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练习题(含解析) 2023--2024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的合理方法是
A.放入水中不溶解
B.加入稀盐酸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C.加入稀盐酸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D.加热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共同创造。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黄豆酿制酱油 B.湿衣服晾晒在日光下变干
C.用小苏打发酵面粉蒸馒头 D.点燃天然气烧水、做饭
3.下列离子能存pH=13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Cl-、Na+
B.K+、Na+、NO
C.NO、H+、NH
D.K+、Ca2+、C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用高锰酸钾替代二氧化锰
B.用大理石制二氧化碳时,用稀硫酸替代稀盐酸
C.用碳酸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制取氢氧化钠时,用氢氧化钾溶液替代饱和石灰水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用浓盐酸替代稀硫酸
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无限的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KCl和MnO2固体 加水溶解
B 检验水样是否为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
C 除去NaCl溶液中CaCl2杂质 加过量Na2CO3后过滤
D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向水中通入氯气
A.A B.B C.C D.D
7.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铜 C.石墨 D.食盐
8.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纯碱:Na2CO3 B.酒精:CH3OH C.干冰:H2O D.小苏打:NaOH
9.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
氢氧化钡 碳酸钠 石蕊
物质X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溶液变红
A.H2SO4 B.CuSO4 C.HCl D.NaOH
10.科学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为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屠呦呦 C.张青莲 D.侯德榜
11.下列物质及其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食盐——治疗胃酸过多 B.活性炭——冰箱除异味
C.干冰——食品保鲜 D.金刚石——作钻探机的钻头
12.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去除铁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C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BaCl2溶液与B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稀硫酸
A.A B.B C.C D.D
二、填空与简答
13.“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会场馆,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在一定高压下变成临界状态的流体,这些流体被送到需要制冷的区域,在蒸发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达到降温、制冷的目的。
(1)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气态二氧化碳在一定高压下能变成临界状态的流体的原因 。
(2)所用的二氧化碳来自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如煅烧石灰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以下反应是绿色技术的一种:,则X的化学式是 。工业上,可以利用CH4与CO2反应生产化工产品乙酸(CH3COOH),该反应中CH4与CO2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4.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杂质CaCl2、MgCl2和Na2SO4,依次通过以下操作将其除去: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②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③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④过滤,⑤加入适量的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1)操作②和操作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操作④过滤后溶液中的溶质有哪些?
15.正确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实验课上,某同学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
(1)步骤①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为 。
(2)在进行步骤②的操作过程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其原因之一是 。
16.海水淡化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的稳定供水。下图是利用反渗透法将海水淡化的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2)用FeCl3作为絮凝剂时,在水中发生反应:FeCl3+3H2O=Fe(OH)3(胶体)+3X,其中X的化学式是 。
(3)将海水通过过滤器时,除去的杂质是水草、 等。实验室里进行过滤操作时一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 。
(4)将制得的淡水进行 操作即可得纯净水。
17.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F分别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铁、生石灰,稀硫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水。他们之间相互的反应(每种物质只能用一次)恰好包含了化合反应(B+F)、受热分解反应(E)、置换反应(A+C)、中和反应(C+D)、复分解反应(B+C)等反应类型。试回答下列问题:
(1)E的俗名
(2)D的化学式为 ;常温下铁参加 反应(填反应类型)。
(3)B+F的反应方程式是
18.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溶解、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 。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A.称量及量取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三、科学探究题
19.某同学对氢化钙(CaH2)的制备和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阅读资料】
①H2与钙加热可制得CaH2;
②钙和氢化钙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物都是一种碱和一种气体。
【实验探究】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1)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装置B的作用是 ;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此后的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A 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 收集装置最右端导管口处的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 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2)制备CaH2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反应后固体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在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显 色。该同学据此判断:实验中确有氢化钙生成,其他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 。
(3)取少量上述制得的CaH2样品加到足量的碳酸钠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过滤得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将该气体的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写化学式)。
(4)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
【实验验证】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猜想三成立
【定量分析】
CaH2可用于冶金工业,还可以作为轻便的氢气发生剂,现有126克纯净的CaH2,加入足量水中,理论上可获得氢气 升?(常温常压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计算题
20.已知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一烧杯中盛有由12g Na2CO3和NaCl混合物形成的溶液,向溶液中逐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请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p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_____7(选填 >、=、<);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_____7(忽略放出的气体溶于水,选填>、=、<);放出气体质量为________g;
(3)12g 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__________g。(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将该化合物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化合物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证明是碳酸盐。
故选C。
2.B
【详解】A、用黄豆酿制酱油,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题意;
B、湿衣服晾晒在日光下变干,衣服中的水分由液态气化成气态,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小苏打发酵面粉蒸馒头是利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馒头疏松多孔,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点燃天然气烧水、做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反应。
故选B。
3.B
【详解】A、pH=13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与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符合题意;
B、K+、Na+、NO3 能够在pH=13溶液中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C、铵根离子、H+能够和pH=13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Ca2+不能和在溶液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选项正确;
B、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所以不能用稀硫酸替代稀盐酸来制取CO2,选项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钾溶液替代饱和石灰水,选项错误;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不能用浓盐酸替代稀硫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影响氢气的纯度,进而影响氢气的性质,选项错误,故选A。
5.A
【详解】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有利于是淡水资源很少,错误;B、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C、通过蒸馏可得到纯水,正确;D、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正确。故选A。
6.B
