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8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诗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气蒸云梦泽,波岳撼阳城 D.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属于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 下列物质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汞 C. 硫酸铜溶液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冰水混合物由水分子构成,故A错误;
B.汞由汞原子构成,故B错误;
C.硫酸铜溶液中有水分子、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量取液体
C. 加热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B.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冰箱里的异味
C. 洗洁精具有溶解油污作用,可以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符合题意;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操作,故可以洗去餐具上的油污,不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应处理达标后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氯酸钠(NaClO3)在农业上常用作除草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ClO3属于氧化物 B. 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C. NaClO3中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D.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氯酸钠由Na、Cl、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B、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5,不符合题意;
C、氯酸钠由钠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由“金”字旁可知,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氯元素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氧是8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故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甲、乙装置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选项 甲 乙
A 稀盐酸和氧化铜 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B 水和硝酸铵固体 BaCl2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C 稀硫酸和锌粒 浓硫酸和水
D Na2CO3溶液和稀盐酸 硝酸银溶液和HCl气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装置中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气球变化不大;乙装置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缩小,不符合题意;
B、甲装置中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缩小,乙装置中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压强变化不大,气球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变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缩小,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变大,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气球变大,符合题意。
故选D。
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 镁原子和镁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
B. 氩气和氖气的化学性质都很稳定——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达到了8个电子稳定结构
C.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D. 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都可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它们的溶液中均含有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镁原子和镁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正确;
B、氩气和氖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了稳定结构,氦原子最外层2各电子,氖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故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故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都可以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故正确

故选B
8.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验证水的组成 C.探究锈蚀与水有关 D.除去CO中的少量CO2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不符合题意;
D、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除去二氧化碳,然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排尽,然后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当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该阶段,pH始终等于7,待氯化钡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7,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溶液中本身含水,且反应生成了水,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该阶段水的质量继续增加,但是增加的质量只是碳酸钠溶液中水的质量,故增加幅度变小,待氯化钡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加,增加的质量还是碳酸钠溶液中水的质量,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 “锡纸烤鸡蛋”是一种特色小吃,它的一种做法是用“锡纸”包裹住鸡蛋,在炭火上烘烤。“锡纸”多为银白色,金属成分其实是铝而非锡。
(1)鸡蛋中富含的有机营养素是______。
(2)“锡纸”是一种膜状金属纸,用铝箔轧机加工而成,厚度在0.02mm以下,“锡纸”的制造体现了金属良好的______性。
(3)取一小块“锡纸”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气泡产生,没有立即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延展
(3)“锡纸”上的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薄膜
【解析】
【小问1详解】
鸡蛋中富含蛋白质;
【小问2详解】
用铝箔轧机加工而成,厚度在0.02mm以下,“锡纸”的制造体现了金属良好的延展性;
【小问3详解】
铝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不产生气体。
11.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制取氢氧化钾来漂洗丝帛的工艺:“用栏木烧灰(主要成分为K2CO3),再和以水,厚浇在帛上,再将蛤灰(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涂在帛上、明日,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拧干,振去细灰,厚浇栏灰水,再清洗拧干,涂上蛤灰。如此反复七昼夜,谓灰涑”。
(1)栏木灰可用作农家肥,K2CO3属于______(填“钾肥”或“复合肥”)。
(2)“将蛤灰涂在帛上”即利用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过程中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上述过程中生成氢氧化钾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钾肥 (2)放出
(3)
【解析】
【小问1详解】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小问2详解】
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热量;
【小问3详解】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
12. 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根据下列符号回答:
①2H2 ②Al3+ ③2H ④ ⑤CH4
(1)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______(填序号)。
(2)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⑤中数字“4”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1)③ (2)Al2(SO4)3
(3)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填③;
【小问2详解】
②和④分别是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是硫酸铝,其中铝元素显+3价,硫酸根离子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SO4)3
【小问3详解】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H4中的“4”表示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13. 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一种薄如蝉翼、有“太阳神鸟”图案的金箔文物。历经数千年,金箔仍金光灿灿,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______。
(2)金属画的制作方法为在金属板上贴一层膜,然后刻画图案露出金属板,将溶液滴在露出的金属板上就可制得金属画。图乙是利用金属板与稀硫酸反应制得的“蝴蝶”。可选用的金属板是______(填字母)。写出制取“蝴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一个)。
A.铁板 B.锌板 C.铜板 D.银板
(3)如图为锌与硫酸镍和硫酸锰混合溶液充分反应后的粒子变化微观示意图。Ni、Zn、Mn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
【答案】(1)稳定或不活泼
(2) ①. AB ②. 或
(3)Mn>Zn>Ni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经数千年,金箔仍金光灿灿,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小问2详解】
