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用氯气消毒
C.用活性炭吸附臭味 D.干冰升华
2.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金刚石:“幸福吧!打磨打磨我就戴在情人的手上了”
3.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
A.可燃性 B.氧化性 C.挥发性 D.还原性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5.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为物理变化的是(  )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石油 B.焊锡 C.海水 D.水银
7.用如图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的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冷却到室温才能打开弹簧夹
C.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可用木炭替代
D.最终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100mL量筒量取8.0mL
B.用托盘天平可称取15.66g NaCl固体
C.为防止液体滴到容器外,胶头滴管应伸入到容器内部滴加液体
D.称量前在调节天平平衡时,若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平衡螺母
9.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
10.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量取25mL的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A.①② B.①③ C.③⑤ D.②④
11.下列各种物质常态时,颜色、状态都相同的是(  )
A.氧气和氮气 B.铁和铜
C.水和高锰酸钾溶液 D.酒精和食盐
12.下列事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发光 B.蓝莓酿酒 C.空气液化 D.海水晒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   (填字母)。
a.无定形碳b.过渡态碳c.晶形碳
(2)石墨与KNO3在高温条件下共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钾、CO2和另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
(4)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同一温度下制备的碳气凝胶,在压强越大的情况下,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②   。
14.下列描述中,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通电发光;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 ⑥食物变质;⑦镁能燃烧;⑧铁是银白色固体。
15.根据下列与“红磷”有关的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简易装置,该实验中为充分消耗瓶中的氧气,要做的是   ;
(2)实验乙中,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要对比观察的是   ;
(3)实验乙与实验丙相比较,设计理念更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实验   ;
(4)实验丁,若取用少量红磷,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16.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
(2)量筒量取液体是俯视读数:   。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
17.某同学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固体药品的试管,试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试分析造成试管破裂可能有哪几种错误操作引起的.(任意分析三种错误操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用氯气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吸附臭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对比四个选项,B与其他三项不同。
故答案为: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答】A、锥形瓶被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铁架台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打磨成钻石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3.【答案】C
【解析】【解答】A、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
B、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C、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故C符合题意;
D、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4.【答案】B
【解析】【解答】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瓷碗破碎,A答案错误;
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答案正确;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同时发生。C答案错误;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A、铜雕锈蚀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答案错误;
B、枯木腐朽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答案错误;
C、冰雪消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答案正确;
D、火山烈燃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石油中含有煤油、汽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焊锡中含有锡和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水银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7.【答案】A
【解析】【解答】A. 红磷的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红磷的量如果比较少,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冷却到室温才能打开弹簧夹,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可用木炭替代,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明显的压强差,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最终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结合空气的成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用100mL的量筒量取8.0mL液体,会因刻度不精确而有误差.所以应选择10mL的量筒.故本选项错误;
B、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一般是0.1克,所以不能称取15.66g NaCl固体.故本选项错误;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故本选项错误;
D、在使用天平称量前,砝码在刻度尺的零处,若发现指针偏右,为调解天平平衡,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进行调整平衡螺母,即将左边螺母向左调或将右边螺母向左调,这样就会调整好天平平衡.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一次,就近”的原则选取量筒;
B、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一般为0.1克;
C、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
D、使用天平称量前,先把砝码放在刻度尺的零处,若发现指针偏右,为调解天平平衡,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进行调整平衡螺母.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颜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密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10.【答案】B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量取25mL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量筒、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量取准确用量的液体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分析
11.【答案】A
【解析】【解答】A. 氧气和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A符合题意;
B. 铁是银白色固体,铜是紫红色固体,B不符合题意;
C. 水是无色液体,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溶液,C不符合题意;
D. 酒精是有特殊气味的液体,食盐是无色固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
12.【答案】B
【解析】【解答】A、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蓝莓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空气液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13.【答案】(1)c
(2)C+KNO3 K2O+N2+CO2
(3)工业应用
(4)压强一定时,600℃制备的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最好
【解析】【解答】根据金刚石的结构、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分析碳气凝胶对CO的吸附性。
(1)从图1可知金刚石属于晶形碳;
故答案为:c。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由题中信息可知:反应物是石墨和硝酸钾,反应条件是高温,生成物是氧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
故填:C+KNO3 K2O+N2+CO2
(3)从图2图可看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工业应用;
故填:工业应用。
(4)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文章第 4段中“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 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故对比分析题图3 中的三条曲线所得结论时,应首先保持压强相同,然后找出哪种温度制备的碳气凝胶对 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最好或最差,或将几种温度的吸附性能做一个排序。
故填:压强一定时,600℃制备的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最好。
【分析】(1)根据金刚石的结构进行分析
(2)根据文字描述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
(3)根据图示进行分析
(4)根据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
14.【答案】③④;①⑦
【解析】【解答】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②钢铁生锈 是化学变化;③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④冰雪融化是物理变化;⑤煤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⑥食物变质是化学变化;⑦镁能燃烧是化学性质;⑧铁是银白色固体是物理性质;
【分析】根据描述中带“能”或“能够”等词语的为性质描述,否则为变化描述,再由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性质由化学变化体现区分出变化或性质种类分析。
15.【答案】(1)加入足量的红磷
(2)空气中白磷和空气中红磷的燃烧情况
(3)丙
(4)没有
【解析】【解答】(1)实验中为充分消耗瓶中的氧气,要做的是加入足量的红磷,保证氧气完全被消耗。
(2)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控制变量为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故要对比观察的是空气中白磷和空气中红磷的燃烧情况。
(3)实验乙与实验丙相比较,设计理念更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实验丙,实验丙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4)实验丁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若取用少量红磷,红磷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不变,故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分析】(1)根据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磷单质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3)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4)根据丁装置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16.【答案】(1)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2)偏小
(3)试管炸裂
【解析】【解答】(1)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2)由于在俯视读数时,视线斜向下,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上,所以,读到的数偏高,实际数偏低。(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容易使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1)药液流下腐蚀标签;(2)偏小;(3)试管炸裂。
【分析】(1)根据倾倒液体药品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
(3)根据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17.【答案】解:实验室里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破裂可能是由于试管受热不均匀,也可能是在高温时突然冷却等引起的.如试管没有预热,就直接加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导致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导致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造成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等.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里给固体药品加热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朝上倾斜、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未给试管预热等.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