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年考前适应性评估(一)
化学
说明:1.满分70分,作答时间65分钟。
2.请按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其他位置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谷物酿酒 B. 瓷器烧制 C. 木材烧炭 D. 蚕丝织布
2.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 一水多用可节约水资源
C. 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D. 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将硬水软化
3. 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流通硬币 B. 青花瓷瓶
C. 纯棉T恤 D. 塑料滑板
4. 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实验活动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取药 B. 称量
C 量取 D. 溶解固体
5.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成功对接“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在空间站食用的航天食品备受关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航天食品中的水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
B. 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易流失钙元素,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应及时补充
C. 空间站中航天员作业后大量出汗,可适量饮用富含钠、钾元素的饮料
D. 为避免航天员贫血,航天食品中应适量添加富含铁元素的食材
6. 人体吸入的O2有2%转化为活性氧,它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中的Se(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 +2 B. +4 C. +6 D. -2
7. 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 植物光合作用可将转变为
C. CO和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8. 我国科学家利用ZnGa2O4作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转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转化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B. 反应前后ZnGa2O4的化学性质改变
C.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1∶5
D.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9.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B.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 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则活泼金属能与所有的酸反应产生氢气
10. 已知铝在空气中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实验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 0~50s,发生稀盐酸与 Al2O3 的反应
C. 50 s 时,溶液中溶质为 AlCl3
D. 100s~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选择和填充各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先在A、B、C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然后填充D选项使其符合题目要求。
11. 由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
A.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B.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③属于另一种元素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④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12.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常温下,硝酸钾易溶于水
B.10℃时,将15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得到65g溶液
C.30℃时,分别蒸发硝酸钾、氯化钠溶液中的10g水,析出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钠
D.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
13.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A.对健康的认识 B.对性质与用途的认识
①久未开启的地窖可直接进入 ②可利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 ①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可用于制作防毒面具 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对概念的理解 D.对生活常识的认识
①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②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①洗涤剂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油污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4. 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很多古今对比。
(1)饮食——中国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制作饺子的原料有小麦粉、肉馅、蔬菜、植物油、调味剂等,其中小麦粉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填字母)。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2)取暖——古人取暖的方法主要是燃烧炭火。如今人们取暖所用的燃料越来越清洁,使用清洁燃料的意义是_______。
(3)信息——古人将信息存储在竹简、木简等物体表面。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制作芯片主要材料是硅,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硅的元素符号是______;你还能从中得到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4)净水——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矾净水事例,明矾的作用是______,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二氧化氯(ClO2)等物质净水消毒,二氧化氯的工业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浓)=2NaCl+Cl2↑+2Cl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15. “化”说中国古代炼“金”术。
(1)《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为“沙里淘金”。黄金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因是_______。
(2)《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锈) ……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铁丝“日久起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等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______。
(3)《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曾青”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符号是______。
(4)《周礼 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青铜是铜的合金,其硬度比铜______(选填“大”或“小”)。将铜片和锡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______(选填“>”或“<”)铜。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对比W形管左右两侧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实验结束后隔板向左移动,这是因为隔板左侧容器内气体压强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隔板右侧容器内气体压强。
(2)图乙是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前的几种操作,其中能提高实验成功率的是______(填序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
(3)图丙是探究二氧化碳部分性质的实验,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意外发现②处试纸也变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7.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某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一种)。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步骤③中加入过量试剂A是为了除去硫酸钠杂质,试剂A是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4)步骤④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5)步骤⑤中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8. 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作为制CO2的发生装置时,干燥管中放置的药品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组装一个可“随开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从B至E中选择______(填字母)。
(3)若用图二中的装置甲检验CO中是否混有CO2,瓶中装入的试剂最好是______(写名称),气体应从______(选填“d”或“e”)端通入。
(4)装置乙中容器Ⅰ、Ⅱ盛有等体积的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______(选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19. 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物质的鉴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气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空气与氧气
【操作与结论】
