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广东省初中化学学业考试模拟卷
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F-19 Si-28 Li-7 Na-23 Fe-56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安排了下列活动,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堆肥发酵 B. 修剪盆栽 C. 制作木雕 D. 摆件整理
2. “饮食习惯好,远离医和药。”小明为家人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其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是
A. 蛋花汤 B. 清蒸鱼 C. 凉拌西红柿 D. 米饭
3. 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精心研制新材料、探究应用新材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下列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 青铜 B. 陶瓷 C. 聚乙烯 D. 玻璃钢
4. 主持测定了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A. 侯德榜 B. 张青莲 C. 门捷列夫 D. 阿伏加德罗
5. 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
A. 可回收塑料 B. 腐蚀
C. 禁止吸烟 D. 节约用水
6.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碳酸钠的化学式: B. 两个氢原子:2H
C. 价的钙元素: D. 一个氧分子:O
7. 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两个实验,都必需用到的仪器是
A. 玻璃棒 B. 酒精灯 C. 漏斗 D. 试管
8. 下列各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高锰酸钾 B. 铁锈 C. 液氧 D. 二氧化硫
9. “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
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
10. “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外交的新名片,高铁车身主要采用镍铬奥氏体不锈钢制成。如图为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铬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
C. 铬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价 D. 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11. 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上述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1:1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空气中物质丁的质量分数为78%
1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
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
A. A B. B C. C D. D
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较大,它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吸收过程模拟如图1所示,土壤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中氮元素可直接被植物吸收 B. (Ⅱ)生成的铵态氮肥一定含
C. (Ⅲ)暴雨会使铵态氮肥营养流失 D. 尿素是一种高效氮肥,可以长期大量使用
14. 施用尿素后的土壤含有和,根据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时,和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C. ℃时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有晶体析出
D. 降温结晶可使两种物质分离
15. 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同体积、同浓度的白醋开展四组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温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天工开物·作成》详细记载火井制盐过程:“西川有火井…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意。”回答:
(1)“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大量天然气泄漏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合缝漆布”:目的是确保________良好,曲竹能导出井底的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3)“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意”:曲竹没有半点烧焦,从燃烧条件分析曲竹内天然气没有燃烧的原因______________。
(4)我国科学家研制了新型催化剂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7. 【科普阅读】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
(2)空间站中电解水所用的电能,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转化而来。
(3)文中提到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均可吸收二氧化碳。请写出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作吸收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8. 【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某同学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实验前需____________。
(3)欲使稀盐酸与石灰石接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此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a、c为湿润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b为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处棉花不变色,a、c处棉花变红,且c处棉花先变红,说明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中b处棉花也变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种),请写出对应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
(6)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
19. 【科学探究】
海晶盐是某盐场的主导产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晶盐的生产,提纯以及市售食盐的选购及使用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海晶盐的生产
(1)海晶盐中氯化钠含量为91%,可溶性杂质含量为2.19%,其余为不溶性杂质。海水制盐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任务二:海晶盐的提纯
【查阅资料】海晶盐中2.19%可溶性杂质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
【梳理思路】
(2)除去海晶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要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请分析,提纯海晶盐时,其中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
实验分析】
(3)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海晶盐于烧杯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过滤,得到粗盐溶液。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下列除杂操作。
实验步骤 分析交流
Ⅰ.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Ⅱ.向Ⅰ中所得滤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Ⅰ、Ⅱ是否可以调换顺序?________(填“是”或“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向Ⅱ中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立即进行蒸发操作。 有同学提出步骤Ⅲ不严谨,请你指出不严谨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改进了步骤Ⅲ,并完成了上述实验,获得了提纯后的海晶盐。
任务三:市售功能盐的选购及使用
【调查走访】
(4)市售的盐有原盐、加碘盐、加锌盐、补血盐(即加铁盐)等,这里说的“碘”、“锌”、“铁”指的是________(填“单质”、“元素”或“离子”)。
【实践分析】
(5)取两组规格相同的加碘盐,分别控制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变时测得加碘盐中碘含量的变化如下表。同学们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可知,在日常做饭中应注意__________。
第一组 第二组
加热时间/min 碘含量/(mg/kg) 加热温度/℃ 碘含量/(mg/kg)
0 33.65 30 32.98
20 30.06 60 29.08
40 22.22 90 22.87
20. 某化工厂以废金属(主要成分为Fe和Cu,表面有少量油污)为原料回收海绵铜,并制备氯化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易溶于水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在“氧化”中起催化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回答下列问题:
(1)废金属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利于____________。
(2)“洗涤”的目的是去除废金属表面的油污,试剂X最好选用________(填标号)。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硫酸
(3)“酸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在“氧化”过程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________(写元素符号)。
(5)向“滤渣乙”中加入适量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最后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_色。
(6)现有100t含铁为28%的废金属,利用上述流程制备溶液,若过程中铁元素无损失,最后得到的溶液中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t。
21. 已知碳酸氢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在加热时会分解成碳酸钙,反应原理为,碳酸钙在高温下会继续分解产生氧化钙。如图是32.4g碳酸氢钙固体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请回答:
(1)根据题目资料可知碳酸氢钙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
(2)加热至________℃时,碳酸钙开始分解。
(3)利用图像数据计算生成氧化钙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32.4g碳酸氢钙固体在整个加热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g。2024年广东省初中化学学业考试模拟卷
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F-19 Si-28 Li-7 Na-23 Fe-56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安排了下列活动,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堆肥发酵 B. 修剪盆栽 C. 制作木雕 D. 摆件整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A、堆肥发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B、修剪盆栽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制作木雕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摆件整理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饮食习惯好,远离医和药。”小明为家人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其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是
A. 蛋花汤 B. 清蒸鱼 C. 凉拌西红柿 D. 米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蛋花汤主要含蛋白质和水,不符合题意;
B、清蒸鱼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凉拌西红柿富含维生素,符合题意;
D、米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精心研制新材料、探究应用新材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下列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 青铜 B. 陶瓷 C. 聚乙烯 D. 玻璃钢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
B、陶瓷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不符合题意;
C、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符合题意;
D、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主持测定了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A. 侯德榜 B. 张青莲 C. 门捷列夫 D. 阿伏加德罗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此选项符合题意;
C.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排列出元素周期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
A. 可回收塑料 B. 腐蚀
C. 禁止吸烟 D. 节约用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加油站的空气中混有汽油等可燃性气体,易发生爆炸,应杜绝一切明火及产生火花的因素,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 “禁止吸烟”,故选:C。
6.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碳酸钠的化学式: B. 两个氢原子:2H
C. 价的钙元素: D. 一个氧分子:O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所以碳酸钠的化学式为,此选项错误;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此选项正确;
C.元素的化合价是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符号再写数字,所以价的钙元素表示为,此选项错误;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氧分子表示为,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 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两个实验,都必需用到的仪器是
A. 玻璃棒 B. 酒精灯 C. 漏斗 D. 试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需要计算、称量(使用托盘天平、药匙)、量取(使用量筒、胶头滴管)、溶解(使用烧杯、玻璃棒)。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需要进行溶解(使用烧杯、玻璃棒)、过滤(使用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使用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玻璃棒)。
所以都必需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故选A。
8. 下列各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高锰酸钾 B. 铁锈 C. 液氧 D. 二氧化硫
【答案】D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是由K、M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是由S、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选D。
9. “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
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湿度变大,水分子增多,但水分子本身没变,选项错误;
B、空气中水的含量增多但水未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水分子没有分解,选项错误;
C、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不变的,选项错误;
D、空气中湿度大的原因是水含量增多,水分子的数目增多,选项正确;
答案为:D。
10. “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外交的新名片,高铁车身主要采用镍铬奥氏体不锈钢制成。如图为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铬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
C. 铬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价 D. 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铬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铬离子,则在化合物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1. 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上述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1:1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空气中物质丁的质量分数为78%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NF3,乙为Si,丙为SiF4,丁为N2,该反应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图示,甲为NF3,乙为Si,丙为SiF4,丁为N2,其中只有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甲、丙和丁是分子构成的,故A不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3:2,故B不正确;
C、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根据方程式可以知道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C正确;
D、丁为氮气,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D不正确。
故选:C。
1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
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除去,发生了乳化,正确。
B. 通入空气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但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
C. 碳酸钾只含有氮磷钾中的钾元素,是钾肥。错误。
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是因为食醋pH<7,呈酸性,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反应。错误。