【详解】A、分离KCl和MnO2固体,利用两者的溶解性不同进行分离,加水溶解,过滤,对滤渣进行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固体;对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固体,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检验软硬水可以加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B正确,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碳酸钠,过量的碳酸钠会成为氯化钠溶液中新的杂质,C错误,不符合题意;
D、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以加入活性炭,氯气起到的是杀菌消毒的作用,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A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选项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关系正确;
B、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2H5OH,选项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关系不正确;
C、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选项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关系不正确;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选项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
9.C
【详解】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硫酸呈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X不可能是硫酸,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钡白色沉淀,产生蓝色和白色沉淀,能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硫酸钠和二氧化碳,有气泡和绿色沉淀产生,硫酸铜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X不可能是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无明显现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X可能是盐酸,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钡、碳酸钠都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X不可能是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拉瓦锡也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故A不符合题意;
B、屠呦呦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故B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对化学的贡献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精确地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的原子量,得到新值,故C不符合题意;
D、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A、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氯化钠不与盐酸反应,不能治疗胃酸过多,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去除冰箱中的异味,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其升华吸热,且二氧化碳可以抑制食物的氧化,故可用于食品保鲜,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的硬度很大,故可作钻探机的钻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以使石蕊变红,所以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或HCl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均能使红色石蕊变红,故B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结晶(从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得到精盐的过程,故C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氯化钡和硝酸钡都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现象相同,无法区分,故D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1)分子之间有间隔,在高压下,分子间间隔变小(或其他合理答案)
(2)
(3) O2 4:11
【详解】(1)气态二氧化碳在一定高压下能变成临界状态的流体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在高压下,分子间间隔变小;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4、4、,生成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4、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4个O,故X的化学式为:O2;
二氧化碳和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该反应中,甲烷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44=4:11。
14. 否;颠倒后无法除去过量的BaCl2 NaOH、Na2CO3、NaCl
【详解】(1)碳酸钠既除去氯化钙又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故操作②和操作③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②放在③的后面就无法除掉②中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2)操作④过滤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Na2CO3、NaCl,分别是过量的氢氧化钠,①和②③中反应产生的氯化钠;还有③中过量的碳酸钠。
15.(1)产生蓝色沉淀
(2)没有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
【详解】(1)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观察到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填产生蓝色沉淀。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发生炸裂,原因是没有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导致试管受热不匀发生炸裂,故填没有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
16. 氯离子和钠离子 HCl 泥沙 漏斗 蒸馏
【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含1个Fe、3个Cl、6个H、3个O,生成物中含1个Fe、3个H、3个O,故生成物中还应含3个H、3个Cl,故X的化学式为:HCl;
(3)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故将海水通过过滤器时,除去的杂质是水草、泥沙等;
实验室里进行过滤操作时一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4)将制得的淡水进行蒸馏操作可得到纯净水。
17. 小苏打 NaOH 置换 CaO+H2O =Ca(OH)2
【分析】E受热发生分解反应,故E是碳酸氢钠,置换反应(A+C)、中和反应(C+D),所以C使硫酸,A是铁,D是氢氧化钠;化合反应(B+F)、复分解反应(B+C),说明B是氧化钙,F是水,带入检验,推导正确。
【详解】(1)碳酸氢钠的俗名:小苏打;
(2)D的化学式为:NaOH;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B+F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O+H2O =Ca(OH)2。
18.(1)不变
(2) 加速溶解 引流
(3) BACD 11.9
【详解】(1)在蒸发池中,水蒸发了,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故填:不变;
(2)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加速溶解;引流;
(3)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时,要按照以下实验步骤:B.计算,A.称量及量取,C.溶解,D.装瓶贴标签,则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BACD;
②设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x。100g×6%+x=(100g+x)×16%,x≈11.9g。
19. 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 B、A、D、C 红 钙也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H2 Na2CO3+Ca(OH)2═CaCO3↓+2NaOH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133.3L
【详解】[实验探究]
(1)盐酸易挥发,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碱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
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此后的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收集装置最右端导管口处的气体并检验其纯度,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充分冷却,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即B、A、D、C。
(2)水和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和氢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制备CaH2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反应后固体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在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显红色,是因为反应生成了碱;但不能证明一定是水和氢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因为钙也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将该气体的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H2。
(4)猜想四不合理,是因为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猜想三成立。
[定量分析]
解:设生成氢气体积为x,
=133.3L,
答:理论上可获得氢气133.3L。
20.(1)>(2)=;4.4(3)1.4
【详解】(1)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且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p点时,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此时依旧为碱性,所以烧杯中溶液的pH>7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由于碳酸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所以烧杯中溶液的pH=7。
(3)设: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x,12g 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x=4.4g;
y=10.6g;
NaCl的质量=12g﹣10.6g=1.4g。
答:(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p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7;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7;放出气体质量为 4.4g;
(3)12g 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 1.4g。
【点睛】分析图表中数据时,要关注造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数据不再改变时所说明的问题,从而发现隐含条件。本题中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g盐酸时,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六单元 常用的金属和盐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2023----2024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第二学期

下一篇: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联考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