CO2 ,正确;
故答案为A。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一种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仪器)和实验探究等方法检测某工业园区气体的成分,并绘制了相关图像,集气瓶的内部体积250mL,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30mL的水,实验后瓶内水的体积为75mL,分析如图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①中显示屏上可显示出CO2的含量
B.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③中Q点表示降至室温,是打开止水夹的最佳时刻
D.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是18%
【答案】C
【解析】A. ①是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是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仪器,而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
B.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小,测得的氧气体积偏小,测量结果偏小,错误;
C.由图可知,Q点后压强突然增大,最终恢复到初始压强,则说明Q点已降至室温,是打开止水夹的最佳时机,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体积为220mL,实验后进入装置内水的体积相当于装置内氧气的体积,为75mL-30mL=45mL,则氧气体积分数为 45÷220×100%=20.5%,错误;
故答案为C。
10.“盐穴储气” 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 储气时采集盐水, 注水时排天然气, 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B.从n端进气可采集盐水
C.从m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D.加入氯化钾可检验盐水是否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想用图中装置收集天然气,则天然气的溶解性为难溶于盐水,A正确;
B.用图中装置采集盐水时,长导管为出盐水管,则短导管n端为进气管,B正确;
C.图中装置排出瓶内气体时,长短管是进水管,则从n端排出天然气,C正确;
D.盐水指的是氯化钠溶液,想检验盐水是否饱和,应加入氯化钠看是否溶解,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氯化钾也能溶解,D错误;
故答案为D。
11.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2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饱和溶液,甲的用量比乙多
C.从甲和乙(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饱和溶液,甲溶解量比乙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从甲和乙(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的更不饱和溶液,故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沉淀槽中总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O=Mg(OH)2↓+CaCl2
B.在上述流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和反应
D.由贝壳制取生石灰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沉淀槽中的反应是海水中的氯化镁、水和贝壳反应生成的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O=Mg(OH)2↓+CaCl2,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最终的反应是氯化镁反应生成镁和氯气,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的氯气在氯元素的化合价也为0,即在上述流程中,有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为中和反应,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贝壳制取生石灰是贝壳中的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即反应条件是高温,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综合题(共4大题,共30分)
13.(6分)请结合如图1、图2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
(2)加热氯酸钾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图1中选用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   。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4)某同学采用如图2所示装置对H2和CO2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
步骤:关闭活塞K2,打开活塞K1,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H2;再关闭活塞K1,打开活塞K2,可得到CO2。X溶液最好选择   (填序号)。
a.NaOH浓溶液 b.饱和 Ca(OH)2溶液
【答案】(1)分液漏斗
(2);A
(3);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答案合理即可);b
(4)a
【解析】(1)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加热氯酸钾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加热装置A
(3) 实验室制取CO2常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C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b 端通入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4)混合物的分离是根据二氧化碳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氢气不与酸碱反应可以分离出氢气,除去二氧化碳,接着滴加酸雨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进行分离。故X溶液最好选择强碱( NaOH浓溶液 )能更完全的除去二氧化碳。
14.(9分)(1) 在初中化学“金属的性质”中有如下实验:将无锈铁钉浸入CuSO4溶液,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2) 【提出问题】
Al和CuSO4溶液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预测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理由是   。
(3) 【进行实验】
将一端缠绕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如图),观察现象。
铝丝表面未出现红色物质,原因是   。
(4) 【实验改进】
用砂纸将铝丝表面打磨光亮,将其浸入CuSO4溶液,观察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单:
序号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a 铝丝表面有少量气泡; 铝丝周围出现蓝绿色物质 CuSO4溶液呈弱酸性,与Al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蓝绿色物质成分待探究
b 24h后,铝丝仍光亮;48h后,铝丝表面出现少量红色物质 红色物质是   ,说明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但反应较慢
c 铝丝周围溶液逐渐变成无色,铝丝以下溶液仍为蓝色;两层溶液界面清晰 反应生成的Al2(SO4)3为无色;Al2(SO4)3溶液的密度   (填“>”或“<”)CuSO4溶液
(5) 【深入探究】为研究上述异常现象,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继续开展探究。
资料:①Cu2(OH)2SO4呈蓝绿色,不溶于水;
②Cl-可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取出铝丝,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分离得到蓝绿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使溶液呈现蓝色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
(6)欲加快Al和CuSO4溶液的反应,可加入的物质是   (填一种即可)。
(7) 【拓展应用】通过探究,同学们提出了铝制品使用的注意事项。
下列食品不能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的是____(填序号)。
A.食醋 B.食用油 C.面粉 D.咸菜
【答案】(1)略
(2)Al 比 Cu 活泼
(3)铝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或铝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
(4)a: 氢气;b:铜;c:<
(5)Cu2+
(6)NaCl(或 CuCl2等)
(7)A;D
【解析】(1)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 CuSO4 =FeSO4 + Cu。
(2)铝的活动性比铜活泼,所以预测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 。
(3)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会生成致密氧化铝膜,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未出现红色固体,可能是铝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 。
(4) CuSO4溶液呈弱酸性,铝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Al能和CuSO4溶液反应, 生成红色固体铜。反应时观察到铝丝周围溶液逐渐变成无色,铝丝以下溶液仍为蓝色,说明硫酸铝溶液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
(5)使溶液呈蓝色的离子是Cu2+ 。
(6)由资料可知, Cl-可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要加快Al和CuSO4溶液的反应,可加入 NaCl或 CuCl2等含氯离子的溶液。
(7)食醋能与铝反应,不能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A正确;食用油、面粉不与铝反应,可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B、C错误;咸菜中含有氯化钠,氯离子会加快铝丝与其它物质反应,不能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D正确。
15.(7分)钼(Mo)是一种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原料和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下图是利用辉钼矿(主要成分MoS2)冶炼金属钼的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焙烧前需将辉钼矿粉碎,目的是   ;焙烧辉钼矿(主要成分MoS2)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操作Ⅱ的名称是   ;目的是为了除去   。
(3)尾气SO2任意排放会形成   ,污染环境;SO2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2)过滤;难溶性杂质
(3)酸雨;50%
(4)H2O
【解析】(1)反应①常将钼矿石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从流程图看出,焙烧反应的为辉钼矿(主要成分MoS2)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钼,化学方程式为:。
(2)操作Ⅱ的名称是过滤,目的是除去难溶性杂质。
(3)尾气SO2任意排放会形成酸雨,污染环境;
SO2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100%=50%。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前有S、2Na、4O、2H,反应后有S、2Na、3O;还少O、2H,所以还生成水,化学式为H2O。
16.(8分)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化学药品。
(1)制取少量氢氧化钠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流程:
①上述步骤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之一)。
②写出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然后涂上    (填选项序号之一)。
A.稀硫酸 B.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硼酸溶液 D.石灰水
(2)在一烧杯中盛有20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100g水完全溶解,制成不饱和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 ,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①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有    。
②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
【答案】(1)化合;Ca(OH)2+Na2CO3═2NaOH+CaCO3↓;C
(2)HCl、NaCl;21.1g
【解析】(1)①由流程图可知,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则步骤②中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②步骤③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Na2COз = CaCO3↓+2NaOH。
故答案为:Ca(OH)2+ Na2COз = CaCO3↓+2NaOH。
③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故选:C。
(2)①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根据图示可知,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HCI和 NaCl。
②A点时消耗HCI的质量为73g x10%= 7.3g。
设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y。
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1.7g +(20g -10.6g)= 21.1g。
答: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21.1g。
故答案为:①HCl、NaCl;②21.1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淄博二模]高三阶段性诊断检测数学试题!

下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广西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