故选:A。
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较大,它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吸收过程模拟如图1所示,土壤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中氮元素可直接被植物吸收 B. (Ⅱ)生成的铵态氮肥一定含
C. (Ⅲ)暴雨会使铵态氮肥营养流失 D. 尿素是一种高效氮肥,可以长期大量使用
14. 施用尿素后的土壤含有和,根据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时,和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C. ℃时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有晶体析出
D. 降温结晶可使两种物质分离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A、由图(Ⅰ)(Ⅱ)(Ⅲ)可知,尿素在土壤中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肥,然后被植物吸收,说明尿素中氮元素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尿素中没有氯元素,故生成的铵态氮肥不可能是氯化铵,故B错误。
C、在缺氧条件下铵态氮肥变成氮气或一氧化氮,失去肥效,暴雨会导致缺氧,故使铵态氮肥营养流失,故C正确。
D、尿素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但是不可以长期大量使用,否则也会影响土壤生态,故D错误。
故选:C。
【14题详解】
A、℃以下时的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以上时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不正确。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铵,和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该选项不正确。
C、根据图像,℃时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有晶体析出,该选项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减小幅度接近,因此不能降温结晶使两种物质分离,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5. 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同体积、同浓度的白醋开展四组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温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选项正确;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故选项错误;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选项正确;
D、从图象可看出,温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故选项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天工开物·作成》详细记载火井制盐过程:“西川有火井…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意。”回答:
(1)“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大量天然气泄漏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合缝漆布”:目的是确保________良好,曲竹能导出井底的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3)“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意”:曲竹没有半点烧焦,从燃烧条件分析曲竹内天然气没有燃烧的原因______________。
(4)我国科学家研制了新型催化剂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可再生 ②. 会
(2) ①. 气密性 ②. 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
(3)没有与氧气接触 (4)
【解析】
小问1详解】
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大量天然气泄漏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小问2详解】
“合缝漆布”是在竹子外包漆布,确保气密性良好;曲竹能导出井底的天然气,是利用了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小问3详解】
天然气是一种可燃物,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曲竹没有半点烧焦,从燃烧条件分析曲竹内天然气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小问4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烷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17. 【科普阅读】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
(2)空间站中电解水所用的电能,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转化而来。
(3)文中提到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均可吸收二氧化碳。请写出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作吸收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氮气 ②. 水蒸气
(2)太阳能 (3)物理变化
(4)CO2+ 2LiOH=Li2CO3+H2O
(5)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小问2详解】
根据文中信息: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空间站中电解水所用的电能,主要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小问3详解】
文中提到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锂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2LiOH=Li2CO3+H2O。
【小问5详解】
由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图,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18. 【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某同学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实验前需____________。
(3)欲使稀盐酸与石灰石接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此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a、c为湿润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b为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处棉花不变色,a、c处棉花变红,且c处棉花先变红,说明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中b处棉花也变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种),请写出对应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
(6)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①.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②.
(4) ①. 密度比空气大 ②. 能和水反应
(5) ①. 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 ②. CD之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装置
(6)观察产生氧气的速率(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该实验需要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问3详解】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过氧化氢浸入锥形瓶中,与二氧化锰接触,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则B中的压强增大,液体会进入C装置中,与石灰石接触;
A装置发生的反应为:。
【小问4详解】
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而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性质),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同时下面的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小问5详解】
若观察到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棉花也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二氧化碳,则可在CD之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装置。
【小问6详解】
将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气体从液体中逸出,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判断生成氧气的速率。
19. 【科学探究】
海晶盐是某盐场的主导产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晶盐的生产,提纯以及市售食盐的选购及使用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海晶盐的生产
(1)海晶盐中氯化钠含量为91%,可溶性杂质含量为2.19%,其余为不溶性杂质。海水制盐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任务二:海晶盐的提纯
【查阅资料】海晶盐中2.19%的可溶性杂质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
