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专题——化学基础知识(含解析)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专题——化学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方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扩大植树造林面积
B.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D.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2.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火药:烟花燃放 B.印刷:活字排版
C.造纸:破布捣烂 D.司南:航海导向
3.塑料、金属材料等物质的分类回收意义重大。下列属于回收标志的是(  )
A. B.
C. D.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乙醇作燃料 B.石墨制铅笔芯
C.用金属铜作导线 D.二氧化碳灭火
5.唐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列举措有误的是(  )
A.水更清——工厂废水达标排放
B.景更美——提高绿化覆盖
C.天更蓝——对靠老旧设备生成的钢厂限产
D.土更净——填埋废弃电池
6.下列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  )
A. B. C. D.
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置换反应会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化合物中含有不同元素,所以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镁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所以镁元素和氦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8.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古画流传至今 B. 金刚石可以裁玻璃
C. 用活性炭净水 D. 用金刚石做钻石
9.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集气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11.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N2、O2、CO2、水蒸气等多种成分。请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
A.1% B.16% C.21% D.25%
12.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臭氧稳定性较差,久置后可自行转化为氧气,并放出热量。
若将O2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如图为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在离地面25千米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但是,一旦臭氧到了距离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就换了一副可怕面孔,变成了“健康杀手”。臭氧浓度超标对人体的伤害表现在会引起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头晕等不适反应。所以,有句话形容臭氧再合适不过—在天成佛、在地成魔。
(1)O3的物理性质有   。
(2)根据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元素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3:4
E.该变化中涉及两种单质
(3)除去废气中SO2的理想方法是将废气与O3微热发生反应①:,再将物质X与水混合,发生反应②生成硫酸,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①②均属于   (反应类型)。
(4)写出图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14.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仪器的名称:a   ,b    ;
(2)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若用该装置制取CO2气体,往a中加入的药品名称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图所示为收集氧气装置,氧气应从    (填“a”或“b”)端导入。
15.氧气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实验I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   色固体。
(2)实验Ⅱ为电解水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气体a在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端产生。
(3)实验三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①冷却到室温 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6.氧气能供给呼吸,吸氧利于某些病人病情的恢复。
【家用制氧机】利用空气制取氧气

(1)【查阅资料】
制氧机说明书部分内容:
名称:家用分子筛制氧机
制得气体成分:氧浓度>90%(V/V),水分含量≤43℃(露点法)二氧化碳含量≤100×10﹣6(VN),一氧化碳含量≤5×10﹣6(V/V),无气味,固体物质含量≤1mg/m3,分子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筛选分子作用的水合硅铝酸盐或天然沸石,有许多孔径均匀的孔道和排列整齐的孔穴,不同孔径的分子筛能把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分子分开。
根据资料卡,家用制氧机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制得的气体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用制氧机收集几瓶氧气,小组同学完成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方案二:将打磨好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绑一根火柴,将火柴点燃,由上往下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铁丝剧烈燃烧,放出热量,   (写两条现象)
(3)【总结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他们小组完成方案二的实验后集气瓶底部炸裂了,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
(4)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记录】每次用3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采用不同质量二氧化锰粉末做催化剂进行实验,测定相关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过氧化氢体积(mL) 过氧化氢浓度 MnO2质量(g) 测量数据(mL)
Ⅰ 30 5% 0.1  
Ⅱ 30 5% 0.2  
Ⅲ 30 5% 0.3  
【分析】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如图本实验中,测定“待测数据”的装置(图中方框内)是    (填序号)。

若第Ⅱ次实验比第Ⅲ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判断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的依据是: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不改变。
过氧化氢加热到80℃才有较多氧气生成,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立即生成氧气。采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实线表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曲线),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17.下图是小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   。
(2)指出图②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
(3)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    g,配制时应选择   (填10、50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 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低碳”生活,故不符合题意;
B.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C. 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污染土壤,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符合题意;
D. 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减少水的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2.【答案】A
【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烟花燃放 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B、活字排版是字的排列顺序不一样,物质的位置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破布捣烂是布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航海导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3.【答案】C
【解析】【解答】A是节水标志,B是易燃易爆安全图标,C是可回收标志,D是禁止烟火标志,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种图标的含义分析解答。
4.【答案】D
【解析】【解答】A. 乙醇作燃料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B. 石墨制铅笔芯是利用其物理性质质软,不符合题意;
C. 用金属铜作导线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灭火既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答案】D
【解析】【解答】A. 工厂废水达标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提高绿化覆盖,有利于保护环境,景色更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对靠老旧设备生成的钢厂限产,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废弃电池含有有毒重金属,填埋废弃电池会污染水体和土壤,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规划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6.【答案】D
【解析】【解答】A、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含量少,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为空气污染物,不属于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 ,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人体呼吸时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7.【答案】C
【解析】【解答】A、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也可能是中子,不符合题意;
B、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就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中含有不同元素,所以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中子呈中性分析;