将带火星的水条分别伸入这两种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_______;否则是另一种气体。
活动二:固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硝酸铵与氯化钾
【操作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研钵中,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________ 该固体为硝酸铵
无明显现象 该固体氯化钾
【交流与讨论】经讨论后,小组同学认为只用水也可以鉴别两种物质,依据是: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氯化钾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生产应用】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不能与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活动三:液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NaOH与溶液
【实验操作】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硫酸。
【实验现象】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甲溶液为______溶液,乙溶液为另一种溶液。乙溶液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拓展延伸】下列物质还可以鉴别NaOH与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A. 酚酞溶液 B. CaCl2溶液 C. Cu D. Ba(OH)2溶液
五、综合计算题(共10分)
20.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50g该盐酸于烧杯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导致盐酸标签被腐蚀的实验操作可能是______。
(2)向盐酸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现象为______。
(3)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江西省2024年考前适应性评估(一)
化学
说明:1.满分70分,作答时间65分钟。
2.请按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其他位置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谷物酿酒 B. 瓷器烧制 C. 木材烧炭 D. 蚕丝织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木材烧炭过程中,有新物质炭黑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蚕丝织布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 一水多用可节约水资源
C. 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D. 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将硬水软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其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如食盐、白糖等,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水多用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可以节约水资源,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与冰块混合后,其也仅由水分子这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C符合题意;
D、煮沸可以使得水中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受热分解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沉淀,进而降低水的硬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流通硬币 B. 青花瓷瓶
C. 纯棉T恤 D. 塑料滑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见的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素等。
【详解】A、流通硬币是由合金制成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青花瓷瓶是由泥土烧制而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纯棉T恤是由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C错误;
D、塑料滑板是由塑料制成,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选D。
4. 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实验活动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取药 B. 称量
C. 量取 D. 溶解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取药:打开瓶塞,瓶塞应倒放,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称量要做到左物右码,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量取: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量筒用于量度液体体积,不能在量筒内溶解固体,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成功对接“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在空间站食用的航天食品备受关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航天食品中的水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
B. 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易流失钙元素,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应及时补充
C. 空间站中航天员作业后大量出汗,可适量饮用富含钠、钾元素的饮料
D. 为避免航天员贫血,航天食品中应适量添加富含铁元素的食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钙为人体的常量元素,而不是微量元素,该选项说法错误;
C、钠、钾元素会随着汗液排出,则大量出汗后,可适量饮用富含钠、钾元素的饮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人体补铁可预防贫血,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 人体吸入的O2有2%转化为活性氧,它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中的Se(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 +2 B. +4 C. +6 D. -2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亚硒酸钠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x.
(+1)×2+x+(-2)×3=0
x=+4
故选B.
7. 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 植物光合作用可将转变为
C. CO和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的单质不一定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故A说法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将CO2转变为O2,故B说法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说法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8. 我国科学家利用ZnGa2O4作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转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转化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B. 反应前后ZnGa2O4的化学性质改变
C.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1∶5
D.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O2和H2在催化剂、一定条件下生成CH4和H2O,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则该反应可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ZnGa2O4为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删去两边相同的分子,可知该反应中“”和“ ”的分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9.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B.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有机物是含碳元素化合物,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 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则活泼金属能与所有的酸反应产生氢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酸性溶液pH<7,则pH<7的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该选项推理正确;
B、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但有些物理变化也伴随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不一定为化学变化,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C、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为有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属于无机物,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D、活泼金属能和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但不能和硝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故选A。
10. 已知铝在空气中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实验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 0~50s,发生稀盐酸与 Al2O3 的反应
C. 50 s 时,溶液中溶质为 AlCl3
D. 100s~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铝在空气中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该氧化膜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氧化铝反应完后,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铝和氢气,再结合图示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详解】A、由图示可知,反应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故A正确;