【梳理思路】
(2)除去海晶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要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请分析,提纯海晶盐时,其中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
【实验分析】
(3)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海晶盐于烧杯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过滤,得到粗盐溶液。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下列除杂操作。
实验步骤 分析交流
Ⅰ.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Ⅱ.向Ⅰ中所得滤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Ⅰ、Ⅱ是否可以调换顺序?________(填“是”或“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向Ⅱ中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立即进行蒸发操作。 有同学提出步骤Ⅲ不严谨,请你指出不严谨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改进了步骤Ⅲ,并完成了上述实验,获得了提纯后的海晶盐。
任务三:市售功能盐的选购及使用
【调查走访】
(4)市售的盐有原盐、加碘盐、加锌盐、补血盐(即加铁盐)等,这里说的“碘”、“锌”、“铁”指的是________(填“单质”、“元素”或“离子”)。
【实践分析】
(5)取两组规格相同的加碘盐,分别控制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变时测得加碘盐中碘含量的变化如下表。同学们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可知,在日常做饭中应注意__________。
第一组 第二组
加热时间/min 碘含量/(mg/kg) 加热温度/℃ 碘含量/(mg/kg)
0 33.65 30 32.98
20 30.06 60 29.08
40 22.22 90 22.87
【答案】(1)蒸发结晶
(2)硫酸根离子##
(3) ①. ②. 是 ③. 因为步骤Ⅰ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硫酸钠,步骤Ⅱ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镁,步骤Ⅲ可以除去Ⅰ、Ⅱ中的过量试剂,步骤Ⅰ和步骤Ⅱ调换顺序并不影响除杂 ④. 碳酸钠##Na2CO3 ⑤. 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立即进行蒸发操作,可能导致得到的氯化钠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杂质(合理即可)
(4)元素 (5)加碘盐在食物烹饪完成、关火后加入(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海水制盐利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小问2详解】
海晶盐中2.19%的可溶性杂质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提纯海晶盐时,其中的杂质离子是 Ca2+ 、 Mg2+、硫酸根离子() ;
【小问3详解】
Ⅰ.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向Ⅰ中所得滤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步骤Ⅰ、Ⅱ是可以调换顺序的,因为步骤Ⅰ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硫酸钠,步骤Ⅱ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镁,调换顺序并不影响除杂,步骤Ⅲ可以除去Ⅰ、Ⅱ中的过量试剂;
Ⅲ.步骤Ⅱ所得的滤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和氢氧化钠,向Ⅱ中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立即进行蒸发操作,可能导致得到的氯化钠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杂质,应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蒸发,氯化氢挥发,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小问4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说的“碘”、“锌”、“铁”不是以单质、分子、离子等形式存在,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指的是元素;
小问5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加热时间越长,加热温度越高,碘含量越低,所以说加碘盐在使用时,要在食物烹饪完成、关火后加入(合理即可)。
20. 某化工厂以废金属(主要成分为Fe和Cu,表面有少量油污)为原料回收海绵铜,并制备氯化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易溶于水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在“氧化”中起催化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回答下列问题:
(1)废金属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利于____________。
(2)“洗涤”的目的是去除废金属表面的油污,试剂X最好选用________(填标号)。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硫酸
(3)“酸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在“氧化”过程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________(写元素符号)。
(5)向“滤渣乙”中加入适量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最后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_色。
(6)现有100t含铁为28%的废金属,利用上述流程制备溶液,若过程中铁元素无损失,最后得到的溶液中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t。
【答案】(1)保护金属资源
(2)b (3)
(4)O、Fe (5) ①. ②. 黄##浅黄
(6)81.25
【解析】
【分析】废金属(主要成分为Fe和Cu,表面有少量油污)为原料回收海绵铜,加入试剂X洗涤,除去表面少量油污,加入足量盐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和盐酸不反应,过滤得到海绵铜,氯化亚铁、氧气和盐酸再亚硝酸钠催化下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滤液甲是氯化钠溶液,滤渣乙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和适量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铁溶液。
【小问1详解】
废金属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利于保护金属资源。
【小问2详解】
碱性溶液能除去油污,水不能溶解油污,酸也不行;
故选:b
【小问3详解】
“酸浸”是指铁和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4详解】
在“氧化”过程中,是指,反应前铁元素化合价为+2,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反应后铁元素化合价为+3,水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Fe、O。
【小问5详解】
向“滤渣乙”中加入适量盐酸,是指氢氧化铁和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氯化铁溶液显黄色,最后得到的溶液为黄色。
【小问6详解】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中的铁元素来源于100t含铁为28%的废金属中铁元素,最后得到的溶液中的质量=。
21. 已知碳酸氢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在加热时会分解成碳酸钙,反应原理为,碳酸钙在高温下会继续分解产生氧化钙。如图是32.4g碳酸氢钙固体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请回答:
(1)根据题目资料可知碳酸氢钙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
(2)加热至________℃时,碳酸钙开始分解。
(3)利用图像数据计算生成氧化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32.4g碳酸氢钙固体在整个加热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g。
【答案】(1)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850 (3)解:碳酸钙的质量为20.0g ,设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答: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11.2g。
(4)17.6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资料可知碳酸氢钙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加热至120℃时,固体质量由32.4g减小到20.0g,之后加热至850℃固体质量不变,加热至950℃时固体质量又减少,说明加热至120℃时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加热至850℃时碳酸钙开始分解;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加热至120℃时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固体质量由32.4g减小到20.0g,则20.0g为碳酸钙的质量,计算过程见答案;
【小问4详解】
设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则32.4g碳酸氢钙固体在整个加热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8.8g+8.8g=17.6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山东省夏津县某校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