B、根据置换反应定义分析;
C、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D、根据氦原子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易失电子分析。
8.【答案】A
【解析】【解答】A、古画流传至今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金刚石可以裁玻璃是金刚石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金刚石做钻石是无色正八面体结构,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9.【答案】C
【解析】【解答】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如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灭火的三个条件只需破坏一个即可灭火,故B不符合题意;
C. 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参与,属于氧化反应,故C符合题意;
D.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灯泡发光,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但是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分子、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B、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0.【答案】C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集气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不符合题意。
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还可能是中子,符合题意。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但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原子和镁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有能量变化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氮气等都不支持燃烧分析;
C、根据分子、原子、中子都呈中性分析;
D、根据第一层为最外层2电子与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分析。
11.【答案】B
【解析】【解答】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低,空气中氧气约占21%,故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应小于21%,故B选项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呼吸消耗氧气释放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12.【答案】A
【解析】【解答】A、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推理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蒸发,推理不符合题意。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铜中硫元素显+6价,推理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但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推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都有能量的改变分析;
C、根据非金属可能显正价可能显负价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
13.【答案】(1)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
(2)B;E
(3)SO3+H2O=H2SO4;化合反应
(4)
【解析】【解答】(1) O3的物理性质有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 。
(2)臭氧转化为氧气,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该过程氧元素化合价不变,始终是0,B正确;该反应生成物只一种物质,不是分解反应,C错误;由图示可知,反应中只反应了2个臭氧分子,剩余一个, 参加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3,D错误;该变化中涉及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E正确;
(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化学式为SO3, 反应②为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化学方程式为 SO3+H2O=H2SO4 , 反应①②都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均属于化合反应。
(4)B中发生的反应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包括密度、颜色、状态等分析;
(2)根据臭氧和氧气为不同分子构成的不同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的反应及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分子个数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4)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及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14.【答案】长颈漏斗;集气瓶;2H2O22H2O+O2↑;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稀盐酸;CaCO3+2HCl=CaCl2+CO2↑+H2O;a
【解析】 【解答】(1)长颈漏斗、集气瓶是初中化学常见仪器,a为长颈漏斗、b为集气瓶;
(2)该装置为固液制气装置,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CO2,从长颈漏斗所加液体药品为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4)该收集方法相当于排水法,氧气应从短导管导入,故氧气从a端导入。
【分析】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牢固的掌握基础即可从中找到突破点理清思路。
15.【答案】(1)集气瓶;黑
(2)2H2O 2H2↑+O2↑;负
(3)②③①
【解析】【解答】解:(1)仪器①是集气瓶,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2)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2H2O 2H2↑+O2↑,图中a气体体积大约是b气体的2倍,可以判断a为氢气与电源负极相连;(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冷却到室温后观察集气瓶中水减少的体积。
【分析】(1)根据铁丝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水通电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分析
(3)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注意事项分析
16.【答案】(1)物理;混合物
(2)铁丝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集气瓶中没有加入适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4)过氧化氢水+氧气;c;小;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和化学性质;C
【解析】【解答】(1)【查阅资料】
根据资料卡,家用制氧机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制得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氧气,还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其它气体,属于混合物。
(2)方案二中,实验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总结反思】
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他们小组完成方案二的实验后集气瓶底部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集气瓶中没有加入适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4)该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是。
如图本实验中,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氧气不断进入集气瓶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入量筒里,所以测定“待测数据”的装置(图中方框内)是c。
若第Ⅱ次实验比第Ⅲ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判断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的依据是: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
采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实线表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曲线),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C,因为过氧化氢质量相等,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时间较短。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物理变化的特点、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3)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容易炸裂集气瓶。
(4)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答案】(1)烧杯;不断搅拌,加速溶解(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物品与砝码放错位置(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95;100
(4)④②①③⑤
【解析】【解答】(1)配制溶液时,需要使用的仪器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有:广口瓶、量筒、烧杯、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2)图中所示的操作中,在称取固体氯化钠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属于错误操作;
(3)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需要溶剂水的质量=100g-5g=95g(合95mL);
(4)使用固体药品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⑤③.
故答案为:(1)烧杯;不断搅拌,加速溶解(其它合理答案也可)(2)物品与砝码放错位置(其它合理答案也可)(3)95;100;(4)④②①⑤③.
【分析】(1)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溶解容器烧杯、搅拌用仪器玻璃棒;
(2)使用天平称取物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使用原则;
(3)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时所需要固体溶质的质量;再利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和m=ρV的关系式,求出配制时所需水的体积,选择所用量筒;
(4)使用固体药品配制溶液步骤位:计算、称量、溶解.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下一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4年齐齐哈尔五地市联考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