A、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可制得金属画,符合题意;
B、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制得金属画,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制得金属画,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排在氢后,银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制得金属画,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制取“蝴蝶”过程中发生反应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锌能与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说明锌比镍活泼,锌与硫酸锰不反应,说明锰比锌活泼,故Ni、Zn、Mn三种金属活劲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n>Zn>Ni。
14. 生活在盐湖、碱湖附近的人们传承下来的劳动经验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
【资料】NaCl和Na2CO3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Na2CO3 7.0 12.5 22.0 40.0 48.8
(1)分析表中数据,冬天更适合“捞碱“的原因是:冬季温度降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有利于Na2CO3的析出。
(2)夏天“晒盐”,当有大量盐析出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NaCl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将Na2C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40℃,则两种溶液的济质质量分数:Na2CO3______NaCl(填“>”、“<”或“=”)。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40℃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4.4g
B. 等质量的固体配成2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NaC1< Na2CO3
C. 冬天捞得的“碱”若含有少量NaCl,则可蒸发结晶提纯Na2CO3
D. 检验捞得的“碱”中含有NaCl的操作:溶于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答案】(1)减小 (2)饱和
(3)< (4)A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表可知,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减低而减小,所以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有利于晶体的析出,故冬天能捞到碱;
【小问2详解】
析出溶质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所以夏天“晒盐”,当有大量盐析出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
【小问3详解】
20℃时,将Na2C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40℃,溶解度均增大,溶液均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2.0g,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碳酸钠,升温后,则两种溶液的济质质量分数:Na2CO3【小问4详解】
A、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8.8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碳酸钠的质量为48.8g,将30g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4.4g,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4.4g+50g=74.4g,故A正确;
B、由图表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故等质量的固体配成2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NaCl<Na2CO3,故B正确;
C、由图表可知,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冬天捞得的“碱”若含有少量NaCl,则可用降温结晶提纯Na2CO3,故C错误;
D、盐酸与氯化钠不反应,不能用盐酸检验氯化钠,正确的是:溶解,加入过量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
15.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中含有两种元素,B常用于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E俗称干冰,D、E类别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B的化学式为______。
(2)写出A→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C的类别为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4)上述关系图中一定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答案】(1)Ca(OH)2
(2)(合理即可)
(3)盐 (4)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五种物质,A中含有两种元素,B常用于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B为氢氧化钙,E俗称干冰,可推出E为二氧化碳,D、E类别相同,A能与B反应,A能转化为E,可推出A为盐酸,D能转化为B,A能与D反应,可推出D为氧化钙,B能转化为C,C能与A反应,C能转化为E,可推出C为碳酸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B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小问2详解】
A→E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C为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小问4详解】
A→E、A与C、C→E反应均可以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A与B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A与D反应为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几个反应均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B和E的反应,B→C的反应均可以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D的反应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D→B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故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 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4)F装置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从实验原理和安全度分析,H2O2溶液的作用有:_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
(3)BC (4) ①. 能持续产生氧气,使铁丝燃烧更充分 ②. 能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
【小问2详解】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B装置也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也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均可选择C,故填:BC;
【小问4详解】
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能持续产生氧气,使铁丝燃烧更充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过氧化氢溶液可以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17.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帮老师到实验室整理药品和仪器,他们对实验台上废液缸中的红色废液成分产生了兴趣。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亮亮同学验证氢氧化钠部分化学性质后,将两支试管中溶液全部倾倒在同一干净废液缸中的废液,亮亮设计的实验如下:
(1)请写出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同学们用pH试纸测得该废液的pH值为11,结合废液的颜色,可知该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指示剂是______(填“石蕊”或“酚酞”)。小明认为该废液中还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大家觉得他的推论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废液的成分,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废液于A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由D中现象可知,该废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由E中现象可知,该废液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拓展】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下列事实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的是______(填字母)。
A.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B.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1)
(2) ①. 酚酞 ②.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3) ①. Na2CO3、Na2SO4 ②. 一定 ③. AC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试管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酚酞遇碱变红,石蕊遇碱变蓝;同学们用pH试纸测得该废液的pH值为11,溶液呈碱性,依据废液呈红色,可知该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指示剂是酚酞;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所以废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小问3详解】
实验结论:加入足量的稀盐酸,D中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废液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C中溶液为红色,通入二氧化碳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稀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生成了碳酸钠,能证明发生了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显碱性,都能使石蕊变蓝,不能证明发生了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碳酸钠,能证明发生了反应,故C正确。