B、0~50s,发生稀盐酸与 Al2O3 的反应,故B正确;
C、由于铝在空气中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氧化铝反应完后,稀盐酸再与铝反应。50 s 时,盐酸未反应完,溶液中溶质为:AlCl3、HCl,故C错误;
D、100s~140s,反应停止了,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掌握铝与氧气、稀盐酸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选择和填充各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先在A、B、C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然后填充D选项使其符合题目要求。
11. 由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______。
A.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B.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③属于另一种元素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④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答案】 ①. C ②. Al2O3
【解析】
【详解】A、④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B、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则①②属于同种元素,③、④属于另两种元素,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C、①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结论正确。
故选C。
D、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8、13号元素分别为氧元素和铝元素,且②为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④为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则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2.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常温下,硝酸钾易溶于水
B.10℃时,将15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得到65g溶液
C.30℃时,分别蒸发硝酸钾、氯化钠溶液中的10g水,析出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钠
D.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 ①. A ②. 蒸发结晶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常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易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则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g÷2=10g,则将15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于不能确定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液是否饱和,则蒸发水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且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D、由图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若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则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13.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A.对健康的认识 B.对性质与用途的认识
①久未开启的地窖可直接进入 ②可利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 ①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可用于制作防毒面具 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对概念的理解 D.对生活常识的认识
①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②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①洗涤剂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油污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答案】 ①. B ②.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
【详解】A、①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不可直接进入,故错误;②甲醛有毒,不能用于浸泡海产品防腐,故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①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可用于制作防毒面具,故正确;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用于食品防腐,故正确;故B符合题意;
C、①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不一定是加催化剂,如提高温度也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错误;②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①洗涤剂洗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油污,将大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流冲走,故正确;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B;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4. 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很多古今对比。
(1)饮食——中国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制作饺子的原料有小麦粉、肉馅、蔬菜、植物油、调味剂等,其中小麦粉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填字母)。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2)取暖——古人取暖的方法主要是燃烧炭火。如今人们取暖所用的燃料越来越清洁,使用清洁燃料的意义是_______。
(3)信息——古人将信息存储在竹简、木简等物体表面。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制作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硅的元素符号是______;你还能从中得到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4)净水——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矾净水的事例,明矾的作用是______,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二氧化氯(ClO2)等物质净水消毒,二氧化氯的工业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浓)=2NaCl+Cl2↑+2Cl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答案】(1)B (2)环保
(3) ①. Si ②. 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合理即可)
(4) ①. 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②. 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小麦粉中富含糖类,故选B。
【小问2详解】
利用清洁燃料取暖可以减少污染,更加环保。
【小问3详解】
硅的元素符号为Si;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可知硅的原子序数为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硅的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为14。
【小问4详解】
明矾溶于水会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淀;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Na、Cl、H、O的个数分别为2、6、4、6,等号右边除2X外,Na、Cl、H、O的个数分别为2、6、0、4,则2X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H2O。
15. “化”说中国古代炼“金”术。
(1)《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为“沙里淘金”。黄金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因是_______。
(2)《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锈) ……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铁丝“日久起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等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______。
(3)《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曾青”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符号是______。
(4)《周礼 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青铜是铜的合金,其硬度比铜______(选填“大”或“小”)。将铜片和锡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______(选填“>”或“<”)铜。
【答案】(1)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2) ①. 氧气和水 ②. 涂漆(合理即可)
(3)Cu2+ (4) ①. 大 ②. >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因此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小问2详解】
铁丝"日久起销",由题意可知销是铁锈,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刷漆能将铁与空气和水隔绝,从而防止生锈,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防锈措施;(合理即可)
【小问3详解】
由题意“曾青”是可溶性铜盐,可知其金属阳离子为铜离子,铜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铜离子表示为:Cu2+;
【小问4详解】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青铜是铜的合金,其硬度比铜大;