故选AC。
四、计算与分析题
18. 为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小组取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请分析并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50 (2)解:设参加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x
解得:
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不变,反应中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50g-100g=50g;
【小问2详解】
过程见答案。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8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诗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气蒸云梦泽,波岳撼阳城 D.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 下列物质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汞 C. 硫酸铜溶液 D. 二氧化碳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量取液体
C. 加热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B.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冰箱里的异味
C. 洗洁精具有溶解油污的作用,可以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5. 氯酸钠(NaClO3)在农业上常用作除草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ClO3属于氧化物 B. 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C. NaClO3中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D.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6.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甲、乙装置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选项 甲 乙
A 稀盐酸和氧化铜 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B 水和硝酸铵固体 BaCl2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C 稀硫酸和锌粒 浓硫酸和水
D Na2CO3溶液和稀盐酸 硝酸银溶液和HCl气体
A. A B. B C. C D. D
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 镁原子和镁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
B. 氩气和氖气的化学性质都很稳定——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达到了8个电子稳定结构
C.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D. 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都可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它们的溶液中均含有OH-
8.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验证水的组成 C.探究锈蚀与水有关 D.除去CO中的少量CO2
A. A B. B C. C D. D
9. 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 “锡纸烤鸡蛋”是一种特色小吃,它的一种做法是用“锡纸”包裹住鸡蛋,在炭火上烘烤。“锡纸”多为银白色,金属成分其实是铝而非锡。
(1)鸡蛋中富含的有机营养素是______。
(2)“锡纸”是一种膜状金属纸,用铝箔轧机加工而成,厚度在0.02mm以下,“锡纸”的制造体现了金属良好的______性。
(3)取一小块“锡纸”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气泡产生,没有立即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
11.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制取氢氧化钾来漂洗丝帛的工艺:“用栏木烧灰(主要成分为K2CO3),再和以水,厚浇在帛上,再将蛤灰(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涂在帛上、明日,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拧干,振去细灰,厚浇栏灰水,再清洗拧干,涂上蛤灰。如此反复七昼夜,谓灰涑”。
(1)栏木灰可用作农家肥,K2CO3属于______(填“钾肥”或“复合肥”)。
(2)“将蛤灰涂在帛上”即利用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过程中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上述过程中生成氢氧化钾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2. 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根据下列符号回答:
①2H2 ②Al3+ ③2H ④ ⑤CH4
(1)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______(填序号)。
(2)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⑤中数字“4”的含义是______。
13. 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一种薄如蝉翼、有“太阳神鸟”图案的金箔文物。历经数千年,金箔仍金光灿灿,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______。
(2)金属画的制作方法为在金属板上贴一层膜,然后刻画图案露出金属板,将溶液滴在露出的金属板上就可制得金属画。图乙是利用金属板与稀硫酸反应制得的“蝴蝶”。可选用的金属板是______(填字母)。写出制取“蝴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一个)。
A.铁板 B.锌板 C.铜板 D.银板
(3)如图为锌与硫酸镍和硫酸锰混合溶液充分反应后的粒子变化微观示意图。Ni、Zn、Mn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
14. 生活在盐湖、碱湖附近的人们传承下来的劳动经验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
【资料】NaCl和Na2CO3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Na2CO3 7.0 12.5 22.0 40.0 48.8
(1)分析表中数据,冬天更适合“捞碱“的原因是:冬季温度降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有利于Na2CO3的析出。
(2)夏天“晒盐”,当有大量盐析出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NaCl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将Na2C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40℃,则两种溶液的济质质量分数:Na2CO3______NaCl(填“>”、“<”或“=”)。
(4)下列说法正确是______(填字母)。
A. 40℃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4.4g
B. 等质量的固体配成2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NaC1< Na2CO3
C. 冬天捞得的“碱”若含有少量NaCl,则可蒸发结晶提纯Na2CO3
D. 检验捞得的“碱”中含有NaCl的操作:溶于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15.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中含有两种元素,B常用于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E俗称干冰,D、E类别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B的化学式为______。
(2)写出A→E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C的类别为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4)上述关系图中一定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 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4)F装置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从实验原理和安全度分析,H2O2溶液的作用有:______;______。
17.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帮老师到实验室整理药品和仪器,他们对实验台上废液缸中的红色废液成分产生了兴趣。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亮亮同学验证氢氧化钠部分化学性质后,将两支试管中溶液全部倾倒在同一干净废液缸中的废液,亮亮设计的实验如下:
(1)请写出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同学们用pH试纸测得该废液的pH值为11,结合废液的颜色,可知该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指示剂是______(填“石蕊”或“酚酞”)。小明认为该废液中还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大家觉得他的推论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废液成分,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废液于A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由D中现象可知,该废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由E中现象可知,该废液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拓展】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下列事实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的是______(填字母)。
A.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B.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向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四、计算与分析题
18. 为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小组取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请分析并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基础卷)

下一篇:1.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提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