将铜片和锡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顺序锡在氢前,铜在氢后,故金属活动性:锡>铜。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对比W形管左右两侧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实验结束后隔板向左移动,这是因为隔板左侧容器内气体压强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隔板右侧容器内气体压强。
(2)图乙是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前的几种操作,其中能提高实验成功率的是______(填序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
(3)图丙是探究二氧化碳部分性质的实验,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意外发现②处试纸也变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 小于
(2) ①. ③ ②.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图甲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对比W型管左右两侧白磷的现象,左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右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结束后隔板向左移动,这是因为隔板左侧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左侧容器内气体压强小于隔板右侧容器内气体压强。
【小问2详解】
图乙是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前的几种操作,其中能提高实验成功率的是③,火柴可以持续燃烧,能提高上方铁丝的温度,能够充分加热铁丝;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图丙是探究二氧化碳部分性质的实验,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意外发现②处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也变色,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
17.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某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一种)。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步骤③中加入过量试剂A是为了除去硫酸钠杂质,试剂A是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4)步骤④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5)步骤⑤中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答案】(1)玻璃棒(合理即可)
(2)
(3)BaCl2 (4)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5)不会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小问2详解】
步骤②中,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试剂A为BaCl2。
【小问4详解】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碳酸钠的作用为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小问5详解】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则蒸发过程中,过量的盐酸会挥发,故盐酸过量也不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8. 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作为制CO2的发生装置时,干燥管中放置的药品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组装一个可“随开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从B至E中选择______(填字母)。
(3)若用图二中的装置甲检验CO中是否混有CO2,瓶中装入的试剂最好是______(写名称),气体应从______(选填“d”或“e”)端通入。
(4)装置乙中容器Ⅰ、Ⅱ盛有等体积的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______(选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大理石##石灰石 ②. ③. BCE
(3) ①. 澄清石灰水 ②. d
(4)左低右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固体,则干燥管中放置的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
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组装成一个可“随开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从B至E选择BCE进行组装,将固体置于带孔塑料片上,关闭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分离,反应开始。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想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瓶中装入的试剂最好为澄清石灰水;
若想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直接通入液体中,即气体应从d端通入。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装置中的压强减小,但二氧化碳还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则右边消耗的气体更多,压强更小,则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
19. 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物质的鉴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气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空气与氧气
【操作与结论】
将带火星的水条分别伸入这两种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_______;否则是另一种气体。
活动二:固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硝酸铵与氯化钾
【操作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研钵中,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________ 该固体为硝酸铵
无明显现象 该固体为氯化钾
【交流与讨论】经讨论后,小组同学认为只用水也可以鉴别两种物质,依据是: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氯化钾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生产应用】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不能与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活动三:液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NaOH与溶液
【实验操作】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硫酸。
【实验现象】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甲溶液为______溶液,乙溶液为另一种溶液。乙溶液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拓展延伸】下列物质还可以鉴别NaOH与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A. 酚酞溶液 B. CaCl2溶液 C. Cu D. Ba(OH)2溶液
【答案】 ①. 氧气 ②.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③. 降低 ④. 碱性 ⑤. NaOH ⑥.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⑦. BD
【解析】
【详解】[操作与结论]:氧气具有助燃型,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因此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操作与结论]:硝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硝钙、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氯化钾不与熟石灰反应。所以取少量固体于研钵中,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硝酸铵,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
[交流与讨论]:只用水也可以鉴别两种物质,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而氯化钾溶于水无明显变化.
[生产应用]:硝酸铵属于铵态氯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因为会与碱性物质反应,放出氨气,导致肥料失效;
[活动三:液体物质的鉴别]:鉴别NaOH与Na2CO3溶液,加稀硫酸后,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说明甲是氢氧化钠,乙是碳酸钠,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拓展延伸]:
A、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鉴别,故A错误;
B、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氯化钙与氢氧化钠不反应,能鉴别,故B正确;
C、铜与碳酸钠、氢氧化钠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C错误;
D、Ba(OH)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与氢氧化钠不反应,能鉴别,故D正确;
故选BD。
五、综合计算题(共10分)
20.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50g该盐酸于烧杯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导致盐酸标签被腐蚀的实验操作可能是______。
(2)向盐酸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现象为______。
(3)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答案】(1)取用液体时标签向下,残留液体流下腐蚀了标签(合理即可) (2)有白色沉淀产生
(3)解: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4)81.3
【解析】
【小问1详解】
盐酸标签被腐蚀可能是取用液体时操作有误,标签向下,造成残留液体流下腐蚀了标签;
【小问2详解】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小问4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反应前硝酸银溶液和盐酸溶液的质量和减去生成沉淀质量,根据图像可知,硝酸银为60g时,恰好完全反应,故反应后溶液质量=50g+60g-28.7g=81.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